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卞之琳哲理
1. 《斷章》卞之琳 辨析 哲理詩還是愛情詩
卞之琳 的《斷章》復確實是一制首充滿哲理的小詩。如果讓我來講的話,我寧願用辯證法。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你在橋上看風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近處的樓上,有看風景的人,也把你作為「橋」的風景的一部分看去了。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句本身就很美,而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更是妙不可言。
全詩用的是白描,卻充滿了主觀和客觀的辯證:你在橋上看風景,這是你的主觀,但是你卻不自覺地成為「橋」的風景的一部分。同樣的道理,在樓上看你的人,他不也是「樓」的風景的一部分嗎?
同樣的道理,當然,詩人更加抽象地用了明月的意像,你在觀賞明月映窗的美景時,又怎麼能知道,有人把你深深地思念呢?你在望月時,是不是也在思念誰呢?
說是佛法,其實不然。就是辯證的把觀賞和被觀賞統一起來了。把局部和整體統一起來了。把「我境」和「他境」統一起來了。的確是「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似的。
2. 卞之琳的《斷章》揭示了什麼哲理
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斷章》是內現代詩人卞容之琳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詩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
(2)投卞之琳哲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作者曾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
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可見詩人主要希望表現一種相對關系,因而創作了此詩。
3. 以卞之琳的斷章中蘊含的哲理寫文章可從哪些角度出發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版的夢。權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單就這二句來看:1.相對的環境,具有不同的的人生。我們托起了自己的人生,同時也點亮了別人的人生。自以為與我們沒有關系的人或事,總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可分割。2.只要擁有一顆欣賞的心,到那兒,都是美麗的風景。因為風景就在我們身邊。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們在點綴自己時,同樣也點綴了身邊的人或事。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這眼前的美好。我們要善於為別人披上美麗的嫁紗,因為美好的、幸福的東西,總是相通的。
4. 結合詩《投》分析卞之琳詩歌創作的特點700個字
卞之琳《投》
獨自在山坡上,
小孩兒,我見你
一邊走一邊唱,
都厭了,隨地
撿一塊小石頭
向山谷一投。
說不定有人,
小孩兒,曾把你
(也不愛也不憎)
好玩地撿起,
像一塊小石頭
向塵世一投。
卞之琳這首《投》創作於1931年,屬於他早期的經典作品。反映了作者在創作早年對於生活的茫然無措的心態。
一個小孩兒,因行路途中的無聊,隨意地撿起一塊小石頭,將其投向了山谷。這一場景被卞之琳看到後,引起了詩人的沉思。他想到,小孩兒可以輕而易舉地決定石頭的命運,那麼,是不是有更強大的力量(「有人」)在決定著小孩兒的命運呢?
這個「小孩兒」彷彿是詩人自己,是那麼的孤獨,一句「獨自在山坡上」就可以體現出來,接下來講述「小孩兒」獨自的行為,「一邊走一邊唱,都厭了,隨地\撿起一塊小石頭\向山谷一投」。簡單的幾句話就把人在孤獨的內心表露無遺。以「小孩兒」自喻,更體現了這種心理,小孩子本來應該天真無邪,充滿快樂的,而且孩子們有愛玩得天性,再他們那個年齡不該是獨自一人,而是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嬉鬧玩耍才對,詩人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這里作者採用第一人稱作為作者,似乎是詩人自己用內心看到的用肉眼表現出來,把自己的感受轉嫁到另一個對象身上,以圖更好的表達和敘述。 同時,這幾句也體現了「小孩兒」,也就是詩人自己的茫然失措的心態,「一邊走一邊唱,都厭了」直接展示這種心態,而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隨地\撿起一塊小石頭\向山谷一投」,這種漫不經心的動作把作者茫然無聊的心態展現無遺。「說不定有人,小孩兒,曾把你(也不愛也不憎)\好玩的撿起,像一塊小石頭\向塵世一投」,這里使用了相對的思想,小孩兒撿起石頭向山谷中一投,有人把小孩兒當作小石頭一樣向塵世一投,對於有人而言小孩兒如同石頭,而小石頭投向的山谷如同小孩兒所在的塵世。石頭相對於小孩兒,山谷相對於塵世。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同一件事情在他們看來是完全不同,或者不同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完全相同的,相對而言,石頭在小孩兒的眼裡和小孩兒在有人的眼裡,他們沒有什麼不同,價值等同。
滿意請採納。
5. 卞之琳的 斷章反應了什麼哲學原理
斷章反應了:
1、世界事物的相對性.別人是你的風景,你又是別人的風景.
2、事物的相互依存性.明月的意境依賴於你守望的窗,某人的夢因緣於你.
3、自我中心的謬誤性.我們都在復雜關系網路中.
6. 卞之琳《投》說說作者講出了什麼人生
反映了作者在創作早年對於生活的茫然無措的心態
答案有幫助,記得點贊
7. 誰能品味一下卞之琳的<<斷章>>
論詩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斷章》看作是一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其實作為言情詩來讀,詩味才足呢!那優美如畫的意境,那濃郁雋永的情思,那把玩不盡的戲味,那獨出機杼的題旨,細細品來,的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繫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裡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盪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里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里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秘,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渲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里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朴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里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8. 卞之琳的《魚化石》包含了怎樣的哲理意義
這首詩表面上字來意淺直,實則詩味深長源,晦澀難懂。從詩名副標題和正文的某些字眼,人們很容易把它看成愛情詩,事實上它是一首哲理詩。這可以從詩人的自白中得到應證。詩人曾對本詩作過這樣的注釋:「魚成化石的時候,魚非原來的魚,石也非原來的石了。這也是『生生之謂易』。近一點說,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們乃珍惜雪泥上的鴻爪,就是紀念。」它們似乎在告訴人們,無論在你的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什麼,那曾經有過的美好的東西,不管時空如何變幻,仍然會象雪地上清晰的爪印,象永恆的魚化石,在內心留下美好的回憶。因此對本詩的詩意我們可從兩個層面上把握:從淺層面上看,這首詩通過某個人,或者某個非人的生物在講述著一個曾經有過的過去的故事。其中有往日生活的想像、困惑,也有對往日的追思與留戀。從深層次上講,詩人從魚化石中獲得的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羨魚與悲己的哲理。魚化石是無生命的,但詩人卻把它視為有靈性的活物,與之對話,甚至艷羨它特有的「懷抱的形狀」,嚮往它:永恆的柔美的「水的線條」。當「你」、 「我」都遠了,成為歷史,也就成了哲學意義上的永恆。
9. 卞之琳的《斷章》所蘊含的哲理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後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版字眼裡藏著權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
10. 卞之琳的 斷章 體味這首詩的意境和蘊含哲理
有圖嗎?機器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