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哲理精粹

哲理精粹

發布時間: 2021-03-04 03:03:43

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馬克思主抄義哲學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無產階級政黨的領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都作了精闢的論述。馬克思強調「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並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 充分突出了「具體情況」和「現存條件」在理論「闡明和發揮」上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列寧對此進一步分析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a)歷史地,(b)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y)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 並做出一個著名的論斷,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㈡ 中國哲學精髓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之一就是西方哲學就是關於宇宙哲學的,而中國的哲學是關於社會哲學的,精髓在於一種和諧的哲理、和諧的思想。因而可以明確地認定,中國哲學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不可或缺的偉大思想寶庫。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是以《易經》、老子《道德經》的道家理論和孔子的儒家「中庸」思想為核心,以此為展開。才有後來的墨家 孟家 醫家 兵家和武家等文化體系。

《易經》一般人認為《周易》就是《易經》這是不確卻的。易經除了包括《周易》在內的易學經典之外,還包括夏朝反映《連山易》學術思想的《太玄經》,商朝反映《歸藏易》學術思想的《元包經》。盡管這兩部經典出於《周易》以後的人的整理,但它們以不可辯駁的事實反映了《周易》以前夏商兩代的易學內容。《周易淺述》說:「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書。夏曰連山首艮、商曰歸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則首乾。連山、歸藏不傳,今經則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從《周易·系辭傳》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即可知「易經」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基石,是智慧的先古人民在生產和實踐中不斷發現和積累的智慧結晶。《周易》中的《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羽翼之作系孔子所為,。所以周易有起於文王,成於孔子之說。是當之無愧的群經之首。

「老子天下第一」是當時人們對老子的尊崇和`褒獎。現代人把此語用在那些「自大狂」身上有貶之意。老子的宇宙起源說:「道生一(宇宙沒大爆炸」都是混沌一體的);一生二(大爆炸中產生出兩種物質屬性及陰陽):二生三(有了陰陽兩種物質屬性的和合從而產生出廣義上的生命體)三生萬物(有了這些生命體以平方式的繁衍從而使整個宇宙充滿著生命的氣息)「這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發現的宇宙生命起源規律.。由此可知道家理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啊!

道家最高追求是「無為而無不為」這樣的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智者靜思其就,就能感悟到其中的奧妙。其次是陰陽理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它把浩瀚宇宙從宏觀向微觀細分為陰陽。如:把可見的宇宙分為陽;不可見宇宙(現代發現的黑洞)分為陰;然後又從陰陽兩個宇宙裡面又分陰陽;又以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火為陽,水為陰;把外在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機能亢進的,都劃歸為陽;沉靜的、內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質的、機能衰退的,劃歸為陰。以人為例更好理解,如:男為陽,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等等就這樣無窮無盡的細分下去。陰和陽兩個方面,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單獨存在;陰陽對立的兩方面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道德經》裡面有句:「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就是典型的陰陽理論,與「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一樣的道理。萬事萬物只有符合道理才能繁衍生息,乃至生生不息。老子的陰陽理論衍生出醫家的「陰陽五行論」兵家的「謀略」武家的「太極」以及現代「管理學」等等無處不包無所不含。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中還包含佛家文化,佛家文化是由二千五百年以前印度凈飯王之子悉達多太子(即釋家牟尼佛)二十九歲左右大徹大悟宇宙真理後經五十年左右的說法而形成,於東漢傳入我國(西元67年)並得以發揚光大,也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高追求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與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道理如出一轍,無有毫差。人們經常說「萬法歸宗」這個「宗」其實說的就是「無所住而其心」「無為而無不為」這種超自然的境界,這個境界非境界是名境界,語言是說不清的,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

佛道兩家追求最高境界是相同的,可往下度人就有很大的差別,從現代社會人性最敗壞的末法時期看佛家度人絕對超勝道家。為什麼呢?因為道家修煉靠的是自己的修身養性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最高境界,可持得者勝稀;並且無有第二條路可選擇。佛家卻有二條路可選擇:一為聖道門(也稱自力法門,和道家一樣靠自己的修為修戒 定 慧求出離六道輪回)如:禪宗 密宗 天台宗 華嚴宗法相宗等是也。二為凈土門(也稱他力法門,不靠自己的修為求出離六道輪回而是完全依靠「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在自己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應聲而救,出離六道輪回,凡夫不論善惡不論信疑,總之不可論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惡共迷,不可作為出離之要道,唯上盡一形下至一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得出離六道輪回而往生極樂世界)這完全符合現代社會中忙忙碌碌的廣大眾生。所以說佛家在度凡人出離六道輪回超勝道家。現代社會中以台灣的慧凈法師和大陸安徽宣城「弘願寺」的凈宗法師所倡導的「本願念佛」(即阿彌陀佛因中發的大願就是只要眾生稱佛名號就能獲得阿彌陀佛的救度稱為本願念佛)最為直接和殊勝。

中國哲學的具體精髓見下面鏈接:
http://ke..com/view/123185.htm
個人覺得這個很經典。
道家思想:http://ke..com/view/65571.htm
佛家思想:http://www.096.cc/showpost.asp?threadid=570285
儒家思想:http://ke..com/view/40289.htm
法家思想:http://ke..com/view/941413.htm
陰陽家思想:http://ke..com/view/403095.htm
兵家思想:http://ke..com/view/188284.html
縱橫家思想:http://ke..com/view/152.html
墨家思想:http://ke..com/view/65474.htm

㈢ 如何評價老莊哲學

在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和儒家思想在春版秋戰國時代一並成權為兩大重要思想,對後世知識分子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而老莊哲學思想則是道家思想的根本以及源頭,是道家學說的雛形,其「自然無為」、「道法自然」思想對現代生活方式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老莊哲學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回歸自然」、「適可而止」、「清靜無為」等均有極強的現代和後現代的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應是現代生活方式的前提和追求的境界,而「清靜無為、回歸自然」則是後現代社會的生活態度。

老莊哲學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則是中國傳統哲學 辯證法思想的寶庫。

㈣ 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

[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作者:一松柏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做一個閱讀的有心人,常收集整理一些閃光的語句,這就是考試作文中的"熒火蟲",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另外,要仔細琢磨這123句哲理與意義,相信,無論是在日常寫作還是在臨場寫作中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一、高分作文中引用較多的現代詩文01、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感謝》汪國真)02、願所有的幸福都追隨著你/仰首是春,俯首是秋/願所有的快樂都陪伴著你/月圓是畫,月缺是詩(《旅行》汪國真)03、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熱愛生命》汪國真)04、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山高路遠》汪國真)05、如果你是魚/不要迷戀天空/如果你是鳥/不要痴情海洋(《選擇》汪國真)06、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飛鳥集》泰戈爾)07、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飛鳥集》泰戈爾)08、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飛鳥集》泰戈爾)09、小草呀,你的足步雖小,但是你擁有你足下的土地(《飛鳥集》泰戈爾)10、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飛鳥集》泰戈爾)11、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飛鳥集》泰戈爾)12、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飛鳥集》泰戈爾)13、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繁星》冰心)14、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同上)15、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裴多菲)16、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17、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愛這土地》)18、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北島《回答》)19、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0、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斷章》卞之琳)21、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魯迅)2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藏克家)23、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暖花開》海子)24、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魯藜《泥土》)25、附著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間里/你是塵埃。(林希《土》)26、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二、古代哲理名句集01、古之成大事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02、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03、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菜根譚》)0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韓非子)05、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06、夕雲乍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0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08、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0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10、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1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1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14、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16、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17、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18、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三、網路俏皮話精選集01、人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02、有些事,明知是錯的也要去堅持,因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愛的也要去放棄,因為沒結局;有時候,明知路沒了卻還在前行,因為習慣了。03、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04、我可以選擇放棄,但不能放棄選擇。05、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06、人之所以活的累,是因為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解不開情結。07、一道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道就會打開。我們經常盯著關閉的門,對開啟的門卻視若無睹。08、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09、微小的幸福就在身邊,容易滿足就是天堂,作文素材《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10、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11、探索的旅程不在於發現新大陸,而在於培養新視角。12、忙碌是一種幸福,讓我們沒時間體會痛苦;奔波是一種快樂,讓我們真實的感受生活;疲憊是一種享受,讓我們無暇空虛。13、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做對即不簡單。14、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什麼地方,而是朝什麼方向走。15、沒有風險的人生,好比平川走馬,靜水行船。16、順利時得意忘形是可怕的,挫折時一蹶不振是可悲的,成功後奮進不止是可敬的,失敗後亡羊補牢是可喜的。17、仰對父母,我們是"孤本"且不可重復;俯對孩童,我們是至尊至高的唯一;面對友情,我們是密友最珍貴的財富;面對事業,我們是不可或缺的主宰。18、悲觀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得見,也永遠走不到;樂觀者說,希望是啟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訴人們曙光就在前頭。19、遺忘是心的縫隙,漏掉了許多珍貴的昨天。20、真正的成功者,從來不會給自己留退路,相反,倒往往在山重水復中踏出一條新路來。雖遇挫折,但決不氣餒;每次跌倒,隨即站起;別人放手,他仍然堅持抓住;別人後退,他仍然奮勇前行。21、成功者都是從失敗的煉獄中走出來的。成功與失敗的裁決,不是在起點,而是在終點。22、你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見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23、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24、弱者說,逆境是絆腳石,碰上它,會跌下失敗的深淵;強者說,逆境是墊腳石,踩著它,可以登上成功的高峰。25、命運,其實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條鮮為人知的補償原則:它青睞不斷拼搏的強者,讓在生活中失去最多的強者,也收獲最多。26、人能走多遠?這話不要問雙腳,而是要問志向。27、無論命運多麼晦暗,人生多麼顛簸,都會有擺渡的船,這只船就在我們自己手裡。實在無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奮力將自己擺渡到對岸。28、遇到困難時不要抱怨,既然改變不了過去,那麼就努力改變未來。29、如果懼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遠只能是死水一潭。30、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31、如果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他必定會給你開扇窗。32、成功是對執著者的一種饋贈;失敗是對追求者的一種考驗。四、優秀題記精選01、最柔軟脆弱的是人性,最厚重剛烈的也是人性。02、人性的墮落,常常從無視公理開始,社會的尊嚴,常常因權力濫用萎縮。03、永遠相信,人世間不只是心靈的沙漠,感情的冰窯,各種至善至真的情懷,築起了一道道最美的風景。04、幸福的家庭家家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復活》)05、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你人生的一個時期,甚至影響你的一生!(路遙《平凡的世界》)06、生命的意義不在美麗的言辭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於實實在在的謀求自己的生存,同時也幫助別人生存中。07、人的一生,如同四季,春種,夏耘,秋收,冬藏。08、生命如同一幅畫,可以沒有色彩鋪張的轟轟烈烈,但不能缺少美的意境。09、生活如同一根燃燒的火柴,當你四處巡視以確定自己的位置,它已經點完了。10、當雨季來臨時,許多生命的記憶被雨水淋成褪色的風景,所有不經意的回眸都被絢麗成最浪漫的構思,在夢醒後的清晨,無奈地投入另一種漂泊…11、每個人都曾面臨人生的選擇,我們必須決定什麼是重要的事…12、拉開窗簾,陽光只有一種顏色。13、不要被世俗的塵囂蒙住你的眼睛。14、把耳朵叫醒,然後,傾聽世界,相信,必有一個聲音屬於成功。15、苦難對於天才是塊墊腳石,對能乾的人是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16、如果把苦難只視為苦難,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難。但是如果你讓它與你精神世界裡最廣闊的那片土地去結合,它就會成為一種寶貴的營養,讓你在苦難中如鳳凰涅盤,體會到特別的甘甜和美好。17、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18、一個不容置疑的哲理,一個令人銘心的命題,一個內涵豐富的象徵,沒有不為名利的世紀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19、只要心裡有陽光,眼睛看到的就都是溫暖。20、給心情塗上顏色,我們便有了七彩的人生,我們才真正地把握了自己。21、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小小空洞。22、倘若你想改變你的世界,首先就應該改變你自己。23、就像向日葵追尋太陽,人總是追求崇高與完美,而人生偏是一個在苦難中不斷雕塑自我的過程。24、冬天,從這里奪去的,春天會一絲不少的變換著形式交還給你。25、有許多的人,一直在苦苦地尋找著上帝賜予自己的"寶石",但當"寶石"已經拾在自己的手中時,卻又被自己輕而易舉地拋棄了。26、兒時的歲月總是有母愛相伴,長大的我覺得與母親漸遠。驀然回首,才發現陽光依舊--母愛就在身邊。27、幸福的定義,珍惜你所擁有的每一樣東西,你會發現,幸福簡單的讓你無法置信。28、一忍可以成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29、獨善其身者難成大事,越利他,就越利己30、我睡去,感覺生命之美麗,我醒來,感覺生命之責任。31、一個人到了忘記得失的時候,他實際上已有所得。3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永遠的守望可能只會收獲糊口的玉米,如果跳出了這一畝三分地,你可能成為乞丐,但更有機會發現遠方的金子。33、蠟燭的美,是絕唱的美。它以自焚的痛苦將自己化為光和熱,照亮了別人。34、我們可以失望,但決不能盲目。35、人生沒有不可逾越的天塹,只要永不懈怠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前面就是幸福的彼岸。36、為人處世的原則就是多為對方留下一些餘地,留給別人的同時,也留給了自己。37、許多時候,能讓我們超越極限的力量,不是名利,不是財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而是在血管里涌動的,一次次漫過心底的愛!38、許諾通常分為兩種,一種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一種如啤酒,才倒半杯,就已經泡沫翻騰。39、肉體是精神居住的花園,而意志則是這個花園的園丁,意志既能夠使肉體"貧瘠"下去,也能用"勤勞"使它"肥沃"起來。40、一種顏色,生命的一瞬。執著地追求著永恆,一路失落,一路遺失,一路惘然,仍舊夢想,夢想…41、打開心的窗口,睜開敏銳的眼睛,莫讓一切都隨風。42、別忘了,愛有多深路就有多長,只要有一個明天,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希望。43、溫暖是無處不在的,溫暖著自己,也溫暖著別人。正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44、我不一定在快樂地活著,但我一定是在追逐生活中的快樂。45、記取昨天,是為了把握今天,更是為了掌握明天。46、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讓你生氣,那說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高考作文哲理素材精粹〕【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㈤ 尼採的哲學精髓在哪裡啊總感覺他的書太繁雜和抽象!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鍾,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採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是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欲;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斗。尼采認為,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道德價值,為所欲為,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同時,他特別反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來,人們對待婦女的方式就是「別忘了你的鞭子」。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他的倫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㈥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易和哲學」是「易」思維與「和」思維的辯證綜合,是中國哲學智慧的精髓。在當代,「易和哲學」契合全球化時代的哲學主題,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創造性轉化的支點。

問題的緣起。在中國哲學精神的歷史源頭,有這樣一幅精美絕倫、簡明深奧的宇宙圖式:
太極圖。太極圖以其蘊藏中國哲學思維博大精深的內在矛盾,幾千年來令無數人玩味沉思不已。
其中的奧秘正在於它涵容了中國哲學思維的兩大基本特質:「易」與「和」,這兩種思維以其豐富深刻的意蘊展示了中國哲學的靈魂。對「易」與「和」兩大精神的挖掘,使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出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本質並展望其未來。本文對「易」與「和」兩大思維的解剖分析,從中綜合創新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易和」哲學的提出,一方面正是嘗試從宏觀文化背景入手解決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的轉換,從而為實現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批判繼承與綜合創造找
到一個堅實支點;另一方面也是在當代全球化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的情勢下,「易和」哲學或許能契合這一時代的主題,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理念,並將給世界以中國古老智慧的現代啟迪。

.「易」思維。「易」現在似乎是很抽象的概念,其實它是中國古人對日往月來、陰陽變化這一自然大象循環運轉的意象把握。《說文解字》釋「易」為:「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我們透過太極圖陰陽魚的交互運轉,可非常直觀地理會「易」的象形本義:上為日下為月,寓意陰陽交互變化。從《周易》到以後「易」的演化中,大致有以下四重涵義:(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象輪回轉化,共維系在一個整體大循環圈中;(2)大易流行、「生生之為易」,矛
盾雙方處於永不停息的運轉之中;(3)極則反,窮則變,變則通,陰陽彼此消長、轉化以達到動態中的平衡;(4)陰陽互感,天人分合,主客在相即相離的演化中實現新的統一。以上四重涵義層層遞進,共同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網路天文、地理、生命、社會的大易流行、陰陽轉化的本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易」思維——「易」的陰陽轉化論。

「和」思維。「和」的概念不同於其現代的意義,比其現代的意義更為寬廣、深刻。在《辭源》里「和」就有「調」、「順」、「諧」、「合」等多重釋義,可見「和」在傳統思維中卻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常為人所忽視的范疇。最先載於哲學史的「和」是:「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即要求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和諧,如「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國語·鄭語》)。在古代思想論戰中,就出現了「和同」之爭,這些都標志著傳統「和」思維的發端。在其演化中可有以下四重涵義:(1)和諧,陰陽矛盾雙方對立中的統一,促成一個多樣性的統一體或對立面的和合體;(2)調和,使不同的因素相協調相和解,維系著事物的有序運轉;(3)中和,強調「適度中節」、「以他平他」,有制衡的動態功效;(4)和合,強調「天人合一」與「陰陽之序」,是變易的矛盾雙方運動轉化的目標與歸宿,相反相成,相競相用的結果合歸於新的統一體。以上意義的挖掘使我們對「和」的內涵有了較全面的理解,透過太極圖那和諧圓融的系統圖式,使我們對「和」的本義有了更直觀的意會:「和」就是太極圖的圓圈,是維系陰陽魚對立統一的矛盾和合體。「和諧」、「調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說抓住了「和」的本質,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精髓——「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
「和」思維最早散見於先秦典籍中。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國語·鄭語》)的光輝命題,開始了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和同」論爭。後來晏嬰進一步提出了「和與同異」、「否可相濟」(《左傳》昭公二十年)的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四十二章)其「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維的宗旨。莊子指出:「夫明白與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荀況提出:「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的觀點,並認為「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荀子·王制》)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易經》中兌
卦第二爻爻辭為「和兌,吉」;《易傳》更進一步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貞」的思想。到《論語》中孔子以「和」來區分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並進而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倡導一種「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一章)這可以說是將「和」單獨提升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思維范疇,並高揚 「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仲尼燕
居》)的「貴和」精神,強調「和」的大用。究其根本,乃是強調「和」的整合功能,調解矛盾諸方面,使之趨向動態平衡,從而實現囊括自然人事為一體的「天人和合」境界。自先秦以後,沿孔孟之道儒家著重發揮了這一思想,到董仲舒那裡定格成「天人感應」的大一統體系。在魏晉南北朝興起的自然與名教的論爭中,郭象以「獨化論」來消解二者的矛盾,實現名教與自然的致「和」。盛唐時十分注重「和樂」的社會功用。整個宋明理學與心學中,「和」思維通過道器、理氣、心物的對立,然後在形而上的理性思辯或良知踐履中達到「和」解。基於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需要,特別在禮教中加強「和樂」教化,規定名分等級,通過各司其職各就其位而「不越禮」、「不逾矩」。甚至明清時對「和」字崇尚到連皇宮大殿也要貫以「太和」、「中和」、「保和」命名。近現代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家大都號稱「共和國」(「共和」的古典義是指「相與和而共政事」,其現代義是指政治民主),就是要體現各民族、各階層的民主平等與普遍和諧。不用說上流社會的旨趣,就是普通百姓也以「和」為貴,信守「平和」、「和氣」、「和順」、「和美」、「和平」、「和睦」、「和諧」,乃至造反也要貫之以「義和」。從而使這種傳統「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滲入社會生活的深處。中國人就用這種矛盾整合觀來認識和把握事物,並自覺不自覺地以「和」思維行事。
傳統「和」思維由來已久,思想認識源淵之外,還有中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正像「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的形成一樣,「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亦紮根於中國自足自適的農業經濟和代代相因的宗法政治。正是這種深厚的小農意識和宗法觀念也促成了「和」思維的確立。從地理上看,古代中國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農業文明形成了穩定保守、自我進化的華夏文明圈,這不正是「和」思維的一個現實模型嗎?封建的政治經濟鞏固了男耕女織的生產地位和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以家族為核心家國同構而展開了一系列日常倫理規范,這又為「和」思維的形成鋪設了現實生活的溫床。從此中國人就順著「和」思維的理路去整合世界,直觀籠統地圈定認識和實踐對象,把其當作一個整體系統,以矛盾整合觀的「和」思維方式把握並創建新事物。反過來,這也就促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大一統的政治模式和自足循環的經濟框架及和諧審美的文化形態,從而形成了獨立於西方的自足的中華文明系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侵入,兩種文明相撞的結果客觀上使中國社會進入到「不和」的狀態。於是激起一代代中國人放眼世界,吸收消化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新文明,從而改變了舊中國的命運,實現了中國社會新的「和」態——人民共和國。甚至在西方思潮盛行的現當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系統觀樹立的今天,中國傳統「和」思維與「易」思維一樣依然根深蒂固,牢牢地滲入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真正獨具中國特色的矛盾整合觀。

「易和」哲學。將「易」思維與「和」思維辯證地綜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新的命題。顯然,功夫全在於辯證綜合與創新方面。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題,從「五四」以來就有種種表述,其中馮友蘭的「抽象的繼承法」、傅偉勛的「創造的解釋學」、林毓生的「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張岱年的「綜合創造論」等都頗有合理之處,其核心都在於吸納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繼往開來、綜合創新傳統文化。在此,我提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也是整理國故,想從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宏觀文化背景入手所做的一種嘗試。通過以上的解剖分析,我們得知「易」與「和」確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兩大特質。這兩種思維的共同特點都體現在對世界的整體動變給予直觀系統的把握,而遺憾的是未能在「易」與「和」思維的動靜剛柔對立中給予辯證的綜合與創新。將「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與「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有機結合,從而可以綜合創新出一種矛盾化合論——「易和」哲學。「易和」哲學的提出,有助於確立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轉換的思維支點,以此來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偉大復興。
(1)從創建的本體論上看,「易和」哲學以客觀實在實存之宇宙「太極」作為理論前提與出發點,堅持「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和」之道,然後由此來推演萬物流變、對立面和諧這樣一個矛盾系統。從宇宙大化流行開始,「易」為實存之「太極」的動變活力,通過陰陽矛盾注入永恆的創生能力,展開宇宙大生命的運行歷程;和」為實存之「太極」的「體用不二」載體,承載著無限燃燒的宇宙大生命之活火,成為陰陽矛盾演化的維系者和目標,於是乎從中演易出生命世界,天人分合,主客互動,在相互對象化中和諧運轉。
(2)從創建的發展觀上看,「易和」哲學主要由「易」思維來發動,由「和」思維來維持。
宇宙大化的演易,太極分陰陽,陰陽對立轉化,圍繞著「和」的框架來流變,彼此消長,在「易」的推動下,從量變到質變,經由否定性的變易環節使一種「和」態向新的「和」態演進,實現系統有序的運轉與動態的平衡。於是乎萬物流變,生生不已,終於在高級階段繁衍出有機界、進化出生物和人類社會,形成一個遵循規律無限發展的動變歷程。「易」的主動的發展因素與「和」的主靜的穩定因素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易和」哲學在發展觀上的辯證法。
(3)從創建的認識論上看,「易和」哲學從自身的矛盾化合觀出發去理解事物,圈定和把握對象,從事物的整體結構和系統組織來分析和綜合,確立了認識論上的整體觀與系統觀特色。
「易」思維重演繹推理,達到認識的分化和抽象;「和」思維重歸納綜合,達到認識的整合和具體。從而在事物變「易」致「和」中全面系統地把握對象、關系及其過程,使主體在反映客體的基礎上得以選擇建構,並用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相統一的「易和」大系統尺度來追求真理並改善世界;與此同時,主體自身也獲得了審美愉悅和境界升華。
(4)從創建的社會觀上看,「易和」哲學用系統整體思維的原則看待社會這一有機體的運轉:「易」是進步,「和」是秩序;「易」是發展,「和」是穩定;「易」是生產力,「和」是生產關系;「易」是變革的力量,「和」則是維系的力量……總之,「易和」從社會的存在方式到人的生活方式再到其思維方式層層統貫,在社會網路體系中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易和」思維給予社會系統以動靜、化合的辯證理解。在相互規定和協調中從一種社會「和」態演進到「不和」態社會,通過社會實踐進化到新的「和」態社會。這樣,就在變革、協調與穩定中使人類社會得到有序的發展與進化。
(5)從創建的人學意義上看,「易和」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正是為了人。「易和」思維展開的中心是為了最終幫助實現人的價值與潛能,保證人的現實自由的合理實現。在人的生活世界,「易」是一種最革命的因素,促使人認識並創造自我,在現實中表現為一種實踐力量實現人的主體自為性;「和」則是一種維系人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規定因素,是人得以實現自我並超越自我的現實載體——自然與社會相協調的文明圈,從而保證在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中實現人的自由
創造,過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把人的本質還給人」。「易和」哲學的創建是在揚棄主客二元分裂而確立的人的「主體性凱旋」的同時,最終要在超克人類中心主義的易和」生態人學上彰顯和飽滿起其應有的現代意義。這亦是中國傳統哲學熱愛自然、珍視生命、注重倫理的必然歸宿。我們深信,「易和」哲學所昭示的現代生態人學,不僅能在人的思維方式上引起革命,更重要的是革新人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全球性、人類性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
昭示給人類一種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生活之可能性。

㈦ 中國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易和哲學」是「易」思維與「和」思維的辯證綜合,是中國哲學智慧的精髓。在當代,「易和哲學」契合全球化時代的哲學主題,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創造性轉化的支點。
問題的緣起。在中國哲學精神的歷史源頭,有這樣一幅精美絕倫、簡明深奧的宇宙圖式:
太極圖。太極圖以其蘊藏中國哲學思維博大精深的內在矛盾,幾千年來令無數人玩味沉思不已。
其中的奧秘正在於它涵容了中國哲學思維的兩大基本特質:「易」與「和」,這兩種思維以其豐富深刻的意蘊展示了中國哲學的靈魂。對「易」與「和」兩大精神的挖掘,使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出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本質並展望其未來。本文對「易」與「和」兩大思維的解剖分析,從中綜合創新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易和」哲學的提出,一方面正是嘗試從宏觀文化背景入手解決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的轉換,從而為實現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批判繼承與綜合創造找
到一個堅實支點;另一方面也是在當代全球化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的情勢下,「易和」哲學或許能契合這一時代的主題,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理念,並將給世界以中國古老智慧的現代啟迪。
.「易」思維。「易」現在似乎是很抽象的概念,其實它是中國古人對日往月來、陰陽變化這一自然大象循環運轉的意象把握。《說文解字》釋「易」為:「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我們透過太極圖陰陽魚的交互運轉,可非常直觀地理會「易」的象形本義:上為日下為月,寓意陰陽交互變化。從《周易》到以後「易」的演化中,大致有以下四重涵義:(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象輪回轉化,共維系在一個整體大循環圈中;(2)大易流行、「生生之為易」,矛
盾雙方處於永不停息的運轉之中;(3)極則反,窮則變,變則通,陰陽彼此消長、轉化以達到動態中的平衡;(4)陰陽互感,天人分合,主客在相即相離的演化中實現新的統一。以上四重涵義層層遞進,共同體現了中國傳統思維網路天文、地理、生命、社會的大易流行、陰陽轉化的本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易」思維——「易」的陰陽轉化論。
「和」思維。「和」的概念不同於其現代的意義,比其現代的意義更為寬廣、深刻。在《辭源》里「和」就有「調」、「順」、「諧」、「合」等多重釋義,可見「和」在傳統思維中卻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常為人所忽視的范疇。最先載於哲學史的「和」是:「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即要求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和諧,如「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國語·鄭語》)。在古代思想論戰中,就出現了「和同」之爭,這些都標志著傳統「和」思維的發端。在其演化中可有以下四重涵義:(1)和諧,陰陽矛盾雙方對立中的統一,促成一個多樣性的統一體或對立面的和合體;(2)調和,使不同的因素相協調相和解,維系著事物的有序運轉;(3)中和,強調「適度中節」、「以他平他」,有制衡的動態功效;(4)和合,強調「天人合一」與「陰陽之序」,是變易的矛盾雙方運動轉化的目標與歸宿,相反相成,相競相用的結果合歸於新的統一體。以上意義的挖掘使我們對「和」的內涵有了較全面的理解,透過太極圖那和諧圓融的系統圖式,使我們對「和」的本義有了更直觀的意會:「和」就是太極圖的圓圈,是維系陰陽魚對立統一的矛盾和合體。「和諧」、「調和」、「中和」、「和合」思想可以說抓住了「和」的本質,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精髓——「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
「和」思維最早散見於先秦典籍中。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國語·鄭語》)的光輝命題,開始了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和同」論爭。後來晏嬰進一步提出了「和與同異」、「否可相濟」(《左傳》昭公二十年)的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四十二章)其「剛柔相濟」、「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維的宗旨。莊子指出:「夫明白與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荀況提出:「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的觀點,並認為「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荀子·王制》)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易經》中兌
卦第二爻爻辭為「和兌,吉」;《易傳》更進一步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貞」的思想。到《論語》中孔子以「和」來區分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並進而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倡導一種「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一章)這可以說是將「和」單獨提升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思維范疇,並高揚 「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仲尼燕
居》)的「貴和」精神,強調「和」的大用。究其根本,乃是強調「和」的整合功能,調解矛盾諸方面,使之趨向動態平衡,從而實現囊括自然人事為一體的「天人和合」境界。自先秦以後,沿孔孟之道儒家著重發揮了這一思想,到董仲舒那裡定格成「天人感應」的大一統體系。在魏晉南北朝興起的自然與名教的論爭中,郭象以「獨化論」來消解二者的矛盾,實現名教與自然的致「和」。盛唐時十分注重「和樂」的社會功用。整個宋明理學與心學中,「和」思維通過道器、理氣、心物的對立,然後在形而上的理性思辯或良知踐履中達到「和」解。基於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需要,特別在禮教中加強「和樂」教化,規定名分等級,通過各司其職各就其位而「不越禮」、「不逾矩」。甚至明清時對「和」字崇尚到連皇宮大殿也要貫以「太和」、「中和」、「保和」命名。近現代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家大都號稱「共和國」(「共和」的古典義是指「相與和而共政事」,其現代義是指政治民主),就是要體現各民族、各階層的民主平等與普遍和諧。不用說上流社會的旨趣,就是普通百姓也以「和」為貴,信守「平和」、「和氣」、「和順」、「和美」、「和平」、「和睦」、「和諧」,乃至造反也要貫之以「義和」。從而使這種傳統「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滲入社會生活的深處。中國人就用這種矛盾整合觀來認識和把握事物,並自覺不自覺地以「和」思維行事。
傳統「和」思維由來已久,思想認識源淵之外,還有中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正像「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的形成一樣,「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亦紮根於中國自足自適的農業經濟和代代相因的宗法政治。正是這種深厚的小農意識和宗法觀念也促成了「和」思維的確立。從地理上看,古代中國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農業文明形成了穩定保守、自我進化的華夏文明圈,這不正是「和」思維的一個現實模型嗎?封建的政治經濟鞏固了男耕女織的生產地位和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以家族為核心家國同構而展開了一系列日常倫理規范,這又為「和」思維的形成鋪設了現實生活的溫床。從此中國人就順著「和」思維的理路去整合世界,直觀籠統地圈定認識和實踐對象,把其當作一個整體系統,以矛盾整合觀的「和」思維方式把握並創建新事物。反過來,這也就促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大一統的政治模式和自足循環的經濟框架及和諧審美的文化形態,從而形成了獨立於西方的自足的中華文明系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侵入,兩種文明相撞的結果客觀上使中國社會進入到「不和」的狀態。於是激起一代代中國人放眼世界,吸收消化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新文明,從而改變了舊中國的命運,實現了中國社會新的「和」態——人民共和國。甚至在西方思潮盛行的現當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系統觀樹立的今天,中國傳統「和」思維與「易」思維一樣依然根深蒂固,牢牢地滲入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真正獨具中國特色的矛盾整合觀。
「易和」哲學。將「易」思維與「和」思維辯證地綜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新的命題。顯然,功夫全在於辯證綜合與創新方面。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主題,從「五四」以來就有種種表述,其中馮友蘭的「抽象的繼承法」、傅偉勛的「創造的解釋學」、林毓生的「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張岱年的「綜合創造論」等都頗有合理之處,其核心都在於吸納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繼往開來、綜合創新傳統文化。在此,我提出「易和」哲學這樣一個命題,也是整理國故,想從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宏觀文化背景入手所做的一種嘗試。通過以上的解剖分析,我們得知「易」與「和」確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兩大特質。這兩種思維的共同特點都體現在對世界的整體動變給予直觀系統的把握,而遺憾的是未能在「易」與「和」思維的動靜剛柔對立中給予辯證的綜合與創新。將「易」思維的陰陽轉化論與「和」思維的矛盾整合觀有機結合,從而可以綜合創新出一種矛盾化合論——「易和」哲學。「易和」哲學的提出,有助於確立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創造性轉換的思維支點,以此來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偉大復興。
(1)從創建的本體論上看,「易和」哲學以客觀實在實存之宇宙「太極」作為理論前提與出發點,堅持「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和」之道,然後由此來推演萬物流變、對立面和諧這樣一個矛盾系統。從宇宙大化流行開始,「易」為實存之「太極」的動變活力,通過陰陽矛盾注入永恆的創生能力,展開宇宙大生命的運行歷程;和」為實存之「太極」的「體用不二」載體,承載著無限燃燒的宇宙大生命之活火,成為陰陽矛盾演化的維系者和目標,於是乎從中演易出生命世界,天人分合,主客互動,在相互對象化中和諧運轉。
(2)從創建的發展觀上看,「易和」哲學主要由「易」思維來發動,由「和」思維來維持。
宇宙大化的演易,太極分陰陽,陰陽對立轉化,圍繞著「和」的框架來流變,彼此消長,在「易」的推動下,從量變到質變,經由否定性的變易環節使一種「和」態向新的「和」態演進,實現系統有序的運轉與動態的平衡。於是乎萬物流變,生生不已,終於在高級階段繁衍出有機界、進化出生物和人類社會,形成一個遵循規律無限發展的動變歷程。「易」的主動的發展因素與「和」的主靜的穩定因素的對立統一,構成了「易和」哲學在發展觀上的辯證法。
(3)從創建的認識論上看,「易和」哲學從自身的矛盾化合觀出發去理解事物,圈定和把握對象,從事物的整體結構和系統組織來分析和綜合,確立了認識論上的整體觀與系統觀特色。
「易」思維重演繹推理,達到認識的分化和抽象;「和」思維重歸納綜合,達到認識的整合和具體。從而在事物變「易」致「和」中全面系統地把握對象、關系及其過程,使主體在反映客體的基礎上得以選擇建構,並用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相統一的「易和」大系統尺度來追求真理並改善世界;與此同時,主體自身也獲得了審美愉悅和境界升華。
(4)從創建的社會觀上看,「易和」哲學用系統整體思維的原則看待社會這一有機體的運轉:「易」是進步,「和」是秩序;「易」是發展,「和」是穩定;「易」是生產力,「和」是生產關系;「易」是變革的力量,「和」則是維系的力量……總之,「易和」從社會的存在方式到人的生活方式再到其思維方式層層統貫,在社會網路體系中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易和」思維給予社會系統以動靜、化合的辯證理解。在相互規定和協調中從一種社會「和」態演進到「不和」態社會,通過社會實踐進化到新的「和」態社會。這樣,就在變革、協調與穩定中使人類社會得到有序的發展與進化。
(5)從創建的人學意義上看,「易和」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正是為了人。「易和」思維展開的中心是為了最終幫助實現人的價值與潛能,保證人的現實自由的合理實現。在人的生活世界,「易」是一種最革命的因素,促使人認識並創造自我,在現實中表現為一種實踐力量實現人的主體自為性;「和」則是一種維系人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規定因素,是人得以實現自我並超越自我的現實載體——自然與社會相協調的文明圈,從而保證在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中實現人的自由
創造,過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把人的本質還給人」。「易和」哲學的創建是在揚棄主客二元分裂而確立的人的「主體性凱旋」的同時,最終要在超克人類中心主義的易和」生態人學上彰顯和飽滿起其應有的現代意義。這亦是中國傳統哲學熱愛自然、珍視生命、注重倫理的必然歸宿。我們深信,「易和」哲學所昭示的現代生態人學,不僅能在人的思維方式上引起革命,更重要的是革新人的生活方式,從而在全球性、人類性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
昭示給人類一種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生活之可能性。

㈧ 老子哲學的精髓

答曰:「道德經的主旨就是即:無極自然宇宙的之其道德法則之其道德原理之其道定律之其道德定理的之其最偉大的最徹底的唯物唯質主義的無極宇宙觀」。

㈨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精髓是什麼

王守仁,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縣伯,成為明代憑借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八。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天人合一,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

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和內聖與外王的統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揚陽明心學,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