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行君子格言做時代君子

行君子格言做時代君子

發布時間: 2021-02-08 19:51:04

『壹』 論語《立身處世》《發憤進取》《君子三戒》《.行己有恥》《言而有信》《行而有禮》《敏而好學》《君子博學

孔子立身處世格言

民無信不立。
言必信,行必果。
不學禮,無以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過,則匆憚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原文】子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站得住的意思),四十而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規律 ),六十而耳順(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七十而從(遵從的意思)心所欲,不逾(越過)矩(規矩)」

【注釋】有:同「又」立:站得住。惑: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顏淵、季路侍(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子曰:「盍(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誇耀)善,無施勞(施,表白。勞,功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 )之,少者懷之。」

【注釋】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盍:何不。合音詞。敝:使……破。伐:誇耀。施:表白
勞:功勞。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懷:使……懷念。

【譯文】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評析】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於「仁德」。
思考:對於子路、顏淵及孔子的志向你怎麼看待,你認為他們的區別在於哪裡,體現了他們各自怎樣的理想?明確:子路:他在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公有」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他胸襟廣闊、仗義疏財的品格。
顏淵:他的志向其實是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既表現了一種高尚的奉獻精神,也表現了他為人比較謙虛謹慎的處世方式和生活態度。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講的是以仁復天下,是聖者之事,這自然就更難得了。

【原文】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託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托輔佐幼君。),可以寄百里之命(寄,寄託、委託。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注釋】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託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托輔佐幼君。寄百里之命:寄,寄託、委託。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評析】 孔子所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乾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廣大)毅(強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弘:弘,廣大。毅:強毅。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評析】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點出了讀書人崇高的歷史使命和必須付出的艱辛,也成了歷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這段話氣勢磅礴,一字千鈞,令人盪氣回腸。歷史上許多忠貞有為之士,為國家、民族立千秋功業,永垂史冊,正是這種思想影響和鼓舞的結果。

【原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注釋】聞:名聲,名望。焉:怎麼。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評析】 這就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於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並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原文】子曰:「三軍(1)可奪帥也,匹夫(2)不可奪志也。」
【注釋】 (1)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評析】 「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於「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對於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這就是中國人「人格」觀念的形成及確定。

【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後也。」
【注釋】雕:通凋,凋零。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孔子在這里強調了人的骨氣:一個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動搖不得,改變不了。一個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剝奪,他的肉體可以被消滅,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變,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孔子的這種思想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圖強、勇敢有為,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礎。

【原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通達,顯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有名望),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對人謙恭有禮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何如:怎麼樣。達:通達,顯達。聞:有名望。是:這。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譯文】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評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聞」是虛假的名聲,並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裡如一的問題。

【原文】子曰:「士而懷居(1),不足以為士矣。」
【注釋】 (1)懷居:懷,思念,留戀。居,家居。指留戀家居的安逸生活。
【譯文】 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評析】這是孔子論讀書人應該有的胸懷和志向。孔子認為留戀家室,貪圖舒適、享樂,是沒有出息的。志存高遠,發奮求知,艱苦創業,經邦濟世才是讀書人應有的境界。

課文小結:這幾章都是講立身處世的道理。人的一生應該有崇高的目標,要做一個高尚通達,令人信任、可以託付重任,對他人、對社會都有用的君子。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規劃好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做好每一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此外,還要有堅定不移的志向和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毅力。

『貳』 君子敏格事而訥格言是什麼意思

答:錯了吧,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應當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叄』 急求君子格言,感謝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誇誇其談為恥。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並不為此而感到慍怒,感到郁悶,感到煩惱,這,不也是胸懷坦盪的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樹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現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大意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自己怎麼做,失敗了,也是檢討自己的過失。小人做什麼事情,總是指望別人,失敗了,也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指出了對過失的正確態度,是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格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比賽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後登堂,比賽完後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也還是君子之爭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會致力於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中義
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寬廣,光風霽月; 小人的心胸狹窄不平,常懷憂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達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
君子常坦盪,小人常戚戚。
君子常泰然,小人常憂勞。
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
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
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謹於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於求乞。
君子常懷念於德性,小人常懷念於鄉土。
君子常重義,小人常重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貞觀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肆』 有關君子的名言警句

1,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益一世。——清·金纓

君子的為人版志權向不失其純,僅在為人、為天下萬民,可謂欲小,而為民為天下謀事,不存偏私利己之行,氣量自大。

2,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

作為君子應當以不受外界影響來修養自身,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對名利如果不採取淡薄的態度就無從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擾就不能有所前進達到遠大的目標。

3,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宋·蘇軾

君子要想達到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就一定要能夠忍耐。

4,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

君子的舉止態度如果不莊重,那就會沒有威信。

5,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仁義,只有會讓他終生無法忘記的憂心之事,但卻沒有短暫的憂心之事。

『伍』 君子小人的十大名言論語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君子能夠領悟的是內道義,容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
君子行事都是以義作為根本,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是與義作比較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舍棄道義,做事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陸』 《易經》關於君子的18條格言,你做到了嗎

1、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2、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內象》
3、君子以儉德辟容難,不可榮以祿。《否·象》
4、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象》
5、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
6、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大過·象》
7、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家人·象》
8、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9、君子以懲忿窒慾。《損·象》
10、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象》
11、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升·象》
12、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13、君子以恐懼修省。《震·象》
1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
15、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濟·象》
16、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系辭上》
17、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系辭上》

『柒』 要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名言,至少要7則,帶翻譯和感受!!!謝謝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誇誇其談為恥。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並不為此而感到慍怒,感到郁悶,感到煩惱,這,不也是胸懷坦盪的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樹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現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大意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自己怎麼做,失敗了,也是檢討自己的過失。小人做什麼事情,總是指望別人,失敗了,也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指出了對過失的正確態度,是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格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比賽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後登堂,比賽完後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也還是君子之爭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會致力於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中義

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寬廣,光風霽月;小人的心胸狹窄不平,常懷憂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達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餓....

這位同學你加油啊.....

累啊......笑

那個,感受我實在寫不出來了.....

『捌』 古人關於君子的名言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誇誇其談為恥。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並不為此而感到慍怒,感到郁悶,感到煩惱,這,不也是胸懷坦盪的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樹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現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大意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自己怎麼做,失敗了,也是檢討自己的過失。小人做什麼事情,總是指望別人,失敗了,也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指出了對過失的正確態度,是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格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比賽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後登堂,比賽完後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也還是君子之爭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會致力於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中義
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寬廣,光風霽月; 小人的心胸狹窄不平,常懷憂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達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
君子常坦盪,小人常戚戚。
君子常泰然,小人常憂勞。
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
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
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謹於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於求乞。
君子常懷念於德性,小人常懷念於鄉土。
君子常重義,小人常重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貞觀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太多了,說不完

『玖』 急求警示古文格言,如夫君子之行。。。注出處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專靜無以致遠。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其中有名的是這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拾』 關於君子的格言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誇誇其談為恥。而行動中總是力求做得更好!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並不為此而感到慍怒,感到郁悶,感到煩惱,這,不也是胸懷坦盪的君子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樹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現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大意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自己怎麼做,失敗了,也是檢討自己的過失。小人做什麼事情,總是指望別人,失敗了,也認為是別人的問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 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指出了對過失的正確態度,是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格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比賽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後登堂,比賽完後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也還是君子之爭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會致力於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中義 小人看中利 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寬廣,光風霽月; 小人的心胸狹窄不平,常懷憂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達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君子常坦盪,小人常戚戚。君子常泰然,小人常憂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君子常念及刑法,故謹於自守。小人常念及恩惠,故勇於求乞。君子常懷念於德性,小人常懷念於鄉土。君子常重義,小人常重利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讀易詳說》解《易·否·初六》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 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貞觀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山木》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太多了,說不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