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哲理性思考
⑴ 水中悟出的哲理
額,樓主的問題很深奧...在下姑且拋磚引玉,首先要說明一點,頓悟的前提都要建立在本身的版基本權點上,現實中不可能出現一個普通人忽然悟通了什麼,一瞬間成為了高手什麼的,當然啥特異功能不算,不論鬼神....就像武術中講的透勁,說穿了不過是力到達表面當沒達到,力就透了,明白了這點再去配上幾十.幾百.幾千的練習,就成就了不可思議的透勁,其實精神身體這類的問題根本不用想,精神身體本來就是一體的,練著練著自然就通透了....這跟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個理.
⑵ 「水」蘊含怎樣的哲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⑶ 關於水的學習哲理
凡的,它隨處可見,不值一提;水又是偉大的,它蘊含哲理,值得學習。水變化多端又無處不在,古人從中悟出了萬物皆變的哲理;水形態萬千,卻結構簡單,向我們闡明了「萬變不離其宗,復雜源於簡單」的道理。師從善動之水,既可以益智,又可以尚仁。以水為師,向水學習,提高我們的智慧和情操實乃明智之舉。
師從於水,我們能學習到水所蘊含的「萬物皆變」的哲理。「方圓寬窄長短無定性,避高循濕趨下而流動;乘隙穿縫滲透處處在,水到渠成不爭利萬物。」我們知道,水無處不在,他是不定形的,隨境而適,他的形狀取決於溫度變化,常溫為水,低溫結冰,高溫化氣,雲雨霧露霜雪皆水之不同形式;它的形狀亦取決於盛放它的容器,所以它沒有固定形狀。正因如此,它擁有了變成一切形狀的可能,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無處不在的水千變萬化,我們應該學習水那種「以動制動」、「隨遇而安」的品格,讓自己努力適應新變化、新環境、新局勢。
師從於水,我們能學習到水所闡明的「復雜源於簡單」的哲理。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是自然界最簡單的化合物之一。所以說宇宙萬物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復雜源於簡單才是我們真正要向水學習的哲理。陸九淵說:「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盡浮沉」。只有簡單,才能讓我們認清自己,才能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師從善動之水可以益智,可以積仁,讓我們做到「仁智兼備」。觀水悟道。老子觀水,明悟「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天人之美;孫子觀水,領會「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兵法之要;孟子觀水,得出「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的治國之術。我們以水為師,就可以成為仁智兼備的「聰明人」。海納百川,體現水的包容性;水滋養萬物而不爭,道出水的甘於奉獻與付出。
誠然,「水適度有益,過則成災」與《論語》中「過猶不及」的主張也是一脈相承的,這都是一個仁者應該具備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水是萬物本源,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此乃至仁大愛,所以向水學習,是一個忍者的必修課,可以提升我們的道德情操,包容萬物,樂於奉獻,明白適可方為處事之道,為社會發展創造價值。
對於水的這些品格,我們不僅心嚮往之,還要落到實處。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我們要更加的尊重水、愛護水、保護水。並從水那裡汲取的智慧和仁德運用到為人處世、社會治理、國家建設中。以人為本,服務群眾,打造幸福城市。
看似善變的水,卻傳遞不變應萬變的道理;看似簡單的水,卻有「萬物本源」的境界;看似柔弱的水,卻有包容仁愛的無限力量。水本無言,只有我們虛懷若谷,空杯謙虛,虔誠學習,必將體味到水所傳遞的千古不易的哲理
⑷ 關於水的人生哲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關於水的人生哲理就是滴水穿石,這些都是的有很多呢。
⑸ 水的含義(哲理)有哪野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水是萬物的本原(everything is made of water)這是較為樸素的本體論的形式,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水生成的。例如水使得生物可以生長,大地濕潤等。
中國哲學中對水的含義討論最深刻的是老子。上善若水:他認為水可以滋養萬物卻不居功 看似柔弱卻又充滿力量。這充分體現出柔能克剛的秉性。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是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水資源(water resources)一詞雖然出現較早,隨著時代進步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是水資源的概念卻既簡單又復雜,其復雜的內涵通常表現在:水類型繁多,具有運動性,各種水體具相互轉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廣泛,各種用途對其量和質均有不同的要求;水資源所包含的「量」和「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經濟技術、社會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人們從不同角度的認識和體會,造成對水資源一詞理解的不一致和認識的差異。目前,關於水資源普遍認可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人類長期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數量要求和質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認為水資源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對人類活動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均可稱為水資源。
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本詞條中所論述的水資源限於狹義的范疇,即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淡水資源。
⑹ 怎麼寫關於水的哲學思考的議論文
從水的形態.顏色.及形式去寫。比如說水是液體,雖然很柔,但刀砍不斷,它有清澈有混濁可以表達不同的人生態度,形式上奔騰向前,一種執著……..,希望有用,還有自己多想想哦
⑺ 水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意味,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水,並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議論作文700字左右
700字?沒那本事,朦朦朧朧,僅供參考:
一、流水不腐------運動是絕對的
二、水至清則無魚------對立內統一規律容
三、泡茶,泉水為上,河水為中,井水為下(記不清了)-------矛盾的特殊性
四、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矛盾的普遍性
⑻ 關於水的古代哲理
上善若水網路名片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目錄[隱藏]
釋義
出處
文章原文
譯文
注釋
引語
評析
畫手釋義
出處
文章 原文
譯文
注釋
引語
評析
畫手
老子
[編輯本段]釋義
詞 目:上善若水 朴實無華現本性 無須出世無須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發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 釋: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周易》中也有兌卦與此義相同!
[編輯本段]出處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發現】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過兩份手抄本帛書《老子》(《道德經》)。
[編輯本段]文章
原文
《道德經》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編輯本段]引語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水化身形於大地,融生命於萬物。
[編輯本段]評析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禮」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水滴石穿目錄[隱藏]
【注 音】
【釋 義】
【出 處】
【用 法】
【近義詞】
【反義詞】典故
【注 音】
【釋 義】
【出 處】
【用 法】
【近義詞】
【反義詞】 典故
[編輯本段]【注 音】
shuǐ dī shí chuān
[編輯本段]【釋 義】
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編輯本段]【出 處】
原始:《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後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筆判雲:'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原文選段(文言文啟蒙讀本): 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從庫中出,視其鬢傍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雲:「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 選段翻譯: 張乖崖在崇陽當地方官,一個小吏從庫房出來,張乖崖看見他頭發旁的頭巾下藏有一個銅錢,就問他,他說是庫房中的。張乖崖就下令棍棒伺候,那個小吏大為生氣說:「才一個銅錢而已,你就要棒打我。你能打我,可你能殺我嗎?」 張乖崖提筆寫下判語:「一天一個銅錢,一千天就是一千個銅錢;繩子不斷去鋸木頭,木頭終究要斷;水滴不斷滴石頭,石頭終究會穿。」說完,拿著劍,走下台階,斬其首級。 重點字解釋 為:擔任 令:縣令 庫:錢庫 巾:頭巾 乃:這 勃然:發怒的樣子 值:值得 斬:斬殺 援:拿,在文中用「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用繩來鋸木頭,(時間長了)木頭會斷;水滴石頭,(時間長了)石頭會穿
[編輯本段]【用 法】
聯合式;作定語;含褒義 用法:作謂語、狀語;比喻堅持就是勝利 英文:drops of water wears holes in stone 日文:雨垂れが石を穿つ 法文:à force de patience on arrive à tout 德文:steter Tropfen hǒhlt den Stein 俄文:кáпля по кáпле и кáмень долбит
[編輯本段]【近義詞】
磨杵成針、繩鋸木斷、 水到渠成、鍥而不舍、滴水穿石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編輯本段]【反義詞】
虎頭蛇尾、 半途而廢、淺嘗輒止、鍥而舍之
典故
宋朝時,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崇陽縣擔任縣令。當時,崇陽縣社會風氣很差,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的錢庫也經常發生錢、物失竊的事件。張乖崖決心好好剎一剎這股歪風。 有一天,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這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看到一個管理縣行錢庫的小吏慌慌張張地從錢庫中走出來,張乖崖急忙把庫吏喊住:「你這么慌慌張張干什麼?」 「沒什麼。」那庫吏回答說。張乖崖聯想到錢庫經常失竊,判斷庫吏可能監守自盜。便讓隨從對庫吏進行搜查。結果,在庫吏的頭巾里搜到一枚銅錢。 張乖崖把庫吏押回大堂審訊,問他一共從錢庫偷了多少錢,庫吏不承認另外偷過錢,張乖崖便下令拷打。庫吏不服,怒沖沖地道:「偷了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你竟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罷了,難道你還能殺我?」 張乖崖看到庫吏竟敢這樣頂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憤怒,他拿起朱筆,宣判說:「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盜一枚銅錢,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銅錢。用繩子不停地鋸木頭,木頭就會被鋸斷;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頭滴穿。判決完畢,張乖崖吩咐衙役把庫吏押到刑場,斬首示眾。 從此以後,崇陽縣的偷盜風被剎住,社會風氣也大大地好轉。 後來,「滴水穿石」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堅持不懈,集細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勞。
⑼ 由水會想到什麼哲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學 車爾尼雪夫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水,由於它的燦爛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輝而令人迷戀,水把周圍的一切如畫的反映出來,把這一切委曲的搖曳著,我們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寫生家。」
的確,「水」在溫柔而詩意的告訴你面對挫折面對不如意的心境,告訴你處世的大智慧。明鏡止水,波瀾不興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徹的鏡子,可以映照世間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麼是純粹,什麼是污濁,在清澈的心靈面前,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反觀自身的缺點時,不用被動的反抗、掙扎,盪起漣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會讓自己迷失,會讓自己痛苦,會讓自己彷徨,不如主動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