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按圖索驥體現的哲理

按圖索驥體現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2-23 05:11:19

『壹』 列如「當局者清,旁觀者迷」這樣富有哲理和各種深奧的語句

第一部分 辯證唯物論部分
◆恩格斯說:「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的或歪曲的反映。」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是正確的思想意識還是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
◆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這句話告訴我們宗教觀念仍然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時珍說:「人的記憶皆在於腦。」這些論斷的共同點在於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作基礎。
◆「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按圖索驥」的出發點是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是從主觀出發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表現,其錯誤在於主觀認識脫離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體現的哲學道理是: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評論也會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體現的哲學道理是:人們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評論也會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體現的哲學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從哲學上看,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先有意識,後有物質,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屬唯心主義。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意思是說,宇宙萬物不是神創造的,而是天地、陰陽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承認世界是物質的,而不是意識的,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有信路路暢通,無信步步難行」體現了意識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第二部分 唯物辯證法部分
◆「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 體現了聯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淮南子》中說:「走不以手,縛手不能集疾;飛不以尾,屈尾不能遠。」這表明了事物內部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古人雲: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段話說明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要求我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的體現,要求我們要從整體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無風不起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體現的哲理是: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自覺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兩句話都強調了任何事物都處在因果聯系之中,要求我們自覺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亞里士多德說:「在任何狀態中或在某一狀態中的一隻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隻活著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體現了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系;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牽一發而動全身」共同體現的哲學道理是: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守株待兔」錯誤在於把事物的偶然聯系當作必然聯系。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這句話肯定了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但沒有看到因果聯系具有客觀性。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要求我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體現了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
◆「世異同事異,事異則備變。」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我國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至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白居易在《楊柳枝》中寫道:「古歌舊曲請君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禹錫在《楊柳枝詞》寫道:「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這兩句詩體現的哲理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開拓創新而不可因循守舊。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幾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萬事萬物都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唐朝詩人杜苟鶴在《小松》中寫道:「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要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句話告訴我們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否認了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否認了物質決定意識,屬於唯心主義的觀點。
◆「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不是風動,不是嶓動,仁者心動」這兩句話都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運動的,卻否認了是物質在運動,是一種典型的離開客觀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刻舟求劍」的錯誤在於只承認物質而否認運動,屬於形而上學的觀點。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這首詩體現了生物的運動變化是有某種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運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律的。
◆「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能夠認識和正確地運用自然規律。」這段話表明的哲學道理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拔苗助長,苗枯田荒。」給我們的啟示是規律具有客觀性,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集中表現在它具有不可違抗性,要求我們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俗話說「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們是否按客觀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效果。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對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制約。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毛澤東說:「多思出智慧」。這說明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體現了萬事萬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首詩這樣寫道:「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歸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這首詩主要蘊涵的哲學道理是事物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給人的哲學思考是:認識自然界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規律首先要掌握規律。
◆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廣」。體現的哲學道理是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體現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規律辦事,先要創造一定條件。
◆《孫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後存,陷入死地而後生」。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據《兵法》但卻造成兩種不同結果,這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孫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從哲學觀點看,這段話表明事物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統一的。
◆黑格爾說:「在純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這體現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統一的關系。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從哲學上啟示我們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會向自己相反方向轉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老子說:「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一段話體現哲理是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段話說明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互為存在條件。
◆孔子曰:「愛人者則人愛人,惡人者則人惡人。」這一思想體現的哲理有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客觀的;矛盾的雙方是不可分的;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這主要說明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世外桃源該多好。無奈風波添煩惱,只緣護盾米撾並、它是庸人愛自擾。」此詩的錯誤在於幻想沒有予盾,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諱疾忌醫」的錯誤在於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告誡我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最大的問題,是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告訴我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要敢於承認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矛盾和掩蓋矛盾。
◆毛澤東說過:「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在有現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告訴我們事物千差萬別的原因,就在於它們各有其特殊矛盾,這種特殊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兵來將擋,火來水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體現的哲理是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辨。」這表明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質。
◆「張冠李戴」、「良莠不分」、 「不分皂白」的錯誤在於抹殺了事物的特點,沒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宋代詩人盧梅坡在《雪梅》中寫道:「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首詩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矛盾具有特殊性。
◆列寧說:「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砂子,沒有兩只相同的蒼蠅,沒有兩雙相同的手掌,沒有兩個相同的鼻子。」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對症下葯」、「一娘生九子,連娘十個樣」共同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人先擒王」,杜甫這首詩所包含的哲學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牽牛要牽牛鼻子」、「好鋼用在刀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工作要做到點子上」 體現的哲學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荷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體現的哲理是:雖然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對主要矛盾的解決會產生影響作用,要求我們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等要求我們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吹毛求疵」的錯誤在於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問題抓不住主流。
◆《孫子兵法》曰:「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蘇軾說「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人之。」從哲學上看,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巴斯德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劂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練》;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也。」材料中例舉的人和事說明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要重視內因的作用。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事業上的成就所產生的影響具有辯證性;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意志品質影響著其奮斗方向和最終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的哲學原理和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體現的哲學道理是: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事物是普遍聯系,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具體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玉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這段話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加速作用,不能忽視外因。
◆「名師出高徒」 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
◆「欲速則不達」,「少時偷針,長大偷金。」 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體現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古人雲:「奢糜之始,危亡之漸」。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句話說明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說明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說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堅持適度原則。
◆「過猶不及」說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堅持適度原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最終必定要戰勝舊事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要認識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發展。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和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從哲學上講,這段話包含的唯物辯證法哲理是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言今日難於前日,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對這句話理解是:它揭示了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它不懂得新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它看不到新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從來凱歌出艱難」體現的哲理是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第三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5、8課)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的故事,實際上是對人的精神和能力的歌頌,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要求我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審時度勢」、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說的是客觀規律、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人在客觀規律、客觀條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客觀規律為指導,利用有利條件,改變不利條件,創造新的有利條件,並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說明了想像的形式是主觀的。
◆牛頓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句話蘊含的哲學道理是: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創造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
◆「隔行如隔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的體現,要求我們必須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要求我們必須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近。......此兵法之勝,不可先傳也。」這說明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實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訴我們認識論的道理是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培根說:「真正的哲學家應當象蜜蜂一樣,從花園里採集原料和花粉,消化這些原料,然後釀成香甜的蜜。」這個比喻所蘊含的哲理是:要在充分佔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才能獲得理性認識。
◆荀子說:「凡人之患,弊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註:曲-局部;理-規律)。荀子的這句話表明要透過事物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體現的哲學觀點是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明之,行也。」這段話的哲學寓意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釣多識魚性,樵多知樹名」這幾句話共同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培根說:「把學問用於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這段話要求我們必須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揭示的哲理是認識來源於實踐;科學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這一觀點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求我們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參加社會實踐,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他的觀點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段話體現哲理有認識是變化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應當相結合,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一句話表明:⑴理想的實現需要艱苦奮斗精神;⑵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⑶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這段話表明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道:「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意味著認識事物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這句話說明由於實踐條件的限制,人們每一正確認識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第四部分 人生價值觀(6、7課)
◆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正確闡述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是統一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范仲庵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毛澤東評價劉胡蘭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兩句話共同體現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是統一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樹立集體主義的人生價值觀。
◆「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說明了貢獻和索取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主要蘊涵的哲學道理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安石說:「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訴我們享樂主義具有危害性,應該反對。
◆德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理想的確立和形成,僅是理想通往現實之路的一個環節;把理想變為現實要靠實實在在的實踐。
◆馬克思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這句話說明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恩格斯說:「有理想的人,生活總是火熱的。」這告訴我們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愛因斯坦說過:「成功等於艱苦奮斗+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從理想角度看這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過艱苦奮斗。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這表明理想產生於現實的需要。
◆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其中包含哲理是人應當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寶的旅程。」其含義是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實現要靠奮斗;「立志」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貳』 按圖索驥這句話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嗎

不是,是教條主義。
按圖索驥意為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這種做法一味墨守成規,不懂得從回實際出發,違背了答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現成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屬於教條主義錯誤。
望採納!!!

『叄』 按圖索驥所揭示的哲學原理是什麼

按圖索驥,意思是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比喻辦事機械、死板。

相關典故:伯回樂把自己認馬的本答領都寫到叫《相馬經》的書里,畫上了各種馬的圖。伯樂的兒子很笨,卻希望自己也能像父親那麼厲害。笨兒子把《相馬經》背得很熟,以為自己也有了認馬的本領。一天,笨兒子在路邊看見了一隻癩蛤蟆。他想起書上說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就是好馬。他想「這傢伙的額頭隆起來,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馬么?」於是他高興地把癩蛤蟆抓回了家,對伯樂說:「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馬!」伯樂哭笑不得,只好說:「你抓的馬太愛跳了,不好騎啊!」

可見,按圖索驥的做法屬於教條主義(亦稱「本本主義」,是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特點是把書本、理論當教條,思想僵化,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不從實際出發,反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輕視實踐、割裂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故揭示的哲學原理是:不能迷信書本,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以上,根據網路整理,望有用~

『肆』 按圖索驥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我們不應該生硬的去套用書上的道理,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去靈活應用,比如說:書上的例題也許只有一兩道,但它們所能延伸出來的題卻有很多,所以應該去靈活運用書本上的道理,而不是生搬硬套。

『伍』 「按圖索驥」體現了什麼哲學觀點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消極等待

『陸』 按圖索驥讓我聯想到什麼人,什麼事.急急急!

聯想到: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思考得到線索,去完成這項偉大的科技成果。姚思揚寫。

『柒』 按圖索驥為什麼代表的是唯心主義

按圖索驥:做事情死板、教條,不從實際出發,不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個人回認為:「不從實際答出發」就是唯心主義,因為學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時候後我記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方法論,而不從實際出發就是不承認這個方法論,就是不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就是唯心主義~~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