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並解釋意思
A. 格言帶解釋
美德格言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行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參考資料:南京教育信息中心
B. 100句名人名言及解釋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舒暢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意,居處不求恬靜,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把握了知識而不致疑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索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0.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11.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12.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朴多於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於質朴就會流於浮華。文彩與質朴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文】孔子說:「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倦怠,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 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譯文】子夏說:「普天下的人都應是兄弟。」
16.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譯文】孔子說:「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猶如浮雲一樣。」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闊坦盪,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堅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
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在下者也不會服從。」
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重視和諧而不強求完全相同,小人強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視和諧。」
25.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6.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實。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言過其實為恥辱。
27.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2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2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伙。」
30.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31.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2.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3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3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願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35.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6.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37.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38.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節制禮樂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以廣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以驕恣淫樂為快樂,以放盪無度為快樂,以宴玩荒淫為快樂,都是有害的。」
39.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斗。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
4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所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點要考慮的:看的要考慮是否明白,聽的要考慮是否清晰,臉色要考慮是否暖和,態度要考慮是否謙恭,語言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要考慮如何向人請教,心裡不平時要考慮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時要考慮不要忘義。」
41.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
【譯文】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假如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42.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弟子規》
【譯文】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43.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
【譯文】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
44.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弟子規》
【譯文】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
45. 不可以誇耀自己的才能。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弟子規》
【譯文】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46.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弟子規》
【譯文】穿衣服需注意整齊,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
47.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弟子規》
【譯文】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試看醉漢瘋言瘋語,丑態畢露,惹出多少是非?
48.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弟子規》
【譯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49.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弟子規》
【譯文】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哀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
50.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
【譯文】開口說話,誠信為先,允許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51.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弟子規》
【譯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晰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52.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弟子規》
【譯文】看見他人的長處或善行義舉,要馬上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
53.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眥《弟子規》
【譯文】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眾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捨不得付出。如果別人有能力,不能輕蔑,更不能妒忌。
54.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
【譯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奉,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55.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弟子規》
【譯文】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氣憤,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麼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
56.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譯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58.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譯文】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後來行事的借鑒。
59.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譯文】走失了羊,趕緊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後及時補救。
60.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譯文】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於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61.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譯文】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
6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63.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文】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
64.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譯文】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6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66.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譯文】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後才會知道困惑的地方。
67.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譯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麼到哪裡都有公平。
68.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譯文】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
69.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譯文】接受了別人的禮品而不思回報,是失禮的行為。禮,原是禮節禮貌。現在人們通常指禮物。
70.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譯文】這句話告誡人們指責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71.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譯文】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於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7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譯文】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7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74.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譯文】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7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譯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76.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譯文】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77.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譯文】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恆,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78.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譯文】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比喻後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79.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譯文】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於不斷行走。比喻先天條件差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80.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譯文】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81.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譯文】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8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譯文】真實可信的言詞不漂亮,漂亮的言詞是不真實可信的。
8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8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85.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譯文】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86.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譯文】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
87.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商君書》
【譯文】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8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譯文】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89.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譯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90.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禮記》
【譯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91.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譯文】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老年人越是年長,精神應當越壯豪。
92.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
【譯文】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93.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譯文】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
94.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
【譯文】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95.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文】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6.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志》
【譯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7.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志》
【譯文】指不辭辛勞,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竭盡全力,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98.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譯文】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9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譯文】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100.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譯文】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名人名言
C. 30句名言,解釋意思
一、誠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准則。
*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
意思是:誠信是修身處世最重要的品質。
*養其心莫善於誠。
意思是:培養自己的心,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誠摯的品質。
*至誠則金石為開。
意思是:對人真誠,象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君子誠之為貴。
意思是:君子把誠實看成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神莫神於至誠。
意思是:最使人感動的,莫過於一顆赤誠的心。
*誠信者,即其心易知。
意思是:誠實忠信的人,他的心是容易了解的。
*誠信相接,如坐人春風中。
意思是:待人誠懇有信義,使人覺得像接受一個善於教育的老師的教誨。
*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意思是:以誠心待人,就會使人感動,所以觸及到任何地方,都會把事情辦成。
*誠則始終不忒,表裡一致,敬信真純,往而必孚。
意思是:為人真誠,始終都不會發生差錯
表裡如一,謹慎有效,真摯誠正,就會得到別人的信服。
*為人如構室,必須根基堅固,始可承載。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
意思是:做人就像建房子,先要打好地基,
這樣才能經得起重壓。忠誠敦厚就好比地基。
*為人貴忠實,百巧輸一誠。
意思是:為人貴在忠誠老實,有百般機巧但缺乏真誠也難得成功。
*自欺欺人,不誠極矣。
意思是: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的人,是不誠實到了極點。
*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實。
意思是:高談闊論而互相欺騙,不如忠誠老實的言論。
二、信
*天行不信,則不能成歲;地行不信,則草木不大。
意思是:如果時序亂了,就不能成歲;要是地行不信,草木也就無法生長壯大。比喻人不講誠信,則什麼事都辦不成。
*立身存篤信,景行勝持金。
意思是:人生貴於能夠誠摯篤信;具有高尚的德行,勝過手中拿著黃金。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
意思是:兄弟之間應該和睦,朋友之間應該講誠信。
*兄弟不信,則其情不親。
意思是:兄弟之間如果不講誠信,他們的感情就不會親密。
*能信不為人下。
意思是:能堅守信用並不是屈居人下。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意思是:要想修養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
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有誠信的態度;要想有誠信的態度,首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可欲之為善,有諸己之謂信。
意思是:自身確實具有善德,才稱為「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失信不立。
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就難以立身處世。
*禍莫大於無信。
意思是:最大的禍患是待人不誠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思是:你對別人不講誠信,別人對你自然也不講誠信了。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意思是:要想信任別人,首先必須自己相
信自己;要想了解別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意思是:相信值得相信的人,叫做「信」;懷疑應該懷疑的人,也叫做「信」。
*信者信之,不信者也信之,得信也。
意思是: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他的信任。
三、思
*為學之道,學本於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
意思是:學習必須以思考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識,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是: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
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學習,就會疲憊而無所收獲。
*博學多識,疑則思問。
意思是:廣泛學習,增長知識;有了疑問,就向人請教。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意思是:學習要廣博,意志要篤誠,肯於
懇切地向別人請教,並且要勤於思考。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意思是:治學之道是:要廣泛地學習,仔
細地詢問,謹慎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實地實行。
*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意思是: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經過
深思而得到的東西,得到了也容易失掉。
*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
意思是:不深思就不能成就學業。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
意思是:不思索,所以困惑;不追求,所以無得;不提問,所以無知。
*動則三思,慮而後行。
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周密的考慮,要三思而後行,不能莽撞行事。
*思齊則成,志齊則盈。
意思是:思慮端正就能成功,志向端正就能長進。
*思曰睿,睿作聖。
意思是:思考就能聰慧,聰慧就能成為聖明的人。
*思曰睿,思慮之後,睿自然生。
意思是:思考就稱智慧,思慮之後,智慧自然就產生了。
*心者,棲神之舍;神者,知識之本;思者,神識之妙用也。
意思是:心是精神棲集的地方,精神是知
識的根本;而思考就是精神和知識的巧妙運用。
*廣積未必皆當,而思之自得其真。
意思是:博覽群書未必精當,只有善於思考才能體會其要旨。
*慮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無咎。
意思是:考慮不精細,思想不深明,怎能不犯錯誤呢?
*學而不思則罔,章句之弊也;思而不學則殆,心學之弊也。
意思是:學習不知道思索就會茫然無所得,這是做學問的弊端;只思索而不學習就會疲憊而無所獲,這是思想修養方面的弊端。
*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意思是:學習不會有礙於思索,而且學得越廣博,思索就越深遠;思索得成功有助於學習,思索感到困惑,學習必然更加勤奮。
*誠無垢,思無辱。
意思是:為人誠實,辦事善於思考,就不會遭受羞辱。
四、勇
*勇者不懼。
意思是:真正的勇士是毫無畏懼的。
*有義之謂勇敢。
意思是:堅持正義就是勇敢。
*仁者必有勇。
意思是:有仁德的人一定會有維護正義的勇氣。
*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戰勝。
意思是:勇敢、強有力的人,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就把膽識用到禮義上去,天下不太平的時候就把勇敢用到戰勝邪惡上去。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意思是:勇敢的人表面上很怯懦,有才智的人不露才華,表面上好象很愚笨。說明真正有才能的人最懂得謙虛。
*赴湯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勝,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意思是:赴湯蹈火,一個勇敢的武夫就可以做到;但戰勝自己的私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烈士之勇也。
意思是:面對刀劍,視死如歸,這是烈士的勇敢。烈士,古時泛指有志功業或重義輕生的人。
*見義不為,無勇也。
意思是:看到符合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
*介之寵,非勇也。
意思是:依賴別人對自己的寵愛,不是勇敢的人。
*勇士不以眾強凌孤獨。
意思是:有勇氣
膽量的人不靠人多勢
強欺侮孤單力薄的人。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篇》,
意思是說:高尚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語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那麼,何為「淡泊」「寧靜」呢?是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逸、自在?
還是朱熹「事理通達心氣平和,品節詳明德行堅定」的隨和?或是「難的糊塗」 的豁達?
古往今來,慨無定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真正「淡泊」之人,
皆能置個人得失於度外,視名利如糞土,心態平和,操守清廉?
有人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無心奮起,於是自我標榜「淡泊」,
這是誤解,淡泊不是消極。有人在感情游戲中頗受挫折,心灰意冷,
於是聲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從此「淡泊」
,這同樣是誤解,冷漠不等於淡泊。雄心萬丈而壯志未酬,
於是標榜「淡泊」,這是頹廢者的自暴自棄;無才無能而碌碌無為。卻號稱「淡泊」,
這只是他們的自我安慰。
淡泊,是種境界。渾渾噩噩,
不思進取的人是無法「淡泊」的,他們眼中的淡泊不過是種「平淡」和「玩世不恭」。
「淡泊」是一種胸懷,錙銖必較、氣量狹小的人是無法「淡泊」的,
自私自利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談淡泊了?淡泊更是種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於淡泊
,敬業奉獻的懂得淡泊,節操高尚的人嚮往淡泊。
淡泊,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心態。有所求而亦無所求,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
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競爭日益激烈,誘惑日趨繁華的社會里,固守節操,
淡泊名利並非易事,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在這種態度中,你可能要經歷人生的歲月蹉跎和道路的泥濘坎坷。
在這種生活的磨難中,你能取得令你欣喜的成就,相反也會令你走入人生的低谷,一蹶不振。
如果能飛黃騰達、高官厚祿,你能在這種誘惑中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
用一顆平常心淡然的看待這一些,你就能在淡泊喧囂的同時,給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一份寧靜
。淡泊能讓志向遠大的你,不受塵世污穢的干擾與沖擊,方能前途無量,人生也更加瀟灑。
淡泊,是一種寬宏的氣度。這種氣度不是小肚雞腸,而是寬厚、仁慈的大度
。心胸狹窄者,永遠也走不進淡泊的境地。能做到不爭名利,不爭寵於阿諛奉承之中,不心存嫉妒,
讓平靜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盪氣與豪氣,在生活的平淡中,淡然的看待一切。
讓自己的超然與灑脫、從容與鎮定來為自己找一個淡泊的心境,讓自己在平衡的心態里,品味出寬闊心
中的內斂韻味。
淡泊,是一種內在的深度修養。身居陋室而有自己的生存樂趣,在心靈的桃花源里,尋覓著他人看不到的幽靜。讓寧靜的內心世界,蘊藏著風格的高尚,把紅梅與松柏做為自己的良師益友,用完美來點綴自己的人生。理智地將七情六慾看輕,將自身的疾苦與失落看淡。在自然中淡泊寧靜的心情,讓自己在淡泊的熏陶中,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心理上健康、人格上健全的、有修養的、能寬容他人的人。讓自己在淡泊的田園里,暢游自己的人生。
淡泊,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風度。這種風度中,潛藏著一種向上的力量和敏銳的智慧。淡泊中的成功者不矜誇,不用千里風雨人生路的感悟來裝點自身,在成功後淡然地看待所取得的成績。淡泊中的智慧者不浮躁,不用萬卷詩書來做外表的修飾,在寂靜中默默的耕耘。淡泊中的求索者不患得患失,不計較是否有頗豐的收獲,也不計較失大於得的比例失調。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志向。人生百態,五味俱全。或無聲無息、或轟轟烈烈、或清風和煦、或暴雨瓢潑……不論是激昂的人生,還是散淡的人世,無論是失敗者的東山難再起,還是成功者的碩果難久存?在轟轟烈烈中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著淡泊的快樂;不傾慕聲威,不沮喪卑微。成敗興衰且不論,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淡泊和寧靜做為自己的伴侶,一切都會變得坦然。
淡泊,並不是給自己的碌碌無為找借口,也不是自認為是拋棄自我的理由,更不是萬念俱灰的沮喪。淡泊,是一種自我的回歸,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是一種平衡心態的灑脫。人生選擇淡泊,是選擇一種嚴肅與莊重的人生態度。在這種選擇中,丟下超重的負荷,打開心靈的窗戶,拋棄失意的包圍,歇息在淡泊這塊沒有雜質的芳草地上,尋找心靈上的那份寧靜。
我不敢自命淡泊、寧靜,但我一直在努力追求。
D. 格言意思
1. 一碗粥飯,當想來之不易;半根絲線,常記織得艱難。意指衣食來之不
易,不能浪費專.
2. 不愧對今天的人,時間會對你微笑屬;丟失了今天的人,明天會給你煩惱.
不要虛度光陰,要把握住今天把握住現在,時刻都要努力
3.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謙虛不要驕傲
4. 時間給勤奮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者留下空虛和懊悔. 時間是公平的,只有勤奮者才會有收獲,懶惰者最終會一無所有
E. 格言及解釋
當代作家念人的一句格言:
「磨難是人生一種損失,但是,也是人生一種難得的財富。」專
解釋如下屬:
在長篇小說《曙光》中有一句名言:「山,只經風雨,才能顯其固;水,只經長流,才能顯其清。」對此,作者認為,盡管磨難是人生一種損失,但是,也是人生一種難得的財富。經歷了一次磨難,磨煉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在思想上提高了對社會認識水平,懂得面對人生,對全局問題的全面思考。經過磨難,人精靈了,考慮問題也全面了。值得一提的是,懂得認清是非的本領,懂得如何做人的決竅,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有條件的人,還可因禍得福,將自己磨難經歷變為創作素材,寫出一部長篇紀實小說,把那些整人的人丑惡嘴臉記錄下來,作為歷史資料記載,提供給後人,使人們了解那段歷史,研究那段歷史,不忘記那段歷史。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工作啊!不過二十年,人們對這段歷史將更感興趣,更有品味價值。
F. 格言 解釋
1,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看他取得什麼。(懂得無私付出,不斷奉專獻的人是偉大的。無屬私的精神是值得贊揚和學習的。一個人的收獲再多,沒有貢獻,沒有付出,沒有為別人帶來光明,這個人不偉大。而默默奉獻,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收益,才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價值。)
2,黑夜不論怎樣漫長,白晝總會到來。(黑夜總會到來,黑夜縱然是大家都不喜歡,讓人害怕的。它讓人感到寒冷,感到寂寞,感到迷茫,看不到方向。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失去了希望。因為黑暗過後就是白晝,就是光明,就是希望。我們在黑暗中只要有了這種信念,我們就會堅強,就會勇敢,就會走出黑暗,痛苦只是暫時的,更多的光明在等待著我們。不是有句話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不是有句話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嗎?所以看到希望吧,有希望的地方就有光明!)
其實這兩句都挺好的。表達的方面不一樣。第一句是說人要無私奉獻,要為大家做出貢獻,不能只有取得和收獲。是倡導大家無私。第二句式讓人堅強,即使再痛苦也不能絕望,因為有光明在等待我們。
具體喜歡哪一句就看樓主自己了。我蠻喜歡第二句的。
呵呵。
G. 格言及其的含義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其實,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著雙重應驗。首先,亡秦大業雖成於天下民眾,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確實當首推三個楚人——陳勝、項羽、劉邦。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以下即根據歷史記載,考察這句名言的應驗情況。
楚國地大物博,民性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著雙重應驗。首先,後來發生的歷史也證實了南公這一說。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相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總領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個空前統一的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劉邦的謀臣武將,除張良等少數人外,也都是楚地英豪。
史記質疑上對這句有兩種解釋 ,一個就是指楚國的三大姓, 三戶是指楚國三大姓昭、屈、景。另一個就是指即使楚滅亡後只剩三戶人家 ,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含義是說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
H. 格言的解釋
從古到今,凡是作出一番大事業的人,都不是有超人蓋世的智慧和才華,但是必定有堅韌不屈,頑強拼搏的意志。
就是這個意思,不管先天如何,我們都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決心,和堅韌不拔的性格,這樣我們就會成功。
I. 格言和解釋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世界上沒有什麼辦不好的事情,困難總回是可以克服的。
欲要答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想要把事情(問題)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處處注意仔細觀察。這句話點明了平時養成注意觀察的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比喻比付出一番努力,怎麼能夠獲得成功,達到理想的目標呢。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恆心,不怕花時間和力氣,堅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即便有千萬件事,只要常常做,就可以完成。
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
虛心能幫助你把許許多多的事辦成功;而自以為是,驕傲自滿,那十件事中可能會有九件辦不成,也就是說事情辦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這句話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虛心學習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