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營銷心理學哲理
❶ 營銷心理學研究要堅持什麼原則為什麼
1、錨定效應
自然學家康拉德洛倫茨發現,剛出殼的幼鵝會深深依賴它們第一眼看到的生物(雖然一般情況下來說,那個生物就是他媽)。但是事情的轉折來了,某一次洛倫茨無意在一次實驗中被剛出殼的幼鵝們第一眼看到,它們從此就緊跟著他直到長大。
由此,洛倫茨就證明了幼鵝不僅根據它們出生時的初次發現來做決定,而且決定一旦形成,就堅持到底。洛倫茨把這個現象叫做「印記」。(說白了就是第一印象)
這個效應在經濟中體現得很明顯,行為經濟學有個詞叫「錨」,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個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價格(或我們第一次決定用某一個特定的價格購買某一樣特定的商品時的價格)將在此後對購買這一產品的出價意願產生長期影響,這個價格,就是「錨」。
黑珍珠產自於一種黑邊牡蠣,在上世紀70年代時即使價格低廉,也還沒什麼市場,經過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寶石商人的「策劃」後,才終於大放異彩。
他將黑珍珠放置於紐約第五大道的店鋪櫥窗展示、並標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價,同時在一些印刷華麗的高影響力雜志上刊登廣告,廣告中黑珍珠在磚石、紅寶石和綠寶石映襯下,熠熠生輝。他還把黑珍珠戴在了紐約當紅歌劇女星的脖子上,在曼哈頓招搖過市。
就這樣,原來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一下子成了稀世珍寶。這位精明的商人就是一開始把黑珍珠與世界上最貴重的寶石「錨定」在一起,此後它的價格就一直緊跟寶石。
價格本身就是一種品牌定位,它絕非是理性的僅僅由供給和需求兩種獨立力量取得平衡進而共同決定的。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是很容易被操縱的。也就是說,不是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市場價格,而是市場價格本身反過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2、互惠原則
在《影響力》一書中,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介紹了「互惠」概念。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回報。
西奧迪尼在書中寫道,當服務員遞給顧客賬單時不給薄荷糖,顧客將主觀地依據服務水平給小費。而如果服務員給了一顆薄荷糖,小費則增加3.3%;如果給了兩顆,小費則破天荒地增加約20%。
營銷中有許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則,你不需要贈送貴重的東西,小禮品就很好。運動衫、電子書、甚至像手寫便條這樣簡單的東西都能長久地建立互惠關系。切忌還沒贈與他人免費品,就考慮相應的回報。
「拒絕——退讓」這個策略是一個很高明的策略,這個策略其實是互惠原則的延伸:如果第一個要求和第二個要求提得恰當,那麼對方會認為第二個要求是你做出的讓步,因而覺得自己有義務做出相應的讓步。
比如:如果你想買套房子,對方出價為150萬,你的心理價位是120萬,那麼你絕不能出120萬。基本上在談判中,彼此都會預設一個空間,如果你的第一出價是120萬,那麼對方會認為你的底線在130萬或更多。這個時候,如果死咬住120萬,那麼很可能談判就會告吹。所以合適的做法是,先出個100萬,看看對方的反應,然後慢慢讓步。
但羅伯特·B·西奧迪尼也提到,使用「拒絕——退讓」策略有一個注意點,就是你的第一個要求必須合理。一旦對方覺得你的第一個要求不是真誠的,那麼它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比如這個Case里,你說你要5萬買這房子,對方可能直接拂袖而去……
3、社會認同原則
大部分營銷人員已經意識到這個概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會認同指人們會採取他們喜歡或信任的人的觀點和行動,也就是從眾效應。
比如在募捐的場所,如果我們看到裡面已經有錢,我們就會更有可能往裡面放錢;如果裡面沒有錢,我們反而更不可能往裡面放錢。
這背後的心理活動就是:裡面有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別人也覺得這個東西該捐錢,我不如也捐;裡面沒錢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個東西別人都不捐,估計不靠譜。
商家營造並炒作「熱銷」假象,往往就會造成真正的熱銷結果。製造熱銷的現場感,是常見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過對熱銷的宣傳,增加「火上交油」的效果,比如廣告上常用的「累積銷量XXXX」、某飲料「環繞地球XX圈」、「連續N年銷量第一」等等。
即使沒有具體數據或數字,還可以通過廣告畫面中呈現無數人在某場景下,同時正在使用或追捧某品牌產品來暗示產品的受歡迎程度,王老吉、可口可樂等很多品牌廣告都長期使用這種暗示手法。
這種「羊群效應」的影響,不僅僅只發生在排隊現場和接觸廣告的那一刻,這種體驗或印象被我們記憶存儲後,以後在消費同類商品時,我們往往還可能再次選擇使用羊群效應技巧的品牌。
4、誘餌效應
在價格模型中常見此效應,其中一個價位故意來吸引人們選擇最貴的價位。丹·艾瑞里曾做過一個著名的TED演講:「我們控制自己的決定嗎?」,其中有個《經濟學人》雜志訂閱的廣告案例:
①電子訂閱:59美元。
②紙質訂閱:125美元。
③電子和紙質訂閱:125美元。
訂閱電子和紙質雜志的價格和只訂閱紙質雜志的價格一樣,他們為什麼會提供這樣的選擇?這正是艾瑞里考慮的問題,他聯系了《經濟學人》的內部人士,但沒有從他們那裡得到直接回答。因此他決定親自實驗,找出答案。他給100名麻省理工學生提供了上述價格表,詢問他們購買的選擇。當三個選項都在時,學生選擇了混合訂閱;當去掉125美元的紙質訂閱選項時,學生選擇了最便宜的選項。
這意味著中間選項不全是無效的,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他們通過對比會發現混合訂閱非常劃算,從而刺激他們花更多的錢訂閱雜志。
對價格而言,相對的百分比,比絕對的金額更容易產生激發行動的誘惑力。這就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相對論,憑相對因素做決策是我們自然的思考方式。
5、稀缺原則
西奧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
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在商業上的應用就更多了,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不能保證一直有貨。值得注意的是,「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等銷售手段,同樣能刺激顧客的購買慾望。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解釋留學界那句振聾發聵的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為何短缺原則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兩點:
①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短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
②當某種原本唾手可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難得,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選擇的自由。人類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願望,於是這種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從而主動做出某些行動,以避免失去這件東西。
6、捆綁損失原則
為什麼經常看到很多商家會說「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滑鼠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包在3999元裡面?同樣是花3999買了這一堆產品和服務,為什麼要把某些部分說成是「免費」的?
這是因為人對損失和收益的感知並不是線性的,假設你獲得100元能得到某種快樂,而想得到雙倍的快樂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同樣,損失100元受到的某種痛苦,可能要損失400元才能感受到雙倍的痛苦。
所以,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給用戶一個總價,讓用戶一次支出3999,而不是感覺到多次支出(為電腦支出3000,為耳機支出200,為維修支出200……),用戶就覺得付出這些金錢沒有那麼痛苦。
所以,無數商家會說「買3000元電腦,包郵」,而不是說「總共3000元,其中電腦你花了2995,郵費5元。」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移動傾向於用「月套餐」讓用戶一次性支出一大筆,而不是每次電話簡訊流量都要重新付費。這也就是為什麼健身房一直堅持年費會員而不是按照次數收費,用戶覺得年費會員比每次都花50元更加優惠,但是實際上他們高估了自己將來的使用程度。
同樣,如果把「好處分散」,用戶感知到的「好處」也就會增加。
所以商家不會說「賣給你了一大推套裝,其中包括電腦滑鼠等」,而是說「買電腦,送滑鼠耳機,送高檔滑鼠墊和維修」。就像泰勒在《營銷科學》雜志中發文說的:「別把聖誕禮物放在一個盒子里」。
總之,為了讓你覺得你受到了優惠,商家們會千方百計地捆綁損失,同時分散好處。
7、折中效應
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可以供你選擇: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結果顯示,各有50%的人選擇了A和B。
下面看另一種情況: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20%的人選擇了A,10%的人選擇了C。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
很多時候我們買東西的時候都喜歡選取中間的價格,因為太高的,我們自身消費能力有限,太低的吧,又看不上。這就要求你對自己的人群需要把控好,精準的去進行定價。
折中效應還體現在餐館的菜單上。我們發現很多飯店往往前幾頁的東西非常貴,常常是幾百甚至幾千的奢侈菜品,但是你繼續往下翻,看到中間幾頁時,心裡的石頭稍稍落地了。因為你看到不少雖然價格很高但是仍然可以接受的菜,例如98元的羊排,80多元的燒鵝等,你再往後翻翻往往會發現二三十元的家常菜。
這個其實也是折中效應,如果你請人吃飯,你肯定會想點二三十的太沒面子了,但是幾千的又太貴,還是點八九十的吧,不太貴但是又有面子。
8、預期效應
我們對事物已有的印象,會蒙蔽自己觀察問題的視線。而對一件事物的預期,會影響到我們對其的態度和體驗。如果我們事先相信某種東西好,那麼它一般就會好,反之亦然。
國外的一個實驗證明,將同樣的咖啡放在高檔次的器皿和一般的器皿中,人們會普遍覺得高檔次器皿中的咖啡味道更好些。一件產品的包裝形式和設計,也會營銷到人們對包裝內產品的品質認知。
另一個研究是用加了醋的啤酒做的實驗,當參與者們被事先告知酒中加了醋時,因為有了預期,他們就始終不覺得這啤酒好喝;而另外一組在喝完酒後覺得味道不錯,在被告知酒中加了醋後,評價還是正面的。事實上,事後知道真相的參與者與根本不了解實情的人對加醋啤酒的喜愛程度是一樣的。
這表明,預期的確會影響人的行為乃至知覺。一些餐飲店在菜名前加一些帶點異國情調的、時髦的詞語,比如「阿拉斯加鱈魚」,我們還沒有吃到,就似乎已感覺到這菜要比普通的鱈魚味道要來得更鮮美些!
預期不僅影響人們對於視覺、味覺和其他感官現象的認知與體驗,還能夠改變人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
我們常見的另一種預期導致的偏見與價格高低有關。有一個實驗:同樣的飲料,分別以正常價格和正常價格的一半售賣給不同的實驗者學生,然後讓參與者答單次組合題。結果是「價格決定成績」,喝了正常價格飲料的學生平均答題要高於買半價飲料學生28%。尤其是當在飲料瓶上標示出明確的「改善思維功能」的信息提示後,與價格威力相加,其威力更加強大。
事實上,質量也是個主觀概念,價格也是質量象徵的一部分。即使是同品類、同質量的產品,如果價格偏低,就會讓人把它看得差了,最後,它也就真的差了。對醫葯、軟飲料、化妝品和汽車等消費品來說,預期價值可能成為真正價值。所謂「便宜沒好貨」,就是我們對低價的一種無意識的反應。
廣告等品牌傳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們對某產品、服務乃至企業組織的正面預期。這種預期一方面原因品牌本身的承諾,另一方也源自熟悉、口碑和信任。甚至說的更本質一些,廣告就是在塑造一種認知預期的偏見。
9、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指一旦人們擁有某物就非常不願意失去它,人都是害怕損失的。這是因為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假如你是一名醫生在一個小村子裡工作,現在村子裡有600人同時患上一種致命的疾病。目前有兩種療法供你選擇:採用A療法你只能救活200人;採用B療法,那麼有1/3的幾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幾率一個人也救不了,你怎麼選擇?大部分人選擇了A療法,因為他們更願意救活數量一定的一群人,而不願意冒所有人都死去的風險。
同樣的小故事,我們接下來換個說法試試:
假如你是一名醫生在一個小村子裡工作,現在村子裡有600人同時患上一種致命的疾病。目前有兩種療法供你選擇:採用A療法一定會死400人;採用B療法,那麼有1/3的幾率你可以救活所有人,2/3幾率一個人也救不了,你怎麼選擇?這時候大多數人又選擇了B,因為他們不願意看到400人就這樣死去。
同一個問題的兩種邏輯意義相似的說**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當消費者認為某一價格帶來的是「損失"而非「收益」時,他們對價格就會非常敏感。
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都有風險厭惡症。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的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運用損失規避原則可以增加人們對免費產品的後續增值服務的使用。例如,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免費開放產品的特定功能,到期後,顧客已經對該功能產生依賴,最終只能通過付費來享受這個功能。
再比如通過搶購和限時優惠營造的「稀缺感」,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參與這個促銷,我們就失去了一次機會。而這種「失去感」激勵我們想盡辦法迅速下單購買。
10、心理賬戶
為什麼現在電商越來越多地說「滿1000減200」而不是「1000元後,打8折」?「滿減策略」為什麼大行其道?
首先假設這2種情境: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1000元;心情不好,回到辦公室,發現抽獎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800元。
這兩種情境下,你覺得哪種情境你會心情更好?我想大部分人會猜是第一種,而實驗結果也是這么證明的。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往往會為收益和損失設置不同的「心理賬戶」,並且往往用不同的方法來看待不同的「心理賬戶」。
修車花費是在我們心裡的「意外損失賬戶」里,這時800和1000差異沒有那麼大,給我們帶來的損失痛苦差不多。而「中獎」是在我們心裡的「意外收獲賬戶」里,200元比0要多很多,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
同樣,滿減策略也是用了這個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東西付出800就能買到,差異貌似沒有這么大。但是如果是滿1000減200,感覺是自己已經付出了1000塊,(和800差異不大),然後又額外收獲了200元(200比起0差異很大)。
更有甚者,很多商場採取滿額返券的方式(比如滿1000元,送你200元現金券,可以買任何東西),這更加強烈了區分了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獲得的優惠更多。
其次,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賬戶,你要別人買東西,其實就是要給他一個購買的理由來滿足這個賬戶。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標用戶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帳戶,普遍捨得在哪個帳戶上花錢,然後運用情感化設計來突出強調,也就是為用戶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從而減少花錢的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❷ 幫我推薦書籍關於【哲學,心理學,營銷,管理】
用不這看著多,看看《銷售心理學》及《管理心理學》就可以一同則百通。有些地方適當先是對比的方法思考下問題就行。
❸ 為什麼說有限理性是營銷心理學的理論基石
那麼看復來你還沒有有限理制性的具體意義是什麼。有限理性,大致就是我們人類為了在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活,而在自己大腦中為自己設立了成千上萬的各種價值觀與規條,為的是節約我們的思考時間,在很多時候,我們無需過多的思考和了解事物的本質情況下,就快速的作出一個自認為成功率最高最合理的判斷。這與我們人的很多本能有關,就像你做一件事情,你吃虧上當之後你會對自己有一個經驗總結,總結的這個結果就是你的價值觀規條,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你會不假思索的直接作出判斷來規避這個吃虧上當的風險。這個不假思索的過程,就是有限理性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我們的文化背景從小熏陶的一些文化道德等事情,讓我們都會有更多的不假思索,除了文化背景,最深層次的就是我們人類的本能方面,這個方面非常大,需要花很長的篇幅,總的來說,有限理性指的是我們人類的本能,利用人類的本能去做營銷,這自然是基石,因為我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並有意義的東西,都是因為與人相關它才存在意義。所以一切與人相關的活動,都離不開人性本能。所以人性本能是心理學營銷的理論基石。
❹ 求營銷心理學論文
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明年及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應繼續把適度從緊、穩中求進作為基本的政策取向。這一點不能因為一些短期問題而動搖。在基本政策取向確定的前提下,宏觀政策的運用應保持必要的靈活性。這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客觀存在,旨在減少這種波動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具有相機抉擇的特點,以使在體制性、結構性問題短期內尚難解決的情況下,現有生產能力得到盡可能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從推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角度看,宏觀政策過松固然不利,過緊可能使某些矛盾短期內變得尖銳甚至激化,同樣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因此,對於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既不能迴避矛盾,採取放鬆銀根,延緩結構調整的辦法;也不能「用葯太猛」,忽視經濟和社會的承受能力。
在此基礎上,要把著力點放在「深化改革,加快調整,提高素質」上,爭取在若干全局性的關鍵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使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發生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轉變。要堅決貫徹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方針,「抓大放小」,解決好「退出」和「集中」兩個問題。在放開、放活國有中小企業同時,使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總體上走出困境,建立起名符其實的現代公司制度上邁出決定性步伐。特別要做好下崗職工的安置工作,抓好再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
——推進已經開始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進程,以優勢企業為核心,主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推動企業重組,推動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成長。同時要重視小企業的發展,逐步在大中小型企業之間形成新型的分工協作關系。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養老、醫療、失業、救濟等社會保障體系,以便有效解決企業轉軌和結構調整中人員的「安全退出」問題。
——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改革與發展,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在形成安全、高效,能夠對實物經濟提供可靠支持的現代金融體系方面取得決定性進展。
——把搞活住宅產業作為穩定和帶動經濟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使潛在的需求轉化為現實的市場需求。推動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升級,消除導致結構升級實現障礙的體制、政策因素,使消費結構變化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繼續堅持黨在農村行之有效的各項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以形成穩定、合理的農產品供求機制。採取切實措施增加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繼續吸引並用好外資。通過適當增加出口信貸,增加科技含量較高的設備進口,提前償還部分債務等,一方面減少貿易順差,增強出口潛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外匯儲備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合理水平。
❺ 我們學習銷售心理學有什麼意義
營銷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
營銷心理學不僅深入研究顧客的行為與心理規律,而且也研究營銷者、競爭者、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與心理規律,它使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對各方面都「知己知彼」,明白顧客的真正需求,明白自己某項決策背後心理規律,明白競爭對手對自己決策的反應,明白企業相關利益團體的配合程度,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營銷的針對性,溝通的成功率。
一、「成功營銷從心理開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在這種新態勢下,企業營銷越來越難,如果不分析研究消費者心理及其變化,並據此採取有效的營銷對策,就難以在競爭中取勝。營銷活動始於對消費者需求的了解。在感性消費日益成為潮流的市場環境下,如果僅僅根據人口、年齡、職業、收入等因素來研究研究市場,你甚至無法理解消費者,成功的營銷策略更是無從談起。正如日本著名營銷專家小村敏峰所說:「現在如果我們不用感性來觀察分析市場就根本無從理解。」但事實是,在激烈的商戰中,一些企業往往將主要力量投入如何擊敗對手上,忽視了對客戶購買行為的心理狀態的了解,結果商戰往往不能成功或事倍功半。那麼為什麼掌握客戶心理,比起其他條件如產品的價格、特色等,在營銷上反而更有決定性呢?這是因為一切購買行為,到最後都是取決於客戶當時的情緒導向。假如有兩種類似產品,價格、特點都差不多,客戶最後購買甲而不是購買乙,可能只是因為包裝上有個別字眼令他讀起來心情愉悅罷了。中國無錫的一個鄉鎮制衣,因為擁有一個令人倍感親切的商標名稱「紅豆」,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香港心理學家顧修全博士認為,「成功營銷從心理開始」,即從了解顧客的行為與心理規律開始。
二、變不可能的事情為可能
人的心理特徵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營銷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對自己和顧客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整。也可以通過改為內在外在的環境實現對行為的調控。即盡量消除不利因素,創設有利情境,引發自己和顧客的積極行為,甚至變不可能的事情為可能。這正是營銷心理學在營銷中的特殊作用,也是它是神奇之處。例如,有人憑著三寸不濫之舌,便能在瞬間轉敗為勝;可是,也有不少人游說了老半天,對方還是不為所動。勝敗的關鍵究竟在哪裡?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和對方的心態,不能擺正自己與對方的位置,以銷售者或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對方交流,再多的語言也無用。要取得客戶的積極反應,首先要自我催眠,時時警惕自己,要從銷售者轉換為購買咨詢人的角色。其次,要細致入微地觀察對方,把握客戶的心理要求。如能一舉切中對方的要害,眼前的商機便可以手到擒拿。
三、全面優化營銷組合,提高營銷績效
營銷心理學不滿足於對顧客需求的了解,更強調與顧客溝通、互動,真正進入顧客的內心世界,使營銷創意(產品策略創意、品牌創意、廣告宣傳創意、企業形象創意等)真正能與顧客達到心靈的共鳴。營銷心理學推崇的經營者與客戶最健康的關系,是「將心比心」的互動關系,就好像戀人一樣,由前者追求後者。這就要求營銷人員應當費盡心思,努力傾聽客戶的心聲,而且還要領悟他們在購買行為中的感受。很多時候,知道客戶如何感受,比了解客戶親口說出的購買理由更為重要。因此,研究營銷心理學,會大大改善企業和顧客的關系,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營銷心理學不僅研究消費者的心理,也研究營銷者的心理,針對顧客心理特徵來改變營銷者的行為方式,從而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例如,要達到與顧客心靈共鳴的效果,營銷者就不應當將自己定位為銷售員,以免讓顧客一聽到銷售就產生壓迫感。營銷者應當將自己定位為購買咨詢人員,先取得客戶的信任,讓客戶自覺需要該產品,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下,主動查詢產品的詳情,進一步決定購買產品,甚至成企業或品牌的忠誠者。
❻ 通過營銷心理學這個門課程的學習,你對於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營銷人員,有什麼心得
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營銷人員,不但要有高情商,同時你還要學會很多計謀,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同時學會策略,方法。
❼ 營銷心理學的意義
營銷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
營銷心理學不僅深入研究顧客的行為與心理規律,而且也研究營銷者、競爭者、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與心理規律,它使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對各方面都「知己知彼」,明白顧客的真正需求,明白自己某項決策背後心理規律,明白競爭對手對自己決策的反應,明白企業相關利益團體的配合程度,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營銷的針對性,溝通的成功率。
一、「成功營銷從心理開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在這種新態勢下,企業營銷越來越難,如果不分析研究消費者心理及其變化,並據此採取有效的營銷對策,就難以在競爭中取勝。營銷活動始於對消費者需求的了解。在感性消費日益成為潮流的市場環境下,如果僅僅根據人口、年齡、職業、收入等因素來研究研究市場,你甚至無法理解消費者,成功的營銷策略更是無從談起。正如日本著名營銷專家小村敏峰所說:「現在如果我們不用感性來觀察分析市場就根本無從理解。」但事實是,在激烈的商戰中,一些企業往往將主要力量投入如何擊敗對手上,忽視了對客戶購買行為的心理狀態的了解,結果商戰往往不能成功或事倍功半。那麼為什麼掌握客戶心理,比起其他條件如產品的價格、特色等,在營銷上反而更有決定性呢?這是因為一切購買行為,到最後都是取決於客戶當時的情緒導向。假如有兩種類似產品,價格、特點都差不多,客戶最後購買甲而不是購買乙,可能只是因為包裝上有個別字眼令他讀起來心情愉悅罷了。中國無錫的一個鄉鎮制衣,因為擁有一個令人倍感親切的商標名稱「紅豆」,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香港心理學家顧修全博士認為,「成功營銷從心理開始」,即從了解顧客的行為與心理規律開始。
二、變不可能的事情為可能
人的心理特徵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營銷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對自己和顧客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整。也可以通過改為內在外在的環境實現對行為的調控。即盡量消除不利因素,創設有利情境,引發自己和顧客的積極行為,甚至變不可能的事情為可能。這正是營銷心理學在營銷中的特殊作用,也是它是神奇之處。例如,有人憑著三寸不濫之舌,便能在瞬間轉敗為勝;可是,也有不少人游說了老半天,對方還是不為所動。勝敗的關鍵究竟在哪裡?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和對方的心態,不能擺正自己與對方的位置,以銷售者或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對方交流,再多的語言也無用。要取得客戶的積極反應,首先要自我催眠,時時警惕自己,要從銷售者轉換為購買咨詢人的角色。其次,要細致入微地觀察對方,把握客戶的心理要求。如能一舉切中對方的要害,眼前的商機便可以手到擒拿。
三、全面優化營銷組合,提高營銷績效
營銷心理學不滿足於對顧客需求的了解,更強調與顧客溝通、互動,真正進入顧客的內心世界,使營銷創意(產品策略創意、品牌創意、廣告宣傳創意、企業形象創意等)真正能與顧客達到心靈的共鳴。營銷心理學推崇的經營者與客戶最健康的關系,是「將心比心」的互動關系,就好像戀人一樣,由前者追求後者。這就要求營銷人員應當費盡心思,努力傾聽客戶的心聲,而且還要領悟他們在購買行為中的感受。很多時候,知道客戶如何感受,比了解客戶親口說出的購買理由更為重要。因此,研究營銷心理學,會大大改善企業和顧客的關系,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營銷心理學不僅研究消費者的心理,也研究營銷者的心理,針對顧客心理特徵來改變營銷者的行為方式,從而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例如,要達到與顧客心靈共鳴的效果,營銷者就不應當將自己定位為銷售員,以免讓顧客一聽到銷售就產生壓迫感。營銷者應當將自己定位為購買咨詢人員,先取得客戶的信任,讓客戶自覺需要該產品,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下,主動查詢產品的詳情,進一步決定購買產品,甚至成企業或品牌的忠誠者。
❽ 營銷心理學的內容提要
本書全面來分析了影響消費源者購買行為的各種因素,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在營銷活動如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品牌與包裝、商品的價格、廣告以及銷售環境中,如何針對消費者的心理特點,採取相應的營銷心理策略等問題。
准確、客觀地把握消費者的心理,是決定企業營銷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書從分析消費者的情感過程、需要與動機、購買決策、購買態度等入手,對企業的營銷環境、營銷服務等提出了建議,分析了消費者的心路歷程,提出了心理營銷的具體方法,對企業的營銷五一節,營銷服務等提出了建議。
本書適用於高等院校經濟經濟管理類專業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生使用,也可作為相關愛好者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市場現象的參考讀物。
❾ 學習《營銷心理學》心得體會
中科院心理所
營銷管理與消費行為心理學課程班
即將開班
你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