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哲理與經商
Ⅰ 佛教關於發財的道理!!!
如果這是作生意,那還有比這個更一本萬利,穩賺不賠的生意嗎?這不是生意,如果想要得到財富,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
建議你看一看《教誡新嘎喇經》
本經譯自巴利經藏《長部》第31經。
本經是佛陀對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導,故名為《教誡新嘎喇經》(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導新嘎喇居士子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作為在家人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系。
經中有關於財富的話題,摘錄如下
六種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
「不應接近哪六種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呢?居士子,沉湎於酒類等麻醉品是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沉湎於在不適當的時間遊逛街巷是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出入娛樂場所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沉湎於放縱的賭博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結交惡友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懶惰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
懶惰的六種過患
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太冷了不工作,太熱了不工作,太晚了不工作,太早了不工作,太餓了不工作,太飽了不工作。他基於這些諸多的借口,還沒有獲得的財富將無法獲得,已經獲得的財富也將散盡。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世尊這樣說。........
......
接著導師又這樣說:
「......
財富逐漸多積蓄,亦如蟻垤逐漸積。
能夠如此集財富,適合作為居家士;
善分錢財為四份,他實結交諸親友。
日常受用一份財,兩份用來營事業,
第四份則應儲蓄,以備危難急用時。」
Ⅱ 學了佛法,你才知道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大更長久
凈空法師---學佛的人不是不能經商,學佛的人經商的很多,《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經商的,你看看他們那些榜樣,他們怎麼個經商法?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
1 現在這個世間人,絕大多數的人都鑽在錢眼裡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發財,求怎麼賺錢。沒有錢財的時候沒有貪心,不貪財;有了錢,貪心就起來。
2 不是有錢就有福報,有了錢麻煩大了——心裡頭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錢貶值,又怕錢丟掉。錢愈多,貪心就愈重;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業也愈重,將來果報在三途。
3 所以真正修行人,決定不積財,為什麼?因為有了錢,心天天念著錢,道心就沒有了——心裏面「阿彌陀佛」就沒有了。
4 覺悟的人不存錢,有錢就做好事。覺悟的人錢不存在銀行,存在哪裡?存在法界裡面,存在一切眾生裡面,他得大自在。
5 現在 大家普遍向錢看,滿腦袋都是想怎麼去賺錢,錢能夠賺得到嗎?錢要能賺得到,跟諸位說,我就不學佛了,我就專門去學賺錢去了。賺不到!為什麼賺不到?命里頭沒有。
6 人家發大財,做大生意、大買賣,我這個命里頭沒有財,他把買賣生意統統給我了,我做不到一個月就倒閉了。什麼原因?命里頭沒有,這個要懂得。
7,富貴是在命,命裡面有財,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財,想什麼方法都想不來。你去偷,偷來的還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頭沒有,你去偷,還沒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所以連偷得來的、搶得來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說冤不冤枉?
8 你不偷不搶,就是遲兩天來;偷、搶,是早兩天得到,都是命里有的。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兩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說得非常深刻。
9 學佛的人不是不能經商,學佛的人經商的很多,《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經商的,你看看他們那些榜樣,他們怎麼個經商法?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
10 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
11 所以道場不一定是寺廟,公司行號一樣是道場。出家人是和尚,那個公司里頭董事長、老闆也是和尚,沒有兩樣,那就叫大業——那個事業真大,利益一切眾生,做一個典型,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在這個行業裡面做一個典範。
12 經商,重視的是利潤,菩薩商人重不重視利潤?重視,但是分享利潤就不一樣。世間人這個利潤是自己獨享,縱然員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薩商人,這個利潤不是跟自己員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眾生共享,跟社會共享,跟這個世界大眾來共享,這個了不起。
13 那我們要問,這個商人發不發財?這個商人一定發大財。這財怎麼發的?布施多。諸位曉得,這個發財的原因是財布施。他能夠把財布施給他的員工,布施給社會,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14 因清凈,果報也清凈。果報清凈什麼?賺大錢。不傷腦筋,沒有那麼多繁雜的事情,清凈自在,這財源就來了,這才叫真正福報,叫清凈福報。要苦苦地去想,怎麼樣去操心、去操勞,這個錢就賺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報。
15 真實的福報,賺錢賺得非常快樂,一點不操心,這就看你怎麼個種因法。佛菩薩教給我們,要種大因,得大的果報,這才是大事業。
16 在一切布施裡面,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又無過於究竟了義的佛法。什麼叫究竟了義?眾生得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就叫究竟了義的佛法。
Ⅲ 請大家推薦幾本從佛教中領悟人生哲理的書!謝謝!
你可以看金剛經復
直接明了
非常實用制
最好帶解釋的
你可以到寺院去請
或到正規新華書店買
或在網路上輸入
金剛經講解視頻
瀏覽相關內容
金剛經其中有一句
關於如何生清凈心的方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個人的理解就是既要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還不要執著你所做的一切
希望你有時間看一看
你要幸福
!
Ⅳ 關於,佛學裡面的哲理
把佛學當哲學來學那就太大才小用了,佛法的目的是為了明心見性,了脫生死。世版間法終究不是權圓滿法!世尊見眾生根器差無奈才說八萬四千法,本無一法可說!故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師兄想了解佛法中的哲學當然可以多讀些經書,和聽些善知識們講法!
Ⅳ 做生意用什麼佛經
凈空法師---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
1 現在這個世間人,絕大多數的人都鑽在錢眼裡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發財,求怎麼賺錢。沒有錢財的時候沒有貪心,不貪財;有了錢,貪心就起來。
2 不是有錢就有福報,有了錢麻煩大了——心裡頭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錢貶值,又怕錢丟掉。錢愈多,貪心就愈重;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業也愈重,將來果報在三途。
3 所以真正修行人,決定不積財,為什麼?因為有了錢,心天天念著錢,道心就沒有了——心裏面「阿彌陀佛」就沒有了。
4 覺悟的人不存錢,有錢就做好事。覺悟的人錢不存在銀行,存在哪裡?存在法界裡面,存在一切眾生裡面,他得大自在。
5 現在 大家普遍向錢看,滿腦袋都是想怎麼去賺錢,錢能夠賺得到嗎?錢要能賺得到,跟諸位說,我就不學佛了,我就專門去學賺錢去了。賺不到!為什麼賺不到?命里頭沒有。
6 人家發大財,做大生意、大買賣,我這個命里頭沒有財,他把買賣生意統統給我了,我做不到一個月就倒閉了。什麼原因?命里頭沒有,這個要懂得。
7,富貴是在命,命裡面有財,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財,想什麼方法都想不來。你去偷,偷來的還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頭沒有,你去偷,還沒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所以連偷得來的、搶得來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說冤不冤枉?
8 你不偷不搶,就是遲兩天來;偷、搶,是早兩天得到,都是命里有的。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兩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說得非常深刻。
9 學佛的人不是不能經商,學佛的人經商的很多,《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經商的,你看看他們那些榜樣,他們怎麼個經商法?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
10 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
11 所以道場不一定是寺廟,公司行號一樣是道場。出家人是和尚,那個公司里頭董事長、老闆也是和尚,沒有兩樣,那就叫大業——那個事業真大,利益一切眾生,做一個典型,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在這個行業裡面做一個典範。
12 經商,重視的是利潤,菩薩商人重不重視利潤?重視,但是分享利潤就不一樣。世間人這個利潤是自己獨享,縱然員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薩商人,這個利潤不是跟自己員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眾生共享,跟社會共享,跟這個世界大眾來共享,這個了不起。
13 那我們要問,這個商人發不發財?這個商人一定發大財。這財怎麼發的?布施多。諸位曉得,這個發財的原因是財布施。他能夠把財布施給他的員工,布施給社會,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14 因清凈,果報也清凈。果報清凈什麼?賺大錢。不傷腦筋,沒有那麼多繁雜的事情,清凈自在,這財源就來了,這才叫真正福報,叫清凈福報。要苦苦地去想,怎麼樣去操心、去操勞,這個錢就賺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報。
15 真實的福報,賺錢賺得非常快樂,一點不操心,這就看你怎麼個種因法。佛菩薩教給我們,要種大因,得大的果報,這才是大事業。
16 在一切布施裡面,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又無過於究竟了義的佛法。什麼叫究竟了義?眾生得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就叫究竟了義的佛法。
17 現代的社會,把人文、倫理、德行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我們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義的教育,所以世道衰微、人情淡薄,不但對外人,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也非常淡薄。
18 現在這個道義完全沒有了,子女對父母孝順是看看父母還有不少遺產,這不能不孝順一下;如果父母沒有遺產,兒女理都不理他。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完全顛倒,確實逐漸接近於崩潰的邊緣。
19 我們今天看看現前的社會,父子之道失掉了,夫婦之道沒有了,兄弟之道沒有了。現在的兄弟姐妹,誰也不顧誰,為了爭遺產還上法庭,所表現的是冤家對頭,哪裡是親兄弟、親姐妹?
20 即使在我們佛門同修當中,有些人雖然學佛了,名利還沒有放下,兄弟姐妹還為了遺產上法庭,六親不認,只認得錢。實際上,錢這個東西很可怕,他沒有真正認識;如果他真正認識,他就不爭,他就放下了。
21 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問一問,他們在想什麼?想錢、想色,想五欲六塵的享受。錢,旁邊是兩把刀;色,色字頭上也是一把刀,中國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確實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
22 現在在地球上的人,你問他,他最愛的是什麼,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一個就是財富,一個就是色,念念不忘的是這個。財跟色不曉得害死了多少人,害得他們永遠不能夠脫離三途,可是有幾個人覺悟?誰覺悟?佛覺悟。
23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財跟色他有,他舍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做國王,權跟位他都有,他也舍棄了。
24 別人拚命去爭,還爭不到;他到手了,他為什麼放棄?為什麼不要?這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等你想通了,你才曉得,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來講,有害而無利。
25 諺語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由此可知,財不是好東西。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的人,他才不受其害,徹底放下。
26 自己命里頭有財,那是前世修的因,這一世得的果報。命里有財,不自己享受,讓社會一切苦難眾生共同享受,這個財是真的、是實的。如果有財,只自己享受,不顧別人,這個財是假的、是虛的,為什麼?你短短十幾年、二三十年,享盡就沒有了,所以是假的、是虛的。
27 你要把財讓一切眾生共享,自己不享,你這個財是真的、是實的,為什麼?往後生生世世你的財用永遠不缺乏,生生世世倍倍增長,愈施愈多,愈多愈施。
28 不是說多了自己享受,自己還是不享受,為什麼?一享受就出毛病。你聽到我剛才講的話嗎?一享受就出毛病——你想吃得好一點,把身體搞壞了;妻妾多一點,那更要命!
Ⅵ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五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五二、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五四、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那一樣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五九、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六十、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六一、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六五、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六六、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六七、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六八、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七十、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七一、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七三、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七七、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七九、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八十、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准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八二、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八三、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八四、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八五、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葯可救。 八六、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八七、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八八、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八九、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九十、誇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九一、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九四、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九五、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九六、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九七、對人恭敬,就是在庄嚴你自己。 九八、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Ⅶ 佛教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佛教思想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尊其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賢者」。
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是把社會人生的一切判定為苦,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滅諦就是要人們消滅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諦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脫的途徑,可概括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見(對佛理的正確見解)、正思(思維須以四諦來矯正)、正語(言語不能違背佛理)、正業(行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進(正確地學習佛法和修行)、正念(銘記佛法)、正定(如法禪定,收心於一)。經過八正追的修習,才能最後達到涅之境。十二因緣是十二個彼此互為因果聯系的環節,即老死、生、有(生存條件)、取(追求)、愛、受(苦樂感受)、觸、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質狀態)、識(投胎時的心識)、行(前世的身行、語行、意行)、痴。這十二因緣彼此相依,流轉不息,形成「六道輪回」。
佛教的教義主要體現在佛經之中。佛經全集《大藏經》包括經、律、論三大部分,所以又稱《三藏》。
在中國所傳的佛教屬大乘教派,盛行偶像崇拜,故中國各佛教寺廟提倡造佛像以示尊崇,佛教徒供泰佛像以求功德。中國各寺廟中供奉的神像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和羅漢、諸天神(天龍八部、侍衛、天女)等。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約始於東漢。東漢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迎入中國,並在洛陽改建白馬寺,作為藏經拜佛之所。白馬寺成為中國最早的佛寺。
佛教初傳入中國,人們常常把它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術與黃老之學視為同路。隨著對佛教認識的逐漸加深,很多人發現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巨大差異,群起而攻之,歷數佛教的各種弊端,試圖把佛教從中國給排擠出去。中國歷史上,某些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利益,曾數次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滅佛,史稱「三武一宗」滅佛運動,對佛教的發展打擊甚重。
佛教面對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不得不對其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逐漸屈服於王權,與宗法制度相協調,並慢慢簡化成佛手續,使佛教思想逐步滲入中國社會。
魏晉時期,佛學開始與儒適合流,產生了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迅速傳播,統治階級一點點認識到佛教可以作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在資助譯經、修建寺院、開鑿石窟等方面都十分突出。
隋唐時代,最高統治者採取三教並用的方法,使佛教逐漸中國化,產生了天台、法相、華嚴、禪宗等具有中國色彩的佛教派系,使佛學達到鼎盛。
天台宗亦稱法華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其創始人智襁宣傳大乘「空宗」教義,主張止、觀雙修。其後,湛然又提出「無情無性」說,以草木沙石都具有佛性作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補充。9世紀初,日僧最澄將此宗傳入日本。13世紀,日僧根據此宗所依《法華經》創立日蓮宗。11世紀末,朝鮮僧人義天把此宗傳人朝鮮。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唐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取得很高聲譽。回國後,用全部精力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其後窺基繼其遺志,從事譯著。法相宗宣傳大乘「有宗」教義,主張外境非有,內識非無,承認「識」才是唯一的真實存在。法相宗注重邏輯分析,但論證過程過於繁瑣,枯燥乏味,難以在中國民眾中紮下根基,故盛行30餘年就開始衰落下去。唐代,日僧道昭也將此宗帶入日本,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稱南寺傳。日僧玄也將此宗帶回日本,以興福寺為中心傳法,稱北寺傳。
華嚴宗,因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其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從而名躁一時。華嚴宗以「四法界」為理論核心,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著重論述了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創造了一套純然中國化了的佛教理論。唐代,新羅人義湘將此宗傳入朝鮮,稱海東華嚴宗初祖。日僧也將該宗傳入日本。
禪宗,因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是完全中國化的、影響最廣泛的佛教流派。禪宗認為其初祖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戰勝另一弟子神秀而得承衣缽。此後,禪宗分成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北宗強調「拂塵看凈」,力主漸修,要求打坐「息想」。南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以無念為宗」,「見性成佛」,主張「頓悟」。通常所說的禪宗,即指南宗慧能一派。宋代後,禪宗在中國廣泛傳播,並演化成「五家七宗」。8世紀,新羅僧人信行將北宗傳入朝鮮。9世紀,新羅僧人道義將南宗傳入朝鮮,創「禪寂宗」。12世紀,日僧榮西將南宗傳入日本。
除了這四大佛教派別之外,凈土宗、律宗、密宗以及三階教等都是很具特色的中國佛教流派。在西藏等地區,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產生了許多佛教名勝,最為著名的有: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四大佛教聖地;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懸空寺、潭柘寺、寒山寺、少林寺等寺廟;樂山彌勒佛等。
Ⅷ 佛教的所有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請高手可以告訴我應該怎樣找到,或者發給我,謝謝!!!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其實也可以說開悟的法華,成佛的楞嚴。你要找,就到《楞嚴經》或者《法華經》里找吧。《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就是佛真正的塔廟!《楞嚴經》是照妖鏡,《楞嚴經》是降魔杵,《楞嚴經》是佛教的骨髓,《楞嚴經》在,正法就在,佛曾說,法滅盡時,《楞嚴經》先滅,其他經典漸次消滅,所以我們要學楞嚴、弘揚楞嚴、護持楞嚴。學懂了《楞嚴經》就能開悟、明心見性,就能成佛,就如《楞嚴經》里說的,「何藉劬勞肯綮修證」,又說「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意思是讀懂楞嚴經,成佛很簡單。
佛五時說法,最後就是以《妙法蓮華經》為主的最後時,唯實無權,所以《法華經》相當於佛的遺囑,到最後了,說的是最真實最重要的。以前還說一些方便法來引導,到《法華經》就是真的,三藏十二部都是為《法華經》做鋪墊,如果不說《法華經》,佛就不會來,這是唯一的目的,就是佛在《法華經》里說的「一大事因緣」,諸佛都是說了《法華經》以後就入涅槃。《法華經》是佛的全身,《法華經》是諸經之王。
實際上,楞嚴法華一脈相承,講的都是如來藏法理,只是《楞嚴經》是正反兩方面層層遞進,推導出「一心三藏」這真理,而《法華經》是高度概括,反復肯定。古大德對此不無推崇,「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目前弘揚《楞嚴經》《法華經》力度最大、講法圓滿了義的是印廣法師,若自己讀不懂,可以參考印廣法師的講義
Ⅸ 佛教....問題
你們本身就沒遵照釋迦摩尼的做法,僧人收錢,不靠自己靠偶像,讀偽經,開光,專正邪不分,這不能不令屬世人恥笑,也是佛法的悲哀。徒子徒孫自壞佛法,非亡於外道。從心裡發酸的稱釋迦摩尼的法是小乘那天起,佛法就已經變味了。
Ⅹ 佛教典籍蘊含著什麼樣的哲理
佛教典籍是佛教育眾生的話,佛在人間出現的目的是要開示眾生,令其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告訴眾生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佛經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理的,並告訴大家相應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