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的哲理
⑴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是什麼意思
類似良葯苦口,忠言逆耳。
意思:好聽的言語不一定可信,可信的語言不一定動聽。
主要是告訴你不能輕信他人。
⑵ 信言不美的解釋
這一章前三句可以說是人類在認識事物方面的行為准則,老子用辯證的方法論述了人類在言說和學問領域立言、立學、求知的規范。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2500年後的今天來看也是無可爭辯的真理。它告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華美麗的言辭,要用朴實無華、自然流暢、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辭。而對於表面浮華美麗的言辭和文字,要認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誤導。「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上一句的延伸。上善之人立言朴實無華,言必真實,就沒有辯解的必要。而那些善辯之人,因為要掩蓋不真實的本意,故要用華美矯飾的言說來辯解,他們的本意是欺瞞,是不善的。當今一些誇大其實的廣告,要掩蓋其不實的功用和服務,用漂亮的言辭,精美的畫面,來掩蓋虛假的真相,他們都是欺騙,都存有不善,是美言不信和辯者不善的現實寫照。「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知與博的對立關系,應用於今天仍然是真知的格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學科的分支越來越多,學問的前沿越來越細化深化,只求博學即可發明創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有更加專深的學問才能適應社會、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才能叫真正掌握對社會有用的學問專長。這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現實意義。但任何事物間的對立都不是絕對的,都不能把它們絕對化。要充分認識老子提出的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的對立性,但千萬不能把它們完全的對立起來,因為沒有絕對的對立。在這一句上,就有很大的片面性,我們還要從知與博的統一性方面來認識。要認識到博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知的基礎,真正的真知灼見除了必須有精深的學問研究以外,博學也是做精深學問人的賴以進行精深研究的基礎,由博入精,先博後精的學問家是普遍存在的。對教育而言,基礎的教育就是要求博不求精,而專業的教育就是要舍博求精。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是貫穿道德經全篇的上善之人的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一種偉大博愛的表現。再與紅樓夢中「好了歌」唱出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結合起來思考,就應該能真正理解和樹立上善之人的偉大價值觀了。要理解文中的「既」字的含義,是盡和全部的意思,就是說這種「為」和「與」是盡其所能和盡其所有的。
最後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貫穿道德經全篇的上善之人「利」與「不爭」的行為准則。我在「上善若水新解」一文中已經詳細地談了體會,故不再多述了。老子在道德經全篇的結束之句重提「為」「利」與「不爭」的命題,是再一次強調上善之人時刻不要忘記的這一人生諍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⑶ 信言不美的釋義
信:真實。美:美妙,漂亮。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
出處:《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常接於美言不信.
⑷ 老子《道德經》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如何解釋
「信來言不美,美言不信」。自
「信言」就是信實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為本。有道者言語質朴簡約。其文風既不像表現情感的詩詞歌賦,更不像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虛華美言,也能傳世以揚名,邀寵以獲利,但不能啟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風質朴無華,絕無「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此處的「善」,不指狹義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論」風格是徹底的實事求是,必合於「大道至簡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驗。因此不會搞繁瑣哲學,更不會玩弄詭辯的概念游戲以惑人
取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里的「知」指覺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稱真知。
「博」則是博學,指書本學問的廣泛,也包括修煉理法
的博雜。修道是化繁為簡、萬法歸一的實修實證,而非
求博學,因此最忌理障雜陳,使心不專。而有道明師的
啟示形式,也是一理貫串,方可通達人心,不會顯示博
學,喧賓奪主 、橫生枝節。老子的「學說」形式之實質,就是始終不離於「道」性的無為大法、最上乘法、頓悟漸修之法、全方位高層次養生大法。
參考《現代道德經》一書
⑸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幾句話用哲學的觀點該怎麼解釋
哲學上,這些觀點屬於絕對論,是有失偏頗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回
「信言」就是信實可答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為本。有道者言語質朴簡約。其文風既不像表現情感的詩詞歌賦,更不像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虛華美言,也能傳世以揚名,邀寵以獲利,但不能啟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風質朴無華,絕無「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此處的「善」,不指狹義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論」風格是徹底的實事求是,必合於「大道至簡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驗。因此不會搞繁瑣哲學,更不會玩弄詭辯的概念游戲以惑人
取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里的「知」指覺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稱真知。
「博」則是博學,指書本學問的廣泛,也包括修煉理法的博雜。修道是化繁為簡、萬法歸一的實修實證,而非求博學,因此最忌理障雜陳,使心不專。而有道明師的啟示形式,也是一理貫串,方可通達人心,不會顯示博學,喧賓奪主 、橫生枝節。老子的「學說」形式之實質,就是始終不離於「道」性的無為大法、最上乘法、頓悟漸修之法、全方位高層次養生大法。
參考《現代道德經》一書
⑹ 為什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體現了辯證法思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指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專妙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屬不真實,不可信。語本《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⑺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是為何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信而不美,善而不信」。真實並不美麗,美麗也不真實。在這里,美和信是一對矛盾。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矛盾。例如,一個人通常喜歡在別人面前拍別人的馬屁,他也喜歡在別人背後拍別人的馬屁。謙虛是一種美德,但過於謙虛的人可能有一顆欺騙性的心。沉默是一種好行為,但是那些故意保持沉默的人可能會犯陰謀罪。不要認為外表誠實的人內心誠實。那些看起來像紳士但意圖不良的人應該學會謹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些人說最美麗的話,但最終你會被他們騙了。因為他如果偽裝得漂亮,如何打動你,讓你上鉤。相反,外觀真實而樸素,沒有包裝。它通常沒有外表的美,也就是新面孔的美,這就是「信言不美」。老子的智慧是從生活和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可以驗證生活和歷史。
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體現出
聽起來舒服的話不能相信,值得相信的話通常不那麼順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版言」就是信實權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為本。有道者言語質朴簡約。其文風既不像表現情感的詩詞歌賦,更不像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虛華美言,也能傳世以揚名,邀寵以獲利,但不能啟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風質朴無華,絕無「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此處的「善」,不指狹義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論」風格是徹底的實事求是,必合於「大道至簡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驗。因此不會搞繁瑣哲學,更不會玩弄詭辯的概念游戲以惑人
取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里的「知」指覺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稱真知。
「博」則是博學,指書本學問的廣泛,也包括修煉理法
的博雜。修道是化繁為簡、萬法歸一的實修實證,而非
求博學,因此最忌理障雜陳,使心不專。而有道明師的
啟示形式,也是一理貫串,方可通達人心,不會顯示博
學,喧賓奪主 、橫生枝節。老子的「學說」形式之實質,就是始終不離於「道」性的無為大法、最上乘法、頓悟漸修之法、全方位高層次養生大法。
參考《現代道德經》一書
⑼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訴我們認識論的道理是
答案A
本題主要考來查學生對唯源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大塊知識中觀點的把握;以及現象與本質、矛盾的含義、聯系的條件性的理解程度。「信言」不一定「美」,「美言」不一定「信」,告誡人們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A符合認識論的要求。「信言」要「美」,「美言」要「信」,這體現了對立與統一,聯系的條件性,B、D均體現了辯證法的知識。C符合唯物論的知識。故應選A。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哲理思想。弘揚民族文化,發揚先進文化要對這些詩、詞、成語的理解賦以時代色彩。
⑽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麼意思
意思是: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知道學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