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哲理性散文
㈠ 求張愛玲的經典散文幾篇
《愛》
作者:張愛玲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人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遲暮】
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里,柳絲趁著風力,俯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發,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輕雲,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六齣輕清的雪,飛入了處處簾櫳。細草芊芊的綠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氣,遺下了遊人的屐痕車跡。一切都興奮到了極點,大概有些狂亂了吧?——在這繽紛繁華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幹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里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朦朧睡意,望著這發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謎。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的世界中,她的無形中已被擯棄了,她再沒有這資格,心情,來追隨那些站立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虛,悵慣;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
咳!蒼蒼者天,既已給與人們的生命,賦與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它們在短短的一春里盡情的酣足的在花間飛舞,一旦春盡花殘,便爽爽快快的殉著春光化去,好像它們一生只是為了酣舞與享樂而來的,倒要痛快些。像人類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長逝之後,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她,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里,當一種暗示發現時,使人如何的難堪!而且,電影似的人生,又怎樣能掙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經在海外壯游,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滑冰,在廠座里高談。但現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尋不著一點的痕跡,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嘆,青年的容顏,盛氣,都漸漸的消磨去。她怕見舊時的摯友。她改變了容貌,氣質,無非添加他們或她們的驚異和竊議罷了。為了躲避,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而花,鳥,風,日,還要逗引她愁煩。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在暗室的一隅,發出一聲聲凄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誦經聲,「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她心裡千回百轉的想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一九三三年)
【秋雨】
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纏滿著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園子里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著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築的遺跡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著光榮的過去。草色已經轉入憂郁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宿舍牆外一帶種的嬌嫩的洋水仙,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裡嘆息它們的薄命,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霉氣薰薰的雨天。只有牆角的桂花,枝頭已經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桔紅色的房屋,像披著鮮艷的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底洗禮。那潮濕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牆下綠油油的桂葉成為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濕爛發霉的泥地里跳躍著;在秋雨的沉悶的網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灰黃斑駁的花紋,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它噗通噗通地跳著,從草窠里,跳到泥里,濺出深綠的水花。
雨,像銀灰色黏濡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一九三六年)
【心願】
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棗用得不恰當,會在美麗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紋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當的話,它卻能將一塊普通的石頭琢刻成宏偉的雕像。聖瑪麗亞女校雖然已有五十年歷史,仍是一塊只會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隨著時光的流逝,它也許會給塵埃染污,受風雨侵蝕,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給時間的小刀仔細地、緩慢地、一寸一寸地刻成一個奇妙的雕像,置於米開朗琪羅的那些輝煌的作品中亦無愧色。這把小刀不僅為校長、教師和明日的學生所持有,我們全體同學都有權利操縱它。
如果我能活到白發蒼蒼的老年,我將在爐邊寧靜的睡夢中,尋找早年所熟悉的穿過綠色梅樹林的小徑。當然,那時候,今日年輕的梅樹也必已進入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著縱橫的小徑。飽經風霜的古老鍾樓,仍將兀立在金色的陽光中,發出在我聽來是如此熟悉的鍾聲。在那緩慢而庄嚴的鍾聲里,高矮不一、臉蛋兒或蒼白或紅潤、有些身材豐滿、有些體形纖小的姑娘們,煥發著青春活力和朝氣,像小溪般湧入教堂。在那裡,她們將跪下祈禱,向上帝低聲細訴她們的生活小事:她們的悲傷,她們的眼淚,她們的爭吵,她們的喜愛,以及她們的宏願。她們將祈求上帝幫助自己達到目標,成為作家、音樂家、教育家或理想的妻子。我還可以聽到那古老的鍾樓在祈禱聲中發出回響,彷彿是低聲回答她們:「是的,與全中國其他學校相比,聖瑪利亞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內的花園也未必是最美麗的,但她無疑有最優秀、最勤奮好學的小姑娘,她們將以其日後輝煌的事業來為母校增光!」
聽到這話語時,我的感受將取決於自己在畢業後的歲月里有無任何成就。如果我沒有克盡本分,丟了榮耀母校的權利,我將感到羞恥和悔恨。但如果我在努力為目標奮斗的路上取得成功,我可以欣慰地微笑,因為我也有份用時間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學校生活的形象雖然我的貢獻是那樣微不足道。
(一九三七年)
【談女人】
西方人稱陰險刻薄的女人為"貓"。新近看到一本專門罵女人的英文小冊子叫《貓》,內容並非是完全未經人道的,但是與女人有關的雋語散見各處,搜集起來頗不容易,不像這里集其大成。摘譯一部分,讀者看過之後總有幾句話說,有的嗔,有的笑,有的覺得痛快,也有自命為公允的男子作"平心之論",或是說"過激了一點",或是說:"對是對的,只適用於少數的女人,不過無論如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等等。總之,我從來沒見過在這題目上無話可說的人。我自己當然也不外此例。我們先看了原文再討論吧。
《貓》的作者無名氏在序文里預先鄭重聲明:"這里的話,並非說的是你,親愛的讀者——假使你是個男子,也並非說的是你的妻子、姊妹、女兒、祖母或岳母。"他再三辯白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吃了女人的虧藉以出氣,但是他後來又承認是有點出氣的作用,因為:"一個剛和太太吵過嘴的男子,上床之前讀這本書,可以得到安慰。"他道:"女人物質方面的構造實在太合理化了,精神方面未免稍差,那也是意想中的事,不能苛求。"
一個男子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得多。可是從另一方面觀看,女人恨起一個人來,倒比男人持久得多。婦人與狗唯一的分別就是:狗不像女人一般地被寵壞了,它們不戴珠寶,而且——謝天謝地!——它們不會說話!
算到頭來,每一個男子的錢總是花在某一個女人身上。男人可以跟最下等的酒吧間女侍調情而不失身份——上流女人向郵差遙遙擲一個飛吻都不行!我們由此推斷:男人不比女人,彎腰彎得再低些也不打緊,因為他不難重新直起腰來。一般的說來,女性的生活不像男性的生活那麼需要多種的興奮劑,所以如果一個男子公餘之暇,做點越軌的事來調劑他的疲乏、煩惱、未完成的壯志,他應當被原恕。
對於大多數的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
男子喜歡愛女人,但是有時候他也喜歡她愛他。如果你答應幫一個女人的忙,隨便什麼事她都肯替你做:但是如果你已經幫了她一個忙了,她就不忙著幫你的忙了。所以你應當時時刻刻答應幫不同的女人的忙,那麼你多少能夠得到一點酬報,一點好處——因為女人的報恩只有一種:預先的報恩。由男子看來,也許這女人的衣服是美妙悅目的——但是由另一個女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先令三便士一碼"的貨色,所以就談不上美。時間即是金錢,所以女人多花時間在鏡子前面,就得多花錢在時裝店裡。
如果你不調戲女人,她說你不是一個男人,如果你調戲她,她說你不是一個上等人。
男子誇耀他的勝利——女子誇耀她的退避。可是敵方之所以進攻,往往全是她自己招惹出來的。
女人不喜歡善良的男子,可是她們拿自己當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後,就以為丈夫立刻會變成聖人。
唯獨男子有開口求婚的權利——只要這制度一天存在,婚姻就一天不能夠成為公平交易;女人動不動便抬出來說當初她"允許了他的要求",因而在爭吵中占優勢。為了這緣故,女人堅持應由男子求婚。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彷彿不夠"不對"的。
女人往往忘記這一點:她們全部的教育無非是教她們意志堅強,抵抗外界的誘惑——但是她們耗費畢生的精力去挑撥外界的誘惑。現代婚姻是一種保險,由女人發明的。
若是女人信口編了故事之後就可以抽版稅,所有的女人全都發財了。
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個問句,她的第一個回答大約是正史,第二個就是小說了。
女人往往和丈夫苦苦辯論,務必駁倒他,然而向第三者她又引用他的話,當做至理名言。可憐的丈夫……女人與女人交朋友,不像男人與男人那麼快,她們有較多的瞞人的事。
女人們真是幸運——外科醫生無法解剖她們的良心。女人品評男子,僅僅以他對她的待遇為依歸,女人會說:"我不相信那人是兇手——他從來也沒有謀殺過我!"
男人做錯事,但是女人遠兜遠轉地計劃怎樣做錯事。女人不大想到未來——同時也努力忘記她們的過去——所以天曉得她們到底有什麼可想的!
女人開始經濟節約的時候,多少"必要"的花費她可以省掉,委實可驚!
如果一個女人告訴了你一個秘密,千萬別轉告另一個女人——一定有別的女人告訴過她了。
無論什麼事,你打算替一個女人做的,她認為理所當然。無論什麼事你替她做的,她並不表示感謝。無論什麼小事你忘了做,她咒罵你。……家庭不是慈善機關。
多數的女人說話之前從來不想一想。男人想一想——就不說了!若是她看書從來不看第二遍,因為她"知道裡面的情節"了,這樣的女人決不會成為一個好妻子。如果她只圖新鮮,全然不顧及風格與韻致,那麼過了些時,她摸清楚了丈夫的個性,他的弱點與怪僻處,她就嫌他沉悶無味,不復愛他了。
你的女人建造空中樓閣——如果它們不存在,那全得怪你!叫一個女人說:"我錯了",比男人說全套的急口令還要難些。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騙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
凡是說"女人怎樣怎樣"的話,多半是俏皮話。單圖俏皮,意義的正確上不免要打個折扣,因為各人有各人的脾氣,如何能夠一概而論?但是比較上女人是可以一概而論的,因為天下人風俗習慣職業環境各不相同,而女人大半總是在戶內持家看孩子,傳統的生活典型既然只有一種,個人的習性雖不同也有限。因此,籠統地說"女人怎樣怎樣",比說"男人怎樣怎樣"要有把握些。
記得我們學校里有過一個非正式的辯論會,一經涉及男女問題,大家全都忘了原先的題目是什麼,單單集中在這一點上,七嘴八舌,嬉笑怒罵,空氣異常熱烈。有一位女士以老新黨的口吻侃侃談到男子如何不公平,如何欺凌女子——這柔脆的,感情豐富的動物,利用她的情感來拘禁她,逼迫她作玩物,在生存競爭上女子之所以佔下風全是因為機會不均等……在男女的論戰中,女人永遠是來這么一套。當時我忍不住要駁她,倒不是因為我專門喜歡做偏鋒文章,實在是聽厭了這一切。一九三○年間女學生們人手一冊的《玲瓏》雜志就是一面傳授影星美容秘訣一面教導"美"了"容"的女子怎樣嚴密防範男子的進攻,因為男子都是"心存不良"的,談戀愛固然危險,便結婚也危險,因為結婚是戀愛的墳墓……女人這些話我們耳熟能詳,男人的話我們也聽得太多了,無非罵女子十惡不赦,罄竹難書,惟為民族生存計,不能趕盡殺絕。
兩方面各執一詞,表面上看來未嘗不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女人的確是小性兒,嬌情,作偽,眼光如豆,狐媚子,(正經女人雖然痛恨盪婦,其實若有機會扮個妖婦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聰明的女人對於這些批評並不加辯護,可是返本歸原,歸罪於男子。在上古時代,女人因為體力不濟,屈服在男子的拳頭下,幾千年來始終受支配,因為適應環境,養成了所謂妾婦之道。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男子還抱怨些什麼呢?
女人的缺點全是環境所致,然則近代和男子一般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何以常常使人失望,像她的祖母一樣地多心,鬧別扭呢?當然,幾千年的積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只消假以時日……
可是把一切都怪在男子身上,也不是徹底的答復,似乎有不負責任的嫌疑。"不負責"也是男子久慣加在女人身上的一個形容詞。《貓》的作者說:有一位名高望重的教授曾經告訴我一打的理由,為什麼我不應當把女人看得太嚴重。這一直使我煩惱著,因為她們總把自己看得很嚴重,最恨人家把她們當做甜密的,不負責任的小東西。假如像這位教授說的,不應當把她們看得太嚴重,而她們自己又不甘心做"甜蜜的,不負責任的東西",那到底該怎樣呢?她們要人家把她們看得很嚴重,但是她們做下點嚴重的錯事的時候,她們又希望你說:"她不過是個不負責任的小東西"。
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宗法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不曾為禽獸所屈服呢?可見得單怪別人是不行的。
名小說家愛爾德斯·郝胥黎在《針鋒相對》一書中說:"是何等樣人,就會遇見何等樣事。"《針鋒相對》裡面寫一個年輕妻子瑪格麗,她是一個討打的,天生的可憐人。她丈夫本是一個相當馴良的丈夫,然而到底不得不辜負了她,和一個交際花發生了關系。瑪格麗終於成為呼天搶地的傷心人。誠然,社會的進展是大得不可思議的,非個人所能控制,身當其沖者根本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追溯到某一階段,總免不了有些主動的成份在內。像目前世界大局,人類逐步進化到競爭劇烈的機械化商業文明,造成了非打不可的局面,雖然奔走呼號鬧著"不要打,打不得",也還是惶惑地一個個被牽進去了。的確是沒有法子,但也不能說是不怪人類自己。有人說,男子統治世界,成績很糟,不如讓位給女人,准可以一新耳目。這話乍聽很像是病急亂投醫。如果是君主政治,武則天是個英主,唐太宗也是個英主,碰上個把好皇帝,不拘男女,一樣天下太平。君主政治的毛病就在好皇帝太難得。若是民主政治呢,大多數的女人的自治能力水準較男子更低。而且國際間鬧是非,本來就有點像老媽子吵架,再換了貨真價實的女人,更是不堪設想。
叫女子來治國平天下,雖然是"做戲無法,請個菩薩",這荒唐的建議卻也有它的科學上的根據。曾經有人預言,這一次世界大戰如果摧毀我們的文明到不能恢復原狀的地步,下一期的新生的文化將要著落在黑種人身上,因為黃白種人在過去已經各有建樹,惟有黑種人天真未鑿,精力未耗,未來的大時代里恐怕要輪到他們來做主角。說這樣話的,並非故作驚人之論。高度的文明,高度的訓練與壓抑,的確足以斫傷元氣。女人常常被斥為野蠻,原始性。人類馴服了飛禽走獸,獨獨不能徹底馴服女人。幾千年來女人始終處於教化之外,焉知她們不在那裡培養元氣,徐圖大舉?
女權社會有一樣好處——女人比男人較富於擇偶的常識,這一點雖然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卻與人類前途的休戚大大有關。男子挑選妻房,純粹以貌取人。面貌體格在優生學上也是不可不講究的。女人擇夫,何嘗不留心到相貌,只是不似男子那麼偏頗,同時也注意到智慧健康談吐風度自給的力量等項,相貌倒列在次要。有人說現今社會的症結全在男子之不會挑揀老婆,以至於兒女沒有家教,子孫每況愈下。那是過甚其詞,可是這一點我們得承認,非得要所有的婚姻全由女子主動,我們才有希望產生一種超人的民族。"超人"這名詞,自經尼采提出,常常有人引用,在尼采之前,古代寓言中也可以發現同類的理想。盡也奇怪,我們想像中的超人永遠是個男人。為什麼呢?大約是因為超人的文明是較我們的文明更進一步的造就,而我們的文明是男子的文明。還有一層:超人是純粹理想的結晶,而"超等女人"則不難於實際中求得。在任何文化階段中,女人還是女人。男子偏於某一方面的發展,而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環,土地,生老病死,飲食繁殖。女人把人類飛越太空的靈智拴在踏實的根樁上。
即在此時此地我們也可以找到完美的女人。完美的男人就稀有,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怎樣的男子可以算做完美。功利主義者有他們的理想,老莊的信徒有他們的理想,國社黨員也有他們的理想。似乎他們各有各的不足處——那是我們對於"完美的男子"期望過深的緣故。
女人的活動范圍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時,一個壞女人往往比一個壞男人壞得更徹底。事實是如此。有些生意人完全不顧商業道德而私生活無懈可擊。反之,對女人沒良心的人盡有在他方面認真盡職的。而一個惡毒的女人就惡得無孔不入。
超人是男性的,神卻帶有女性的成分,超人與神不同。超人是進取的,是一種生存的目標。神是廣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像大部分所謂智識分子一樣。我也是很願意相信宗教而不能夠相信,如果有這么一天我獲得了信仰,大約信的就是奧涅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大神勃朗》是我所知道的感人最深的一出戲。讀了又讀,讀到第三四遍還使人心酸淚落。奧涅爾以印象派筆法勾出的"地母"是一個妓女。"一個強壯、安靜、肉感、黃頭發的女人,二十歲左右,皮膚鮮潔健康,乳房豐滿,胯骨寬大。她的動作遲慢,踏實,懶洋洋地像一頭獸。她的大眼睛像做夢一般反映出深沉的天性的騷動。她嚼著口香糖,像一條神聖的牛,忘卻了時間,有它自身的永生的目的。"她說話的口吻粗鄙而熟誠:"我替你們難過,你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狗娘養的——我簡直想光著身子跑到街上去,愛你們這一大堆人,愛死你們,彷彿我給你們帶了一種新的麻醉劑來,使你們永遠忘記了所有的一切(歪扭地微笑著)。但是他們看不見我,就像他們看不見彼此一樣。而且沒有我的幫助他們也繼續地往前走,繼續地死去。"
人死了,葬在地里。地母安慰垂死者:"你睡著了之後,我來替你蓋被。"
為人在世,總得戴個假面具,她替垂死者除下面具來,說:"你不能戴著它上床。要睡覺,非得獨自去。"這里且摘譯一段對白:勃朗(緊緊靠在她身上,感激地)土地是溫暖的。地母(安慰地,雙目直視如同一個偶像)噓!噓!(叫他不要做聲)睡覺吧。
勃朗:是,母親,……等我醒的時候……?
地母:太陽又要出來了。
勃朗:出來審判活人與死人!(恐懼)我不要公平的審判。我要愛。地母止有愛。
勃朗:謝謝你,母親。
人死了,地母向自己說:"生孩子有什麼用?有什麼用,生出死亡來?"她又說:"春天總是回來了,帶著生命!總是回來了!總是,總是,永遠又來了!——又是春天!——又是生命!——夏天、秋天、死亡,又是和平!(痛切的憂傷)可總是,總是,總又是戀愛與懷胎與生產的痛苦——又是春天帶著不能忍受的生命之杯(換了痛切的歡欣),帶著那光榮燃燒的生命的皇冠!"(她站著,像大地的偶像,眼睛凝視著莽莽乾坤。)
這才是女神。"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洛神不過是個古裝美女,世俗所供的觀音不過是古裝美女赤了腳,半裸的高大肥碩的希臘石像不過是女運動家,金發的聖母不過是個俏奶媽,當眾餵了一千餘年的奶。
再往下說,要牽入宗教論爭的危險的漩渦了,和男女論爭一樣的激烈,但比較無味。還是趁早打住。
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裡面卻有一點"地母"的根芽。可愛的女人實在是真可愛。在某種范圍內,可愛的人品與風韻是可以用人工培養出來的,世界各國不同樣的淑女教育全是以此為目標,雖然每每歪曲了原意,造成像《貓》這本書里的太太小姐,也還是可原恕。
女人取悅於人的方法有許多種。單單看中她的身體的人,失去許多可珍貴的生活情趣。以美好的身體取悅於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也是極普遍的婦女職業。為了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全可以歸在這一項下。這也無庸諱言——有美的身體,以身體悅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悅人;其實也沒有多大分別。
㈡ 張愛玲散文《愛》的原文,要全部。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哦,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做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哦,你也在這里嗎?」
(2)張愛玲哲理性散文擴展閱讀:
「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述說不盡的主題,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餘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輕松地淡淡道來。語言洗盡鉛華,單純干凈,全然沒有她慣有的華麗絢爛。然而,一種不動聲色的人生苦難和滄桑已被她輕輕地觸及;而一份愛的無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讓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淚。
文章以四個字起首做一段:「這是真的」,潛台詞即:這不是小說,更不是傳奇。「這是真的」,讀完全文,回味過來,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性。
接下來敘述一個真的、美的、純的,同時又是那麼虛的、淡的、凄的關於「愛」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樹的底下,著月白衫子的十五六歲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夢懷春的豆蔻年華,對愛可以有無數的美好憧憬。
正當此際,那個對門的他,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對她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然後,「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
彷彿要發生點什麼,卻什麼也沒發生。結果的確什麼也沒有發生——「就這樣就完了」,張愛玲在此另起一段,六個字里用了兩個「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個春天的桃花盛開的萌芽著愛的情感的晚上。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㈢ 關於張愛玲的一篇散文
愛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專但都沒有說成。屬那年她
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
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
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
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人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
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
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
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
也在這里嗎?」
(原刊1944年4月《雜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㈣ 張愛玲經典散文有那些值得深看
張愛玲經典散文
張愛玲,原名張瑛,年生於上海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為張佩綸,外曾祖父為李鴻章。1937年,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次年考取倫敦大學,後因戰事改入香港大學。1943年,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同年發表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等。1944年出版小說集《傳記》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於洛杉磯家中去世,終年75歲。
天才夢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更衣記 公寓生活記趣 夜營的喇叭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燼余錄
談女人 借銀燈 論寫作
愛 有女同車 走!走到樓上去
銀宮就學記 童言無忌 造人
打人 說胡蘿卜 自己的文章
a 私語 詩與胡說
寫什麼 中國人的宗教 忘不了的畫
雨傘下 炎櫻語錄 存稿
《傳奇》再版的話 談跳舞 談畫
談音樂 氣短情長及其他 「卷首玉照」及其他
雙聲 丈人的心 我看蘇青
[附]蘇青張愛玲對談記 姑姑語錄 中國的日夜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 《張愛玲小說集》自序 憶胡適之
《張看》自序 《紅樓夢魘》自序 《多少恨》前言
惘然記 談看書 談看書後記
《續集》自序 關於《笑聲淚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
表姨細姨及其他 談吃與畫餅充飢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
張愛玲的著作頗豐,以上文章均值得一看。
㈤ 關於張愛玲的散文--愛
賞析:那個年代,這是一個故事,凄美而感人,無須過多言語的詮釋:這又是一首情歌,潛在的情感穿越各種迷離,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系著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裡的一個亮點,支撐著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這是真的」,我的情感隨作者的坦言而觸動。她該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吧!我喜歡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瀉在月白的衫子,她愛在春天的晚上,輕輕地靠在桃樹下,攀著發青的嫩枝,讓情感從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無奈冬意還未褪盡,她的目光一直停佇在桃樹對面的那扇門,彷彿門的開啟與閉合緊緊聯系著所有的驚喜與感動,今夜無月,黑夜中,她已忘記了自己的美,她的執著已忘記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兒,她忘記這是一種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動。
「噢,你也在這里嗎?」輕輕的,話語簡潔得連一個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澀?是驚奇發生的激動?彼此的無言,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著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他會發現她今夜的美嗎?他為何要保持著那段短短的距離,相識而無語,那份最真摯的情感、最純真的愛戀為何深藏心底不敢輕易地表露!也許是家庭的緣由,也許是無形的網,也許這是對傳統無聲的背離。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靜的黑色掩飾不了內心的狂熱,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想像也因此而美麗,張愛玲正是用真實的粗線條描繪出
她的理想主義。
「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缺憾,以至於歷盡種種苦難之後,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
「沒有早一步,也沒晚一步,正好趕上了。」就是那句話構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果的緣,張愛玲跳躍的筆觸時刻捕捉著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蒙太奇的畫面、理想與現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美的缺憾,也許山盟海誓能代表轟轟烈烈的愛,但這比不上為愛無聲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藍天,自由地飛;我要像一陣雲煙,無聲無息的美。也許精神之戀是不完美的,那個年代,愛無須表白,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
㈥ 張愛玲經典散文合集
最早的是《流言復》純散制文集,《張看》是散文、小說合集,《余韻》亦然,最後一本《對照記》是對照片的回憶與說明,也可以算作散文的,不同出版社不太一樣,有的索性就叫《張愛玲散文系列》《張愛玲文集》。我手裡的是02年經濟日報出版社的新編《張看》,分上下兩冊,我認為是最全備的張愛玲的散文集了,的確很全,附有相關相片和手繪圖片,能買到最好,值得收藏,希望能幫到你。
㈦ 張愛玲短篇散文摘記
連環套
蘇青張愛玲對談記
雙聲
張愛玲隨筆小文
茉莉香片
我看蘇青
丈人的心
存稿
談女人
炎櫻語錄
忘不了的畫
談音樂
創世紀
心經
不幸的她
在這些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茉莉香片了,要是喜歡不妨讀上一讀
㈧ 張愛玲散文的文化底蘊
這是我讀大學時間讀到過的張愛玲的很短的一篇文章,也是網上關於張愛玲作品評論最多的一篇,也是誤讀最多的一篇,許多人還喜歡摘引其中的一兩句作為張愛玲的名言,歧見更甚了。
張愛玲在這篇小散文中寫了一個小故事,盡管只有一個梗概,但也有了它的凄美之感。
一開頭,張愛玲就寫道:「這是真的。」確實是真的,據胡蘭成《今生今世》所言,故事的主人公為胡蘭成發妻玉鳳的庶母,她的經歷與《愛》中的女孩幾乎一樣,想來張愛玲是從胡蘭成口中聽來的這個故事。
又是胡蘭成。胡蘭成寫到張愛玲時有許多謊言,但說這小故事似乎沒有必要說謊。
張愛玲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正是與胡熱戀的時候。張愛玲一直拒絕羅漫諦克,但她與胡蘭成的這段熱戀,又是她一生中短暫的羅漫諦克時期,幾乎是惟一的一次。所以在張愛玲眾多的作品中,《愛》這篇小散文顯出了別樣的風采,如此明亮的詩意,在張愛玲的作品中也幾乎是惟一的,寄託了她此時此刻對愛的理解與感慨、遐思,人在熱戀時,對愛的理解總與其他時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鄰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過,「就這樣就完了」,瞬間成為永恆,永恆的惆悵與憂傷。古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化為散文的意境,古典的詩意與浪漫。
盡管張愛玲在小說與散文中有表達的分野,小說更多地表達她的悲劇人生意識,散文更多地表達世俗人生,但彼此又是互為表裡的,散文中的世俗人生是以悲劇意識作為背景的。分野,不等於分裂,同一個作家,他的人生觀、藝術觀是統一的。
從表面上看,這與她在小說中表達的愛情觀大為不同。她的小說離不開婚姻題材,但她寫出的是「人間無愛」,沒有情投意融持久的愛,至多有一點短暫的夢幻色彩的愛,這種虛幻的愛的面紗遲早要被撕破,還原一個千瘡百孔的情感真實面貌,小說里重在寫「無愛的XX」。這篇短文截取了夢幻時期的那個瞬間,——這是理解這篇小散文的核心,因為是瞬間,才成為永恆,永恆地珍惜,永恆地回味。千萬人之中的偶然相遇,千萬年之中的巧遇,偶然的相逢,這宿命的溫情定格於瞬間。「就這樣就完了。」本身已經包含了無盡的惆悵,張愛玲在情感最熾熱的時候,在截取最浪漫的瞬間之時,也沒有忘卻愛的漂渺與不確定、短暫,——還是張愛玲。
是瞬間,才成為永恆,若瞬間成為長長的歲月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這詩意與浪漫又將如何?因此,從這篇小散文中透露出來的美學意味是「凄美」,而非其他。
㈨ 張愛玲散文作品的具有特點。思想: 文體: 語言:
張愛玲的散文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個人認為其散文成就遠大於小說,但是現在的環境下其散文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單純」的認為張最優秀的散文作品是《愛》,這足以說明張的散文的散文沒有被現今的文學吸收,對張的文學研究也僅多限於小說。真是一種可恥的單純。)
首先是思想,鞭辟精深。這和張的個人經歷有很很大的干係。因為看透了,有限的時間,放到無限的空間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而在世間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掙扎的時候變得慈悲起來,又覺得世人都是可憐又可愛的。正是因為這種超脫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戰爭來臨的時候冷冷的站在那裡,像一個從天上意外掉下來的天使,用一種探知似的熱情,靜靜的去看眼前人的視界。因為覺得自己的世界裡什麼也沒有,因而孤獨、蒼涼。(《燼余錄》《私語》《姑姑語錄》)。
其次是文體,張愛玲的散文文體個性鮮明,舒緩流暢,感受性極強,感覺一個人喋喋不休的人就在你對面講故事,平和而且親切,讓人可親可近。並不像通常的散文那樣要求的「形散而神聚」,而是流暢自然,小說式的行文後(將讀者帶進那一個個小的故事裡去,讓讀者覺得那就是自己,或者是一個很好的朋友就坐在對面和你講這樣的一個故事),突然露出一個可怕的深邃的主題,然後戛然而止,那時候你感覺她就站在那個可怕深邃的懸崖邊上,成了一個孤獨的思想者,冷漠孤獨的人。她像是一個哲學家,不是告訴你哲學的終極秘密,而是引導你做無窮盡的思考。文體個性比較突出的是《燼余錄》《私語》。
至於語言,我個人對張愛玲的散文語言推崇備至。其中的一方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語不驚人誓不休;另一方面是專注表達,突出感受性,「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瓷缸,裡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台上。有一次張於買了個柿子放在抽屜里,因為太生了,先收在那裡。隔兩天我就去開拍屜看看,漸漸疑心張於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問她,由於一種奇異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爛成一胞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還記得。」我想只有張愛玲可以用語言表達出這種情感。另如《弟弟》,這種獨特的情感到目前位置我只見於張愛玲筆下。這很大一部分歸於張愛玲的語言功力。張愛玲的散文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用詞精煉得當,最求表達的目的性和可感性,有時甚至不惜舍棄語言用法上的完整,比如「創造性的愛」。語言風格突出的是《更衣記》——體現語不驚人誓不休,《弟弟》體現的是感受性。(《私語》《燼余》是張散文中最登峰造極的兩篇,張愛玲的散文特色的各個方面都在這兩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語言特色在這兩篇中也有很好的體現。)
說的很粗略,張的散文是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去讀的,因為其完整性,可以看到一個整的世界。同時張的散文也不是一兩遍就能讀懂的。
還有問題可以繼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