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不仁義語錄

不仁義語錄

發布時間: 2021-02-28 17:18:32

A. 你若不仁,我便不義。還有一種什麼名言是這意思

你如果不講究道德仁義,我也是不會對你這樣的人去講仁義道德的

B. 表示他人待自己不仁義,自己卻不計較的名句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恆:常常.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左傳·隱公三年》
[解讀]喜歡子女,應該用道義去教導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這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què)勸諫衛庄公的話,衛庄公不聽勸諫,他的寵子公子州吁終於招致殺身之禍.溺愛,會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納: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求:找尋.疵:毛病.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遷怒:轉移怒氣.貳:再,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准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准,法度.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後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釐: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C. 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不仁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的諺語是什麼是問用什麼滻

多行不義必自斃,陬由自取!

D. 仁義、忠義名言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 ——王建 為己重者不仁,好廣積者不義。足恭者無禮,回貪名者無智。 ——林逋 照耀人的惟一的燈是理性,引導生命於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答—海涅 在有信心的男人和女人心目中,良心並不是兒戲。 ——羅曼·羅蘭 譽人而人亦譽之,則是自譽矣;毀人而人亦毀之,則是自毀也。自譽,仁之賊也,自毀,義之賊也。 ——姚瑩 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 ——三木清 仁義莫交財,交財仁義絕。 ——梁章鉅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禮記·大學 良心這玩意兒使人變膽怯。想做小偷,害怕譴責。想謾罵、中傷又怕叱責。……良心是在人內心造反的最怕寂寞的傢伙。 ——莎士比亞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史襄哉 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丘 世界上還有些國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類的良心。 ——羅曼·羅蘭 行大義然後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孔子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國志·魏志·何晏傳》 義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劉向

E. 關於「仁義」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顏子推

求在我者,仁義禮智;求在外者,富貴利達。 --胡達源

精於義者,眼界大心地平;徇於利者,眼界小心地險。 --胡達源

無論哪個法官都不會比一個人的良心更了解自己。 --雨 果

每個人的良心就是為他引航的最好向導。 --司各特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裡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毛 姆

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康 德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

--弗洛伊德

良心平靜,在雷聲中也睡得著。 --托馬斯.富勒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 德

一個人所處的荒謬的--也是悲劇性的--處境就是:當他最需要良知時,良知卻最軟弱。 --弗羅姆

要努力讓你心中的那朵被稱為良心的火花永不熄滅。 --喬.華盛頓

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

--劉 晝

博愛之謂仁。 --韓 愈

F. 仁義的名言警句

重義氣的名人名言

1.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 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3.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5.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9.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1.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4.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9.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2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21.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22. 講義氣的人,他們彼此建立友誼,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壞已有的友誼,卻是一件難事。
23. 正如黃金的器皿一樣,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壞了,要修補它,使它恢復原狀,卻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發

關於仁義名人名言

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
4.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回

G. "仁義"的名言警句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專不讓於師。』」「屬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H. 最不仁義的話不仁不義,不忠不孝,……

忠孝仁義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忠指對君主忠誠,孝指對父母孝順,仁是對他人的愛,義是行為得體、符合正義

I. 關於『仁』的語錄和名言

仁 rén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1.同情友愛:仁心,仁義至盡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兒.
不仁:(1)不仁慈,無仁德如不仁不義
(2)手足痿痹,為能運動:麻木不仁,四體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後以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故仁由人而來。仁固可作『仁義』解,也可作人解。我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話作本論,《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觀過斯知仁矣』、『井有仁焉』,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而一般學者以其字之為仁,多曲為之解,求其說,而不得要領。故上例我以『仁』字應作「人」解。否則,『井有仁焉』,作仁義之『仁』解,難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為旁證,可知人、仁同義。例如《禮記表記》說,人也謂施以人以忠恩也。人與仁同義……《論語》所謂『人者仁也』、『仁者愛人』,即本此義。皆由於人、仁同出於一源,且關系密切。把仁字均解為『仁義』,難以自圓其說、令人信服」(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4-465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個人字,從這個字的形我們看到了這個意思。那為什麼這樣寫這個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麼呢?我認為這是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將害我。」的簡寫。這句話中兩次使用二人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種。
[編輯本段]儒家學派核心——「仁」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系,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並倡富民思想,強調先富後教,使民從善,然後政權得以穩固。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儒家認為,民生是治國之本,民以食為天,衣食足,有恆產才有恆心,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穩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從重視民生出發,倡富民思想。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體現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孔子還把富民與利民、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利益聯系起來。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利民、富民、保民、愛民,體察和順應民心的向背,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徵。孟子還設想,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百姓還有不仁的嗎?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准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J. 有關仁義的古人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戰國·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下》


譯文: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 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3、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 ——唐代·王建《贈王侍御》


譯文:有德行的人懷抱仁義,就不懼天地傾覆。


4、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可是陳涉一個人首倡起義,秦王朝的七代宗廟就被毀壞,連秦王子嬰也死在別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譏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後來防守天下的形勢是不同的啊。

5、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唐代·韓愈《原道》


譯文: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