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禪宗的哲理詩

禪宗的哲理詩

發布時間: 2021-02-08 02:16:15

❶ 關於禪宗的詩句

1、《禪詩一:找到自我》

唐·無盡藏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內把梅花嗅,春在枝容頭已十分。

譯文:一個人光是東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裡會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們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世間上的人,又往往不識自己,愚昧、苦惱,多麼可憐!

2、《禪詩二:擺脫迷惑》

唐·鳥窠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譯文:人從生到死,都無法擺脫迷惑。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滿了迷惑,那麼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淪,到最後一無所得。

3、《禪詩三:聚散隨緣》

唐·龍牙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譯文:花的朝開暮謝是無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無常。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存的東西,一切都要仰賴因緣才能存在。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要彼此珍惜。

4、《禪詩五: 自在灑脫》

宋·此庵守凈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❷ 與禪宗有關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六祖慧能偈語.
菩提樹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樹本來不是樹,明鏡台也不是台.
本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染上塵埃呢?

慧能寫這個偈語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

慧能的主要是針對神秀的偈語說的,證明慧能更加的心中無物.有更高的悟性.

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偈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這首佛偈就是為了證明空性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關於慧能的偈頌,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他的偈頌寫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慧能的偈頌到底是怎樣寫的,學術界目前還有爭論,但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主要內容。「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佛教的內部體系是非常復雜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數的中國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兩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為中觀學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它以講空為主,破斥迷信,掃盪一切形相。它認為,一切萬法,本性皆空,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其一切事物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也包括我們在世俗的認識活動中所得到的各種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要斷除各種系縛。故中觀學派之講空,對於系縛的破除,尤其是對「見」(認識)縛的破除,確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總是有它的反面。中觀學派講空,最後講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盤解脫)的程度,無疑動搖了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因此,佛教從中觀的「真空」向「妙有」過渡,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後,便開始出現了宣講「妙有」理論的一系列經典,如《法華經》、《涅盤經》等等,宣傳一種永恆、普遍、絕對的佛性,以作為一切眾生及萬物存在的基礎。在中國,這兩種思想幾乎同時傳入。於兩晉南北朝之際,經過道生等人的闡揚發揮,綜合空有,結合《般若》之「緣起性空」,與《涅盤》之「佛性妙有」,從而提出了一種普遍意義上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張。其理論的中心認為,所謂的「佛性」,也就是眾生成佛的內在依據、內在原因,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永恆的存在,它具有感應一切的功能,可與一切眾生及萬物相應,因而能夠攝持於一切眾生及萬物之中。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佛性」是一切眾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這里所說的「佛性」,在他們看來不是什麼特殊的東西,就是般若學所說的「緣起性空」之理,又可稱為「實相」、「法性」、「空」「真如」等等。這樣就在最高意義上將般若的「空」與涅盤的「有」完全同一起來,也就是說那種永恆的「佛性」,其實就是「空」。從這種思想出發,我們可以看得出:在世間的意義上,一切眾生都是五蘊和合的產物;而在最高的理論意義也就是「實相」的意義上,則一切眾生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間唯一無二的「空」理。這種空理是宇宙間唯一的真實,它處在眾生之中就表現為眾生的「佛性」,表現於萬物之內則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對於「空」之「佛性」來說,由於它僅僅是一種空理,就不能用語言和思維加以分別,而是超出了一切語言思維可表的具體特徵之處。而所謂的「染凈」就正是這樣的分別之一。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理解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含義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盤》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並把二者融合為一。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之下,慧能說出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著名偈頌。所謂「本來無一物」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皆為假象,沒有一法為實有;所謂「何處惹塵埃」,則特別強調「塵埃」也不是真實的,沒有染與不染的分別。總之,他是主張佛性本凈,為唯一的真實,故沒有塵埃,也沒有塵埃可染。因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現出來的,唯此為真,其他皆假。所以,眾生只要認識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認識了「空」理,就能覺悟成佛。慧能的這種看法,反對神秀所說。神秀把身體看作是「菩提樹」,把心當成是「明鏡台」,從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這就是主張「有」了,從而違背了般若「緣起性空」的原則。另一方面,神秀強調「塵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間可染之物執為實有,這也與般若的原則背道而馳。另從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張是要簡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凈垢問題,也是不必通過修心以斷除情慾煩惱,故修習可在日常生活之中進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頓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則是漸修,是「時時勤拂拭」。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❸ 王維的哲理詩句有哪些

王維被稱為唐代詩人中的詩佛。一方面說明,王維是個忠誠的佛教信徒,另一方面,也說明,王維的詩中,充滿著佛教的味道和禪的意蘊。他的幾首最好的哲理詩,基本上都是藉助佛學,來闡明一種哲學道理的。個人認為,詩佛王維最好的哲理詩,有以下幾首。我列舉如下,希望能幫到您!

第一首,可以說是王維最有名的哲理詩禪學詩,就是他的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王維最著名的一首唐詩。開頭兩句說自己年齡大了以後,開始隱居南山篤信佛教。隱居生活悠閑自得,沒有嘈雜的人聲鼎沸,也沒有紅塵滾滾的煩惱。興致來時,他獨自游覽自得其樂,不求人知,只求心領神會而已。最有名也最有哲理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話一方面是寫景,更有深意的是這句詩中蘊含的哲理。人生有成功和失敗,有鮮花和淚水。關鍵是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身處絕境也不要失望,可能這正是希望開始的地方。正如陸游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樣,在絕望中蘊含著希望。

第二首是他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個人認為,這是王維最好的寫景詩,這首詩也充分體現了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全是寫景,卻動靜結合,無聲勝有聲。按照禪宗的理解,這是一個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非動非靜、亦空亦靜的禪宗之境。

❹ 佛學禪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宗派。禪宗因主張修習禪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禪宗所蘊含的對本性的關懷,以及由此出發而展開的處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覺觀照、審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現著人類精神澄明高遠的境界,從而保持了持久魅力。
禪宗哲學象徵,表徵著禪宗思想。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禪宗思想,又必須要追溯其淵源。《禪宗思想淵源》具體地論析了佛經對禪宗思想的影響。這些經典有《楞伽經》、《起信論》、《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維摩經》、《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涅盤經》等。該書指出,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緣由的唯識思想、以遣除掃盪之不二法門為特色的般若思想、強調事事無礙的華嚴圓融思想,對禪宗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對禪宗思想體系的每一層面,作者又分別使用三組話語材料來加以闡說:大乘佛教經典話語、禪宗哲學象徵話語、禪宗詩歌境界話語。「本心」、「迷失」、「開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禪宗的要義。對境界論的四個主要類型,作者也以翔實的材料和客觀的分析,說明各自的側重點及其內在的關聯。這樣就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圓融互攝的闡釋體系,開放而縝密。

❺ 佛教禪宗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版「二入」指「理入」和權「行入」。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盪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惠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惠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❻ 中國禪宗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系。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這時聽眾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地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凈,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沖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游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❼ 禪宗的一些哲理名言

禪宗哲理名言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殺人刀,活人劍內。」
「懸崖撒手,自肯容承當。死而復甦,欺君不得。」
「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以真理為習慣,化習慣為真理。」
「引爆激情,頓開智慧。」
「時時可死,步步求生。」
「參要真參,悟要實悟。」
「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
「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放下歸零;歸零達道。」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異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攀援,不能證得。」

上述禪話說得何其好啊?可是誰能做到呢?

人生最大痛苦,莫過於「知道做不到」——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禪修的意義在於:讓你真正「知道」,並且「做得到」——只許你「會」,不許你「知」!

❽ [佛教]關於禪宗的頓悟

1.頓悟是量變到質變的瞬間。不是空想,能後一下子靈光一閃,這是不現實的。
就像是每天都吃飯,吃的肚子越來越漲,最後垃了一堆屎。這拉屎的感覺就是頓悟的感覺。 我們悟禪也是這樣,每天參於生活,每天見了行行色色的人,肚子里也有各種感覺(如:覺的別人不如自己,卻又工資比自己多。)這種感覺就是肚子里的大便,直到有一天你忽發現,原來他多工資是有道理的,這時就像拉了一泡屎。有禪心的人就覺的爽,無禪心的人拉屎就盯著屎看,惡心。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頓悟後其實什麼也沒有得到。 真的什麼也沒有得到嗎?只有自己知道。
2.果位就是別人對你的感覺。如:你覺的你母親好溫柔,溫柔便是她的果位。當一個人陌生人來到我們面前時,他的果位就是他的名字。 人即是佛,佛即是人,本無分別。

3.斷也非斷。 當他明了對自身有關系的事時,是斷了無明。但有很多和他沒有關系的事,卻又斷不了。佛的法力再大,也要看他對什麼有興趣。無興趣的斷也非斷。

4.普通人:就像是隔壁王大爺。//你是不是一想到他,就想到王大爺三個字,這就是果位,就是佛,也是普通人。

5.頓悟過程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從不同的經歷明白同一個道理。這叫觸類傍通,一通百通。

6.每個人都在路上,佛也是。 天有陰晴圓缺,如有人覺的它修的圓滿了,那就是他馬上又要缺了。 法無常法,任何法也只是為了應當前情況而生的,這一瞬間圓滿了,下一個瞬間又要從頭再來。應對的情況完了,此法也就完了,那有圓滿?騙騙無知的熱心人還差不多。

最後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作結束語: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❾ 中國禪宗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系。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這時聽眾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地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凈,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沖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游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❿ 禪宗的《經》都有哪些

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是開悟明心(破本參);二是眼見佛性(破重關)。因明回心見性則為初地菩答薩,永不轉退,地地增上直至圓滿;所以方便說「成佛」
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楞伽經、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大乘起信論被編為禪宗七經,是因為:
一:為立志於禪宗的學人宣說「真心」的體性,使之建立正知見,具備揀擇眼,熏習般若體性;
二:為已悟者印證所悟真假。
般若類經典都有如上功德,七經一論具有代表性。

開悟之果,極為殊勝;超越二乘聖者,於佛菩提道上永不轉退。是極利根並且福德極深厚者才可企及。
所以,閱讀如上經論,可積累「慧」的資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懺悔罪障,可積累「福」的資糧;善知識「看話頭」(比如虛雲老和尚)的開示,可訓練動中定力(禪宗特有之法)。諸緣和合,待因緣成熟時才有悟的可能。閱讀經論只是條件之一,僅此一點而得悟,末學聞所未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