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理故事大全
前世是誰埋了你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專某月某日結婚。到那屬一天:
未婚妻卻嫁給了他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
一息。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心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赤條條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點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
過去:
挖個坑:
戰戰兢兢把屍體埋葬了………疑惑間:
畫面切換.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看到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嗎?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埋葬的人,那人就是他此刻的丈夫。書生大悟,唰地從床上做起,病癒。
B. 有哲理的佛教故事
快 樂 之 道
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里鋤草,迎面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筆耕生活 柯靈
「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際遇萬千。象牙塔,十字街,青雲路,地獄門,相隔一層紙。我最嚮往這樣的境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什麼疾風驟雨,嘻笑怒罵,桂冠榮銜,一律處之泰然,但這需要大智慧大學問,不是隨便什麼人能夠企及的。」
C. 佛教哲理小故事
佛:「我來有僧寶留世。」
波旬源:「你要教化眾生得引進新人吧。你老人家不會拒絕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誨吧。」
佛:「不會。」
波旬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弟子入你僧寶內,穿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
佛聽了波旬的話,久久無語,不一會,兩行熱淚緩緩流了下來。
波旬見此,率眾狂笑而去。
佛:末法時,我將率弟子脫掉袈紗走出寺廟,一世修行...。
D. 60個佛教經典小故事
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內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容不快樂呢?」
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
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遊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於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這么小,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那麼不如一口都不喝。」
講到這里,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飲。」
E. 急求佛教哲理故事
給你發郵件了~你點網址就能看到了。
F. 關於佛教的哲理故事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獃獃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贊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學里教授禪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禪師,什麼是禪。
南隱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覺,他繼續往杯子里注水。
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著用紙巾拭水,並對南隱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著說:「你的頭腦里裝滿了你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G. 佛學哲理故事
1 山頂大笑-葯山惟嚴
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禪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葯山本來是石頭希遷的學生,一天,葯山問石頭希遷:"三乘十二分教義,我還粗略領會一點。禪門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我實在沒有弄明白,請師父為我指點。"石頭希遷:"這樣不對,不這樣也不對,這樣不這樣總是不對,你怎麼辦?"葯山不知所措。石頭希遷:"你的因緣不在這里,還是到馬大師那兒去吧。"葯山惟嚴稟受師命,恭敬地去禮拜馬祖道一禪師。還是那些提問。馬祖道一:"我有時教它揚眉眨眼,有時不教它揚眉眨眼,有時揚眉眨眼的是它,有時揚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麼理解它?"葯山聽了恍然大悟,便向馬祖禮拜。馬祖道一:"你見到了什麼道理,就行禮拜謝?"葯山惟嚴:"我在石頭希遷老師那裡,就好比蚊子叮鐵牛,不得其門。"馬祖道一:"既然這樣領悟了,就得好好護持。"
有一天,葯山惟嚴在禪坐,石頭禪師見後便問:"你在這里干什麼?"惟嚴答到"什麼也不幹。"石頭說:"這樣就是閑坐了。"惟嚴說:"如果是閑坐,就有所作為了。"石頭又問:"你說什麼都不幹,到底不幹什麼呢?"惟嚴答道:"千聖不識。"
一次,惟嚴禪師在坐禪,僧人問他:"師父,你坐著獃獃地思量什麼?"禪師回答:"思量這個不思量。"僧人不解地問:"不思量的怎麼思量?"惟嚴說:"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嚴禪師登山散步,忽然雲霧散開,月亮露出了身影,禪師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傳到了周圍十幾里外還聽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來問,僧徒們說:"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刺史李翱聽說此事,為葯山惟嚴賦詩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2 禪宗公案:聖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第一個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中國信佛的第一個皇帝,他是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名字叫蕭衍,他度很多人出家為僧,建塔、造寺、塑像裝金,自己還披袈裟上座講《放光般若經》,人稱佛心天子。所以達摩第一個去看他。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聖!
梁武帝一見達摩,就把這教下最玄妙的極則問題提出來問:聖諦第一義是怎麼一回事?考考達摩。哪知這天下衲僧跳不出凡、聖、真、俗的圈繢,到大宗師手裡,輕輕一捏,便粉碎無余。達摩應聲答道:「廓然無聖!」我們如在這句話下薦得,便歸家穩坐,飢來吃飯,倦來打眠,自在受用,不用在這里分是分非,說長道短了。
「廓然」,就象虛空一樣遼闊,廣大無邊,清虛靈明,不動不搖。這是暗示我們的心性猶如虛空一樣,遼闊虛明,清空廓徹。「無聖」,既然象虛空一樣的靈明廓徹,一樣也沒有,當然沒有聖,也沒有凡了。但須注意,雖然一切沒有,這知道沒有的是誰?達摩大師把這無法形容、比擬的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盤托出給梁武帝看。可惜俏媚眼做把瞎子看。武帝只知持論教義,說凡道聖而不明心性。不知道這說無的是誰,道有的又是誰,而當面錯過。禪師家猶如善舞太阿劍的能手,輕輕一揮,就把你心中的凡聖、真俗等等葛藤,齊根斬斷,直下指點你見性。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於聲色而不識,果能一切放下,不隨聲色物相遷流,這妙明真心猶如遼闊的太虛空一樣,哪裡有聖有凡?
雖然一切沒有,但非同木石,而了了分明。這知道沒有的是誰?就是達摩祖師當時指點梁武帝見道的「廓然無聖」的妙明真心啊!假如我們著相,心中存有聖凡見,就不能見道,要離相離見才能入道。
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而梁武帝是著相的人呀,你說廓然無聖,連聖也沒有豈不落空?可人家說你是聖人呀!你怎麼說聖人也沒有呢?
於是帝繼問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
梁武帝在有「聖」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問:「對朕者誰?」以為這下子抓住了要害,你說「無聖」,那麼,站在對面的是誰?
這句話有兩重意義,一者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二者和我對話的是誰?梁武帝的本意只是第一重,站在我對面的是誰?但在宗下就不這樣,而是取第二重,問這能對話的是誰?就象我們現在參禪問:念佛是誰?拖死屍的是誰?講話是誰?聽話又是誰?這個「誰」就有分量,象是問話,卻是直接指示你見性。這句話不這么好答,不是見性人,就不免眼目定動,手足無措,不知落處。但是達摩祖師是大宗師,他明知你是第一重問義,死馬權作活馬,強作第二重問義答道:「不識。」達摩祖師這句答話真疑殺天下人,你是悟道宗師,怎麼說不識?
這「不識」二字,從表面看,似乎是不認識,但實際是直示真心酬對他是誰的「誰」字。這能問和能答的東西,有相可見嗎?有能所相對嗎?無相無能所,有誰認識誰呢?當我們打開本來之際,身心世界都沒有,只是一片虛明,沒有色相,沒有相對的二者,有誰認識誰?這個「不識」有如千鈞之重,如會得,則當下悟去;如輕率地只當認識不認識會,則磋過了也。
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雖信佛,但般若根器很差,所以「帝不契」。禪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要悟當下悟,不是拖泥帶水的說教。在兩三句問答之中,語不投契,所以達摩踏著一根蘆葦就渡江到魏國去了。
帝後舉問志公,志公曰:陛下還識此人否?帝曰:不識。
這梁武帝回到後宮去問寶志公。志公就問梁武帝,你還識得達摩嗎?帝曰:「不識。」
志公曰:這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請。
志公曰:莫道陛下發使去請,闔國人去,他亦不回!
寶志公說,不用說你陛下遣一個使臣去請達摩祖師回來,就是你把全國人發動去請達摩,達摩祖師也不回來了。這為什麼呢?因為達摩祖師是來傳佛心印,度有緣眾生的,不是來受你供養的,他更不需要名譽,只要得一個半個開悟之士能接法,紹隆佛種就是了。
達摩祖師渡江至魏後,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大師,徹悟心源而傳法。其餘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但是他們只得禪宗的皮、肉、骨,而不能得髓。
那麼,學禪這么難,值茲末法時代,豈不要斷絕佛種嗎?不!末法時代也有正法根器人,廣大佛子中,上上根人,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揚,禪門是會興隆的。因為有佛、菩薩的偉大慈悲力量加被,只要深信不怠,天天朝於茲、夕於茲,流連於茲、顛沛於茲,不斷地前進,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參考資料:網上資源
H. 一則很有哲理的佛教故事
這叫一切因緣莫不是自己過去造作的,所以無論現在的境遇好壞都不要傷心去討厭或者歡喜去貪戀,因為這是無自性的,是緣起。緣起就有緣滅,實在是無一法可得啊。阿彌陀佛。
I. 求十個短篇佛教的故事…
2010-02-08 13:29:01 來自: 悲`馨(世事是空 真心才是實心) 一、放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裡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
二、還要我放下什麼
唐代,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大意是:在禪修的道路上,我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怎麼做?
趙州禪師答:「放下吧。」
嚴陽尊者說,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麼?
趙州禪師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領悟。
三、洗缽去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五、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獃獃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六、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贊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學里教授禪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禪師,什麼是禪。
南隱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覺,他繼續往杯子里注水。
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著用紙巾拭水,並對南隱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著說:「你的頭腦里裝滿了你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J. 佛學故事~簡單~有哲理~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只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拙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 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同,佛主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准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主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里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象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主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的抱著……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的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