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秋的哲理是什麼
⑴ 這首詩中蘊含的哲理是什麼
形容陷入困境似以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⑵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表現的哲理是什麼
「山雨欲來風滿樓」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後經引申可專以用來形容發生某些重大屬事件前的徵兆。
⑶ 《漢宮秋》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漢宮秋》抄著力寫的是一個奇女子襲的故事.王昭君受奸人陷害, 加上匈奴犯境的強大壓力, 不得不以一弱女子纖手擎天, 犧牲個人以保國家, 這是一個以一己之力獨蹈家國之痛的奇女子形象! 在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歡情上, 《漢宮秋》的筆墨是簡略的, 一共只有元帝夜巡初遇昭君和退朝看望昭君兩個場面, 而且都是靜態的, 著力於描寫皇帝欣賞王昭君的文靜端莊.而對王昭君敢於挺身而出, 為家國之痛而毅然出行, 則大抒筆墨, 在這一點上, 《漢宮秋》的主題思想是積極的.
⑷ 《漢宮秋》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馬致遠《漢宮秋》思想內容 作為一部典型的悲劇作品, 《漢宮秋》主要表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主題: 對社會現實政治的揭露與批判:這一主題是通過對兩類人物的刻畫實現的。一是以毛延壽為代表的 1、對社會現實政治的揭露與批判 叛臣,作為中大夫,他「鵰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讒佞奸貪,一生受用不了」「因我百般巧詐, ; 一味諂諛,哄地皇帝老頭兒十分歡喜,言聽計從。朝里朝外,哪一個不敬我,哪一個不怕我?我又學 的一個法兒,只是叫皇帝少見儒臣,多昵女色,我這寵幸才得牢固」 。他對漢元帝建議說: 「陛下,田 舍翁多收十槲麥,尚欲易婦,況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合無遣官遍行天下,選擇室女。不分王侯 宰相,軍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莊,盡選將來,以充後宮,有何不可?」在選擇 宮女中,敲詐勒索,迫害賢良,一旦事情敗露,就投敵叛國。在《漢宮秋》中,作者是將其作為政治 危機的罪魁禍首,對其極其憤慨,因而其結局也將極其悲慘。一是以尚書為代表的文武大臣,他們平 時「山呼萬歲,舞蹈揚塵, 」而一旦國家處於危機之中,卻全都束手無策,是一群不能安社稷,定戈矛 的廢物。因而在作品中,作者借漢元帝之口,對他們進行了強烈的譴責。漢元帝譴責說: 「興廢從來有, 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祿命懸君口。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你們干請了皇家俸, 著甚的分破帝王憂?那壁廂鎖樹的怕彎著手,這壁廂畔欄的怕顛破了頭」「當日個誰展英雄手,能梟 ; 項羽頭,把江山屬俺炎劉?全虧韓元帥九里山前戰斗,十大功勞成就。您也丹墀里頭,枉被金章紫綬; 您也朱門里頭,都寵著歌衫舞袖。恐怕邊關透漏,央及家人奔驟。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我 ; 道你文臣安社稷,武將定戈矛;您只會文武班頭,山呼萬歲,舞蹈揚塵,道那聲誠惶頓首。 」 通過對漢元帝「不自由」處境的描寫,對帝王身份的尊貴提出了懷疑,
⑸ 馬致遠的《漢宮秋》講的是什麼內容啊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
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麼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麼是視一切價值標准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麼,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里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⑹ 漢宮秋描述了什麼
歷史劇
《漢宮秋》為元·馬致遠作的歷史劇。寫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全劇四折一楔子。元朝四大悲劇之一, 《漢宮秋》的主角是漢元帝。作品通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離死別的悲劇。
【劇情】
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讓他到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被他在美人圖上點上破綻,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又要將毛延壽斬首。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於,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於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里投水而死。單於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處治。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流傳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甲集本、《酹江集》本、《元雜劇二種》本、《元曲大觀》本、《元曲四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取材於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情節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於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於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動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⑺ 馬致遠《漢宮秋》賞析
1、藝術特色鮮明,結構精妙。第一折寫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點污圖像,發入冷宮。可是漢元帝在一次巡宮的時候,聽到其琵琶聲,發現是一位容貌出眾、多才多藝的女子,對其產生了強烈的愛情。這一節氣氛歡快,元帝與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2、第二折和第三折寫毛延壽把美人圖獻給了匈奴呼韓邪單於,於是呼韓邪以武力威脅漢朝,強迫漢王朝交出王昭君。漢元帝本來堅決不讓王昭君出塞,無奈文武大臣都怯懦無能、畏刀怕箭,沒有人敢帶兵去抵抗匈奴。漢元帝費盡口舌反反復復責備群臣,他們仍然是不出任何抗擊匈奴的計策。
最後漢元帝只好到灞橋為昭君餞行,眼睜睜看著被匈奴使者帶走。王昭君到漢番邊界即投江自盡。在這兩折中,漢元帝面臨著意想不到的災禍,竭盡全力掙扎,終於沒能逃脫悲苦的命運。他由歡樂的頂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淵。
漢元帝與王昭君的離別是整個故事最大的轉折點,也就是邏輯上的高潮。在《漢宮秋》這個劇本中,邏輯上的高潮與感情上的高潮並沒有重疊在一起,因為漢元帝滿腹的辛酸和悲苦在送別時還沒來得及盡情傾訴。
3、第三折邏輯上的高潮的出現,已經造成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勢,從而為後面抒發感情上的高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前三折的戲全都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全是為第四折積蓄力量。由於前三折鋪墊得好,才能形成一個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
4、第四折的構思非常巧妙,作者讓漢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昭君從匈奴逃回漢宮,但他還沒來得及與昭君細訴衷腸就被大雁的叫聲驚醒。於是,他徘徊於殿前,對著大雁淋漓盡致地傾訴了極度苦悶憂傷的感情。
(7)漢宮秋的哲理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宮秋》主題鑒賞: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這個劇本的創造,抒發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感情;當時正處在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代,因此,這個劇本富有現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所寫的,並不符合史實。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諷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宮秋
⑻ 馬致遠雜劇的代表作《漢宮秋》創作主題和思想意義是什麼
通過王昭君和番的歷史故事,要向了熱愛祖國,反對屈膝投降,反對不義戰爭,希望民族和睦相處的思想,同時也為像自己這樣的有志之人,可以被賞識,在危難時可以給祖國添一份力。
⑼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表現的哲理是什麼
「山雨欲來風滿樓」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後經引申可以用來形容內發生某些重大事件前的徵兆容。
1、出處:
「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唐代詩人許渾的七律《咸陽城東樓》,原文如下: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2、解析:
首聯大致是說登樓後看到蒹葭楊柳也似家鄉,表現的是思鄉之愁。
頷聯寫的是樓上即時的天氣變化,烏雲升起的時候夕陽已經覺到樓後面,應是要下雨了,整個樓似被風灌滿。
頸聯和尾聯是憶古思今並發出感慨,是遙想古時漢宮繁華和眼前破敗凄涼的一種感慨。
3、總結:可見「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原詩句中只是非常生動的天氣描寫,並沒有引申之義。而人們之所以用此句來形容大事件的前兆,本質上是用「下雨前一般是要刮風的」這種自然現象來比喻,而許渾的詩似乎正是形容這種自然現象最妙的詩句,於是就拿來用了。
⑽ 《漢宮秋》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漢宮秋一般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全劇4折1楔子,主角是漢元帝,寫的是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從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遭其在美人圖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要將毛延壽斬首。
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於,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於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里投水而死。
單於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
(10)漢宮秋的哲理是什麼擴展閱讀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這個劇本的創造,抒發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感情;當時正處在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代,因此,這個劇本富有現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所寫的,並不符合史實。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諷今。
馬致遠的《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顯然不是取材於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然後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構思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