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語錄
A. 莫姓名人的名言,急用
莫文秀 全國婦聯副主席
莫應豐 作家
莫皓然 大霸集團主席兼總裁 莫一心 經濟學專家
莫曉萍 廣州浩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
莫崇碧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斗英雄
莫言,作家
1莫英(1450-1518),字國器,號白石,明恩平人。少時被流賊劫去,官兵得之,獻入宮內,升大使侍憲宗,再升內官監右少監、大監,賜蟒衣,居官忠盡,為憲宗孝宗三朝倚重。葬京都西山白石港。(《廣東通志列傳》、清《恩平縣志》)
2莫敏,明開建(今封開)人。嗜學而操行謹飭。應貢選祁門典史,公恕謙慎,當道因其學行優長,薦擢浙江道監察御史(《肇慶府志》、《開建縣志》)
3莫御,字擴如,明高明人。天啟七年(1627)舉人。歷官山東清平知縣,浙江道御史。時值戰亂,飢民載道,捐俸賑濟。又修鶴山大道,贈學宮船隻,供士子鄉試、會試乘坐(《高明縣志》)
4莫筌(女),五代入宋連州人。周渭妻。明長沙馬氏與南漢相持,渭為南漢所俘,筌母子流落昭州。不久,渭脫身歸宋,時筌僅二十餘歲,二子尚幼。父母欲嫁筌,不從。勤勞節儉,自謀生計。二子撫育成人,各完婚事。後渭官廣南轉運使,託人訪筌,筌知渭久已改娶,不復隨行。渭具奏其事,詔特爵為縣君,二子亦賜官。(《南漢書》卷14、乾隆《連州志》
卷8、阮元《廣東通志》卷323)
5莫士忠,字行恕,明開建(今封開)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舉,任端州府教授,師道克舉。遷上饒縣丞,再以忠孝清謙薦本縣知縣, 有政聲。後值靖難之際,進香至京城,以大義極諫成祖。忤旨罷歸。(《廣東通志》、《肇慶府志》)
6莫與齊(1560-1627)字元慎,號蒼屏,明末連州人。攻苦力學,講習不倦,連之俊秀,多出其門。年五十歲序貢國學,益加淬勵。天啟二年(1622)登進士第,已六十三歲。初授南京太平府推官,折獄詳明,人稱「莫青天」。天啟七年卒。著有《曙光齊詩集》,已佚。今存文一篇,詩六首,殘句一聯。(乾隆《連州志》卷7)
7莫之仿,清初陽山人。順治八年(1651),南明安定侯馬寶攻城,之仿捐谷助軍糧,城賴以全。次年,南明軍再次攻城,之放率兵助守。歷時二旬,援兵不至,城陷巷戰,之仿被執,觸石自殺。(阮元《廣東通志》卷303)
8莫子捷,號遠崖,清乾隆間高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舉人。歷任湖北麻城、蘄水、黃州通判,沔陽州同、應山知縣。勵操守,有政聲,清廉寒素。參與編修道光縣志。(《高明縣志.列傳》)
9莫天佑,字均作,南宋封開人.嘉定四年(1211)進士。任連州司法參軍,改道州寧遠縣令。學識淵博,工文詞。子侄俱領鄉薦。(《廣東通志》、《肇慶府志、《封川縣志》、《嶺南古代一奇葩》
10莫天賜(1706-1780)清海康人,越南河仙城總兵莫玖之子。本名琮,字士麟,號樹德軒。康熙四十五年(1706)生於柬埔寨隴奇,後轉居越南河仙。其父莫玖死後,襲父職,又提升為「欽差都督琮德侯」,進一步開拓河仙。曾興建「孔子廟」、「招英閣」,辦「義學」。有詩集《河仙十詠》傳世。(王增權《越南河仙的開拓者和捍衛者》、《海康文史》1989年第2期)
11莫以寅,字休倩,是明末清初新會人。年十六,補諸生。平生慷慨,倜儻不羈。甲申(1644)聞變,痛哭為書訣父,閉閣自縊。其叔排闥救之,得不死,遂棄儒冠,著道士服,與同里湯晉遨遊吳越山水間,嘯歌自遣,年三十二卒。著有《明史綱》、《哂雲閣草》。(《曝書亭集》、《羊城古鈔》、《新會縣志》)
12莫世忠 ,字健輝,清高明人。雍正十三年(1735)中舉,乾隆二年(1737)丁(ji)進士,奉旨賜名「如忠」,翰林。任甘肅成縣知縣,以振興禮教為急務。大金川用兵,世忠供應各路兵馬糧草,井然有條。升洮州撫番同知,有楊土司吞並馬僧綱所轄居民三千戶,世忠秉公糾正。調順天南路同知,再升郎中。年老辭官歸里。為文雄渾,自成一家。著有《見性詩集》、《端溪書院課藝》。(《高明縣志.列傳》)
13莫弘濟 字汝航,清東莞人。康熙十四年(1675)舉人。官安徽蒙城縣令,盡心政務,變民陋習。調四川井研知縣,妥善處理內江縣民與楚人爭田案。以大理寺右評事告歸。(宣統《東莞縣志》卷66、《東莞詩錄》卷31)
14莫汝醇, 字瑾圃,清高要人,元伯子。嘉慶副貢。歷任龍門、和平、揭陽等縣等縣教職。善吟詠,山川所歷,均有所作。(宣統《高要縣志》卷218、張維屏《紅棉山館詩鈔.序》)
15莫如龍, 清陽山人。咸豐年間(1851-1861)庠生。以醫為業,長於痘科。撰《痘科新書》,未竟而逝。生平遇貧者有病,即贈以葯。(民國《陽江縣志》)
16莫如善, 字子明,明恩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四川兵備、雲南參政、福建按察使,有政聲,以廉稱。著有《代藝賢已稿》、《三教會稿》《政紀》、《莫子明文集》。弟莫如爵,字子秀,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與堂兄莫如士合稱「三莫」,皆進士出身,邑有三鳳齊鳴坊。(《恩平縣志》)
17莫啟智, 字毓奇,號鏡川,清東莞 人,廩生。潛心鑽研理學。每夜記日間言行,稱《日省錄》。光緒二年(1876),請官府禁挖蚝殼,保護農田。創全族交糧法,以免催科之苦。著有《誡子庸言》。(宣統《東莞縣志》卷73)
18莫宏齡, 字等叔,清初連州人。學問廣博,才思敏捷 ,工詩文。與兄松齡俱蜚聲學舍。康熙十五年(1467)歲貢廷試。三十年授文昌縣訓導,在任六年,士風大變。今存詩一首,文二篇。(乾隆《連州志》卷7)
19莫松齡 字礪伯,清初連州人。莫與齊孫。早年以明經入太學。順治十七年(1660)授英德縣訓導,振興學校,人材蔚起。康熙五年遷曲江縣教諭,秩滿,升懷遠縣知縣。蒞位三載,明敏勤慎。時遇漕河堤崩,奉命修築,著有勞績。(乾隆《連州志》卷7)
20莫尚簡, 明封川(今封開)人。儀表俊偉,聲音洪亮。任職於福建惠安縣,愛民重士。離任時,惠安士民以詩送者千百計。時知縣王用璽不慎失印,誣尚簡婿盜而受株連用刑,後竟斃於獄中。喜嘉靖中,督府伸雪其冤。(《肇慶府志》、《封川縣志》)
21莫顯誠, 清番禺人。祖父清華擅醫術,教以制葯用葯之法。名大著,遠出祖父之上。莫氏丹葯遂因之擅名於時。(同治《番禺縣志》卷49)
22莫益蘭, 別號安民,元陽春人。元末農民義軍首領。自幼習武,擊技精良。時民不聊生,益蘭遂與眾酋領密謀舉義。至正十二年(1352)襲擊官署,盡殺污史,占據邑城,以莫知州自擁,保境安民。為政十六載,至明洪武元年歸順明朝。治政期間,嘗築水堤,民稱「益蘭陂」。決瀆治耕,政績卓著,民頌之「莫安民」。(《新編陽春縣志.人物篇》)
23莫夢呂, 字日載,東莞蕉利村人,明經莫龍錫(字覺宇,工詩,崇楨5年貢士,西寧學)之子,大清順治14年進士。早有文譽,邑之從學者最眾.。 晚乃通顯,舉順治甲午鄉書,辛丑成進士,未出仕,至今稱詞壇宿素者夢呂為稱首。與陳應乾、鍾兆進等稱邑之名士,常為文酒之會,酒後常為詞曲付小吏歌。
24莫梓園 (1851-1924),名世墉,字作勤,以號行,南雄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赴廣州求學,頗受康有為 、梁啟超維新思想影響。與邑人集資購地,倡辦實業學堂。學生除學習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常識外,還學習機械原理、勞動技術(如織布、編織藤器等)。並自製電池,在學堂安裝電鈴、電燈,後因資金不足而停辦。宣統元年(1909),創辦啟蒙學堂。民國二年,推行新學制,改辦高等小學,自任校長。民國四年,被省立南雄中學聘為教員。晚年,與人組織雪社,廣購書籍,講學授徒,為地方文化教育事業出力頗多。(1991年《南雄縣志》)
25莫鴻猷, 字宣三,清陽江人。道光十五年(1835)恩科第二名舉人。旅京十餘年,充景山官學教習。後歸邑主講濂溪書院。鴻猷尤致力於邑中政制事宜,本邑改廳及籌建考棚事,均與有力焉。家居好談水利,嘗築水壩於鳳凰村,以資灌溉。(《陽江志》卷30)
26莫超宗 ,字逸雲,清茂名儲良坡人。樂善好施,周急濟困,縣中公益,每捐重資。咸豐九年(1859)由同知職捐知府,先後授貴州之石阡、思南、遵義等州府,多以清剿復地有功。後加按察使、布政使銜,旋署貴州西道。在黔近二十年,修城郭,整團練,興文教,禁私鑄,復鉛廠,民享其利。光緒四年(1878)卒,年六十七。(光緒《茂名縣志》)
27莫普濟, 字聖階,清東莞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翌年飢荒,出粟賑濟。官山西襄陵知縣,革除騾馬稅。卒於韶州府教授任。(宣統《東莞縣志》卷68)
28莫如士 字子元,明恩平人。以龍驤軍籍領順天鄉薦。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歷官監察御史、大理寺丞。剛直敢言,理冤恤滯,人以為有於謙遺風。(《廣東通志列傳》、《廣東考古輯要》、清《恩平縣志》)
B. 百家姓 覃 經典語錄
[qín xìng]
覃姓 編輯
覃姓,姓氏,讀音多音字:qín,tán音,作姓氏使用時一般讀作qín。姓源出有四。覃姓相對集中分布於長江中游以及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自治區境內。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
當今覃姓人群分布於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特別行政區。少數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
中文名 覃姓 外文名 Qin Chum 拼 音 Qín 得姓方式 部落符號 得姓始祖 伯益 主要郡望 弘農、會稽、江夏 主要堂號 光裕堂、務滋堂 著名人物 覃元先、覃應機、覃振等 百家姓排位 96 人口排名 98
目錄
1 歷史發展
▪ 主要源流
▪ 得姓始祖
▪ 遷徙傳播
▪ 字體變更
2 人口分布
▪ 宗祠對聯
▪ 家譜文獻
▪ 字輩排序
▪ 名人頻率
▪ 知名人物
歷史發展編輯
主要源流
覃(Qín)姓氏有四種出源:
1、據《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
"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雲:"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左傳》雲:"覃懷,近河地名。""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左傳覃懷註疏》雲:"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雲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考古學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的形貌。覃懷地區,西與北是太岳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台、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後,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改為覃姓,稱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復姓皇覃氏所簡改。據《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
覃元先(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南海人,相傳是皇覃氏之後人)義勇隸屬。
3、覃(tán)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音譚)。
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根據《萬姓統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大封先聖之後時,把他們封於譚國,爵位為子爵,後為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於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並了,當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後裔就「以國為氏」 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譜》)。
4、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為集中
據《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聖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者考證,「覃氏源於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
得姓始祖
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時期協助大禹治水。當時,溫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為圖騰稱有竹氏,首領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處。此地周圍今日仍然竹林叢生,晉代有「竹林七賢」在此地活動。當大禹治水來到這里後,伯益開始協助他治理濟河、沁河和黃河。其後,伯益攜族人向東,隨大禹往東至兗州地治水,今河南浚縣有覃氏族人數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來的,他們以祖地「覃」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隨大禹治水遷徙,最後到了江南的會稽(今浙江紹興),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們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懷地名為氏,在各地產生了覃的姓氏。故覃氏後人奉伯益為覃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浚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從廣西、廣東地區出境的。這些華僑漂洋過海留居海外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並留居海外的則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廣西華僑人口僅次於廣東、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廣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區,據所掌握的資料,海外覃氏,以祖籍為廣西者居多。以容縣為例,據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縣人口59萬,其中覃氏3萬,佔5%強。1979年出版的台灣《廣西文獻》第3期說,馬來西亞有廣西籍華僑華人50萬,其中容縣籍20萬,在容縣籍華僑中,覃氏約5000人。[1-2]
字體變更
變更如下:
這是從大篆、小篆、隸書、演化成正楷時的情形。[3]
人口分布編輯
主要人口聚集地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湘西地區,根據各省、市、縣地方誌有關資料及各地覃氏家譜記載,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台灣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漢、壯、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瑤、侗、傣、水、京等13個民族。定居海外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緬甸、英、美、法、德、荷蘭、瑞士、紐西蘭、加拿大、巴西、哥斯大黎加等21個國家。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自治區87個縣、市都有覃氏分布。根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西通志稿·氏族卷》記載,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區)有覃氏50戶以上,今屬桂林市的臨桂縣有覃氏30戶以上,修仁縣(今荔浦縣境)有2805人,陽朔縣有174個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隨著歷史發展,時代變遷,形成了覃氏相對聚居桂西、桂中、桂東的局面。據1998年統計,覃氏人口較多的縣有東蘭、環江、河池、南丹、羅城、宜州、巴馬、武鳴、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來賓、桂平、貴港、平南、藤縣、靖西、田林、昭平、邕寧、橫縣、容縣、合浦、靈山、賓陽、南寧市等。其中貴港10萬人,田林縣4.1萬人,昭平縣4萬人,武鳴縣1.8萬人,邕寧縣2萬人,容縣3萬人,橫縣4萬人,賓陽縣5萬人,上林縣6萬人,南寧市郊區1.46萬人,在全郊區294個姓中占第19位。博白縣有3萬人,興業縣有2.5萬人。
湖南省
覃氏人口較多的市、縣有:懷化市 4.15萬人,張家界市9.14萬人,石門縣 9.85萬人,邵陽市8.2萬人, 常德市 2.86萬人,永順縣2.42萬人,沅陵縣1.95萬人,桃源縣1.92萬人,龍山縣9.25萬人,瀘溪縣7.85萬人,漢壽縣7萬人,鳳凰縣0.5萬人,澧縣0.45萬人,臨澧縣0.31萬人,麻陽縣838人,永川縣 0.5萬人。其他散居的縣、市有:辰溪縣、江永縣、會同縣、湘陰縣、芷江縣、桃江縣、長沙市、韶山市、零陵縣、慈利縣、南縣、黔陽縣、新晃縣等。
湖北省
覃氏人口較多的有公安縣,1.25萬多人。其餘人口分布較少的縣、市有:石門縣、松滋市、長陽縣、五峰縣、巴東縣、麻城市、鶴峰縣、宣恩縣、赤壁市、建始縣、利川市、廣水市、襄陽市、崇陽縣、天門市、遠安縣、當陽市、恩施州、利豐縣、武漢市、夷陵區、來鳳縣、咸豐縣、枝江市。
四川省
覃氏分布的市、縣:永川縣、奉節縣、雲陽縣、巫溪縣、大足縣、盂縣、巫山縣、重慶市區、安岳縣、郫縣、合川縣、彭水縣、巴縣、達縣、渠縣、巴州區、平昌縣、梓潼縣、射洪縣、靖縣。其中安岳縣約2萬人,大足縣的萬古、國梁、回龍、龍水(大圍)、石馬、三驅、珠溪、郵亭、中敖、元通、龍水(尤西)等10個鄉鎮都有覃氏聚居的村落。
山西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縣:呂梁地區、太原市、大同市、臨汾地區、陽泉市、長治市、忻州地區、運城地區、晉中地區、雁北地區、晉城市、朔州市、盂縣、平定縣、洪洞縣。其中人數較多的有呂梁地區893人(其中交城縣874人),太原市504人,平定縣100人。
河南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縣有:浚縣、鶴壁市、駐馬店市、焦作市、欒川縣、虞城縣、宜陽縣、汲縣等。其中浚縣屯子鄉席營村850人,元上村95人,白寺村27人。
廣東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肇慶市、茂名市、清遠市、雲浮市、高要市、四會市、鶴山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德慶縣、羅定市、高州市、信宜縣。據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記載,茂名市覃氏,1946年為7156人,1953年8126人, 1964年9323人, 1976年 10939人,1988年12630人。
海南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儋縣、樂會縣和東方縣。
雲南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縣、富寧縣、廣南縣、馬關縣以及大理市、鶴慶縣。
貴州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玉屏縣、石阡縣、沿河縣、興義市、冊亨縣、荔波縣、德江縣、桐梓縣等。
宗祠對聯
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授九歲太子;傳各齡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憲宗時,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歲,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後閉戶講學,有文集。
覃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口授九歲太子;家傳各齡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覃昌事典。(見上《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聯》聯釋)
覃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宋代彪彪兩進士;南朝炳炳一將軍。——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開寶進士、沿邊都總管覃光佃及其子景德進士、御史丞覃慶元,父子名重當時。下聯典指南朝梁武帝時名將覃元先,南海人。屢立戰功,加封為將軍。後卒於軍。
覃姓宗祠通用聯
由西至東,風光俱麗;從早及晚,氣象咸和。——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燕頷格鑲嵌覃姓之「覃」字的析字聯。
從政清廉,感德而化;為官公正,莊重不阿。——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河南知府覃應元,字德芳,嘉靖進士。性簡重,入仕二十餘年,所至以清操聞,在河南任上,闔境不嚴而化。官至陝西兵備。下聯典指宋代御史中丞覃慶元,景德進士,融州人。莊重不阿,遇事敢言,舉朝服其公正。
幼本岐嶷,無愧監察真御史;藝工騎射,果書彝常猛將軍。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融州人覃光佃,幼年岐嶷(聰慧),博學能文,開寶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勢,京城人稱他為真御史。後官武騎尉,知雁州軍事,對貪功、懶惰的將士,依法嚴懲,升任沿邊都總管兼勸農使。下聯典指南朝梁覃元先。
家譜文獻
陽光村覃氏家譜:《覃氏》 - 【始祖】:覃興榜
中國覃氏家譜:《旺相堂》 - 【始祖】:覃
象州縣覃氏家譜:《廣西象州覃家譜》 - 【始祖】:覃公
中國覃氏家譜:《要子覃家譜》 - 【始祖】:覃燕清
岑溪市覃氏家譜:《岑溪雙松-要子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岑溪市覃氏家譜:《岑溪雙松~要子》 - 【始祖】:不詳
岑溪市覃氏家譜:《岑溪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湘西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武鳴縣覃氏家譜:《廣西武鳴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宜州市覃氏家譜:《廣西宜州德勝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平樂縣覃氏家譜:《廣西平樂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廣西三江縣周坪鄉泗聯村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宜州市覃氏家譜:《廣西宜州德勝圍道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柳江縣覃氏家譜:《柳江縣覃氏分支 - 正亮堂》 - 【始祖】:楊延平
貴港市覃氏家譜:《廣西貴港五里雲表村》 - 【始祖】:不詳
忻城縣覃氏家譜:《忻城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常德市覃氏家譜:《常德覃家譜》 - 【始祖】:不詳
象州縣覃氏家譜:《廣西來賓象州妙皇屯村》 - 【始祖】:不詳
懷集縣覃氏家譜:《懷集覃氏》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南宜覃家譜》 - 【始祖】:不詳
福建省覃氏家譜:《福建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天下覃氏部落》 - 【始祖】:不詳
馬山縣覃氏家譜:《南寧馬山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十堰市覃氏家譜:《十堰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德江縣覃氏家譜:《德江高山覃氏》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大洋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武宣縣覃氏家譜:《武宣覃家譜》 - 【始祖】:不詳
象州縣覃氏家譜:《象州羅秀屯村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安岳縣覃氏家譜:《安岳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柳州市覃氏家譜:《柳州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來賓市覃氏家譜:《來賓方慶方村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河池市覃氏家譜:《河池那興覃家譜》 - 【始祖】:不詳
那坡縣覃氏家譜:《廣西南寧市那坡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南曉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武宣縣覃氏家譜:《貴港來賓武宣》 - 【始祖】:覃志
中國覃氏家譜:《拉弱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宜州市覃氏家譜:《宜州市懷遠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宜州市覃氏家譜:《宜州市懷遠鎮覃家譜》 - 【始祖】:覃紹芝
貴港市覃氏家譜:《貴港武樂吉斗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東區覃氏家譜:《廣東羅定船步覃家譜》 - 【始祖】:不詳
貴港市覃氏家譜:《貴港武樂吉斗聯合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東區覃氏家譜:《廣東信宜市鎮隆鎮六雙覃訛村》 - 【始祖】:不詳
東區覃氏家譜:《海南省海口市東山鎮玉下村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中國覃家譜》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平沖覃氏》 - 【始祖】:不詳
宜州市覃氏家譜:《宜州覃氏》 - 【始祖】:不詳
中國覃氏家譜:《廣西容縣覃家譜》 - 【始祖】:不詳
羅甸縣覃氏家譜:《貴州羅甸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博白縣覃氏家譜:《廣西博白覃家譜》 - 【始祖】:不詳
四川省覃氏家譜:《四川榮昌》 - 【始祖】:不詳
新興縣覃氏家譜:《新興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柳江縣覃氏家譜:《柳江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湖南省覃氏家譜:《湖南覃家譜》 - 【始祖】:不詳
沐川縣覃氏家譜:《沐川縣 覃氏族普》 - 【始祖】:不詳
德江縣覃氏家譜:《貴州,德江縣高山鄉覃氏族普》 - 【始祖】:不詳
開陽縣覃氏家譜:《貴州開陽馬場關口覃家譜》 - 【始祖】:覃桂河
四川省覃氏家譜:《四川渠縣覃家譜》 - 【始祖】:不詳[2]
C. 李贄:明朝第一思想犯中的精彩語句
李贄(1527~1602),漢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中古自由學版派鼻祖,泰州學派的一權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獨坐】
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
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晚霞.
【系中八絕·老病初蘇】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
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石潭即事其四】
若為追歡悅世人,空勞皮骨損精神。
年來寂寞從人謾,只有疏狂一老身
D. 易氏族譜的名人名言
36
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
是又進行復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
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
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
到上高,便在那裡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
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
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
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說
南宋寧鄉人易祓,
字彥章,
號山齋,
淳熙年間狀元,
官至禮部尚書。
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脫去百姓的布衣換
上官服。
一時師表;
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易翼之知長壽縣,
與上官不合而歸隱,
為一時師表。
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
處士」。
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
37
工詩狀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
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
產紫芝。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
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
性理精微播譽長。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間諸生易貞言,字內美,湘鄉人。有《周易
講義》等。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
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
二栗禮郎享譽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
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代上
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
詩詞為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38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
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
詩詞為釋褐之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
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
——御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
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易
延慶事典。
十、歷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
339
姓(
40
)。
1982
年全國人口普查統
計,在諸多姓氏中,李姓為最多,占漢族的
7.9%
,人數超過
1
億。
占漢族的
1%
以上的
19
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楊、陳、趙、黃、
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而易氏為
93
位,
人口不多。
39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92
,總人口
228
萬
占
0.19%
易立姓開宗歷史悠久,故必經歷過盛衰。人口和人才是體現盛
衰的重要標志。
唐代以前,易氏譜已無存,史籍也少記載,正史只有《晉書》
(
36
、
42
)中,提到易愷和易揣兩將,易雄列傳(
43
)。不過由易
水遷郡望太原和濟陽,再遷江東。其後此數地易氏卻無所聞,已體
現幾度盛衰。
漢代後定居長沙郡,部分再遷江西和鄂東,迄今已逾千載。繁
衍不斷。晚唐時僅宜春郡,就有狀元易重和四位進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贛兩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異族統治和戰亂影響,又呈衰勢。尤其是元末徐壽輝、
陳友諒反元興漢,易姓受到嚴重摧殘。據《明史徐壽輝傳》(
44
)
記載,徐壽輝為羅田人,從事販布,元末盜起,以妖術與麻城鄒普
勝聚眾為亂,至正
11
年(公元
1351
年)以蘄(浠)水為都稱帝,國
號天完,建元治平,連陷湖北,江西諸郡縣,並遠及杭州,翌年為
元軍打敗,遷都漢陽,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
1357
年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子陳友諒投徐軍。逮文俊
麾下,後乘釁殺文俊,並挾持徐,
1358
年陷安慶,破龍興、瑞州,
亂及江南(鄂、贛、皖、蘇等省)。後設計拘徐壽輝。進駐南京采
石磯,擊死徐。
1360
年即皇帝位,改元大義。解放前,我在武昌黃
鶴樓蛇山西麓見到過「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徐陳為亂,首當其
沖的鄂東和贛中北(宜春一帶)和長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
40
E. 晉代的名人
竹林七賢,中國第一帥哥潘安,太後賈南風,武帝司馬炎,白痴皇帝司馬衷,大將桓溫,書法家王羲之,田園詩人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