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論析老子的哲理性

論析老子的哲理性

發布時間: 2021-02-18 10:50:42

①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抄思想是「襲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1)論析老子的哲理性擴展閱讀: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② 簡述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來是說我國偉大的哲學先驅,其自哲學思想歷經幾千年仍然熠熠生輝,富有無窮奧妙。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認為,「無」為天地之始就是世界的開始狀態,「有」為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道」通俗的講就是本質規律與最高級的宇宙智慧。因而要求人們要順其自然的生活,不應人為的改變平衡的狀態,否則都會招來禍患。《道德經》中也講述了世間萬事萬物平衡、矛盾。譬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者,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還有,如何修德提高自身的修養,才能悟道,領會道的智慧。老子崇尚小國寡民的社會,希望統治者可以「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做什麼都不以自己的私心為出發點,順應事物的規律本質。
可以說,時至今日,人們也未必全部領會老子的哲學智慧。今天的很多物理學家關於宇宙起源的爭議與結論,能量來源與運行規律等等與老子的思想有很多的契合之處。老子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偉大中國哲學家,也是世界的偉大哲學家。

③ 關於老子的哲學思想內涵

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豐碑,是源遠留長的中華民族志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千多年來,它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想心理和社會生活。全面地把握這一光輝著作的思想內涵,是深刻理解中華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關鍵之一。站在時代的高度,一宏觀視野和戰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證《道德經》及老子的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正確地把握它的思想內涵,對於在全球化條件下重建中華文化,顯揚其本真主義和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老子的《道德經》成書以來,歷代學者和帝王考證、訓詁和評述的論著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特別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馬王堆帛書本和郭店竹簡本的相繼出土,更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大大推進了《道德經》和老子思想的研究。但是,縱觀諸多具有代表形的研究成果,發現有二個重要的不足:一是研究的基礎版本為西晉時代王弼勘校的《老子》,這個版本已流行二千念,雖然不少學者發現它在篇章編連方面多有顛倒錯落之處,但從沒有學者敢於按內容和邏輯作重編之嘗試,以致嚴重影響了作者把握全書之思想脈絡;二是研究《道德經》的著述多是學者所為,由於種種原因,對《道德經》的研究呈現出許多歷史局限性,對勞資思想的評述特別是批補,亦多有偏頗之處。
恩格斯在評述完整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是曾指出:「使我們感到高興的,倒是(他們)處處突破幻想的外殼而顯露出來的天才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而這些卻使那班庸人們所勘補倒的。」作為2000多年前的老子,其思想當然會有某些歷史局限性,但他「顯露出來的天才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確實不勝枚舉的,也是十分可貴的。在這種情況下,項目負責人擬在《道德經》新編之基礎上,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著眼於創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針對學術界研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著力於鉤沉和評點老子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貢獻特別是具有時代價值的「天才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使其發揚光大,並科學地批評其歷史局限性。
本課題研究中所採取的基本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作為方法論的唯物史觀;其次是近行比較研究,即以老子的某些思想理論觀點與後世道學之比較;與同期古希臘哲學之比較;與孔子儒學之比較;與馬克思主義之比較。在比較中進行科學分析和評價;再此是參照多種版本特別是帛書和簡本,對《老子》中的某些文字進行必要的訓詁,糾正其錯誤,搞清其本義。
課題預計的突破之點:
1、對《道德經》進行新編,這是前人未曾作過的;
2、對道德經》的每一章之內容,除進行准確翻譯(包括保持其語言風格)和注釋外,擬著力於疑點之辨析和進行高屋建瓴地評點,後者為現有學者所不及;
3、擬寫一長篇「導論」,再導論中集中闡明不同於已有學者們的見解獨到的若干思想力量觀點。此舉定會為學術界所關注。

④ 評價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爭論的重點之一。爭論的焦點是對老子哲學體系的「道"不同的理解。爭論的雙方各有充分的論據,一度相持不下,至今也沒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對此任繼愈先生說的較為中肯,他說:「問題的關鍵在於雙方都把老子的思想說過了頭,超出了老子時代人們的認識水平。應當把老子的哲學思想放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考察,看它在當時的思想斗爭中處在什麼地位,通過其社會歷史作用來評判老子哲學的地位和性質"。直言之,也就是要歷史地研究歷史人物的思想。因為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

究竟應該怎樣判斷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還是讓我們把老子的哲學思想放在春秋末期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考察、研究、判斷吧!

一、 春秋末期的社會變革和「周"人統治思想的變化

意識形態必然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這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周人取代殷政權以前,是大邦殷下面的一個小邦。由於周文王施行裕民政策,讓農家有些積蓄,進而對勞動發生興趣。自那時候起封建制度在周國已經開始萌芽,逐漸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封建社會制度。武王克殷以後,按照周國的土地法分給陣上起義的殷奴隸耕地,並開始分封諸候。到了昭王、穆王以後,工商業逐漸發展,私田數量不斷擴大,公田制的勞役地租逐漸為實物地租所代替。隨後,封建社會制度逐步推廣到廣大地區,經濟基礎的改變引起了統治思想的變化。

1、「遵天"與「反天"的斗爭。
「下帝」與「上帝"的「遵天論"本來是殷人的發明創造。殷人從盤庚以後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種族奴隸制王國,由殷族人統治,奴隸生產,殷族人享受。在股族人統治層中,「國王」是國家的至高無上者,在下界來說就是下帝。「帝」字像花蒂形狀,由花蒂而得果實,果實中又孕育著無數的花蒂,延綿不絕,象徵著殷人的統治權永保長久。既然有了「下帝」就不能沒有「上帝」。殷族人為使他們的統治長久,在意識形態上就抬出了「上帝」這一至上神,「下帝」就是「上帝」的兒子,即所謂「天子」。做兒子的一切都要依照父親的命令行事,所以「國王」就要依照上天的意志行事。擔任「國王」與「天神」之間聯系任務的就是卡、史、巫、祝等文化官員。這些巫史官員的勢力也很大,得由殷族中王族系統的人擔任。凡國家政事,都要取得他們的同意,否則即使其他統治者同意了也辦不成。所以,殷族人中的卡、史、巫、祝等文化官員更了解抬出「天神上帝」的內幕。當周人繼續抬出「天神上帝"欺騙他們時說:」我小邦周並非敢取代大殷國的統治,實乃是上天的意志,由於上天的命令,我小邦周才敢取而代之的"(《周書.多士》)。殷人中有學問的人便反駁說什麼「天神上帝",組成世界的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原素。殷人從反抗周人對他們的壓迫中首次提出了樸素唯物論的真理。這些未經孟子加以神秘化之前的五行說,只是說明宇宙萬物都是由這五種物質原素生成繁殖的。周人從奴隸敢於反抗的態度和殷族文化中已經發現上天並非真的有什麼戚力,周人的統治層中雖不相信「天神"這一假面具,但仍要維持住不敢揭開。而被奴役的人們在階級斗爭實踐的教育中,從懷疑到責難「天神",展開了「遵天"與「反天"的斗爭。在周代"遵天"與"反天"的斗爭中被奴役人們的階級覺悟開始覺醒,奴隸們的反抗事件不斷發展,到春秋戰國之際便暴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狠狠打擊了當時各諸候國的奴隸制統治,私有土地和工商業新興勢力日益發展。

2、春秋末期社會的沖擊,周人繼承殷人的"德治"辦法,也日益趨向動搖局面。為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百官,不顧德行,私自經營工商業,只顧撈錢,激起被奴役人們的憤怒。隨著奴隸們的暴動和逃亡日益增多,統治者對"德治"的要求愈加迫切。統治者對"德治"的加強並不是真正施德於民,而是為了不激起奴隸的反抗和逃亡。但是,新興勢力和被版役的人們早已知道統治者加強「德治"是為了把他們納入舊的圈子,聽任貴族們的剝削壓迫,而他們所渴求的是推倒氏族統治,爭取和貴族們的一樣的平等合法地位。所以,不論統治者怎樣加強"德治"已無濟於事,導致天神上帝的統治地位更加動搖。

3、春秋末期的社會變革,致使周人繼承殷人的"禮治"也發生了動搖。種族奴隸制王朝的群臣,本來對國君必恭必敬,謹慎從事。由於社會的沖擊,這些所謂的君子們,顯示了對"禮"的輕蔑,不但置群臣之禮於不顧,而且加重對人民的剝削,使被奴役的人們忍受不了過重的剝削和壓迫。稍有眼光的人士和新興勢力主張舍棄"禮治"走向"法治",又遭到貴族們的反對。於是,又展開了"禮治"與"法治"的斗爭。

4、社會的激變引起分化,奴隸主貴族統治走向崩潰。有的貴族走向沒落,有的向新興勢力發展。血緣的宗族關系已無法維系,致使"孝"的思想也發生了動搖,以就事論事取代忠孝的思想開始抬頭。

二、 春秋末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老子哲學的產生

春秋末期是由氏族奴隸制王國向封建制王國的轉型期。由於社會的激變分化,由原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詩經.小雅北山》),變為"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人民,汝復奪之"(《詩經.大雅瞻仰》)。工商業原來是氏族奴隸主獨家經營為王族服務的,由於負責管理工商業的"工奴"和"商奴"私自經營工商業而發財成了新興的工商業主。周族的貴族看到新勢力的成長,有的哀嘆走向沒落,有的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壓迫,限制人民的私有權利,加劇了階級矛盾,逐漸啟發了被奴役者們的覺醒,激發了他們的反抗精神,進一步促進了社會變革。當時,社會變化最大而且促成整個社會變革的是土地所有制的變化。由奴隸主所有的土地,變為新興地主所有,大量解放了的農奴上升為自由農民,部分奴隸主下降為自耕農。解放了大批生產力,暫時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了天文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的相應進步。天體運行的推算,和人體自然功能的生老病死等奧秘逐步被揭開。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使周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迫使學術下移,由原來的"學在官府,官師合一",逐漸下移為民間興師講學,出現了許多學派,促進了文化的活躍,使介於貴族和庶民之間的士階層從原來的階級身分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中國最初的知識分子隊伍。人文思潮的興起,對夏南周三代以來的巫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促使對原始宗教文化進行理性的再認識,拓展了哲學的層次,引發了春秋時期的哲學突破。

老子出身於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後裔,自幼好讀,學識淵博,大約在公元前550年前周靈王後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後,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史記.老子傳》)。當時各諸候國逐漸強大,表面上聽命於周王室,實際上由齊、秦、晉、楚、吳等國稱霸,周王室把握政權的諸公卿士也結黨營私爭奪王朝的權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慣這些明爭暗鬥的行為,無意中得罪了掌權的甘簡公,被兔去了史官職。

公元前530年,甘簡公已死,甘平公繼位。甘成公、甘章公從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對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傳.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間,掌管典籍史冊,熟悉夏商周社會變革的歷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處事的經驗,又親身經歷了這一場政治事變和被罷官以後游魯顛沛,見識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又因子丐之黨與王子朝爭奪王位,王子朝帶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老子蒙受了失職之責,又丟了守藏室史之職。老子生活在變革動亂社會現實中,歷經坎坷,後來被迫隱居,探求天道。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給了他極好的學習機會,對他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尚書》。這本書里記載著從堯到周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和文誥,其中滲透著上述各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尚書?大禹漠》記載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有私心是很危險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們只有精誠專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夠處理好人生,治理好社會),可能對老子影響最深刻。老子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有無相生,正反相倚,都有兩個方面,它們也都在不停地變化轉換著,人們怎麼能把握住他們呢?人們往往認識這一點,忽略了另一點,講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點上有些體會,這豈不是"道心惟微」、道心難明嗎?現在有辦法了,就要是"允執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執,防止片面,就可以認識無窮的宇宙。他把這個方法歸納為八個字:「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5章)。老子在隱居期間,把對現行社會制席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略的思考逐步升華為對宇宙生成本原問題的探討。從《帝王世紀》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辦法來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對巫史傳統文化的理性再認識中,老子認為"禮教"的產生是社會和人生墮落的結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也」(《道德經》38章)。進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著理性認識的路子上升到哲學的層次,提出「道」的范疇,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論的認識論和辯證思維的哲學體系。

三、 老子哲學思想在當時社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糟柏於一體,而又水乳交融的統一體。老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開拓者和創建者,是中國文化成熟時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創立的宇宙本原學說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相對立,又互相滲透,互相補益,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兩千多年的兩個主要理論學派。老子所創立的道家學說,不僅其餘的諸子百家學派所不能比擬,而且與完全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上的儒家學派不同,但是老子的哲學思想也帶有明顯的時代和階級的烙印。

1、 老子的宇宙本原論是中國哲學史上也是世界哲學史上最早的一次劃時代的飛躍。
老子看到周王朝的統治日衰,為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從自然現象的變化探索宇宙本原,進而探索人類社會的演變。在商周之際,我們的祖先從日常生活中已經找出了與人們生活相關的五種元素,作為宇宙萬物生成本原的思想。老子又吸收了伯陽甫的陰陽說思想,通過對自然現象的廣泛考察,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負陰抱陽"的統一體,也就是古代人常說的混元氣,混元氣之中同樣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陰陽兩種勢力的對立,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統一,產生出新的物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伯陽甫說:"天地之氣,不失其序",對老子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老子從天文歷法的推移,考察天體運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經》25章)的運動規律,是天地運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規律的"道"才使得陰陽二氣均勻調和,主宰著宇宙萬物不失其序地生長變化。"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強曰道"(《道德經》25章)是整個宇宙萬物的本源。
老子在春秋末期天神上帝占統治主導地位,周王朝的統治層不敢公開揭露這個騙局的情況下,大膽地堅持無神論,公然否定天神上帝的存在,並且把主宰宇宙萬物的"道"提高到哲學的層次,提出以"道"為范疇的宇宙本原的認識論和辯證思維的方法論,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天神上帝"創造宇宙的神學公開地下了挑戰書。老子認為"道"是客觀世界固有的東西,是宇宙的本體,又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也是對客觀事物正確反映論述出來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動搖了天命觀,就必定要落實到具體的政治行為和人生過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認識論上的意義。

在春秋末期社會階級矛盾深化的實踐中,老子的宇宙原本論動搖了天命觀,對啟發被奴役和剝削壓迫人們的階級覺悟,誘發他們的反抗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周王朝的統治是個重大的致命打擊。以致於以後的歷代農民起義變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無不與老子的道學理論影響有關。老子並且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德治"與"禮治"的虛偽性,說:上古有德之人口不言德,近人無德而口不離德,一語道破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提倡"德治"的虛偽目的,是為了攏絡勞動人民納入他們的剝削奴役的圈子裡,聽任他們的剝削奴役。近而揭露仁義禮治的內涵,"大道廢,在仁義"(《道德經》1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亂之首也"(《道德經38章》)。孔子則認為世風之所以日下,是因為人們淡忘了古時候的禮儀。如果把周初繁榮的禮儀恢復起來,世界就可以回到周初的興盛了。於是他千里迢迢到毫州問禮於老子。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巳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就因為那些周禮不管用了,才有今天的衰敗,也就因為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才把國家鬧到這個地步。

2、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根本存在的運動實體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宇宙本體雖然無形、無聲、無名,不能為我們的感覺所感知,但它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所把握。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經》38章)。在2500多年前,自然科學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老子通過觀察天象和考察天體運行的規律,肯定了宇宙本原的客觀實在性,並且斷言:"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21章)。老子說,我怎麼知道萬物始初的所以然呢?就是根據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道德經》21章)的運動規律,斷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德經》25章)。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證實了老子的預言,"地球和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自然辯證法》第12頁)。老子是一位非常敏銳深邃的思想家,他並不滿足於「宇宙是物質的自然現象,而不是上帝創造」的飛躍性的認識,進而探索宇宙萬物是如何生成的問題。在當E時根本沒有生物學、細胞學等自然科學很不發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老子天才地預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40章)此「無」並非「純無"、"空無",而是從無形到有形,從無到有的進化思想和辯證思維的認識。"穀神不死,是謂玄牡,玄牡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兮,其名存,用之不勤。"(《道德經》6章)老子所說的穀神可能是陰陽對立的元氣,內涵著創生萬物始基,是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42章),老子以數字的方式表述了宇宙萬物逐漸生成的過程。恩格斯說:"拉普拉斯以一種至今還沒有人超過的方式詳細地證明了,一個太陽系如何從一個單獨的氣團中發展起來;以後的科學愈來愈證實了他的觀點。"(《自然辯證法》第17頁),老子所說的「道生一」可能是指陰陽二氣的統一體,"其上不潔,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道德經》14章)在一定條件下分為天地,天地之氣均勻調和逐漸生萬物。"人也是由分化產生出來的"。老子說,我怎麼能知道天地沒有生成以前的情況呢?"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經》14章),只能根據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駕馭現實存在的宇宙萬物。

3、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基礎上,更深一層地探索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形式。"因為除了運動和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矛盾論)"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以及這一物質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再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自然辯證法》24頁),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有名萬物之始,元名萬物之母。首先把"道"看作是抽象的物質概念,並且指出: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的。老子認為"道"雖幼小,不可見,但它像是萬物的宗主,是支配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所需要依賴的力量,"道"是能夠從紛繁的現象裡面掌握統一的關系,"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道德經》4章),把對立面都統一起來了。老子認識到對立面的現象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以統一道理掌握錯綜復雜的對立事物,"湛兮似或存"(《道德經》4章),這些隱隱約約的道理,好像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我不知道"道"是由什麼產生出來的,"像帝之先",好像是上帝的老祖先。老子以渺視的口氣,提出了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把抽象的物質概念和物質世界運動變化規律的"道"看作是客觀實際存在在人類思維活動中的反映。因為「頭腦里的辯證法只是現實世界自然和歷史的運動形式的反映」(《自然辯證法》18頁),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逐漸生成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事物的內部各有其對立面,各自的對立面又是相輔相成的,經常互相轉化形成事物的運動變化。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這就揭示了辯證法的重要原則,追溯到事物運動變化的總根源,接觸到哲學的根本問題。恩格斯說:"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終級原因,如果我們認識了物質的運動形式,我們也就認識了物質本身。"(《自然辯證法》209頁),老子並且把事物相互作用的終極原因,概括為「反者道之動」(《道德經》40章),是老子對物質運動形式的總概括。

4、老子哲學體系的"道"是宇宙的總根源、總規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物質基礎及其變化法則的統一,是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道"是宇宙存在的運動實體,也暗宇宙運行的道路和規律,是主客觀的統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質運動的一定形態,是無限宇宙的一個有限的區域,而沒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質的同義語,"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人乎"。老子認識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認識了矛盾的對立和相輔相成的轉化。老子承認發展,他把宇宙看作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經》里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從總體上說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是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法。"凡是在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法基礎上所有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但是老子把"道"與物質實體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聯系在一起,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把"道"的屬性和"道"的作用兩個不同的概念混同起一使用,可能是當時認識水平的限制,也可能是認為物質及其運動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他認識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不曾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認識了相反相成的矛盾對立轉化,但不曾認識到矛盾轉化的相對性和對立面斗爭的絕對性;特別是老子以天道推論人道,否定了人類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貶低了人的創造性和斗爭性,不曾看到根據事物矛盾的性質,採取不同的斗爭方式,不曾看到根據事物矛盾的性質,採取不同的斗爭方式,即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矛盾 ,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片面地以"柔勝剛"、"曲則全"、"弱者道之用"(《道德經》40章)的局部真理當作普遍規律和"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道德經》26章),導致迴避斗爭,及其社會發展觀的循環論等,都帶有形而上學的因素,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法不徹底性的表現。從總體上說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絕不是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

⑤ 《老子》主要論述哪幾個思想哲理問題

《老子》傳說為老子所著。《老子》約五千多字,文約而意豐,是一部間有部分韻迴文的哲理散文。答其文談玄淪道,意蘊深邃,具有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思想哲理問題:(一)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二)無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來主宰,也不用人來安排,任何人為都與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張無為。老子的政治哲學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白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學說的精髓,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初步認識到社會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發現了事物無不向其對立面轉化的基本原則。

⑥ 老子論述了哪些哲理問題

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思想哲理問題:1.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道」的提出,標志著人們認識世界的抽象思維能力已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老子首創以「道」為哲學的最高范疇,反對上帝有知、天道有為,針鋒相對地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這意味著天上神權的動搖,也正是地上王權衰落的反映。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只是個形式概念,不是積極概念,「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無名的。

2.無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來主宰,也不用人來安排,任何人為都與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張無為。老子的政治哲學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白富,我無欲而民自朴。」3.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學說的精髓.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初步認識到社會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發現了事物無不向其對立面轉化的基本原則。但他過分強調矛盾對立面的統一性而忽視其斗爭性,缺乏積極斗爭的思想,含有走向相對主義的可能性,脫離條件而講變化,無異於宣揚循環論。

⑦ 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國古代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由於他生活在奴隸制沒落、新興封建勢力成長時期,反映在思想領域中的是重民輕天思想的高漲,作為擔任過周守藏史的老子,雖然一方面篤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極大的勇氣,廢黜了天帝鬼神的神聖權威,提出了一個新的宇宙本體棗道。在他看來,「道」是「萬物之宗」、「象帝之先」、「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萬物是從它派生出來的,是第二性的,道於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萬物老祖宗。 在老子看來,道是經常無為的,但它卻能創造一切,統治者只要聽其自然,無所作為,實行較為溫和的政策,人民群眾就會服服貼貼地服從統治,出現「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三七章。)那樣一種局面。顯然,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實質,就是要維護他所嚮往的理想社會秩序,不願看到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為了真正做到「無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對統治階級「有為」而治,以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老子》第三章。);奉勸國君「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同上。);反對各大國爭霸和兼並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老子》第三○章。);另一方面又主張實行「愚民」政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所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第六五章。),只有實行「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復孝慈」(《老子》第一九章。)的效果。他還鼓吹:「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第三章。) 「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對的,「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復歸於同一,這就無所謂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無知無欲」,另一方面又「不貴其師」,這個社會「雖智大迷」,卻得其「要妙」了。 老子在「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又進一步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藍圖。這樣的社會,車、船、軍隊、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廢止了,人們無知無欲,永不遷徙,老死不相往來,所謂「生而不有」(雖生產而不私有)、「為而不恃(雖勞動而不據有勞動成果)、「長而不宰」(雖有長者卻不擁有權力),一句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會。可見,老子目睹現實,深為紛繁的社會關系所困擾,看不見社會發展的趨勢,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原來結繩記事的時代中去,這與「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完全一致的。 應該說,老子不滿當時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殘暴性與虛偽性,指斥他們為「盜竽」,是有進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慣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所作所為,鼓吹向後看開倒車,嚮往人類社會的開端,則是一種沒落的階級意識,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從「無為而治」到「寡國小民」社會的描繪,是他所處時代與現實環境的產物。除了春秋時代這一大歷史背景給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響外,老子的故鄉陳國,地處中國,一直為楚國北上爭霸及其他中原大國爭奪的焦點,人們深受其害,統治者也惶惶不可終日。在這一特定環境氛圍下,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及厭戰反戰、「寡國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觀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卻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老子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看到客觀世界變化無窮,認識到天地萬物都存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並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如他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第五八章。)等等。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老子還進而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老子》第七八章。)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第三六章。)要想制服對方,自己則先讓一步,以後發制人。無疑的,這一弱勝強思想,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性,老子對事物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如他認識到事物的轉化,卻無視事物轉化的條件與質的區別,事物的發展和轉化,只停留在循環往復上面,「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反者道之功」,最終導向了形而上學,為相對主義大開方便之門。同時,他還強調「聖人不行而知」,隔絕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說什麼「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第四七章。),顯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老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宇宙觀的哲學家,且思想豐富,給後世以深刻的影響,在中外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⑧ 《老子》在先秦散文中以富於哲理性與思辨性著稱,請你結合本篇對此略作論析。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8)論析老子的哲理性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⑨ 如何認識老子的哲學思想

文章一: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與哲學系統架構
————————關於「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與哲學系統架構」的說明

這是在網易社區北京宗教信仰版里,針對中國古代有無哲學的討論,而匆忙間寫下的帖子,不一定很嚴密,但旨在說名中國古代不僅有哲學,而且還有獨特的哲學和哲學體系,老子的思想里的哲學理念哲學理念幽深,境界高遠,言語洗煉,正言若反,形而上與形而下同在。老子思想的哲學系統及其層次是由宇宙、人生、政治等多個方面所構成的,他的博大精深還在於由這一思想的哲學系統所放射出來的光芒——精神、價值及其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由於本人的水準之所限,對其的整理或發掘還很浮淺,因此或許沒能把老子思想的哲學系統或架構的全貌都展現出來,也有可能並不嚴謹,但就是在這么粗略地將其梳理一下,便已使其系統的構架露出了端倪和恢宏氣勢,足見其思想的哲學理念之底蘊的博大、精深、厚重與高遠。

筆者還從研究老子哲學思想(與西方早期哲學思想做了些比較和淺議,並對其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及其價值出發作了些論述,請網友們參詳。

wnxieh68(艾波濤)

——(2002-12-1710:55:57),

——————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和哲學系統架構(1)

中國的文化,也應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了,她的基本格調不是超世俗的,在研究宇宙這樣的大問題時,常以生活實踐為切入點,從反省自己的身心實踐為著眼點,通過在身心經驗上的體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後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中國文化的經典(由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在說文解字里是這樣解釋的,經是一種有條不紊的排列,而典是一種法,一重規則。這也是我們早些時候有過的文化學說的分類或劃分方式,),如老子的《道德經》雖字數較少,內涵卻十分的深遠,並有著無群的魅力。這部經典曾被美國學者蒲克明肯定為未來世界大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短短五千言,卻囊括了整個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能用五千字闡述出整個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諸多門類的哲學性思想,實屬世間憾有。

一、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自然」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萬物創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但道並不是毫無規則的,為所欲為的,她還必須以自然為法則。這並不是說「道」的上面還有一個自然的東西,要道去遵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義,應理解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說是主導性的部分。是謂「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萬物的仰尊,就在於她們常法自然,道和德的價值就在於自然,若不以自然為法就會失去其價值。老子的思想以「道」為基礎,但是他的思想卻在「自然」兩個字上。

他的人生哲學、政治思想哲學故都是以自然為宗,他的宇宙論觀念也以自然為法。因此我們若把老子的哲學,說成是「自然哲學」,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學觀念是「自然」,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也是「自然」。老子的思想體現在人生的哲學上時,就是無欲——無私、無為——無爭,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後者是處人的原則,因為無欲所以能夠知足,因為不爭說以能夠謙和;知足者常樂,謙和者者受益。「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無私則能成其私,不爭則莫能與此爭。都是依據自然的結果,這和道德依循「自然」,「萬物莫不尊而貴德」是同出一理的。無私——無欲、無為——無爭,還表現在「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的無常心,就是無私心。若是作為管理者或統治者,既然是無私心當然也就會以百姓心為心了。若用現在的理念來說的話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難怪有人在評點道德經時說,這是民主國家運用思想和法則。但在老子來說,只是順其「自然」,只是順應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管理者的目標就是要「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自身又怎麼能有為呢?「我無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為呢?自然無為的結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無論是面對自然界,還是面對人生或治政以及修身,老子的思想無不是以自然為本。因此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老子的思想的哲學觀念是「自然」,老子的思想的哲學法則是「自然」,無不都是以「自然」為本。「自然」是老子思想學說的精神之所在。

二、老子思想的哲學性質與哲學架構

在我國先秦諸子中,老子的思想對所有哲學的問題都有過論述,且最有哲學的系統性和哲學層次。非常贊同揚柳關於「諸子百家思想中,老實說,根本上全是有政學結合的傾向,或是說諸子百家的思想都與政治思想緊密聯系著,或者說當時的諸子都有政學結合的慾望,」的觀點,先秦時代百家爭鳴,應該說那個時期是我國學術思想發達的黃金時期。但各家所重視的問題,大多都集中在政治謀略、縱橫方術、人生修養等比較現實或直接須要面對的問題上,涉及到宇宙方面的論述不多,唯獨道家除了研究人生和政治的問題以外,進而對於宇宙的各種問題,而且談論的更多了些,同時也都有著較為深刻的論述。以至於其對當時受政治環境的影響而提出的小國寡民的思想,反而成了其思想學說中點綴了。因為宇宙論是老子的思想根基,老子的思想就相對地比儒、墨、名、法等各家都要來的大氣的多。

下面就老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哲學系統作些論述,首先要申明的是,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無法用由筆者的三言兩語能闡明得了的,就目前筆者的水準,其論述也不過是管窺之見罷了,難以從總體上將其思想的精華和哲學思辯敘述清楚,如若有那些不當或不到之處,肯定是筆者自身的水準之問題所致,敬請批評指正。

1、老子的宇宙論哲學思想

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或變化等幾個層面上。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論是老子哲學的基礎,而宇宙的本源論又是宇宙論的中心,因此整個老子的哲學,就完全在於這個本源論里了。

關於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學家們是通過一些物質來說明,由於太具體或太個體了,往往是不能涵蓋萬物,貫穿始終的(恕不詳述)。老子卻以無上的智慧,摒棄這些淺現的東西(如:水、火、風、數、原子等物質),以「道」作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這一偉大的發現,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或總原則。

請看老子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自然就和天地萬物有所不同,天地萬物是事或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則就須稱之為「無」。

這里「有」和「無」,即是「道用」或「道體」,要論其層次的話,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無」就是道,不過這個「無」是針對具體事物的「有」所言,並不是等於零的那個數學上的概念。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怎麼能等於零呢。

道既不是實體,又不可能是空無所有,她的狀態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當然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種「惟恍惟惚」的狀態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體的渾融狀態。

道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存在,既無所謂的壽夭生死,也無所謂大小或廣窄。莊子曾說過:「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一副創生萬物永不止息的狀態,是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當然,道是一種超乎時空的形而上的存在,當然是不能依知覺去證驗,也就說不能用言語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書開明宗義:「道可道,非常道」。現在雖不得不進行一番解析,卻並不能清楚明白地說明其究竟是什麼。對道的真正體認,還必須在於體會混成或恍惚這些詞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時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難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這么簡單,但得道就不那麼容易或簡單了。

————————————————————————————

文章二:從老子哲學中的「本體論」看老子的哲學思想——讀《老子》

一提到本體論,就聯繫到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哲學。這里講「老子哲學」,一方面是肯定了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在中國歷史上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把本體論加上引號是為了表示其與西方哲學上的本體論並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國所謂的哲學和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哲學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印象中的西方哲學一般都包含兩個部分,既本體論和認識論,也就是世界的起源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世界的認識方法。他們首先要回答的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究竟是由什麼產生的。「希臘七閑」之一的泰勒斯便推斷說水是原始的要素,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中國歷史上的哲學思想關注人生和政治問題的比較多,這些一來便局限到了倫理道德的圈子裡。老子哲學與其他中國哲學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突破了這一局限,把思考的范圍由人生擴展到整個宇宙。那麼宇宙就是是怎樣生成的呢?這就涉及到老子哲學思想中的本體論了。

一、老子哲學的本體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提出了「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道是老子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疇,也是老子哲學本體論中最主要的概念。那什麼是道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縱觀全篇對「道」的描寫體現了道下面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道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便給「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指出最為萬物根源的「道」體是虛空的。為什麼道會是無形的呢?因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於特殊時空中的具體之物了,就會有生滅變化。這就是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矛盾了。道雖然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但它卻是實存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說明道是一個實有的存在體。總之,道是有宇宙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物質和精神耐以行動和變化的動能。
(二)、道雖然沒有生滅變化,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與其他一些本體論中的本體的不同點就在於它的變化性。例如巴門尼德提出的「being」就是唯一的、絕對的、不變不動的。「獨立而不改」的「道」在唯一性和絕對性與其相同,不會隨著外屋的消失而消失,也不會因外力的作用而改變。但同時「道」又是「周行而不殆」的,它的運動導致了世界的萬物的運動變化以及在運動變化中消滅。
(三)、道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遵循一種普遍的規律。書中除了描寫實存意義上的道外很多地方講到的道都是意指規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動」,老子認為自然界中的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多依循著某些規律的,其中一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的方向運動發展。「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是說事物發展遵循對立轉化的規律;「周行而不殆」也指出循環運動的規律。
(四)、「反者道之動」中的「反」也可以當作「返」理解,就是指「返回」,宇宙萬物的發展最後都返回到它的本源中。十六章講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宇宙萬物由道而產生,最後又都復歸於道。這和泰勒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是類似的。

二、老子哲學的方法論

上面是對老子哲學的本體論的簡單總結,那下面看看它與老子哲學思想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西方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往往都由本體論出發得出一個系統,並且主觀的認為,至少希望得出的是完整的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的現象。
首先,道產生了萬物,是自然界最初的發動者,萬物的生長發展都是道的潛力推動的一種表現。那麼我們要認識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認清楚道,體道也就成了人生社會的最高境界。大道既是超越的永恆的,又內在於天地萬物而具有現實的品格,它引導人們通過修道的種種努力,改造失道的社會人生,使人類逐漸臻於大道的終極理想,這是道家尊道而貴德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道家不是純粹消極避世的,它對現實生活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注,只是關切的宗旨和方式與儒家不同而已。但是,由於道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一種「無」,那麼對它的把握是很困難的。因而不同的人對待道的態度的才會有不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另一方面,道的唯一性和絕對性又讓體道成為可能,不是永遠都達不到的。
其次,在世俗的世界中我們應當如何體道呢?這就是由道的特點來決定的。道的運動變化性讓世界變的多姿多彩,同時道的規律性又讓表面上雜亂無章的世界的內部有規律可找,這樣就給我們認識世界帶來了方便。第一,道的作用讓一切事物都在對立的情況中反復交替變化中。所以我們觀察事物不僅要觀看它的正面,也應該注視它的反面,只有兩方面都兼顧才能對一件事情做全盤的了解。老子不僅提醒我們要注意對對立面的觀察,他甚至認為如果能夠執守對立面所產生的作用更勝於正面所產生的作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所表達的觀點都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一般人多要逞雄、爭先;老子卻要人守雌、取後。在對立面互相轉化的過程中,老子更強調事物由反面向正面的轉化:「將欲拾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襲明」。總之,道的運動和發展是向對立面的轉化,亦即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進行著的。當道作用於事物時,事物也依循著這個變化規律而運行著。所以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一點要把握這一規律。第二,道的發展雖然是對立面互相轉化,但最後卻是復歸於道的。因而它作用的事物也是發展也是遵循返本歸初規律的。老子認為「歸根曰靜」,即事物的本根就是一種虛靜的狀態,所以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必須執守虛靜才能合乎於道,才不起煩擾紛爭。老子哲學中很重要的「無為」思想就是由此得到的。「無為」就是執守虛靜,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道的規律和作用,才能「無不為」。第三,道作用於人就被稱為德。既然體道是人生社會的最高境界,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對的視而不見了。「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也就是這個道理。社會上的所有現象也都遵循道的規律:「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體現了對立的雙方面是互相依存的;「曲則全,枉則直,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體現了對立面互相轉化的規律;等等。

三、比較老子哲學與西方哲學

第一,老子哲學的目的與西方哲人搞哲學的目的有所不同。正如上面所說,傳統的西方哲學家都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解釋宇宙間所有的現象,這樣他們的不足之處也很容易被發現,因為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解釋宇宙間產生的所有現象。老子哲學雖然相對其他中國哲學思想上升到了整個宇宙,但重點仍然是放在對一種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的追求。
第二,上面講老子的思想雖然也是由本體論得到認識論,但卻並不同於西方哲學從本體論邏輯的推出一個哲學系統得到認識論。在老子思想中經驗的判斷顯得更為重要。比如說一件事情合不合道,並不是用對道的定義去檢驗,而是看其在經驗世界中是否為真,因為道是沒有具體規定和特性的。
第三,老子得到本體論的方法與傳統的西方哲學家不同。《老子》第一章變講到「道可道,非常道」,這里就區分了兩種不同的道:非常道和常道。因此老子並不是從一系列經驗事實抽象出來的,而是超越時空,超越具體形態具體事實得出的。
總之,老子的道論已超越了把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當作世界萬物的基質和把有限的實有當作宇宙的本始以及猜測性地描述宇宙演化過程的種種理論形態,而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較系統地探討了形而上的存在本體問題。從老子起,「道」開始上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范疇,這不僅是「道」在意義上的一個重大轉變,而且也帶來了中國哲學發展進程上的一個根本突破,即促使老子哲學開創了中國古代本體論思想的先河,提出並建構了中國哲學史上的第一個本體論模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