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霧滿攔江哲理

霧滿攔江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2-12 16:44:25

㈠ 山中大霧看景用什麼哲理

,霧本迷茫,奈何看清。這其實是人生的一種情況,人生漫漫,如何透徹??

然後看景版,真的看到權了么??是你相信會看到,還是心裡已有知數??這也就如人生的態度,內心明了。

至於真若看不清,想要看清,如何??待到霧去,這不是對待人生的堅持么?、

所謂雲開雨散,亦是如此~

㈡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哲理

字面含義:
他就在這座山中,但是雲霧繞山,不知他具體在何處
深層含義: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㈢ 黃鶴樓蘊含著什麼哲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全詩沒一個「離別」,但又句句寫著離別;沒有直接抒情,但卻處處透著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詩》雲:「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文學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嚮往去廣陵(即揚州),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6]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盪盪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㈣ 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學道理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後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沖沒是宋以後的事了。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瞭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後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西南,三層,面臨黃河,後被黃河沖沒。2002年重建。此詩描寫作者登樓遠眺,眼前展現一幅遼闊的圖景:落日西沉,黃河奔騰,詩人不禁詠出含有哲理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㈤ 霧在哪裡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空氣中濕度大,地表溫度上升,所以造成了霧氣騰騰的。

㈥ 陶淵明的飲酒中蘊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哲理句是

陶淵明的《飲酒》中蘊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哲理詩句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意為: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出自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原詩: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6)霧滿攔江哲理擴展閱讀: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㈦ 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作者:霧滿攔江 出版: 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這本書誰有能發給我嗎謝謝

常常tft

㈧ 山中大霧看景解釋的人生哲理

山中大霧看景解釋的人生哲理是不必太計較。

本題出自徐志摩的詩《山中大霧看景》閱讀理解題。

原詩如下:

這是一瞬息的晨霧——

是山霧?

是合幕?

這一轉瞬的沉悶——

是雲蒸?

是人生?

那分明是山,水,田,廬;

又分明是悲,歡,喜,怒;

啊,這眼前剎那間的開朗——

我彷彿感悟了造化的無常!

第三節中「剎那間開朗」中看到的山,水,田,廬,比作人生中的悲,歡,喜,怒。

本詩運用聯想、象徵等手法,由山霧聚合開散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

用晨霧的變化無常象徵人生的變化無常,意象生動,耐人尋味。

詩人把霧與「人生的悲歡喜怒」結合起來,揭示了一種人生的哲理。



(8)霧滿攔江哲理擴展閱讀: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

1、廣泛的閱讀。

剛開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閱讀的內容。但是,這樣顯然不夠,我們必須把自己的閱讀面拓寬。

2、通讀。

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從頭到尾讀一遍,讓自己心裡對整個「內容」有個整體概念。我們才能夠跳出作品本身的「圈」來審視它。

3、選讀。

就是只讀自己需要的部分,或者說急需要的部分,其他的內容先放一放。

4、快速閱讀。

「一目十行」你懂的。跟相機拍照,「掃描」一樣快。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5、簡單閱讀,就是略讀。

隨意看看,比如目錄、各章節名稱、各章節的開頭和結束語等等。

6、讀寫。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養成做記錄的習慣。比如作摘記、寫心得,把手腦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積累大量的素材,還能有效提高寫作水平,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7、精讀。精讀肯定要先熟讀了。

讀數了在分析思考,弄明白透徹。讀書要熟讀而精思。仔細閱讀,反復思考,多重琢磨,分析評價,總結歸納,吸取我們所需要的精華部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