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郝大通語錄

郝大通語錄

發布時間: 2021-02-27 21:24:30

㈠ 道教派別

fu er pai
服餌派 先秦方仙道流派。最早流行於北方燕齊一帶。春秋時期,中國已有「不死之葯」的傳說。戰國時期方仙道開始尋找不死之葯獻給帝王,並發現了一些健身益壽的葯物。秦漢以來,燕趙方士尊崇安期生,羨門高,認為硃砂、棗、白術、人參、靈芝、天門冬、雲母、首烏、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壽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餌派。服餌派以尋找仙葯開始,和墨家學派精於冶金工藝的工匠結合,發展為煉制金丹黃白的方術。另外,服餌派又受行氣派的影響,從服食茯苓、松脂、菊等清香之物,到服食更為輕靈的露水、霧、氣、霞光等,發展為服氣派與存思派。田之,服餌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道派。(謝岩波)

xing qi pai
行氣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流行於吳越、荊楚、巴蜀一帶。行氣派傳自原始社會的巫教,至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方仙道的行氣派祖述王子喬、赤松子,其功法有導引、存思、服氣、服日月星的光華、采氣、氣禁以及依人體經絡行氣的功夫。後來和服餌派、房中派相融合,出現服氣、閉息、龜息、胎息之法及男女合氣之術。中國的內丹仙學及各類氣功療法,都與該派有較深的淵源關系。(中孚子)

fang zhong pai
房中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巫教,先秦方仙道房中派流行秦晉一帶.推崇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等。長沙馬王堆出土竹簡書《天下至道談》等,說明秦漢方仙道的房中派,不僅是追求性生活的和諧,而且以房中術療病去疾,健身駐顏,並配合一些行氣動作,達到較高水平。秦漢方仙道推崇黃帝,將服餌、行氣、房中三派合流,稱黃帝在鼎湖煉丹,服餌仙葯,又和廣成子學行氣之術,還依玄女、素女習房中御女之術。房中派在道教中一直流傳不衰,宋明理學興起,道學家斥責房中。房中派除了流為宮廷秘術外,被男女雙修的陰陽派丹法吸收。(張群英)

huang 1ao
黃老道 兩漢之際的新莽時期.讖緯神學大興,神仙思想有較大發展,黃帝、老子被神化,黃老之學和神仙養生之學融為一體,成為方仙道的理論支柱。東漢時方仙道以黃老之學為宗,將黃帝、老子及其學說宗教化和方術化,一變而為黃老道。漢明帝時楚王英已奉事黃老道,他「誦黃老之微言」,「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桓帝時曾在皇宮中建祠祭祀黃老君,僅延熹八年(165)桓帝就三次遣使去苦縣祠老子,黃老道成了朝廷推崇的宗教信仰。黃老道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祭祀中黃太一,形成了「道」的信仰,具備了道教的雛型。後漢時干吉假託神人降授的《太平青領書》,在黃老道中流傳。張陵、張角便以黃老道為基礎創立了早期道教。(中孚子)

WU gui
巫鬼道 巫鬼道源於古老的原始巫教。春秋戰國之際,人文思想和理性主義上升為社會文化的主流,巫覡的社會地位急驟下降,被排擠到民間和四夷。在民間及落後的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巫覡以裝神弄鬼的巫術佈道,被稱為巫鬼道或鬼道。漢末巴蜀地區的張修,原是巫鬼道的道首。巫鬼道本是原始宗教的遺存,它和民間的俗神信仰、家族祭祀、驅鬼去邪、送葬求福等習俗結合,根深蒂固。從漢墓出土文物考察,巫鬼道信奉黃神,以之為上帝使者,可交通神鬼,去災卻禍。吏書中有漢代皇帝信巫的記載,巫術之風在歷史上經

第二類 道教門派、人物45
久不息。世傳張天師以太上老君的劍印驅鬼殺鬼的神話,反映了早期道教改造巫鬼道的斗爭。爾後,巫鬼道漸與民間道派融匯,以療病卻災的方式佈道。 (中孚子)

zao qi jiao
早期道教 指漢末始創時期的道教。在道教史上張陵、張衡的天師道,張修、張魯的五斗米道,張角的太平道等,都定名為早期道教。早期道教創教的道首多為東漢社會上層流行的黃老道信徒。他們承傳黃老道的一些長生仙方,以《太平經》的教義向社會下層佈道,在災疫流行的年代以符水在民間治病禳災卻禍,發展成大規模的民眾道教結社。這些民眾道教結社以勞苦民眾為主體,以治病、消災、卻禍、勸善、救濟為教旨,吸收和改造民間巫鬼道,仿照漢代的行政制度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宗教組織。早期道教有統一的教主、教義、戒律和古樸的宗教科儀,道民有宗教信仰並參加統一的宗教活動,服從教規。教團在組織上有較濃的封建宗法政治色彩,道首的承傳採取世襲制,以家族形式管理道團。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創立之後,在漢末與封建王朝的國家機器發生對抗,被迫改革宗教形式以適應宗法政治。魏晉時期,早期道教解體,宗教素質逐步提高,至南北朝時期發展為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中孚子)

gong guan jiao
宮觀道教 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宗教素質有了根本提高,發展為成熟的宮觀道教。宮觀道教具備西方教會的某些形式,道士成了按道階組織起來的宗教職業者,他們服從成文的教規和戒律,隸屬於相應的宗教機構,穿著特殊的服裝,在固定的宮觀中修行,因此稱為宮觀道教。宮觀道教形成了較完善的教理、教義,有自己的經書和可以獲得宗教體驗的修習方式,具有相應的法術、禁忌和宗教禮儀,道教發展為教會式的宮觀道教,是道教成熟的表現。(中孚子)

shi zu jiao
士族道教 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崇奉的道教。魏晉時期土族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為了永遠保持人間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們紛紛追求長生久視的神仙境界,神仙道教應運而生。神仙道教本質上就是士族道教。此後,凡是為上層士族社會服務,帶有士族階級屬性的道教皆稱士族道教。士族道教往往極力排斥民間道教,將民間道教斥為「邪教」、「妖道」予以禁絕和屠殺。(中孚子)

min jian jiao
民間道教 民間流俗道士組成的道派和異端道首在民間佈道組成的獨立道團,統稱為民間道教。民間道教在封建專制政權的高壓下往往以秘密會社的形式出現,甚至發動反抗朝廷的農民戰爭,被政府斥為「妖道」予以鎮壓。實際上,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都是以民間道教的形式創立的,不過後來天師道獲得朝廷承認,成為正統道教,其他民間道教均被誣為「邪教」。因之,後來人們把官方道教之外的各種道派,統稱為民間道教。民間道教和受到官方支持的士族道教是對立的。民間道教一般為符水道教,和追求長生久視的神仙道教也不相同。(中孚子)

shen xian jiao
神仙道教 魏晉時期,在漢末早期道教的基礎上,形成師徒自由組織的小型道教團體,為長生成仙而進行自我修煉,稱之為神仙道教。神仙道教源於戰國時期的方仙道,以長生成仙為教旨,以研習某種追求長生成仙的方術為特徵,對仙方和道書採取師徒秘傳的佈道方式,其教團一般由道首的信徒、親屬組成,由道首獨立經營,保持著神仙方士的傳統。神仙道教不像佛教那樣有嚴格的管理形式和僧官制度,也無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的區分界限,僅重師承,不重道階,道團和道派之間也不相統屬。漢末黃巾起義失敗後,天師道發生分化並擴展到上層士族社會,神仙道教形成。當時的山林隱逸和神仙方士修仙成風,聚徒佈道,在全國名山洞府組成大大小小的道團。例如鄭隱經營的五十餘人的道團,葛玄的道團,葛洪的羅浮山道團等,統稱為魏晉神仙道教。魏晉神仙道教授徒傳經要經過立壇盟誓等嚴格的宗教儀式,有嚴密的道教戒律及齋醮科儀程式,在宗教素質上比民間巫鬼道高一個層次。神仙道教的形成標志著道教由鬼道上升為仙道,土族知識分子成為道團的首腦。神仙道教成為漢末早期道教至南北朝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之間的過渡橋梁。魏晉之後,神仙道教的傳統仍在沿續,如唐代的神仙道士、隱逸道士及煉制仙葯的道團,以及後世專門承傳內外丹方秘訣的道團,都是神仙道教的遺風。道教史上孫思邈、柳泌、呂洞賓、張伯端、白玉蟾等人煉丹修道的師徒承傳系統,亦可歸為神仙道教一類。(中孚子)

fu shui jiao
符水道教 漢末以來,社會上一些以畫符念咒,以香灰、神水給人治病、消災、卻禍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士結成的道教組織,稱為符水道教。漢末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魏晉時期的李家道、干君道、清水道等,都是符水道教。符水道教主要活動在民間,以「卻禍治病為務」,它不同於以「長生久視為本」的上層士族神仙道教。(中孚子)

jiao fa tan
道教法壇 道教歷史上曾形成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道稱正一法壇;茅山三茅真君派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稱靈寶法壇;西山許旌陽派為凈明法壇。後因三山符篆派道教衰微,元代張天師權領天下道教,將三山法篆收歸龍虎山天師府,改正一法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中孚子)

jiao men pai
道教門派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准不同而名稱各異。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籙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大類。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權)、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豐)、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凈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缐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彭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豐)、先天派、廣慧派等。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台灣的民間道教派別。(中孚子)

jing lu pai
經籙派 以信奉某一組經典,傳授某一種符篆為特徵的道派統稱經篆派道教。晉代出現的三皇派(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籙道派。南朝陸修靜總括三洞經典,將三種道派統為經籙派。唐代經籙派道教興盛一時,各派別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嚴格的道階品位制度,按傳授經戒法籙品位的高低來區分道階品次和道位職稱。如受正一盟威法籙等正一派經典者稱正一盟威弟子,可以為人上章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道階,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師等不同道階。自正一派再受洞神法籙及其經典,稱太上洞神法師。修洞神經籙有功再遷受高玄法籙,受《道德經》、《老子西升經》等高玄派經典,便可升為太上紫虛高玄弟子、高玄法師。自高玄部再遷受升玄法籙,稱靈寶升玄內教弟子。由升玄部再遷升太上靈寶洞玄弟子、無上洞玄法師。再逐次遷升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達到最高一級道職。經籙派經典和法籙以正一派為低,上清派為高。唐代以後,金丹派興起,龍虎山正一派天師道統領三山經籙派道教(閣皂山靈寶派、茅山上清派、龍虎山正一派)。經籙派道教遂成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中孚子)

pi gu pai
辟穀派 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又稱葆和宗。祖述鬼穀子、張良,以吐納、服氣、休糧為法門。謂此宗煉真氣以(扌,耆,左右結構)有形,綿綿不絕,而壽永無極。若躐階躁進,強咽鼓努,必攖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穀在早期道教修煉術中,亦被用作開發人體潛能的仙術,其術較易得氣,促使體質變化。(中孚子)

tai xi pai
胎息派 易心瑩《道教分宗表》稱為長淮宗,祖述(犭,巨,左右結構)神氏、中廣真人,以住氣、內觀、神定、胎息為法門。論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於我。若不調靈沖關,遷神轉境,則促齡穢躬,曰體不仁。胎息是魏晉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術,修道者多以此開發人體潛能,體道修仙。(信麗霞)

nan gong zong
南宮宗 據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南宮宗別名靈圖、符籙、天罡。其法門有陰陽、五行、六壬、奇門、神符、秘緯、密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實即精於法術的符籙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區。又雲:南宮宗者,望氣知方,遁世密法,趨吉避凶,劍氣除邪,或假形而蛻化隱影。及放者為之,則魘盅術、魑魅行,狂惑四方,顛倒黎庶,而罪不容於世。劍仙派亦多稱為南宮派。(中孚子)

zhan yan pai
占驗派 以傳習占驗術數為主的道派。漢代周易象數學發展到高峰,逐步衍生出各類占驗術數,稱為術數學,傳習占驗術數的道士組成道教占驗派。這些占驗術數有奇門遁甲、六壬課、太乙神數、六爻易占、文王課、推命術、相術、堪輿、圖讖、望雲、省氣等,用以預言社會人事的吉凶禍福。占驗派著名道士有管輅、郭璞、李淳風、袁天綱等人。占驗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間道教所為,後世全真道只重內丹,不尚占驗。(中孚子)

ji shan pai
積善派 道教有勸善的社會功能,—些道士以為積德行善便可成仙,形成積善派。積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應篇》、《功過格》、《陰騭文》等善書,認為修仙必須積陰德,立善功。該派道士以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道教積善立功的思想在社會上勸善,延攬信徒。(中孚子)

dan ding pai
丹鼎派 原指內丹派。在內丹南派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術中,由於要用女鼎,故雙修派亦稱丹鼎派。宋元以來陰陽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會上將內丹派泛稱丹鼎派。爾後又有分道教為經典派、符篆派、積善派、丹鼎派、占驗派的說法。近人梁啟超就將道家從學術上分為

第二類 道教門派、人物47
玄學正派、丹鼎派、符篆派、占驗派四家。今人一些著作沿襲此說,將以煉丹求長生的道派泛稱為丹鼎派。如一般認為天師教、茅山教、閭山教為經籙派道教,全真教為丹鼎派道教。(中孚子)

jin dan pai
金丹派 原指秦漢以來重外丹黃白術的道派。黃白術即煉金術,以人工製造葯金和葯銀為主。外丹術即煉丹術,由煉金術發展而來,以煉制聲稱服後不死成仙的丹葯為主。二者合稱金丹術,精於金丹術的道士組成金丹派。唐末五代時內丹學興起,以人身的精、氣、神為大葯煉丹,亦稱金丹派。而後外丹派和內丹派結合,稱黃白術為地元丹法,內丹術為人元丹法,煉丹術為天元丹法。或將外丹黃白術統稱地元丹法,陰陽雙修的栽接術丹法為人元丹法,清凈孤修的丹法為天元丹法。宋元以來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為和經籙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另外,後世習金丹術的道士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創立道派,亦名金丹派。(中孚子)

lei fa pai
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內丹和符籙結合而成的道派。主張內煉成丹,外用成法;可以符籙召攝雷將,以自身五臟之氣和天地五行之氣感應,可以呼風喚雨,役使鬼神。宋徽宗好符籙道教,有侍宸九人,會行雷法。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屬雷法派道教。雷法以內丹功夫為體。以符篆法術為用,降妖捉鬼,煉度亡魂,召神驅邪,興雲致雨,多有效驗。(中孚子)

jian xian pai
劍仙派 明清時代小說家多言道教劍仙之事,謂煉劍成功,能身劍合一,收發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陳攖寧《揚善半月刊》載梁海濱等為劍仙。並謂劍仙功夫,為修煉人體肺金之氣,內丹外用,用以御敵。道書中載劍仙頗涉怪異,修煉方法亦甚神秘,傳法只許師尋弟子,不許弟子尋師。劍仙又可御劍飛行,蹤跡不定,有雲修自身金氣者,有雲以自身之氣和古劍之氣合一者。《道藏》中未見劍仙修煉法門的著述,僅錄此略備一格。(中孚子)

wai dan pai
外丹派 以煉制外丹黃白為修煉方術的道派統稱外丹派。外丹相對內丹而言,起源較早,由秦漢方仙道中精於煉金術和煉丹術的方士承傳而來。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晉神仙道教中較興盛,葛洪的金丹道實際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發展到高峰,由於柳泌的鉛汞說傳人宮廷,毒死了不少官僚和皇帝,因之敗落,但未失傳。宋元以來,外丹派作為地元丹法,仍為仙家所研習。(中孚子)

nei dan pai
內丹派 以修煉內丹為承傳的道派。相對外丹派而言。內丹派採用外丹黃白術的術語,但含義根本不同。

48 中華道教大辭典
內丹派以人身為鼎爐,精、氣、神為葯物,呼吸為風,意念為火,運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為火候,以精氣神的凝合體為還丹。由於內煉方法不同,內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陽派等。(中孚子)

qing jing pai
清凈派 內丹功法類別。清凈丹法反對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之術,稱陰陽全在自己身中,修煉自身的精氣神即可結丹。清凈派源於古代的行氣之術,後來和服氣、存思等功法結合,唐代又受禪宗影響,並和老、庄的坐忘、心齋等功夫融匯貫通。元代邱處機創龍門派,倡清凈孤修的丹法,斥陰陽丹法為舍己求人。而後又有伍柳派,將清凈派丹法發展成熟,習清凈丹法的道派亦稱清凈派。(中孚子)

yin yang pai
陰陽派 內丹功法類別。即雙修派。《參同契》雲:「物無陰陽,違天背:元」。丹家以天下萬物皆須陰陽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認為內丹的人體修煉工程也須男女雙修,陰陽配合才能結丹。女子外陰而內陽,如坎三卦;男子外陽而內陰,為離三卦。內丹家利用陰陽栽接的功夫將女子中的先天真陽(即水中金)採回來,補入男子離卦中間陰爻的位置,稱取坎填離,是陰陽派丹法的基本功夫。(中孚子)

gu Xiu pai
孤修派 即清凈派。參見「清凈派」條。

shuang xiu pai
雙修派 內丹功法類別。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為宗旨。秦漢時房中家和神仙家結合,將房中術和行氣術結合升華,發展為男女雙修的陰陽派丹法。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的內丹家稱雙修派。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傳開雙修派丹法秘術。而後呂洞賓、張伯端、劉永年、陳致虛、陸潛虛、張三豐、李涵虛、仇兆鰲等人,皆精於雙修派丹法。雙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於房中御女之術,其目標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樂,而是採取先天一炁結丹長生。(中孚子)

wen shi pai
文始派 道教內丹修煉派別。祖述文始真人關尹子,以《文始真經》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之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人我,同天地」。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徑。由於此派只主張以神御炁,不講求煉精煉炁,更不講火候葯物,因而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法。(李大華)

shao yang pai
少陽派 內丹流派。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因而稱少陽派。據稱王少陽傳鍾離權,鍾離權傳呂洞賓,後開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豐派等多種流派。另一派稱傳自文始真人關尹子,由麻衣道者傳陳摶、火龍真人。文始派以虛無為宗,屬無上至真之妙道,頓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則主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便於人手,次第分明,流傳甚廣。因而有內丹仙學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中孚子)

bei zong
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流派。創於南宋時期原北方金人統治地區長安—帶,該派尊東華少陽、鍾離正陽、呂岩純陽、劉誨蟾、王喆為「五祖」,實際創始人為王喆。王喆(1112一1170),號重陽子。本為咸陽名門,善屬文且習武。48歲時出遊,在甘河鎮遇仙人得內修真訣,遂「盡斷諸緣,同塵萬有」,潛修於終南山下,並開始收徒傳道,以「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傳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遠游山東,在膠東半島度化七位弟子,即馬鈺丹陽(1122—1183)、譚處端長真(1122—1185)、劉處玄長生(1146—1203)、丘處機長春(1147一1227)、王處一玉陽(1142—1207)、郝大通廣寧(1140—1203)、孫不二清凈(1118—1182),號為「七真」,其中丘處機所創的龍門派影響最大。「七真」再傳有趙玄悟、尹志平、李志常、於善慶、宋德方、綦志遠、李志方、趙道寬,以至於元代的陳致虛,明清時期的伍守陽、柳華陽,乃至劉——明、閔小艮等也屬該派支流。該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煉以清凈為主,即以「識心見性」為首要,以煉心煉己為基礎,同時不廢精氣的修煉,王重陽說:「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重陽全真集》卷一第二)這是把「識心見性」的煉心與「知汞通鉛」的煉氣作為「全真」的兩個基本內容。相對於南宗「先命後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後命」為特徵。關於清凈煉性,北宗各家皆以此為上乘丹法,不二法門。王重陽說:「諸公如要真修行,飢來吃飯,睡來合眼,莫打坐,莫學道,只要塵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凈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重陽全真集》卷十第二十)馬鈺說:「清靜者,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炁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靜,則邪欲不能幹,故精全而腹實焉。是以澄心如澄水,養炁如養兒,炁秀則神靈,神靈則炁變,乃清凈所致也。」(《丹陽真人語錄》)丘處機說:「吾學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長春祖師語錄》)北宗之所以重視煉性煉己,一來由於該派本身即是道釋儒合流的產物,受佛教「明心見性」的影響至深。二來由於該派在性命關系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如在丘處機看來,形體有生有滅,神性卻無生無滅,故「有形皆壞,

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終,只有一點陽光,超乎劫數之外,在人身中為性海,即元神也。」(《長春真人語錄》)因而修煉在根本意義上來說,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圓明,本命方能徹達。但是,重性功並非不講命功,該派也講求神與氣的結合,如王重陽說:「氣神相結,謂之神仙。」(《重陽教化集》卷三第十二)關於煉氣,王重陽對精神有著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認精為性,認血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氣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氣也,真氣壯實者自然長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既然精血不離,性命相關,因而煉性不能不煉真氣。丘處機在《大丹直指》中進一步予以說明:「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頂中之性者,鉛也,虎也,水也,金也,……臍中之命者,汞也,龍也,火也,根也,」所以說,北宗各內修大師,亦無不「知鉛通汞」,無不通曉「降龍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在於哪一派單修性或命,實際上,兩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後、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區別而已。南宗「言命者多,言性處少」,北宗則「三分命功,七分性學」;南宗主張以實腹煉命下手,北宗則主張虛心煉性下手,如明伍守陽《丹道九篇》便把「煉己還虛」作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運用修煉手段促進神氣凝結而成仙胎這一關健問題上是一致的。北宗與南宗在元代經陳致虛的大力會通實現了合流,從此成為全真教內部的兩宗。這種合流所以能實現,除政治上的考慮及宗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外,還在於南北兩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繼鍾呂的丹道思想。另外司北宗龍門派的清修丹法與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內容促進修煉仙胎等問題上,有許多共同點。北宗也有習陰陽丹法的支派,如劉處玄、馬珏,馬珏傳宋德方,宋傳李雙玉,李傳張紫陽,張傳趙友欽(緣督子),趙傳陳致虛(上陽子),即陰陽雙修派。但北宗以邱處機的龍門派最盛,傳清凈孤修丹法,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喆的《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馬珏的《神光燦》、《丹陽真人語錄》(靈隱子王頤中集)、《洞玄金玉集》;丘處機的《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磻溪集》、《青天歌注》(王道淵注)、《長春真人語錄》;孫不二《孫不二元君語錄》;陳致虛《金丹大成集》、《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悟真篇三注》等。(李大華)

nan zong
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端,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的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

等等,太多了寫不完

㈡ 全真七子那幾位

王重陽所創全真教與張道陵所創天一教同為道教兩大派別。「全真七子」是王重陽的七大弟子,被尊為「北七真」,其中邱處機影響最大。他們羽化的先後順序是:孫不二、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郝大通、王處一、邱處機。在《射鵰》中好像是譚處端最先去世,是被歐陽鋒打成重傷致死的,其他人都活得很長吧。

馬鈺(1123~1183),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鈺,字玄寶,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馬鈺道號丹陽子,開創全真教遇仙派,著《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譚處端(1123~1185),初名玉,字伯玉,後改法名處端,字通正,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譚處端道號長真子,開創全真教南無派,有《雲水集》傳世。
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一說字道妙,東萊(今山東掖縣)人。劉處玄道號長生子,開創全真教隨山派,著《仙樂集》、《至真語錄》、《道德經注》、《陰符演》、《黃庭述》等。
邱處機(1148~1227),或作丘處機,字通密,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開創全真教龍門派,著有《大丹直指》、《鳴道集》、《攝生消息論》、《磻溪集》等。
王處一(1142~1217),寧海(今山東牟平)人。王處一道號玉陽子,一說字玉陽,號全陽子,一說號華陽子,開創全真教嵛山派,著《雲光集》、《清真集》、《西嶽華山志》。
郝大通(1149~1212),名,字太古,法名大通,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郝大通道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開創全真教華山派,著《三教入易論》、《示教直言》、《心經解》、《救苦經解》、《周易參同契釋義》、《太古集》。
孫不二(1119~1182),名富春,法名不二,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馬鈺之妻,生三子。孫不二道號清靜散人,或稱孫仙姑,開創全真教清凈派,著《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孫不二元君法語》。

㈢ 為什麼尹志平變成甄志丙了

對此,張抄紀中解釋道,甄志丙就是原著里的全真教道士尹志平,這次改名是金庸特別向他提出的。因為在歷史上確有尹志平其人,而且據查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士,但是,在武俠小說中,尹志平並非正面人物。為避免對古人產生不好的影響,於是金庸要求在新版《神鵰俠侶》中將尹志平改名為甄志丙。」
歷史上真有尹志平這個人嗎?
歷史上真有尹志平這個人,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太和,山東掖縣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年十四遇馬鈺,棄家入道。又參丘處機於棲霞,盡得丘之「玄妙」。此後,又問《易》於郝大通,受籙法於王處一。隨丘處機西行覲成吉思汗於大雪山。丘處機遺命尹志平嗣教。掌教期間,受到蒙古大汗窩闊台支持,全真道發展非常興盛。1238年將掌教傳給李志常,歸隱於大房山之清和宮。尹志平著作有《葆光集》,弟子段志堅收其講論為《北游語錄》。

㈣ 道教全真教的主要特徵

全真教的特點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國北方相繼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
它與原有的道教舊派有顯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後,三教合一論逐漸成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釋、道三家,不時有頭面人物出來打此旗幟,以推行其學說。
王嚞在創立全真教時,也宣揚三教合一的思想作為創教的宗旨。他在山東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個會,皆冠以「三教」二字。傳教時,又勸人誦讀佛教《般若心經》、道教《道德經》《清靜經》及儒家《孝經》。在他的言論、著作中,三教合一論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關玉鎖訣》中說:「三教者,如鼎三足,……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在《示學道人》詩中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時何有界?妙玄通後更無加。」又有詩雲:「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在《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中稱:「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他的這種思想亦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廣泛宣傳。如馬鈺有詩勸僧道合同,勿相誹謗,其《贈李大乘兼呈凈公長老》詩雲:「雖有儒生為益友,不成三教不團圓。」《丹陽真人語錄》稱他「在東牟道上行,僧道往來者,識與不識,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處機《磻溪集》卷一有詩雲:「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
劉處玄《仙樂集》卷三也稱「三教歸一,弗論道釋」。
全真道的創建者在教義、教制、教規以及內丹修煉等方面都貫徹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義集中體現於「全真」二字。對此二字有過多種解釋,或謂使「真性」保全,或謂使「精氣神」三全,或謂個人內修的「真功」與濟世利人的「真行」兼備而兩全。後者是全真道創建者們十分強調的。
他們以「忍辱含垢」為「真功」的重要內容,但為什麼要忍辱含垢?則引進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語錄》中稱:「凡人無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殺害,莫非還宿債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謹說:「乃至大小喜怒、毀謗、打罵、是非,見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結舊冤,現世要還。須當歡喜承受,不敢辯證。承當忍耐,便是還訖。但有爭競,便同抵債不還,積累更深,冤冤重結,永無了期。」他們以「苦己利人」為「真行」,所謂苦己,就是實行絕對的禁慾主義,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實行苦行生活。他們又以履行儒家的倫理綱常為修煉「真功」、「真行」的前提。這是對道教傳統的積功累行的修行原則的繼承和發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盡倫常之道,「與六親和睦,朋友圓方,宗祖靈祠祭饗頻,行孝以序思量」,又謂修煉內丹,必以「忠君王,孝順父母師資」為首務。馬鈺入道的《立誓狀文》也以「遵依國法為先」。總之,在教制、教規、內丹修煉方面,無不汲取儒、釋。可以說,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舊派道教更為鮮明的特徵。

㈤ 歷史上,全真七子都是誰,他們都有何作為

雖然認識全真七子是在《神鵰俠侶》中,但他們確實是存在於歷史上的。他們分別是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劉處玄和孫不二。


1、馬鈺:全真道的繼承人。其實他本人出身很好,身有家纏萬貫。但是他一心向道,所以很早就選擇進入全真道,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全真道的繼承人。後來也確實把全真道發展的很好,被後人所贊嘆。

2、孫不二:他是馬鈺的妻子,傳有全真教清凈派。她在自身修煉得道後,邊四處游歷,傳播全真道,度天下百姓。

他們作為王重陽的嫡傳弟子,認真跟著師傅學本領。而且本來王重陽就是一位很優秀的抗金英雄,作為弟子的他們深得師父傳授,出來也為國家出了不少力。

㈥ 全真教的有關話題

全真道是中國道教後期的兩大派別之一。創建於金初,後再與其他丹鼎小派合並而
成。大派一直流傳至今。
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嚞(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金正隆四年(1159),聲稱於
甘河鎮遇仙,改儒為道。曾居終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東傳教,先後
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
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傳道說法。在這期間,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
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創立全真道。

(一)

全真道建立後的相當長段時間內,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統治階級的支持,保持
著向上發展的勢頭。與此同時,又保持著清楚的傳承體系和集中統一的領導體制。在金
元時期,經歷了王嚞、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尹志平、李志常、張志敬、王
志坦、祁志誠、張志仙、苗道一、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十數代掌教的
傳承。它整個發展的歷史,大略經歷了四個時期。

初傳時期

全真道從初建至金末,是初傳時期。王嚞經過多年努力,於大定七年(1167)把教
派建立起來之後,於大定十年死於從山東返回陝西的途中。馬鈺嗣教,七大弟子分別在
秦、翼、魯、豫等地修煉、傳教,而以馬鈺所活動的關陝一帶為傳播中心。尹志平《北
游語錄》稱,馬鈺掌教時期,遵行「以無為為主」的教旨。所謂無為,指全真道的個人
內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從事個人修煉,而不以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去發展教徒,
營造宮觀。此時期他們大多過著清修苦煉、雲游乞食的生活。但卻逐漸吸引了一部分信
徒,也贏得了一些中下層官吏的敬信和保護。此時與金廷上層統治者也無直接關系,組
織規模和力量也比較小。
自劉處玄於金大定二十六年、邱處機於金泰和四年(1204)相繼掌教以後,始逐漸
重視創立宮觀和收徒活動。
《北游語錄》稱劉處玄遵行的教旨是「無為、有為相半」,至邱處機則「有為十之
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所謂有為,即指創觀收徒活動。在此時期,他們
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收了相當數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宮觀。從而引起了金廷的重
視。大定二十七年,王處一被召至京,世宗問以養生之道。次年又召邱處機進京,命庵
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翌年,又召王處一。王抵
京時,世宗駕崩,章宗即位命王處一為世宗設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徵召問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價,促進了全真道的發展。元好問《紫
微觀記》描述了當時全真道傳播的盛況:「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
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懼其
有張角斗米之變」,雖「以惑眾亂民」為由,下令「禁罷全真及五行、毗盧」,①但一
直未能遏制其發展,以致「已絕而復存,稍微而更熾」。②這樣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之
後,全真道組織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它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組織
基礎。

鼎盛時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滅的數十年間,是中國大地鐵騎縱橫、血火紛飛,生民塗炭
的苦難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時期。鼎盛局面的積極推動者為邱處機,轉變的契機
則是成吉思汗對他的召見。在金世宗、章宗兩朝(1161~1208),經過劉處玄、邱處機
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間已擁有了較大勢力,金貞皊二年(1214),邱處機又應山東駙馬
都尉之請,出而招安楊安兒的起義軍。於是邱處機及其全真道,成為蒙古、金、南宋三
方交相爭取的對象,在金貞皊、興定(1213~1221)年間,三方先後派遣使臣徵召邱處
機。邱處機審時度勢,鑒於金王朝行將滅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興未艾,
乃作出:卻金使,謝宋聘,獨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決定。他不辭年屆
七十三歲的高齡,甘冒風沙大雪之苦,於1219年率十八隨行弟子登上征途,經歷兩年多
的萬里跋涉,終於在1222年到達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都庫什山)成吉思汗的軍營。
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的到來慰勉有加,親自兩三次召見並作長談。邱處機對其所問為治之
方及長生久視之道,皆作了仔細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禮敬,尊稱其為「邱神仙」。
當他於1223年請准東歸時,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
稅。
1224年邱處機返抵燕京,被請住大天長觀(後改名長春宮),他頓時身價百倍,成
為北方道教的風雲人物,所居長春宮從此成為全真道活動的中心。「由是玄風大振,四
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③邱處機乃不失時機地著手全真道的大發展工作。實
際上,他早在西覲東歸途中,即大約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蓋里泊(撫州之豐利
縣境內)時,就語其隨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後,人民塗炭,居無室,行無食者,皆是
也。立觀度人,時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務,人人當銘諸心」。④
故在此後,全真弟子們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就以空前的規模開展起來了。
全真道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從邱處機住長春宮起,一直持續到尹志平、李
志常掌教期間。在這三十餘年裡,到底建了多少宮觀,收了多少門徒,現已難於詳考。
僅就《順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統志》所記之宮觀作粗略統計,燕京及其附
近地區即有宮觀百餘所,其中絕大部分為全真道宮觀,又皆屬邱處機至李志常掌教期間
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區,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據邱處機「立觀度人」的意旨,先
後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觀殆三百區,化度道流稱是」。⑥劉志源也在
大名路「建宮立觀,亦二百餘所」,「度門弟子三千餘人」。⑥趙志源也在河北「大名、
磁、相之間,度學者凡數百人,立庵觀十有餘所」。⑦李志遠則在河南衛州胙城等地建
立庵觀。⑧又其次,在山東、山西地區,張志淵在山東「主東平鄆城白雲觀,度弟子千
餘人,庵觀稱是」。⑨潘德沖則在山西芮城縣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純陽萬壽宮。
俗稱永樂宮。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陽編《道藏》的機會,「猶假餘力,即萊州神山開九
陽洞及建立宮觀,自燕至秦晉,凡四十餘區」。⑩薛知微也「度門弟子數百人」,「立
觀度人於河東雲、應」之間。⑾再次,在陝西、甘肅地區,於善慶(後改名志道)根據
邱處機的安排,長期活動於陝西隴縣、鳳翔一帶,「詣門求度為道士者數百人,俱立觀
院於鳳翔、汧、隴之間」。⑿綦志遠在李志常掌教期間,提點陝西教事,曾「度門弟子
數百人,建立宮觀二十餘所」。⒀馮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後之庚子年(1240),隨志平去
陝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餘里,凡經過道家宮觀,廢者興之,缺者完之,
至百餘所」。⒁
在邱處機的「立觀度人」的號召下,大約經過三十餘年的經營,全真道的宮觀、弟
子遍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廣大地區。《清虛宮重顯子返真碑銘》
稱:
「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漠,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
真觀記》稱:自「邱往赴龍廷之召,……
自是而後,黃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聲焰隆盛,鼓動海岳。」
1228年安葬邱處機,和1241年會葬王嚞,可說是對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檢閱。據載,
安葬邱處機時,「四方來會之道俗逾萬人,至有司衛之以甲兵」。⒂會葬王嚞時,「時
陝右雖甫定,猶為邊鄙重地,經理及會葬者,四方道俗雲集,常數萬人」。⒃不僅如此,
據《尹宗師碑銘》記載,當尹志平於1236年,去陝西營建祖庭時,「時陝右甫定,遺民
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為撫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雲中化度
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經太行山,群盜羅拜受教,悉為良民。出井陘,歷趙魏齊魯,請
命者皆謝遣。原野道路設香花,望塵迎拜者,日千萬計,貢物山集。」這些描寫,難免
誇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領在群眾中影響很大,當是事實。
盡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號召力,為元統治者效勞,但因其影響過大,卻引起元統治
者的猜忌。因此在元憲宗時期的佛、道「化胡經」之爭中,元統治者持明顯的袒佛立場,
使全真道在(憲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辯論中兩次敗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擊。
全真道發展的鼎盛局面,亦隨之宣告結束。

南北歸宗時期

自元憲宗八年(1258),全真道在《化胡經》斗爭中失敗以後,處境十分困難,教
徒的發展受到限制,齋醮被禁止舉行。中經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四人相繼
掌教,一直處於發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後的元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
「梗其道者(指權臣相哥)除之,取其業者(被僧人侵佔的宮觀)還之」。⒄方使全真
道從艱難處境中解脫出來。
全真道的發展盡管有低谷,但並沒有停滯。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實現了南北統
一,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傳的條件,當然也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
的機會。據現在所知,最早進入黃河以南傳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陝西郃陽人。
「師喬潛道及潘清容。博學多聞。後居武當山,十年不火食。」於中統甲子(1264)逝
世。⒅喬潛道是馬鈺弟子,吉志通即是馬鈺之再傳。推其居武當山的時間,當在元憲宗
時。比吉志通稍晚,武當山又有魯大宥和汪真常相繼成為全真道士,此後全真弟子日眾,
武當山遂成為全真道的重要據點。繼武當山之後,全真道繼續南傳至蘇、浙、閩、贛等
地區,如居江蘇儀征的李道純(或謂居鳳陽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鶴、黃
公望,居浙江黃岩委羽山的趙與慶,活動於江西、福建一帶的金志揚、桂心淵,以及活
動於江西、浙江、福建一帶的李珏至陳致虛一系等。他們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
者。
全真道的南傳,使原來互相隔絕、但卻同源於鍾呂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與全
真道)增加了接觸的機會。由此經過接觸,彼此認同,逐漸產生了合為一宗的要求,特
別是組織鬆散、勢力弱小的南宗更有會歸全真道的願望。為了使二宗合為一宗,必須對
二宗原來各自尊祀的祖師傳系作必要的調整,使之合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祖師系統,
以便合宗後共同崇祀。這是二宗合並必不可少的工作。在這過程中,陳致虛是積極的推
動者,他根據二宗已有的成說,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
的祖師系統:

這種安排,顯然是抬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當時元室已封王玄甫、鍾離權、
呂岩、劉海蟾、王嚞等為「真君」、「帝君」的條件下,這是最好的安排,故終被雙方
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並。時間大約在元代中後
期。
全真道除合並南宗以外,元代中後期又合並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凈明道,成為
唯一的一個丹鼎大派,與符籙大派正一道平行發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對全真道的禁令以後,苗道一、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
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
教事。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獲得過的褒封。他們在此褒封寵遇下,都相
繼由清靜恬淡之士變為道士官僚。他們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為之設計的遠離塵囂的
茅庵,而是置諸京城的雕梁畫棟的豪華宮室。平時所為,除為皇室建齋祈福外,則是忙
於與通顯豪家相往還。陳垣先生稱全真道上層的這種變化為「末流之貴盛」。上層貴盛
了,教務隨之卻退步了。前期人才濟濟的景象不存在了,漸顯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
那股朝氣不見了,漸顯出衰老的暮氣來。

衰落時期

入明以後,全真道步入衰落時期。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喪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
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為《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說:「禪與全真務
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
其功大矣哉!」表現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後來的實際作法確是如此。朱
元璋及其繼任者召見的大多是正一天師及其門徒,道錄司各級道官也大都以他們充任,
全真道士被召見和受委任者極少。全真道首領並不住在白雲觀,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況下,全真道分裂為諸多小派進行獨自的活動,其正宗為「七真派」。即
宗邱處機的龍門派,宗劉處玄的隨山派,宗潭處端的南無派,宗馬鈺的遇仙派,宗王處
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華山派,宗孫不二的清靜派。其中以龍門派勢力最大,記載也
較多,其餘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龍門派經王常月之中興,龍門派更盛於其他各派。
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張三豐所傳的支派,萬曆間陸西星所傳內丹東派,清嘉、
道間李西月所傳內丹西派,蓋皆屬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經繁衍,在明清時期,又
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據《諸真宗派總簿》所載,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兩系),
每派均有取名排輩用字。派系分衍愈多,並不表明道教的強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二)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國北方相繼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
它與原有的道教舊派有顯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後,三教合一論逐漸成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釋、道三家,不時有頭面
人物出來打此旗幟,以推行其學說。
王嚞在創立全真教時,也宣揚三教合一的思想作為創教的宗旨。他在山東文登等地
所建立的五個會,皆冠以「三教」二字。傳教時,又勸人誦讀佛教《般若心經》、道教
《道德經》《清靜經》及儒家《孝經》。在他的言論、著作中,三教合一論更是俯拾皆
是。如在《金關玉鎖訣》中說:「三教者,如鼎三足,……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
樹生三枝也。」在《示學道人》詩中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
時何有界?妙玄通後更無加。」又有詩雲:「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在
《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中稱:「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他的這種思想亦
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廣泛宣傳。如馬鈺有詩勸僧道合同,勿相誹謗,其《贈李大乘
兼呈凈公長老》詩雲:「雖有儒生為益友,不成三教不團圓。」《丹陽真人語錄》稱他
「在東牟道上行,僧道往來者,識與不識,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處機《磻
溪集》卷一有詩雲:「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聖古今同。」
劉處玄《仙樂集》卷三也稱「三教歸一,弗論道釋」。
全真道的創建者在教義、教制、教規以及內丹修煉等方面都貫徹三教合一的思想。
全真道的教義集中體現於「全真」二字。對此二字有過多種解釋,或謂使「真性」保全,
或謂使「精氣神」三全,或謂個人內修的「真功」與濟世利人的「真行」兼備而兩全。
後者是全真道創建者們十分強調的。
他們以「忍辱含垢」為「真功」的重要內容,但為什麼要忍辱含垢?則引進了佛教
的因果報應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語錄》中稱:「凡人無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殺害,
莫非還宿債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謹說:「乃至大小喜怒、毀謗、打罵、是非,見面相
嫌,皆是前因所結舊冤,現世要還。須當歡喜承受,不敢辯證。承當忍耐,便是還訖。
但有爭競,便同抵債不還,積累更深,冤冤重結,永無了期。」⒆他們以「苦己利人」
為「真行」,所謂苦己,就是實行絕對的禁慾主義,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實行苦
行生活。他們又以履行儒家的倫理綱常為修煉「真功」、「真行」的前提。這是對道教
傳統的積功累行的修行原則的繼承和發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盡倫常之道,「與六親和
睦,朋友圓方,宗祖靈祠祭饗頻,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謂修煉內丹,必以「忠君王,
孝順父母師資」MD為首務。馬鈺入道的《立誓狀文》也以「遵依國法為先。」總之,在
教制、教規、內丹修煉方面,無不汲取儒、釋。可以說,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
是比其他舊派道教更為鮮明的特徵。

成仙證真的信仰

長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根本標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
也是如此。但是它和舊道派有很大的不同,舊道派大都認為,經過修煉,形、神皆可不
死,故其信仰是肉體與精神一起長存,即所謂「白日飛升」。全真道則不然,它在成仙
信仰上,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升天。他們認為,人
的肉體是要死滅的,人的真性或陽神則可以長存。王嚞謂:「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
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ME又謂「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MF因此他批評肉體長生的追求者,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今之人
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MG劉處玄的《至真語錄》亦稱:「萬形至
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無形之道也。」「無形
之道則真也」。「偽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全真道放棄肉體不死的信念,只追求
「真性」解脫和「陽神」升天,雖與舊道教相區別,但卻與佛教追求的「涅 」相近似。
實際上他們所謂的真性,或叫本來一靈,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於佛教。
既然肉體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陽神」得到解脫後可以長存、升天,因而他
們乃視人的肉體為桎梏,意欲其毀滅,以便真性、陽神的早日解脫。所以人們在王嚞及
其弟子們的詩文集中,能見到許多破斥肉體、否定人生的言論。邱處機斥肉體為「臭皮
囊」和「爛肉」,「一點如如至性,撲入臭皮囊,遊魂失道,隨波逐浪,萬年千載不還
鄉。」「一團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萬種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團膿,三寸
氣,使作還同傀儡。」MH譚處端認人體「本是一團腥穢物,塗搽模樣巧成魔」。MI王嚞
等又斥人體為「走骨屍」、「骷髏」。曾畫骷髏警馬鈺,又作《嘆骷髏》詩。譚處端雲:
「骷髏骷髏顏貌丑,只為生前戀花酒。」MJ邱處機又謂「子羽潘安,泉下骷髏總一般」。
MK又斥人生為「苦海」、「火宅」,視父子、夫妻親情為「冤業」。如此等等。
全真道還援引禪宗的見性成佛說,宣稱只要做好內省功夫,便能頓見真性,超出生
死,得到陽神解脫。譚處端稱「一念不生,則脫生死」。ML
邱處機稱「一念無生即自由」。NC王嚞進一步宣稱:「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諸
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他認為這種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蓮根
在淤泥而花在虛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雖然身居一室之內,卻「性滿乾坤」,謂
之「法身」。「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
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濟」。ND這里所謂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
個不死的「真性」和「陽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謂的離言絕相的「法身」卻十分相
似的。
先性後命的內丹學說全真道以修習內丹為成仙證真的基本法門,認為道教其他修煉
術皆為「區區延年小術」,只有該派所倡的內丹術為「天上大道」。NE他們的內丹術淵
源於鍾、呂,以性命雙修為基本內容但與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線相反,不是先命後性,以
修命為主,而是先性後命,以修性為主。王嚞雲:「賓者是命,主者是性。」NF邱處機
稱:「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指煉氣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說該派內丹功
是「三分命術,七分性學」。N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節丹功,前三節為命術,後六節
為性學。所謂先性後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對境不染的明心見性功夫,使心定
念寂,然後靜坐調息,按鍾呂派傳統內丹法程序,依次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全真道首領從這種先性後命、以性為主的基本路線出發,有時又宣揚一種以性兼命的丹
法,謂只要修性,或直接煉神還虛,即可自然了命。《丹陽真人語錄》稱,做清凈心地
工夫,「屏絕萬緣,表裡清凈,久久精專神凝氣充,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
九年不漏上丹結,是名三丹圓備,九轉功成。」李道純《中和集》卷二《試金石》分所
有丹法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為「最上一乘」之頓法。牧常晁《玄宗
直指萬法同歸》卷二也分丹法為頓、漸二乘,稱直接修性者為頓法。很顯然,全真道這
種先性後命、以性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禪宗影響很深的結果,故牧常晁稱之為
「釋氏金仙之道」,可謂一語破的。

森嚴的教制教規

全真道倡導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他們為了貫徹成仙證真的信仰,曾經大力破斥肉
體和人生;同樣,為了實現出家、建立宮觀制度,又宣稱家庭、親情的虛妄。他們稱家
庭為「牢獄」、「火宅」,稱父子夫妻親情為「金枷玉鎖」,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
籠」,出家修道。王嚞曰:「兒非兒,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總是冤家敵面仇,爭
如勿結前頭苦。」「莫騁兒群,休誇女隊,與公便是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還兒
女從前債」。NH譚處端雲:「茫茫苦海,逐浪隨波,便宜識取抽頭。恩愛妻兒,都是宿
世冤讎」NI將「這冤親系腳繩兒一刀兩斷。」NJ所以馬鈺宣稱「家」、「道」不能兩全,
應該及早覺悟,「莫待豐都追帖至,早歸物外住雲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須住庵修行,居住條件力求儉朴。《重陽立教十五論》謂:
「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
在這期間,全真道士亦彷彿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頭陀式苦行著稱。如馬鈺修
道時,每日僅乞食一缽面,並誓死赤足,復不飲水,冬不向火。王處一「曾於沙石中跪
而不起,其膝磨爛至骨。山多礪石荊棘,赤腳往來於其中,故世號鐵腳雲」。NL邱處機
「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晝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隱隴
州龍門山七年,如在磻溪時」。OC郝大通於趙州橋下趺坐六年,持不語戒,兒童戲觸亦
不動。「寒暑風雨,不易其處」。OD
全真道初期,還信奉絕對的禁慾主義信條,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視為成仙證真的障
礙,生死輪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脫人之殼」而「與天為徒」。OE
邱處機奉答成吉思汗時稱:「學道之人,……世人愛處不管,世人住處不住,去聲色,
以清靜為娛;屏滋味,以恬淡為美。……眼見乎色,耳聽乎聲,口嗜乎味,性逐乎情,
則散其氣。」而氣散則體衰夭亡,死後還要「沉於地為鬼」。OF王重陽規定:「凡人修
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OG
尹志平更進一步規定道徒要盡量減食、省睡、斷色慾,宣稱「修行之害,食、睡、
色三欲為重,多食則多睡,多睡情慾所由生」。OH
隨著組織的擴大,特別至元初進入鼎盛以後,原來簡朴的草庵,變成雕梁畫棟的大
殿高堂,宮觀又擁有不少的田產,這時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難實行。但是宮觀的管理制
度和清規戒律卻隨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規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實行的嚴
格,在道教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經過王嚞及其弟子們對全真道教義、教規以及理論方術等的全面闡釋後,使全真道
具有了較新的面貌而屹立於諸道派中,為後來發展為道教兩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礎。

㈦ 射鵰英雄傳中里的全真七子,是哪七子

全真七子是中國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的開山祖師王重陽的七個弟子。他們版各有所長,分別繼承了王重權陽的各種絕技。在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把全真七子描寫為武功高強的人士,但現實里並非所有人都會武藝。

全真七子分別為以下七人:

馬鈺——丹陽子
丘處機——長春子
王處一——玉陽子
劉處玄——長生子
譚處端——長真子
郝大通——廣寧子
孫不二——清靜散人

㈧ 全真教是武當山的前身嗎

不是,全真教是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後發展來的教派,而武當是張三豐所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