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有哲理性的成語故事

有哲理性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1 14:53:55

『壹』 表示很有道理的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復,有個人名叫孫制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貳』 有哲理的成語故事,我要故事和它的哲理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回蹄如累曲」之語答,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K

『叄』 含有哲理意義四字成語故事

這幾個成復語故事涉及到了辯證法制中的一些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田忌賽馬涉及量變與質變的轉化.除了注重量的積累以外,還要注重因素內部結構的調整.該故事就是通過改變次序達到質變的.而圍魏救趙則是現象與本質的問題.看似舍近求遠,實則一招制勝.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不能被現象所迷惑.塞翁失馬主要強調了矛盾的轉化.塞翁失馬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情.刻舟求劍則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整個世界都是運動發展變化的.鄭人買履則是忽略了內部矛盾,忽略了主體性.邯鄲學步與揠苗助長都包含要重視四五的內部矛盾,抓住矛盾的關鍵因素.邯鄲學步還涉及矛盾的特殊性,重視個體的差異性.揠苗助長還涉及從量變到質變要經過量的積累才能達到.

『肆』 人生哲理的成語故事

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版,蹄如累曲」之語,其子權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伍』 求幾篇簡短的成語故事 有道理的

「亡羊補牢」是出自《戰國策》中的成語故事。說的是牧羊人粗心大意,因羊圈損失致羊丟失,牧牧羊人發現後,才把羊圈修好,還自以為這不算晚呢。不難看出牧羊人的思維方式是消極的,處事行為是被動的。「曲突徙薪」是出自《漢書·霍光傳》中的成語故事, 意即為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預防災禍,防患未然的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長期以來就形成了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的思維定勢,久而之就患上了難以醫治的「工作麻痹症」或學習鬆懈的惰性。如平時工作不是高標准、嚴要求、盡職責,而是低標准、湊合事、麻痹大意,真到出了問題,才追悔莫及,才想到去」補牢「,但到此時,已經鑄成的損失已是無法挽回。可見要消除「亡羊補牢」的現象,必須做到「曲突徙薪」防患於未然。 」亡羊「惡果的發生,往往與思想和機制上的漏洞有關系,要想做到「曲突徙薪」防患於未然,一是要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克服麻痹思想;二是要健全機制和制度,消除」亡羊「的體制漏洞;三是要強化監督,不放過任何導致隱患的蛛絲馬跡,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四是要重典處罰,對造成亡羊的責任人追究責任。從以上多種形式曲突徙薪防患於未然,才不致亡羊後果的再度發生。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陸』 帶有哲理性的成語故事 越多越好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一夢
這個成語來源於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一個叫淳於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於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於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皇帝見淳於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於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贊。三十年過去了,淳於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於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後,都紛紛湧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於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麼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於棼,於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於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於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塗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於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於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裡。
「南柯一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飄渺。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後,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後,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後與范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卧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鴻遍野
解釋: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愛屋及烏
解釋: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的記載: 「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
安步當車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安然無羔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解釋:
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更多http://ke..com/view/28509.html?wtp=tt

『柒』 有意境唯美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雪夜訪戴,選自《世說新語》,作者為南朝宋的劉義慶。故事介紹了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未至而返,顯示了他作為名士的瀟灑自適。
折疊原文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嘗贊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折疊譯文
王子猷(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五兒子),居住在山陰,一次晚上下大雪,他從睡夢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令僕人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猷說:「我本來是趁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什麼一定要見戴逵呢?」王子猷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子猷吹口哨並吟唱了好一會,才指著竹子說:「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
詞語解釋
山陰:今浙江紹興
造:到達
(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兒子。
〔山陰〕今浙江紹興市。
〔眠覺〕睡醒了。
(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來喝。
〔皎然〕潔白光明的樣子。
〔左思〕字太沖,西晉文學家。所作《招隱詩》旨在歌詠隱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譙國(今安徽省北部)人。學問廣博,隱居不仕。
〔剡(shàn)〕指剡縣,古縣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州。
〔經宿方至〕經過一宿的功夫才到達。宿:一整夜 。方:才。
〔造門不前而返〕到了門前不進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因起彷徨)因:於是.彷徨:徘徊。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 。即:即刻。之:代詞,代剡。
人物分析

從《王子猷雪夜訪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個性情瀟灑的人。
《世說新語》中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未至而返,人們問之,他答道:「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一語道出了名士瀟灑自適的真性情。
王子猷這種不講實務效果、但憑興之所至的驚俗行為,十分鮮明地體現出當時士人所崇尚的「魏晉風度」的任誕放浪、不拘形跡,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眠覺、開室、命酒、賞雪、詠詩、乘船、造門、突返、答問,王子猷一連串的動態細節均歷歷在目,雖言簡文約,卻形神畢現,氣韻生動。

『捌』 帶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1.黔驢技窮
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草,山上的老虎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後慢慢地靠近毛驢,最後發現毛驢只會蹄踢,於是就跳上去飽餐了一頓。

2.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賢士顏觸奉齊宣王之命入宮見駕,齊宣王態度非常傲慢,引起顏觸的不滿,雙方在殿上就仰慕權勢與禮賢下士、國君與賢士的作用大辯,齊宣王理虧認輸,想留用顏觸,顏觸拒絕說:「我喜歡自由,喜歡慢步像乘車一樣。」

3.鞭長不及
春秋時期,楚莊王仗著勢力強大不徵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為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6.龍生九子
傳說東海龍王生了九個兒子,性格各異,各有所長。大兒子囚牛喜歡音樂,老二蟲睚眥嗜好攻殺,老三嘲風喜歡探險,老四蒲牢喜愛鳴叫,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喜愛負重,老七狴犴喜好訴訟,老八贔屓好文,老九蟲吻好吞

7.樑上君子
東漢靈帝時小官吏陳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無私。有天晚上一個小偷溜進他的屋裡躲在屋樑上,他發現後並沒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兒子、孫子叫到身邊,給他們講如何做人,不要學樑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動就下地求饒。

8.人面桃花
唐朝節度使崔護年輕時進京趕考落第,清明節去長安城南郊遊,在一桃花盛開的庄園內見到一漂亮女子含情脈脈,彼此眉目傳情。第二年清明再訪,見不到該女。題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9.青出於藍
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璠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李謐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璠,孔璠反過來向李謐求教。同學們做歌:「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10.先聲奪人
東漢末年,地方官吏割據一方,曹操、孫權、劉表、袁紹等積極擴充自己的地盤。劉備也不甘示弱,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引起了張飛、關羽的不滿。劉備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你們不必再說了。

『玖』 有有道理的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內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容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