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的哲理
A. 白馬非馬的哲理問題
這一論證主要意思是:①"馬"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馬"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但"馬"之不命色並不是否定馬有色,而只是強調"馬"不取其確定的顏色,它實際上是包括各種顏色的。"白馬"之命色,是專取其確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黃色、黑色等非白色。從邏輯上分析,"白馬"與"馬" 雖然具有馬形的共性,卻又有 "包括各色"與"僅指白色"的區別,這就從內涵上區別了"白馬"和"馬"這兩個種屬概念。 ②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即黃馬與黑馬都可以標作馬,但不能標作白馬,因此求馬與求白馬是不能等同的。即"馬"中是包括黃、黑馬的,"白馬"中不包括黃、黑馬,從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公孫龍還在《白馬論》中指出,"馬固有色,故有白馬",這就明確肯定了馬中是包括白馬的。由此表明,公孫龍從類的種屬關繫上,承認"白馬是(包含於)馬"這一常識命題,並確定"白馬"與"馬"的區別不是排斥和全異的關系,而是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系。 ③ 根據公孫龍的分析,"非"在"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中只是作 "有異"、"不等同" 解,並不作"全異"、"不包含於"解。《跡府篇》也曾明確指出,公孫龍的 "白馬非馬",即是"異白馬於所謂馬" 之意。因此,"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也明確揭示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但有些學者認為 "非"只是作 "不屬於"或"全異於"解,"白馬非馬"就是指"白馬不屬於(全異於或不包含於)馬",因而是一個割裂個別與一般的詭辯命題。 「白馬非馬」的問題,揭示了「個別」和「一般」兩個概念的差異,在古代邏輯思想發展史上有一定的貢獻。但它的錯誤在於,過分誇大這兩個概念的差異,否認「一般」只能存在於「個別」之中。離開了白馬、黃馬、黑馬等(個別)有色的馬,那也就無所謂「馬」(一般)的存在了。可見,不能正確認識「個別」和「一般」的關系,必然要作出違背客觀事實和人們常識的錯誤結論。
B. 白馬非馬論違反了什麼哲學原理
馬非馬論,來割裂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源的關系。 辯證法認為,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事物再怎麼特殊,都可以歸為一類。
拓展資料: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公孫龍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
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系,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哲學追求事物的真實,面對"白馬非馬"的論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會落入掩耳盜鈴似的邏輯謬誤。這里"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范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
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系。
C. 白馬非馬的哲理意義是什麼
在我國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系。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從而推斷出:「白馬」不是「馬」。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白馬非馬」的命題錯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主觀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結果。「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是「馬」這一概念與「白馬」這一概念內涵不同,它們的外延也不一樣,「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在內的所有的馬。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類屬關系即蘊含關系,在哲學上也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從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看,「馬」和「白馬」是有區別的,「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馬」的一種。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系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於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存在不表現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別,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認「馬」和「白馬」的一般和個別、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則是形而上學的。特別是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決不能像公孫龍那樣主觀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聯系,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認另一個方面。否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危害是極大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孫龍子騎著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於是公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 – 白馬非馬,最後它說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騎著他的 (不是馬的) 白馬進城去了。
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的: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
這個論證利用「歧義」來混淆事實。所謂「歧義」是說,一個詞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在一個討論中,若某個字的兩個不同意義同時被使用,則可能會造成這種 (歧義) 類型的謬誤。
「是」這個字可以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系,例如,白兔是兔。
「是」這個字也可以被用來表達「等於」的關系。
守門官的意思是: 「馬不可進城,白馬是馬,所以白馬不可以進城。」
在這里,「是」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系。
當公孫龍子論證「白馬不是馬」時,「是」被用在「等於」的關系。
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其實是雞同鴨講。不是談論相同的一件事。
公孫龍子的論證是有效的,而他的結論,「白馬不等於馬 (白馬非馬)」 也是對的。但並不能用來反駁守門官的規則: 凡是屬於馬的都不能進城。
公孫龍的一個有名的辯論是「白馬非馬」。現存的《公孫龍子》中的《白馬論》有關於「白馬非馬」的詳細的論證。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這個命題,以及他的關於這個命題的辯論,也反映辯證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同一性與差別性的關系的問題。他從另一個出發點討論了上面說的「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著差別性」這個問題,得出了與惠施正相反的結論。惠施是從具體的事物出發來看這個問題。公孫龍是從命題出發,他看出了,在每個命題中,如「蓮花是一種植物,玫瑰是紅的」等,其主語和述語的內涵和外延都不完全相同。正是如恩格斯所說的:「不論是在主語或者在述語中,總有點甚麼東西是述語或主語所包括不了的。」但是恩格斯指出,「述語是必需和主語不同的」;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著差別性」這個客觀辯證法的反映。一般人都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對於這個命題作了相當詳細的分析,明確地指出主語和謂語之間的不同。但是他不知道這樣的不同是必需的,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反而把二者割裂開來,加以抽象化、絕對化,由此達到客觀唯心主義的結論,得出「白馬非馬」的結論。這就是把范疇固定化。其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學的。
這里又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即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的問題。列寧說:「從任何一個命題開始,如樹葉是綠的,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這里 (正如黑格爾天才地指出過的) 就已經有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這就是說,對立面 (個別跟一般相對立) 是同一的: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 (不論怎樣) 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 (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另一類的個別 (事物、現象、過程) 相聯系。諸如此類等等。」(《談談辯證法問題》,《列寧全集》第38卷409頁) 個別自身的同一性,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千萬類的個別相聯系,也就是說,也與千萬個一般相聯系。這也是同一性自身所包含的差別。
在一個邏輯命題中,主詞表示個別,謂詞表示一般。在一個肯定的命題中,個別與一般是對立面的統一 (同一)。在「白馬是馬」這個命題中,白馬是個別,馬是一般。嚴格地說,這個具體的馬是個別。白馬也是一般,白馬只會與一般相聯而存在,馬也只能在白、黃、黑等馬中存在,只能通過白、黃、黑等馬而存在。這就是說:凡實際存在的馬總是有白、黃、黑等顏色的,不可能有沒有顏色的馬。這是個別與一般這兩個對立面的統一性。
就邏輯學的意義說,公孫龍發現了名詞的外延和內涵的關系。就「馬」的外延說,「馬」這個名詞包括白馬在內,但就「馬」的內涵說,「馬」這個名詞指馬的本質屬性,和「白馬」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不能把這兩個名詞混同起來。這也是公孫龍的一個貢獻。
公孫龍的《白馬論》的辯論,可以分為三點:第一點是:「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公孫龍子·白馬論》) 這是就馬之名及白之名的內涵說。馬之名的內涵是馬的形;白之名的內涵是一種顏色。白馬之名的內涵是馬的形及一種顏色。此三名的內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二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同上)這是就馬之名及白馬之名的外延說。馬之名的外延包括一切馬;白馬之名的外延則只包括白馬。「馬」對於顏色,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無去取於色」),所以如果我們僅只要「馬」,黃馬黑馬都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是「白馬」是對於顏色有所肯定、有所否定的 (「有去取於色」),所以如果我們要白馬,那就只有白馬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黃馬黑馬都不能了。對於顏色無所肯定、否定的,跟對於顏色有所肯定、否定的,是不同的,所以白馬非馬 (「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第三點是:「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非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同上) 這是就馬這個一般、白這個一般、白馬這個一般說明它們的不同。馬這個一般只是一切馬所共有的性質,其中並沒有顏色的性質。馬就只是馬,如此而已(「有馬如 (而) 已耳」)。白馬的一般是一切馬所共有的性質又加上白的性質,所以白馬非馬。
不但白馬非馬,而且白馬亦非白。「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同上) 此白物或彼白物所表現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是固定的意思。此白物所表現的白,固定在此物上面,彼白物所表現的白,固定在彼物上面,白這個一般,也可以說是「白如 (而) 已耳」,不固定在任何東西上面,它是「不定所白」的白。「不定所白」的白不為一般人所注意;這於其日常生活並無影響,所以說「忘之而可也」。然「定所白」的白,是具體的、個別的白,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不定所白」的白。白馬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所白者非白也」,所以白馬非白。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的一個有名的辯論。據說公孫龍曾與孔丘的後人孔穿對於這個問題進行辯論。公孫龍舉了一個孔丘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楚王遺失了一張弓,他的左右的人請設法尋找,他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丘批評楚王,說:「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公孫龍說:由此可見,孔丘「異楚人於所謂人。」如果孔丘的話是對的,我「異白馬於所謂馬」的辯論也是對的。孔穿不能回答公孫龍的話。在另一天,孔穿又和公孫龍辯論。孔穿說:孔丘的話是「異楚王之所謂楚,非異楚王之所謂人也。……凡言人者,總謂人也。亦猶言馬者,總謂馬也。楚自國也;白自色也。欲廣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誠察此理,則公孫之辯破矣。」公孫龍與孔穿的這個辯論的第一段見《公孫龍子·跡府》篇。第二段只見《孔叢子·公孫龍》篇。《孔叢子》是偽書,所說未必是歷史的事實。但是所記的孔穿的話,在邏輯學上是很有意義的。他是對「白馬是馬」這個命題作外延的解釋。照這樣的解釋,這個命題是可以這樣提的。公孫龍是對於這個命題作內涵的解釋。照這樣的解釋,這個命題是不可這樣提的。孔穿並沒有完全破了公孫龍的辯論,但是他的話確是有邏輯學上的價值。
以上是公孫龍的《白馬論》的基本論點。從這些論點中可以看出,公孫龍的確看到了一個命題中主語和述語的矛盾對立的方面,看到了一般和個別的差別。但是他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並且把這一方面片面地誇大,因而否認了一般和個別的統一的方面,相互聯系的方面。按著他的理論,既然一般和個別是相互對立的,一般也可以脫離個別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個別,個別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這就是公孫龍所說的「故可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白馬論》)。這樣,就割裂了一個命題中主語和述語的聯系。從這種形而上學的思想出發,勢必將一般看成是獨立自存的實體,其結果導致了客觀唯心主義。「白馬非馬」這個命題,本來是從對於辯證法的一定的認識出發的,可是,結果轉化為辯證法的對立面。
D. 白馬非馬體現或違背了哪些哲學道理
形而上學
從定義說形而上是一種片面孤立的觀點,
唯心主義是一種以主專觀思想為準的哲屬學.
蘇格拉底會問為什麼這匹馬是白色的.
柏拉圖會說這匹馬會成為馬的,因為它有馬這種物質的本性.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告訴我們每種事物都有一種潛力,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
黑格爾教我們精神絕對自由.即是形而上的.
白馬非馬,像寓言中的盲人摸象一樣.
白馬非馬"命題的錯誤在於割裂了普遍和特殊、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辯證關系
E. 白馬非馬體現或違背了哪些哲學道理
“白馬非馬”是一個成語,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候,趙國的公孫龍,為了讓自己所騎的白馬順利進城,而說出的一套詭辯的言論。
這個成語暗喻了事物都有兩面性,而且很多時候,對於不同的人來講,會有不同的看法。也有警示世人的作用,告訴我們眼睛看到的場景,未必就真實可靠。
這位公孫龍,在來到禁止馬匹入城的地方以後,就告訴守城的士兵,白馬並不是馬,而是一種顏色;最終通過自己的詭辯,成功的忽悠了守城的士兵,騎著自己的白馬,進入到了城中。
所以我們在運用白馬非馬時候,應該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理,而不是學習其中的詭辯精神。
F. 用哲理分析"白馬非馬"錯在哪裡
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主觀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結果。「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是「馬」這一概念與「白馬」這一概念內涵不同,它們的外延也不一樣,「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在內的所有的馬。
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類屬關系即蘊含關系,在哲學上也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從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看,「馬」和「白馬」是有區別的,「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馬」的一種。
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系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於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存在不表現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
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別,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認「馬」和「白馬」的一般和個別、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則是形而上學的。特別是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6)白馬非馬的哲理擴展閱讀:
"白馬非馬"哲學解析:
這里「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范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
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系。而「白馬」的概念是屬於「馬」,但不等價於「馬」的。
從心理學角度講,「白馬」的稱謂在普適認知里暗示出它與「馬」的聯系,而「非馬」的判斷則違背邏輯慣性,讓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時藉助「巴納姆效應」式的安慰原則讀者自己對「非馬」論述找到合理支撐,從而使常識和理性判斷產生邏輯矛盾。
而且詞語本身讀來耳目一新,易記順口,而且還有哲學韻味,能一定程度上顯示運用者有思考的傾向,所以作為一個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固定了下來且流傳開來,實質上是哲學中邏輯學范疇里「語義謬誤」的體現。同時,哲學不否定「白馬非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還有其它含義。
G. 白馬非馬包含或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什麼原理
違背了唯物辯證法。
作為一個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固定了下來且流傳內開來,實質上是哲容學中邏輯學范疇里「語義謬誤」的體現。同時,哲學不否定「白馬非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還有其它含義。
唯物辯證法為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7)白馬非馬的哲理擴展閱讀:
白馬非馬的相關內容:
1、在《指物論》中他還著重論述了指與物的關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稱,「物」具體的事物,它們的關系也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2、《通變論》則論述了對運動變化的看法,《名實論》討論名與實的關系。上述的五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
3、科學地反映了關於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它指出:世界萬事萬物是永遠運動和普遍聯系的, 而運動的法則主要是依據一切事物內部的客觀存在的「一分為二」的矛盾性構成的辯證運動法則。
H. 「白馬非馬」是什麼哲學道理
這是中國古代原滋原味的邏輯學命題。
意思白馬不是馬,指的是「白版馬」這個概念是對所有權白色的馬的全稱,而不是具體的一隻馬。統稱和個稱的區別。
類似的「人類不是人」,意思人類是一個統稱,不是具體的哪個人。
當時有很多重要的邏輯爭論,可以沒有被後人重視傳承,覺得這是無用之爭
I. 白馬非馬用哲學道理怎麼解釋
哲學追求事物的真實,面對「白馬非馬」的論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會落入掩耳盜鈴似的邏輯謬誤。這里「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范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
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系。而「白馬」的概念是屬於「馬」,但不等價於「馬」的。
從心理學角度講,「白馬」的稱謂在普適認知里暗示出它與「馬」的聯系,而「非馬」的判斷則違背邏輯慣性,讓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時藉助「巴納姆效應」式的安慰原則讀者自己對「非馬」論述找到合理支撐,從而使常識和理性判斷產生邏輯矛盾。
而且詞語本身讀來耳目一新,易記順口,而且還有哲學韻味,能一定程度上顯示運用者有思考的傾向,所以作為一個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固定了下來且流傳開來,實質上是哲學中邏輯學范疇里「語義謬誤」的體現。同時,哲學不否定「白馬非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還有其它含義。
(9)白馬非馬的哲理擴展閱讀
在我國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系。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從而推斷出:「白馬」不是「馬」。
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J. 白馬非馬體現的哲學觀點是什麼呢
首先這是一個中國傳統故事這如上面的答復著一樣。白馬非馬是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白馬論》的故事大約是這樣的。戰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守門的兵士對他說:「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孫龍心生一計,企圖歪曲白馬是馬的事實,希望壓服兵士。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由於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但馬只要一個特徵,就是具有馬的外形。具有兩個特徵的白馬怎會是只具有一個特徵的馬呢?所以白馬基本就不是馬。」愚魯的兵士因無法應對,唯有放行。但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念中的矛盾觀念中說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白馬是馬這是從矛盾普遍性說明的,而白馬非馬這是從矛盾特殊性敘說的。白馬機具有一切馬的共性,同時它也具備他白馬的特殊性。但是白馬非馬卻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屬於機械唯物主義。這就好像醫生叫本人吃水果,本人卻回絕別人買的蘋果,香蕉等一樣。都是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二者關系的產物。就「白馬是馬」這個命題說,「白馬」是個別,「馬」是普通;但是關於這個詳細的白馬,那個詳細的白馬說,「白馬」又是普通,這個馬、那個馬是個別。「馬」這個普通是白馬的實質;「白」是白馬的一方面;「馬」這個普通只能大約地包括一切馬,由於個別的馬有白、黃、黑等的顏色不同,而「馬」則不表示任何顏色。由於同一理由,所以任何個別都不能完整歸進普通。這是個別與普通這兩個對立面的矛盾性。 就「白馬是馬」這個命題說,白馬,也就是公孫龍騎得那匹馬,是本人們看見的實真實在的詳細的馬,而規則上的馬則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也就是一個籠統的規則。籠統的存在必需依存於詳細的東西,比方人,分開詳細的人,張三、李四等,沒有誰曉得人是什麼樣的。也就是說人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是經過詳細的張三、李四等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