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他勵志發展農業

他勵志發展農業

發布時間: 2021-02-09 08:35:28

⑴ 有個勵志故事是講一種毛竹的,有誰記得的麻煩與我分享一下謝謝

竹子的故事
(一)
在中國的最東邊生長著一種竹子,名叫「毛竹」。那裡的農民到處播種,每天精心培養
等待著種子萌芽,即使農民幾年來一直精心照顧,毛竹4年也只不過長3CM。別的地方的人看到這種情景,搖著頭表示完全不能理解。會這樣想:花這么長時間種它做什麼,浪費時間和精力。
但是,竹子5年後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長著。這樣只用6周就可以長到15米,這里瞬時間就可以變成鬱郁蔥蔥的竹林。雖然4年間只長了3CM,但從第5年開始了暴風成長,6周時間好像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
但之前的4年間,毛竹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即使拼了命去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或者即使不被人知道也堅持到底的人們。
當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也許會認為他們很不幸或認為他們是傻子,但他們並不是不在成長,而是在紮根,很深很結實的根。等到時機成熟,他們會登上別人遙不可及的巔峰。
也許你現在做的事情看不到成果,但不要害怕--你並不是沒有成長,而是在紮根。
(二)
一天,我決定放棄我的人生。為此,我到森林裡,與佛做最後一次交談。「佛祖,你能給我一個讓我不放棄的理由嗎?」我問。
佛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你看看四周,看到那些山蕨和竹子了嗎?我播種了山蕨和竹子的種子後,給它們光照和水分。山蕨很快就從地面長了出來,茂密的綠葉覆蓋了地面。然而,竹子卻什麼也沒有長出來。」
第二年,山蕨長得更加茂密。竹子的種子仍然沒有長出任何東西。兩年過去了,竹子的種子還是沒有發芽。
然而,到了第5年,地面上冒起了一個細小的萌芽。與山蕨對比,它小到微不足道。但是,僅在6個月之後,竹子就長到100英尺高了。它花了5年時間來長根,竹子的根給了它生存所需的一切。
佛祖對我說:「孩子,你這段時間所做的掙扎,實際上就是你長根的時候。不要拿自己與別人對比。現在,你的時機到來了。你會上升得很高!」
我離開了森林,帶回來了這個故事。千萬不要後悔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好日子帶給你幸福,壞日子帶給你經驗,兩者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幸福讓你甜蜜,考驗讓你強大,失敗讓你謙虛,成功讓你閃光。永不言棄!
(三)
有一個孩子,生長在農村,如果他要有一個好前程,必須讀好書 ,考上大學。可是,他一連參加了兩年高考,也沒有考上大學。
這年冬天,他跟隨父親上山挖冬筍,父親告訴他,挖冬筍有一個訣竅,就是順著竹鞭挖。孩子找到一根竹鞭,順著竹鞭往下挖,很快挖滿了一籃子竹筍。但猛然發現,他已經足足挖了一百多米,他從來沒有想到一根竹鞭可以那麼長。
父親說:「竹子就是靠這樣發達的根系維系著生命,你看到過山上有竹子枯死嗎?」
孩子如醍醐灌頂。過了年後,孩子再次參加了復習,終於金榜題名。
教授說:「這個故事中的孩子,就是我。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任何一項成功都必須努力,就像竹子把鞭深深扎入土地一樣,不要認為沒有成功,是因為機遇沒有來臨,而是你的努力不夠。」
教授說:「還有,我最後想告大家一個教案中沒有的『理論』。毛竹在筍期,遇雨就長,但是等到長成竹時,它就幾乎不長了。三五年之後,竹子會突然發力,以驚人的速度生長,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到竹林里,你會聽到竹子在拔節成長的聲音。它的成長速度是每天兩英尺。」
竹子為什麼在三五年間不長個子?在那幾年間,它的根部在地下發瘋似地生長,它的根系最長的可以鋪開幾里,在方圓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竹子輕而易舉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和雨水。
每個創業的人其實都是一根竹子,在初涉這個行業的時候,就像一株筍,有了陽光雨露,就會成長。但是,靠一時的努力不見得就能鑄就成功,隨時可能會陷入「生長停滯期」。這時候,就要心平氣和,努力擴展自己的「根」,等待突然發力的一天。
(四)
從前,有一個很大的王國,王國的西部有一座非常美麗的花園,花園的主人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到花園里散步一下,而且是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去。
花園里有一棵挺拔的竹子,是園中所有植物中最美麗的一株,也最受主人寵愛。這棵竹子一年比一年茁壯,也一年比一年漂亮,它深知主人喜愛它,也陶醉其中。
有一天,主人若有所思的來到花園,他恭敬地低下頭對竹子說:「親愛的竹子,我需要你」 。
竹子聽到這話便想它的時候到了,他生來就是為了等這一天。於是它滿心歡喜,但卻小小聲地回答說:「是的,主人,我在這里,請照你的意思善用我吧!」
「竹子啊!」——主人嚴肅地說——「我只有把你砍斷才能用你。」竹子一聽嚇壞了,說:「主人你要砍我嗎?。。。你把我養成全花園最漂亮的植物,如今要把我砍掉嗎?哦!求求你,不要!請用我來光榮你吧!主人,求你不要把我砍斷!」
「我寶貝的竹子!」——主人道,而他的聲音又更嚴肅了——「我要是不砍斷你,就不能用你。」花園里頓時一片寂靜,風止息了,鳥雀也停止歌唱,竹子滿懷哀傷垂下它優美的樹梢,不久,喃喃地說:「主人,如果你必須把我砍斷才能夠用我的話,那就照你的意思砍斷我吧。」
「我寶貝的竹子!」——主人接著說——「我不只要把你砍斷,還得要摘掉樹枝和葉子呢。」「主人啊!」——竹子哀嚎——「千萬不要!求你至少留下我的枝葉吧。」
「但我若不連枝葉都砍掉,就不能夠使用你呀!」 這時,太陽躲了起來,鳥兒也 飛散了。竹子全身顫抖,聲音細得幾乎聽不見說:
「好吧,主人,你就砍掉枝葉吧!」
「我心愛的竹子,還不只如此,我要把你劈成兩片,還要把你的心去掉。而我若不這么做的話,就無法善用你。」竹子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它彎得連樹梢都碰到地了。
於是花園的主人把它砍倒,切掉枝葉,劈成兩片,再去掉竹心。然後把它帶到一個清凈的水源處,就在他乾旱的田地附近。他小心翼翼地把這心愛的竹子放在地上,一頭銜接水源,另一頭朝向田地。水源不斷湧出水來,清水流灌了久望甘霖的田地。人們開始種植稻米,日子一天天過去,種子發芽成長,最後到了收割的季節。竹子經過他的受苦和謙遜,如今著實成了眾人的祝福。
當年他英挺俊美只時,他的生機、茁壯都只為了自己,愛戀自己的優美。但在砍斷裁切之後,卻深為主人重用,成為讓整個王國五穀豐登的水源渠道。

⑵ 中國歷史上誰最先學會了種莊稼.

歷史上是黃帝,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又據古史傳說,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紀·黃帝》)。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他率領百姓「時播百穀草木」,並「淳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語)。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
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後,使得中原平原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中國平原農業的代表,被尊為後稷。他生當「陶唐虞夏之際」。《詩經·生民》說他種的大豆(菽)、穀子、麻、麥都特別好。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詩·周頌·思文》歌頌道:「思維後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菲爾極。」
黃帝時代農業經濟和技術的突飛猛進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證。依據現有考古發現和研究可知,分布在陝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的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而來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了突出的進步,石制生產工具磨製得更加精細,打制石器極為少見,已經使用挖土工具木耒,有的遺址還發現石鉞和三角犁形器。這些改進了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穿孔石刀以及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的大量使用,表明農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收獲量有所增加。當時人的衣著材料,也多由獸皮演進為植物纖維。村落分布更加稠密。陶、石、玉、漆、木等質料的禮器和樂器令人驚嘆,甚至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有的刻畫和書寫符號大體可以確定為漢字的雛形。蓄養家畜的品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有的墓葬中用豬頭隨葬。

⑶ 袁隆平是一位什麼樣的科學家,他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院士的偉大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而且始終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頭雁」,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四十多年來,雜交水稻研究的每一發展階段、每一項重大創新,都離不開他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都體現了他非凡的經驗智慧與學術思想.
1964年,他沖破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觀點的束縛,在我國率先開展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他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優勢組合選配和制種低產三大難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並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頻頻取得重大進展.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首次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實踐的同時,袁隆平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
從1966年發表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來,先後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國外發表12篇;出版專著7部.袁隆平作為學術帶頭人,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專家和技術骨幹,在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從而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
第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1976年開始,「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00年,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順利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組織的驗收,原國務委員、國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贊揚說:「這一成果對保障21世紀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後,袁隆平又提前實現了第二期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它比一般雜交稻增產約30%.
據統計,到2006年止,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稻穀5200多億公斤.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2.4億畝左右,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這是對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的「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最大的追求,為推動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促進我國對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多年來,袁隆平7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為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同時,他還在國內主持舉辦了2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30多個國家培訓了500名技術人才.
這些專家回到本國後都成為當地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的技術骨幹.目前,越南、印度、菲律賓已成為大面積生產應用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的增產效果也十分顯著.如越南,2004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已達65萬公頃,每公頃6.3噸,比其全國平均水稻單產增產40%.如菲律賓,2005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37萬公頃,平均每公頃6.5噸,比其全國水稻平均單產高80%,使菲律賓糧食短缺的局面大為改觀.
菲政府計劃,到2007年發展雜交水稻300萬公頃,實現糧食自給.由於各方面條件已經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外交」的建議,即積極在發展中國家推廣雜交水稻,擴大中國的影響,以此進一步促進雙邊關系的發展.
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雜交水稻外交」將成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參贊學習班上做報告,我國駐80多個國家的大使、總領事和參贊聽取了報告.
第四,袁隆平培養了大批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人才.四十多年來,在他的親自培養、直接教導和間接影響下,不論是在他的研究中心,還是在全國雜交水稻技術攻關協作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梯隊結合、協同作戰的雜交水稻技術隊伍,肩負著將雜交水稻向縱深發展的重任.
如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年來他總是每年把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顧問費捐獻出來作為所長基金,累計捐資達100多萬元,資助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人開展有希望和潛力的項目研究.每年幾乎都有幾個課題獲得2-5萬元的資助.
他不但支持本單位的科技人員,也扶持其他單位的科研人員,如福建農業大學的一位博士後,開展多倍體水稻育種的探索性研究,但苦於經費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後,專門撥出一筆經費,鼓勵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僅思想開明,而且意識超前,他深知未來的農業科技僅靠常規技術必將落伍,而必須與現代生物技術

⑷ 關干促進農業發展的人物的故事

湖南湘鄉90後大學生的農村養豬致富
最初的夢想——回鄉創業,帶鄉親們致富開大奔
2009年高考後,李錫武第一次坐火車去到了上海打工。餐廳服務生、銷售員、搬運工……這些他都做過,他說:那時的他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看不到一絲成功突圍的希望,是的,水泥鋼鐵築成的大牆,卻無法融入他的夢想。而一次中國大事件卻讓他困擾的心豁然開朗——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李錫武說:在上海世博會上,讓他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想想這個發達繁華的大都市,再想想自己貧困的家鄉,也許通過自己的力量也能改變家鄉的風貌呢?就這樣,李錫武足足思考了一個星期後,踏上了返鄉路。
回到家鄉後,問題來了:他該選擇什麼創業呢?
李錫武告訴我:回到家鄉後,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跟爸爸去錳礦開礦,要麼跟媽媽一樣在家養豬,權衡了一下,最後李錫武選擇了養豬來發家致富,發展綠色農業,帶動家鄉人。他更跟鄉親們說:「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能讓家鄉的面貌有所改變。」
從城裡人變身豬倌,村裡人能不笑話嗎?
村裡一下炸開了鍋。鄉親們紛紛質疑:他瘋了嗎?在城裡幹啥不好,非得回農村養豬,這讓家人的臉往哪擱?更有人說:要是賠了錢,你李錫武以後討米都沒人給。一句句風涼話讓李錫武有點心寒,可是夢想的溫度足以溫暖自己的心,他選擇無視這些閑言碎語,而是開始籌集資金,設計圖紙,規劃豬場,資金不夠,他就自己建豬場。那年夏天,他與父親上山砍樹,運磚瓦、砂石,父親當泥工,他當副工,汗流浹背,身上也曬得黝黑。3個月的時間,一磚一瓦砌成了1200多平方米的豬舍,也砌好了他生態養殖的藍圖,讓他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要做就要認真做,李錫武成為了一個好豬倌
李錫武從2011年3月開始養豬,白天他和小夥伴們一起掃糞,喂料,觀察豬的飲食起居,向有經驗的飼養員請教。晚上他就看養殖書,上網查資料,並攻讀湖南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自考本科,有知識才能更好地科學養殖。李錫武幾乎每天都和豬呆在一起,它們不好他也跟著難過。
豬長出來的是瘦肉,大家才願意買。李錫武養的豬白白胖胖,口碑漸漸傳開,豬價也正上漲,天時地利人和,李錫武把他賺的錢和申請的補貼投入到擴大再生產,現代化標准化生產基地很快就落成了。
從發家致富轉向為人類大健康著想服務
人說:一夜白頭,一夜長大;面對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90後小伙李錫武幾乎奔潰!最親密的舅舅因為萬惡的癌症突然離世,讓他還沒好好報答舅舅,舅舅就這樣永遠的離去了,這對正在創業的李錫武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也讓他意識到當今人們都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健康;而人類要健康除了運動,就是吃,運動這種自主性強的事情我們管不著,但如果我們有心,就能讓大家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於是,李錫武又完善了自己的夢想:讓城裡人安心工作,讓農村人做自己內行的事情,即把土產品送上城裡餐桌,讓城鄉人共同致富。
事業步入正軌,李錫武開啟了新的事業
要獲得成功就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2014年6月13日,李錫武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湘鄉市秋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聯合了湘鄉金石、翻江、寧鄉雙鳧鋪、韶山等地的12家養殖基地,養殖黃牛、黑山羊、土雞和土豬,還配套了60多畝有機肥種植的蔬菜。
李錫武說:「我們要讓每一個城裡人隨時感受農村的味道,要讓每一個農村人的勞作都有經濟效益的回報。秋谷農業存在,目的不是去消滅誰,推翻誰,而是建立未來我們認為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安全的綜合農產品品牌。」

⑸ 中國名人勵志故事有哪些

  1. 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2.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3.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舍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4. 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6年浩劫人家不讓他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裡偷偷搞。終於,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5.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⑹ 農業是古代經濟發展的命脈他有什麼樣的意義

古代農業發展的因抄素襲有:1、促進的因素:統治者的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水利事業的發展,農民的辛勤勞動。2、阻礙因素:農民的賦稅負擔沉重,繁重的兵役徭役影響生產時間,個體農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小,土地兼並嚴重等。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⑺ 大學生農業創業勵志故事有哪些

《勇敢的心》《抄阿甘正傳襲》《肖申克的救贖》 《美麗心靈》 《百萬美元寶貝》 《心靈捕手》 《黑暗中的舞者》 《喜劇之王》 《千鈞一發》 《飛躍顛峰》

《後繼有人》《重振球風》奔騰年代 烈火戰車 伯爾尼的奇跡 勇往直前 光榮之路 夢想賓士 一球成名

⑻ 林肯的勵志故事!他出身貧困歷經無數困難最終成就偉大事業的過程!要一些典型事例,能夠很好體現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版,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權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

⑼ 中國古代在農業發展上有傑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賈思勰、宋應星、徐光啟、陳旉、氾勝之等。

1、賈思勰

賈思勰(xié),青州益都(今山東壽光市)人。北魏、東魏時期大臣,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

曾任高陽太守,著有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其取材布局,為後世的農學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

該作品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

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網路全書。

4、陳旉

陳旉(公元1076一1156年),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號如是庵全真子。

公元1149年,陳旉的《農書》詳細總結了我國南方農民種植水稻以及養蠶、栽桑、養牛等生產技術的豐富經驗,並且指出通過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可使地力「常新壯」。

5、氾勝之

氾勝之,氾水(今山東省曹縣北)人,西漢著名農學家。

他所編著的《氾勝之書》,成書於西漢,一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

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游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而聞名於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