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鍾表的哲理

鍾表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3-09 21:08:49

A. 誰能用水瓶、鍾表、鼻孔這三個詞寫一段富有哲理的話 其中必須含有這三個詞,急用,

水瓶之所以站得住腳,是因為穩如磐石的內心;
鍾表之所以走得准時,是因為分秒必爭的雙腳;
鼻孔之所以穩得住氣,是因為日積月累的鍛煉;
人亦如此.

B. 一塊停下的鍾表,一天總有兩次時間是對的.這句話有什麼哲理意義

瞎貓也能碰死耗子。

不過這個例子一點意義都沒有!

因為,鍾表存在的意義是指示時間,讓人看到時間。作為一個停下的鍾表,一天中確實是有兩次時間是對的,但是在沒有其他表的參照下,你能告訴我這個鍾表什麼時候的指示時間是對的么?

所以這個表雖然能夠指示對兩次時間,但卻沒有任何價值!

說這句話的人,似乎在強調這個「對」字,對於一個無所作為的停止的表,一天中被動地中獎兩次,而這兩次中獎又無法兌現,這有什麼可沾沾自喜滴?這和一個無所事事的懶漢總也餓不死不是一個哲理么?

C. 人生就像鍾表,可以回到起點,卻已不是昨天,包含了什麼道理

樓主你好: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時間會流逝
轉瞬即過
已經過去的就是已經成為歷史
你說看到的回到原點只不過是一個相同類似的情況
但是那個曾經的原點已經不再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D. 很有道理的啟示鍾表是什麼成語

1)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牽一發而動全身——部分對整體有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理性認識要依賴於感性認識。
3) 屠龍妙術;紙上談兵——割裂實踐和認識、理論和實際的辯證關系,不把理論運用於實踐。
4) 一念之差——錯誤的意識會把人的實踐引入歧途。
5) 因風吹火;順藤摸瓜;順水推舟;皰丁解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6) 放之四海而皆準——真理的客觀性;科學認識對事物發展起推動促進作用。

E. 鬧鍾和指南針的哲理

參考答案:
示例:鍾表--可能回到起點,卻已不是昨天.
天平--誰給多一點,就偏向誰.
指南針--思想穩定,東西再好也不被誘惑.

F. 鍾表表達大道理作文

論 "孝"今天重提「孝」這個題目在我看來是艱難的。因為西方學術界,還有受西方學術界影響的中國學術界好像已經把這個問題遺忘了,似乎應該是哲學學者或倫理學學者來關心這個問題。倫理學者們經常關心的是諸如正義,人有沒有自殺的權利,有沒有安樂的權利,有沒有流產的權利等問題,還有環境倫理、商業倫理、性倫理、互聯網倫理等問題,但是很少關心「孝」這個問題。

「孝」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社會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今天我首先討論「孝」在歷史上和現在面臨的一些困難,然後探討在今天能否克服這些困難,如果可能的話,在什麼意義上我們能克服這些困難,從而找到「孝」在現代和未來的活力和生機。

首先來談「孝」艱難的這一面。「孝」的字形就反映出孝的含義,它好像是一個子輩,扶著一個老人,所以「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於侍奉父母而使其高興。那麼,孝是一種子女天然的傾向,還是需要在外在的誘導甚至是壓力下的有意識的行為按常理分析,一個人對你好,你就對他好,他對你不好,你對他不好。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子女一般說來是非常好的,所以按常理來講,子女應該對父母非常孝。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孝的行為。儒家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孝是天然的,還是由外在影響形成的正統的儒家認為孝是天然的,人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天良、天理和良知,所以儒家像孟子、王陽明都認為子女天生就知孝。

對於不孝,傳統的儒家認為,要通過一種外在的方式來解釋,主要歸為環境的影響。在現實的外在環境早,儒家認為。人的豐要的活動是追求利益,滿足自己的願望,所以在這種環境里呆久了,就會認為父母也跟利益有關,兒女與父母的關系,也是一種非常現實的利益上的關系了,這樣一個人就喪失了孝心,也就不可能有孝心。

怎樣克服不孝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很多辦法。儒家看來,首先,要通過教育使得子女們維持孝心,不讓不孝之心生出來;其次就是要建構各種各樣的規矩、風俗、成文或不成文的法,來壓抑甚至是懲處不孝和鼓勵孝。從漢代以來就是這樣,所以一兩千年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實際上主要產生了兩種效果,即孝的艱難與孝的動人:

首先談談孝的艱難。我們文化變成了一種尊老憐貧,注重返本歸原的文明程度很高的文化。但是另外一面,由於要求子女在一切方面都盡孝,這些規定往往是比較硬性的,所以產生了不少的偽孝、偽善的行為,尤其是還造成了一種壓抑青年人自由創新的環境。

當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我們舊的文化面臨重大挫折的時候,代表新青年的新文化運動,喊出了「打倒孔家店」,「打倒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口號。隨著這個潮流,我們看到封建王朝的覆滅,還看到儒家的衰落,同時跟著就是孝道文化的衰落。

從那時以來,孝開始面臨重大的挑戰,進入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一開始這種挑戰往往來自精神方面,就是用一種普遍化的觀念來改造社會,改造人生,來解釋世界的努力。於是我們看到了不少沖出所謂封建舊家庭,投身社會改良,投身革命的青年人,也看到了不少青年人科學救國,用科學來解釋一切,解釋家庭,解釋家庭的產生,家庭的未來。總的傾向就是,他們都認為孝或者親子關系應該讓位於或者服從於個人的、或者黨派的、國家的要求或利益。

我們首先應該注意到「孝」不是一個或主要不是一個像傳統西方哲學處理的那種超時空的、抽象的概念,「孝」包含著非常深刻、非常原本的時間,它不是超時間的。但是這個時間是一種原本的時間,孝意味著子女和雙親之間有一種親密的關系,一也就是說代表現在維度的子女或年輕人與代表過去的父母或老一輩人之間的一種親密的關系。

在孝這里,世代在重疊交替,過去、現在與未來,相互交融,生相依,所以把它叫做孝的時間或者孝道時間。孝道時間是原本的,就是因為與物理的時間相較,孝道時間跟物理時間、格林尼治時間很不一樣,它不是外在於人的生存的,或者是所謂純客觀的、可以用鍾表、日歷來准確地測量的。

能否說一個人在一年裡為父母付出了多少物理時間,就算盡孝了孝的時間不像物理時間那樣是線性的,時間的三維順序是絕對無法重疊、交替的,整個物理時間從過去到未來一直平板地向一個方向流逝,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儒家所講的子女天然就知孝是對的。問題是,不孝難道只是外在的環境造成的嗎隨著幼小的孩子越長越大,他就越可能淡化和父母的聯系,淡化出自時間、血緣的那種赤子之心。

在我看來,除了儒家講的人對物質、利益的慾望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減弱孝心的原因,這就是個人意識的出現。一個孩子長到一定程度就開始意識到他是一個單獨的、有著自己生存價值的個別實體,由此他生出了要擺脫父母的陰影,尋求獨立的傾向。雖然他所認為的陰影實際上充滿了愛和呵護。

個人意識不等同於對於物質慾望的意識,它是一個比較自然的精神形態,孩子們成長到一定時間就會出現。所以我覺得孝道從古至今一直面臨著內部的到一定時候就會發作的沖擊和破壞力,正統儒家沒有充分地意識到這一點。個人意識和物慾確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兩者都屬於一個孤立化的現在時間形態,和過去、未來從根本上是分開的。比如說,對物質對象來講,一瓶可口可樂,只有喝在嘴裡,吞在肚子里才是真實的,過去的100塊錢,未來的100塊錢,總不如現在拿在手裡的100塊錢更真實。

自我意識只有在當下才是其所是,它不像物質對象那樣是復數的,它只有一個。所以自我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永恆的、貫通一切具體現在的一個大寫的現在,或者大寫的我。我們注意到,英文里的我,即I永遠是大寫的,you,he,或she都不是大寫的。對於這種個體化的自我意識來講,過去之我和未來之我,只是現在之我的一種延伸和擴展,「我」永遠只是現在,「我」要是不在了,或者現在不在了,那麼什麼都不在了。這正如路易十五說過的一句話,我後,哪管洪水滔天。相比上面我講的孝道時間或者親子時間,個人意識的時間狀態更接近於物理時間,它是由一連串似乎是孤立的「現在」組成的,由一個大寫的「現在」統領著,平板地由過去流向未來,它有明確的亡日期,如果哪天這個個體了,,從此以後它就不在了,也沒人真心地再惦記它了。

中國傳統文化總是設法讓親子的聯系或者親緣的時間在個體意識的沖擊面前還能夠維持,但在西方,近代文化、近代文明和受其影響的整個人類的所謂現代化或者全球化是鼓勵青年人完全割掉這條血親的臍帶,這條精神上的臍帶,從父母的陰影下完全解放出來的。我們可以去讀魯迅先生寫過的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使青年人成為有獨立判斷力的、成熟的個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就是由這樣一些單個的、相互平等的、沒有什麼根本區別的個人按照某些或明或暗的契約組成的,而且這種傾向認為這之前的社會都是原始的,還不夠發達。

哪種時問形態和社會形態更可取呢,我不做什麼判斷,我只想說孝道在現代性潮流中的命運不會太好。比如說,我們周圍常常看到魯迅先生說的那種覺醒了的父母,或者叫覺醒了的年輕人。實際上,他們感到人情淡薄,我對父母沒有多少真的孝心,估計我的子女將來對我也不怎麼樣,那我還要子女干嗎,還受這份罪干嗎乾脆就不要孩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不會大批地出現像魯迅先生期待的那種盡義務的、利他的、犧牲自己而讓子女完全解放的父母。

為什麼在我看來所謂覺醒的前提就是把個人意識和個人價值放在優先的地位,這個前提和克己利他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現代化國家中人口都在下降。於是現代技術出來治理現代病常見的現象。我們有了克隆,我們可以把孩子成批地生產出來。這在將來會變成比較現實的技術。

在《黑客帝國》這樣的科技幻想電影中,人都是在管子中成批生產出來的,這雖然是幻想,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想一想這個情況真的實現了,到那時候,孩子們碰到一塊兒都互相不再問對方父母是干什麼的,而是問對方是什麼工廠、幾號車間出來的,是在哪一區,哪個管子上,按照什麼程序養育大的。到那時候,人類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這種完全對象化的、生產化的人,還是不是真實意義上的人

現在來講「孝」動人的一面。有一個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普遍走向現代化或者現在化的時代里,「孝」還能不能夠打動人,或者說具有天然的活力讓我們沿著剛才講的時間分析的線索來討論。

現實生活中,受時間總流向的影響,親子關系結構中愛的流向是不平衡的,往往是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遠剩於子女對父母的回報。愛的流向也就是原本的時問的聯系,在人生中體現為一種很親密的愛的關系。

在我看來,越是在原本的和體現人性的生存時間和生存狀態中,愛的結構就越趨向平衡和互動。比如在低等動物草履蟲的世界裡,親對子的愛和子對親的愛都不明顯。鳥和哺乳類動物中,親對子的愛是很明顯的,但是子對親的愛不太明顯,雖然我們中國文化裡面有烏鴉反哺的說法。只有到了人類,我們看到,這條從原本時間中升華出來的愛意之河出現了許多明顯的迴旋機制,這個機制反激出了更豐富、更壯闊的情感的波瀾。於是出現了許多相比於動物更深刻的情緒,除了愛之外還有恐懼、憎恨。

只有在人類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憎恨和恐懼,能達到一種動物根本無法設想的毛骨悚然的、深遠的境界。這是與人的時間意識的擴展和深化同步進行和內在相關的。因此,著名的現代西方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一條狗,會怕主人要打它,但是它不會怕主人明天要打它。

正是因為人類的時間視野的擴展和時間的三個維度——過去、未來和現在的內在的交融,才有了更深刻的獨立意識和回應意識,我們可以稱之為原發的交往意識。從動物到人類,意識、感情就像從小溪融成了大河,從大河流向了東海,於是莊子講望洋興嘆。這時便出現了深刻的、奇妙變換的愛和恨。這種愛,愛起來如痴如醉,它不被物理的、平板地流淌的時間完全決定,也不被受這種時間決定的利害關系意識完全決定,而是能夠反激出異常的、物理學上叫反熵的、更豐富動人的感情,在回應過去與投向未來之中,振盪出深邃絢爛的人生意境。人要經受大苦,經歷大悲,正如釋迦牟尼所講,人生的苦海沒邊沒沿,只有人才能苦到這個程度,動物再苦也苦不到這個程度,但是這種深刻的時間和生存境況又是人生的意義和幸福的來源。

在我看來,要讓孝能動人起來,就是要讓子女能夠進入到原本的時間湍流和純情大海裡面去,在現實中,首先就意味著進入到父母的時間中去,進入到父母對子女的疼愛的生存狀態中去。進入,不是僅指一般的知道而已。疼愛實際上是愛和恐懼的結合。父母老是怕兒女生病、怕兒女不學好,所以叫疼愛。如果子女能夠進入到這個時間之河中去,被它深深打動,就會自然生出一種能夠打動父母、打動他人的孝心和孝行,從而達到在親子關系中的愛的互動,構造出一個個不同的飽滿自足的人生形態。

所以,孝的動人要從意識到父母的動人開始。父母的愛確實是動人的,它總是那麼自發,堅定不移,不管子女是弱小的,還是已經有了個人意識、叛逆意識,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一旦做了父母,都能生發出超越現在和自我界限的意識,敢於突破千難萬苦。在這種愛面前,越是英雄越要低頭,越是硬漢越要流淚。比如,春秋時期刺王僚的專諸,還有南宋的岳飛都是這樣。這種愛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神聖之原,真實之本。有兩句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我每次讀都感到非常動人。動人來自於詩表現的親,雖然是動物親對子的深愛和親子之間生相依的生存形態。

能被這種生存形態打動,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只是要求子女們存天理,滅人慾,克己孝親,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能產生一些效果,但是多半不會引發充滿原發愛意的孝心和孝行。只有真情中才有真理,而真理應該理解為真正動人的道理,這種道理永遠發自真情,飽含真情。儒家特別講孝,孔夫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比起後來那些儒家正統的大師們來,他的思想方式、思想風格更原本,他更注重德行和思想的時機性和情理性,情和理的交融。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可以看到,孔夫子講孝,總是把學生引到親情上來,引到原本的時間問題上來。有一個很著名的關於三年之喪的討論,古代要求父母去世後子女守三年之喪,孔夫子一個學生說三年時間守喪,什麼事都耽誤了,所以一年就夠了。孔夫子反駁他的時候,沒有用什麼大道理,他說,為什麼有三年之喪,因為一個人出生後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要守三年之喪。還有一個魯國的大夫問孔夫子什麼是孝,他回答說「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父母總是擔心他的孩子生病」,雖然這個好象答非所問,但仔細品味里頭大有深意。孔子實際上是說,父母最擔心孩子生病,所以,關心自己的身體,就是盡孝了。

我有了孩子以後,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弱小的孩子容易生病,生了病我和太太就商量送不送醫院,送醫院怕再感染,於是不送醫院吃點葯湊合湊合,到半夜又發起燒來了,於是冒著大雪,我騎著自行車,太太抱著孩子上醫院打針去了。這個非常平常,每個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古今同然。

孔夫子的話以情動人,只要能感受到父母親最擔心的是兒女的身體,如果你被打動了,那麼關心自己的身體,就是盡孝,同時,既然你被打動了,就會去為父母之疾而憂,去為父母之病牽掛了。

孔夫子還講了一句話,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里的「父母之年」,表面是個物理時間,是年齡,但是孔夫子認為,這不只是個物理時間,而是個生存時問,是孝的時間。「一則以喜」是什麼因為父親有了這么一個豐滿的過去,很高興,明年又長了一歲,又很高興。但是「一則以懼」,則同時表明你感到畏懼、恐懼,因為父母親越來越衰老,容易生病,他的未來越來越少了。所以,父母之年實際上是牽掛著過去和未來的一個活潑的時間,潺潺微微地存在於孝子心中。

3000年前,《詩經·蒙風》里唱道,「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母親是那麼聖潔,那麼美善,而我們這些做子女的沒有什麼好人,總是不孝」。母親摯誠純一,怎麼能夠讓人不稱聖,不稱善天下真正的母親,哪個不是聖人在勞苦育子的時候,哪個母親不是至善至美

中國有一句話,「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在兒子眼中,母親永遠是最善最美的。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里,有什麼能夠讓我們這些不孝的子女被打動的時機呢時機從根本上絕對不會服從任何普遍規律,尤其是動人的時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最重大的挫折的時候,很多別的關系都變質、發霉的時候,我會感受到父母親的愛的珍貴。

有一句老話,叫「養兒方知父母恩」。有一個同學問我能不能談談孝敬父母和談戀愛有沒有什麼內在關系,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針對這個問題提幾個問,當你稱你的異性朋友為「親愛的某某某」時,你是否想過「親愛」的來源,如果沒有父母對你的純真動人的愛,你能在這里對你的異性朋友談親稱愛嗎不能被這種原本的親子之愛打動的人,能夠長久地愛他(她)的女友或男友嗎能夠愛他(她)未來的孩子嗎。馬丁·布勃在著名的《我與你》中,非常出色地闡發了一個道理。他說,世界上最原本的存在,最真實的體驗是發生在我和你之間,而不是在我與它之間。「它」意味著那種可以對象化的服從物理時間、算計時間和因果率的那種它。他說,「當我誦出你時,事物對象都不復存在,我步人與你的直接關系中,真實的人生,都是在這種直接關系中的相遇。」我認為,最原本的你,其實不一定是布勃講的,經由神恩與我相遇之你,而首先是自己的母親和父親,我們並不是在對神的祈禱中,在向戀人的傾訴中而遇到你,而是在父母的懷中,在那奶聲奶氣,清亮純真的爸爸媽媽的呼叫聲中遇到你,爸爸媽媽對這種呼叫永遠都是充滿疼愛的回應,與「爸爸、媽媽」這種稱呼相比,像「你」這種稱呼都有些蒼白了。所以在我看來,只要我們還能聽到這種對爸爸媽媽的呼叫,對爹娘的呼叫,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含義的呼叫,有的是需要,有的是恐懼,有的是焦慮,有的是興奮,有的是表達一種幸福之感,只要我們還能夠被它打動,能夠用它去打動人,我們就還有理由對「孝」在現代化社會里未來的命運抱幾分希望。
追問:
以論孝為題的議論文

G. 一塊停下的鍾表,一天總有兩次時間是對的。這句話有什麼哲理意義

什麼事情總是不能絕對,事物總有它的對立面,好的不會全好,壞的不會全壞。

「一塊停下的鍾表,一天總有兩次時間是對的」,說明「一無是處」這句話不現實。比如要正確評估人生對與錯、好與壞、功與過、是與非不能一概而論;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用處有多大?一塊不停下的鍾表,一天有99.99%時間是對的,而一塊停下的鍾表,一天總有兩次時間是對的,相比之下後者太渺小了。

會做生意的人天天都在賺錢,貨如輪轉;不會做生意的人長期虧損,貨積如山,但是,雖貨積如山,可是由於以前進貨比以後進貨便宜,存在價差,偶然也有機會坐享其成。

H. 請問這句「上帝發明了時間,魔鬼發明了時鍾」含意、哲理是什麼

有人說時間是上帝創造的,而時鍾是魔鬼發明的。時間本不流動,是人手中的時鍾在不停地轉動。(轉)
個人見解:上帝賜給每個人同樣的時間,魔鬼卻讓人忙碌,沒有時間與上帝交往。

I. 以鍾表為話題的作文,有人生哲理的

有幾個魔鬼的門徒非常擔心地來到魔鬼的身邊,對他說:「您為什麼還坐在這里?我們的整個生意都要泡湯了,又有一個人成佛了,開悟了。我們必須做點什麼,要不然我們的世界將被拋棄,誰還會來地獄呢?」
魔鬼不動聲色。
門徒著急地說:「我們要馬上行動,不應該耽誤時間,又有一個人成佛了!」
魔鬼看著門徒緊張的樣子,笑著說:「你們不用擔心,我提前都已經安排妥當了,我已經送出一些門徒,他們正在路上。他們會包圍那個人,開始工作,會做每一件我們做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總是做得更好。」
果然不久,那個即將開悟的人被帶回到地獄。
魔鬼就是用這種辦法來對付那些開悟的人,使地獄里人來人往,生意始終紅紅火火。
書外人語:未雨綢繆,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姚明的人生感悟:無論在何時何地,成功的人都會這樣說:「沒有問題,我都准備好了。」
---2004-2005年nba新賽季前的第一天

------------
每一個問題都是新起點
------------

有一隻烏鴉爸爸教他的烏鴉兒子說:「我的孩子,你要特別當心人類!他們有大大的腦袋、白白的牙齒。如果他們向你走來,彎下腰去的話,就要揀石頭扔你了,這時候你馬上飛開。」
小烏鴉想了想,說:「不過爸爸,人是有各種狡計的。所以你還是叫我不等他們彎腰就飛開好,因為誰知道他們懷里藏沒藏著石頭呢,對嗎?」
烏鴉爸爸十分高興。
數年後,這只小烏鴉成了一名領頭的烏鴉。
書外人語:一個能不斷提出新問題的人才是一個不斷進步的人;一個關注小事和看問題獨特的人,就一定能完成大事。
姚明的人生感悟:「每一個新問題都是一個新起點。」
---2003年3月8日新聞晨報

------------
山不過來, 我就過去
------------

這天,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丈夫吵架了,丈夫獨自先回到卧室,把門鎖上不出來。
女王回卧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地回答:「女王。」
裡面既不開門也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丈夫又問:「誰?」
女王回答:「維多利亞。」
裡面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再次敲門。
丈夫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地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打開了。
書外人語:聰明的人總是根據情境的變化,做出適時的調整。
姚明人生感悟:「就像人們剛開始使筷子,如果情況要求你必須學會使筷子的話。」
------------
等待可能出現轉機
------------

數九寒天,城市被圍。守將派了一名士兵去河對岸的另一座城市求援。
這名士兵馬不停蹄地趕到河邊的渡口。由於兵荒馬亂,船夫全都逃難去了,沒有一條船。
士兵心憂如焚。假如過不了河,不僅自己會成為俘虜,就連城市也會落在敵人手裡。
夜幕降臨了。黑暗和寒冷,更加劇了士兵的恐懼與絕望。這似乎是他一生當中最難熬的一夜,他覺得自己今天真是四面楚歌、走投無路了。
更糟的是半夜,又下起了鵝毛大雪。
士兵瑟縮成一團,借戰馬的體溫取暖。他沒有一點力氣。但卻有一個聲音在他心裡重復著:一定要堅持到明天,活下來。他暗暗祈求:上天啊,求你給我時間吧。他終於挺到天亮。
太陽出來了,士兵的思維又活躍了。他發現河上已經結了一層冰殼。他頓時有了辦法。便試著在河面上走了幾步,發現冰凍得非常結實,他欣喜若狂,牽著馬從冰面上輕松地走過了河面。
城市得救。
書外人語:人身處逆境時,需要時間來調整,等待命運的啟示;需要時間來恢復體力,便於明天重整旗鼓。
姚明人生感悟:「失敗後要給自己時間。」
---2005年5月16日體壇周報

------------
跌倒了也是一種休息
------------

35、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將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擋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但它的頭碰到了擋板,它失敗。但它毫不氣餒,又向小魚發動第二次進攻,它又失敗了,也受了傷。但它卻沒有因此而停下來,它繼續進攻,比上一次還要猛烈。五次、十次、十五次、、、、、、多次進攻後,它已經沒有力氣了。也許是一種無望吧,它終於不再進攻了。
鱷魚安靜地呆在那裡,一動不動。科學家把擋板拿開,鱷魚突然一躍而起,又向小魚沖去。而且這次進攻的力量之大之猛,超過前面任何一次。它這次終於吃到了小魚。
書外人語:失敗後積蓄力量侍機再成功取決於最後那一次的不放棄。
姚明的人生感悟:「跌倒了也不必快速站起來,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
---2004年8月25日新快報

------------
成功是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站起來
------------

一位父親為他的兒子苦惱。兒子已經十六、七歲了,卻一點沒有男子漢的氣概。在朋友的推薦之下,父親領著兒子去拜訪一位拳師,請求拳師能幫助他訓練兒子,重塑男子漢的氣概。
拳師讓男人把他兒子留下,半年後再來,到時候一定把孩子訓練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在這半年之內,男人不許見兒子。
半年很快就過去了。男人來接兒子。拳師安排了一場拳擊賽來向這為父親展示半年的訓練成果。與男孩對打的是一位拳擊教練。那教練一出手,男孩便應聲倒下。但是男孩便立刻站起來繼續接著打下去。男孩不停地被打倒,又不停地站起來、、、、、、如此反復共有20多次。
拳師問這個父親:「你覺得你的孩子表現的夠不夠男子漢氣概?」
父親傷心地說:「我簡直無地自容了,想不到我送他來這里訓練半年,他還是這么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
拳師意味深長地說:「我很遺憾,因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勝負,但你沒有看到你兒子倒下去又立刻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
幾年後,這個男孩成了一名出色的拳擊教練。
書外人語:人不在於從不跌倒,而在於每一次跌倒之後都爬起來。
姚明感悟:「無論被打倒多少次,只要起來的次數比打倒的次數多一次那就成功。」
---2002年12月31日千龍網

------------
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

三隻駱駝在沙漠里吃力地行走,它們和主人帶領的駱駝群走散了。前面黃沙沙漫漫,它們只能憑借一隻有經驗的老駱駝帶著走。
一會兒,從它們的旁邊走來了一隻筋疲力盡的駱駝,顯然,它也是幾天前走散的另一隻駱駝。另外那兩只駱駝輕蔑這只駱駝。不肯帶此駱駝一起走。
老駱駝終於開口了:「別這樣,它會對我們有幫助的。」說著熱情地招呼那隻落魄的駱駝,對它說,「雖然你也迷路了,境遇比我們好不到哪去,但是我相信你知道自己走過的哪個方向是錯誤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一起上路吧,有你的幫助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結果,在那隻駱駝的指點下,這四隻迷路的駱駝真的和駱駝群匯合了。
書外人語:智者以別人的教訓警示自己;愚者以自己的代價喚醒別人。人們可以嘲笑別人的失敗,但如果能從別人的失誤中提煉自己的用處,學習經驗,那是最聰明之舉了。
姚明的人生感悟:「人總是從失敗中去學習。」
---2002年12月5日體壇周報

------------
在危機面前要挺住
------------

山溝里住著一對老夫婦,帶著一個小外孫。這一天,老頭去山外了,只剩下老太婆和孩子。
一隻狼出來找食物,偶然經過這戶人家,聽見房中孩子哭鬧,接著傳來老太婆的聲
音:「別哭啦,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
狼一聽此言,心中大喜,便蹲在不遠的地方等起來。等了一會兒,也沒見老太婆把孩子扔出來。狼有些不耐煩了,轉到房前想伺機而入,卻又聽老太婆說:「快睡吧,別怕,狼來了,咱們就把它殺死煮了吃,你爺爺的獵槍正等著它呢。」
狼聽了,嚇得一溜煙跑回老窩。同伴問它收獲如何,它說:「別提了,差點被一個老太婆打著,不過幸好後來我跑得快。」
其實狼哪裡知道,老太婆發現了它之後,故意這樣說來嚇唬它的。只要狼闖進屋去,老太婆就束手無策,那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時刻。
書外人語:人生路途上,各種危機並存。勇敢的智慧者就能闖過去;而懦弱愚笨之人,只好等著被危機吃掉,沒有任何生存之隙。
姚明的人生感悟:「在危機面前要麼挺過去,要麼被淘汰。」
---2004年4月19日體壇周報

------------
人總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

從前有一個上班的男人,他太太喜歡咖啡,他厭惡咖啡,但是他太太並不知道,他從來沒有告訴過她。
每天早上,他太太都高高興興地為他准備一熱水瓶的咖啡,跟他的午餐擺在一起。|他一直都帶著那份午餐和熱水瓶去工作,但是因為他很節儉,所以到了晚上又將那個熱水瓶帶回家,裡面的咖啡完全沒有動過。因為他太太很喜歡咖啡,所以當她沒有看到的時候,他會將沒有喝的咖啡倒回咖啡壺里,晚上的時候他會用喝咖啡使他睡不著的理由將它推掉。
有一天,她隱約發現他對她不忠,她非常生氣,引發出她很大的嫉妒和痛苦。於是她就決定報復。每天早上放少量的瀉葯在在他的熱水瓶里,結果幾天之後她自己去了醫院。;
書外人語:這個女人的做法告訴我們:害人如害己,自找苦吃,自找麻煩。任何一種好與壞的結果都是自己平時的表現積累所得。
姚明的人生感悟:「人總是習慣於給自己挖個大坑,然後再使勁爬上來。」

J. 時鍾所折射的人生道理

什麼事情都要日積月累,秒針跑的再快,也不抵時針動一下,做人要穩重踏實有耐性.但是沒有秒針\分針的驅動,時針也不會動,這就要人們互相合作,才會激發更大能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