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格言與俗話

格言與俗話

發布時間: 2021-02-06 20:32:19

1. 分類的諺語、俗語、格言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面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葯← →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二,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並稱為俗諺,把它們匯編在一起。匯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並不相等。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如:

①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⑨墨是可以磨濃的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①①人心齊,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鐵尺磨成針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於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甲,滿招損,謙受益(書面語)

乙,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口語)

甲,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乙,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乙,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口語)

以上三組,嚴格地說,甲為格言,乙為諺語。但是,由於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加以區分,而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存在一些交錯現象

俗語中一部分為諺語,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語句,它們並沒有總結知識經驗,而只是表述一種情態。如:

①不認這壺酒錢

②不知道哪頭炕熱

③蟬曳殘聲過別枝

④橫挑鼻子豎挑眼

⑤眉毛鬍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趕晚集

⑦求爺爺,告奶奶

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算點頭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①②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

這一部分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知識經驗的諺語不同,而又無確定的術語,現在只是籠統地稱為俗語,實在有必要把它跟諺語區別開來,給它一個確定的名稱。

有的圖書稱之為「慣用語」,但所涉及的語言現象,卻是「俚語」,如:背靠背、開夜車、亂彈琴、磨洋工、冤大頭,等等。筆者以前在《俗語五千條》的前言中,曾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熟語這一術語的定義,也不十分明確,有的辭典又把它當作高於俗語、成語的術語來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語」的讀音近似,某些方言區甚至就是同音詞,作為術語,自身有不足之處。再三斟酌,覺得不如用「俚語」來代替。

俚語,這個術語有時跟俗語相混,俚俗並稱。這個「俚」,跟「鄉里」之「里」有關,望文生義,也就是里人(鄉下人)的意思。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既然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又多指俚語,不如就借用「俚語」一詞,來專指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四,歇後語、俏皮話

歇後語、俏皮話,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上的術語,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假慈悲(修飾片語)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往往會轉化成歇後語。

①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綉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③芝麻開花,節節高(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綜上所述,諺語,俚語(描述性的俗語),歇後語,這三部分構成俗語的整體。俗語屬於口語型的語句,與書面語型的成語、格言有所區別,它們是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兩大系統。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諺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2. 名言和格言,諺語分別是什麼意思

名言釋義:
很出名的說法,著名的話
格言釋義:
含有教育意義可為准則的字句
諺語釋義:
民間流傳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

3. 有關戰爭的格言和俗語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狹路相逢勇者勝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4. 格言,諺語,成語,歇後語,俗語 有什麼不一樣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諺語,俚語(描述性的俗語),歇後語,這三部分構成俗語的整體.俗語屬於口語型的語句,與書面語型的成語、格言有所區別,它們是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兩大系統.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諺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歇後語、俏皮話,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上的術語,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於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例如⑩什麼病吃什麼葯← →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5. 關與交往的格言和俗語

1、只要厄運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鄭秀芳

2、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

3、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為誰也不是懦弱到連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報復的。——伊索

4、近賢則聰,近愚則聵。——唐·皮日休

5、確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種適宜狀態的與世無爭的生活。——蒙田

6、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清·中居鄖

7、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易經》

8、失信就是失敗。——左拉

9、使人俱不若使人愛,使人愛不若使人敬。——李惺

10、真誠到永遠。——海爾著名廣告語

11、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李白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晉·傅玄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澧。——莊子

14、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周恩來

15、你要打開人家的心,你先得打開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裡容納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裡去。——錢錘書

16、一個企業要永續經營,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用戶的承認。企業對用戶真誠到永遠,才有用戶、社會對企業的回報,才能保證企業向前發展。——張瑞敏

17、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18、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是他同別人的友誼。——林肯

19、一絲一毫關乎節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一生的名譽。——林達生

20、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決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林肯

21、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愛因斯坦

22、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國語》

23、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紀伯倫

24、理解絕對是養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威爾遜

25、受到痛苦,我就叫喊,流眼淚;遇到卑鄙,我就憤慨;看到骯臟,我就憎惡。在我看來,只有這才叫生活。——契訶夫

26、由百折不撓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無敵的物質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愛因斯坦

27、勿以身貴而,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諸葛亮

28、不要相信對任何人什麼都相信的人。——萊辛

29、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莎士比亞

30、哦,朋友,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因為有了你,藍天才廣闊無垠;因為有了你,玫瑰才火紅艷麗。

6. 如何區別諺語、格言和俗話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這是一句俗語。俗語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俗語屬於"熟語"范疇。"熟語"是語言中常用而且定型的片語或句子。一般的片語或語句是可以臨時組織的,但熟語一般不改變其組織結構,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熟語一般包括俗語、成語、慣用語、格言和歇後語。既然屬於熟語,所以這幾類熟語的界定不是非常明確(往往是由某標准區分的,比如"成語"往往是"四字格式",書面語色彩濃;而慣用語多為"三字格",口語色彩濃厚),往往有兼容現象,互相也在影響變化(比如俗語中有很多可以視為諺語,格言,而一些格言,由於沿用時間長久,為多數人所用,也就成了"俗語")。熟語的一般特點是:內容豐富,形式精煉,源遠流長,運用普遍而表現力強。
俗語是最有特色的熟語,它是思想文化和語言的結晶,它融匯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識,經過無情的歷史的檢驗、汰洗和提純,是一種歷久而鮮活的語言,它有深博的表意功效。
熟語,是語言中定型的片語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形式。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格言、歇後語等。
俗語,是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
由此看來,熟語包含的范圍廣,俗語的范圍相對較窄;熟語既包括書面語又包括口頭語,俗語則側重在口頭語。

7. 諺語與俗語的區別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面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葯← →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二,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並稱為俗諺,把它們匯編在一起。匯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並不相等。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如:

①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⑨墨是可以磨濃的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①①人心齊,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鐵尺磨成針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於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甲,滿招損,謙受益(書面語)

乙,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口語)

甲,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乙,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乙,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口語)

以上三組,嚴格地說,甲為格言,乙為諺語。但是,由於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加以區分,而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存在一些交錯現象

俗語中一部分為諺語,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語句,它們並沒有總結知識經驗,而只是表述一種情態。如:

①不認這壺酒錢

②不知道哪頭炕熱

③蟬曳殘聲過別枝

④橫挑鼻子豎挑眼

⑤眉毛鬍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趕晚集

⑦求爺爺,告奶奶

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算點頭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①②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

這一部分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知識經驗的諺語不同,而又無確定的術語,現在只是籠統地稱為俗語,實在有必要把它跟諺語區別開來,給它一個確定的名稱。

有的圖書稱之為「慣用語」,但所涉及的語言現象,卻是「俚語」,如:背靠背、開夜車、亂彈琴、磨洋工、冤大頭,等等。筆者以前在《俗語五千條》的前言中,曾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熟語這一術語的定義,也不十分明確,有的辭典又把它當作高於俗語、成語的術語來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語」的讀音近似,某些方言區甚至就是同音詞,作為術語,自身有不足之處。再三斟酌,覺得不如用「俚語」來代替。

俚語,這個術語有時跟俗語相混,俚俗並稱。這個「俚」,跟「鄉里」之「里」有關,望文生義,也就是里人(鄉下人)的意思。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既然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又多指俚語,不如就借用「俚語」一詞,來專指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四,歇後語、俏皮話

歇後語、俏皮話,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上的術語,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假慈悲(修飾片語)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往往會轉化成歇後語。

①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綉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③芝麻開花,節節高(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綜上所述,諺語,俚語(描述性的俗語),歇後語,這三部分構成俗語的整體。俗語屬於口語型的語句,與書面語型的成語、格言有所區別,它們是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兩大系統。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諺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歇後語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8. 格言與諺語有什麼區別

格言:熟語的一種,含有勸誡意義的話,例如:「滿招損,謙受益」。
諺語:熟語的一種。在群眾中流行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應出深刻的道理。例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我個人認為,格言和諺語同屬於熟語,但是格言的范圍比諺語要窄,格言只是那些具有勸誡意義的熟語,所謂格言,是指含有勸戒和
教育
意義的話。它常常是哲人、智者或其他成功人士立身處世、建功立業的人生經驗總結,體現了他們人生智慧的精華。格言作為一種智慧的語言,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格言猶如一顆顆光彩照人的珍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為後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更以其筆觸生動、內涵深邃、論斷精闢被引為座右銘,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也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觀點,增強說服力。
而諺語的范圍很廣,包括包括勸誡類型、日常生活習慣等,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類: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9. 有關「孝」的名言警句與俗語

1、孝子之事親抄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戰國 孔子《孝經·紀孝行》

解釋: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春秋 孟子《孟子·萬章章句上·第四節》

解釋:孝子行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奉雙親的。

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春秋 孟子

解釋:只有孝順父母,才可以排解憂愁。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解釋——戰國 孔子《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解釋: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5、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春秋 孔子

解釋:父母愛的東西,做兒女的也應當去愛;父母尊敬的人,做兒女的也應該去尊敬。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