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觀書有感哲理作文題目

觀書有感哲理作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2-05 22:54:16

⑴ 寫出觀書有感蘊含的道理

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內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容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⑵ 《觀書有感》題目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第二首
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鑒 : 鏡子。
徘徊:此處指來回閃動。
渠 :此處指方塘。

出處 中華詩詞-南宋-朱熹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介紹:【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 進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時,曾知南康軍,提舉浙東茶監公事,光宗時,知漳 州,入為秘閣修撰。寧宗初,官煥章閣待制。後被人攻擊為偽學,落職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 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 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句解: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鑒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⑶ 《觀書有感》 主要運用了什麼表達手法,簡要概括。聯系題目用一句話概括詩中所包含的哲理

比喻的表達手法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自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

包含的哲理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

⑷ 作文觀書有感,和題西林壁,給人的啟迪。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回.
讀著朱熹的這首詩答,我終於知道,這種結果是我應得的,看著試卷上鮮紅的分數,那麼刺眼,那麼的張牙舞爪,嘲笑我這只井底之蛙.
還記得上次領獎時,我自豪地走上講台,接受老師的鼓勵,接受同學們羨慕的眼光,我的虛榮心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總覺得自己很聰明,老師講課不認真聽,認為老師講得太簡單了,都會了.晚上回家也不認真復習,自以為過目不忘.
而這次考試,在我眼中簡單得不值一提的考試,我摔倒了,而且摔得很重很重.
我憤怒地將試卷團成一團.
下課後,老師找到我說:「意料之中,這一個月你總是浮在半空,就當是一個教訓吧,不是將氣發在試卷上就能解決的,你學的是政治,有一種觀點你應該知道,事物是運動發展著的,人也不能停滯,要不斷探索創新,這里有一首詩,你拿去讀讀.」

⑸ 以"觀書有感"這首詩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怎麼寫

就是讀書的讀後感
如果要看名言的話,我有好多呢。
臉是心靈的版肖像,同時又是心靈的繪畫。權
希望是支撐世界的支柱
運動是生命的源泉
時間就是生命
對時間的慷慨,就等於是慢性自殺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懶漢可以不撕日歷,但不能留住時間
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莫等閑,百了少年頭,空悲切
克勤克儉,無悠無荒
沒有一種不幸可與失掉時間相比
失敗就是成功之母
好的作品是從作者的心靈里歌唱素來的。
千金難買回頭看,文章不厭反復改
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
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生活、思想、感情是文學的養料
真實是人應有的最高品性
簡潔是才華的娣妹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騾子牛。
勞動創造了美
閃光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祖國如有難,女應作先鋒
在有美和生命的地方,也就有詩。
知識就是力量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數學是一切其他科學的門徑和鑰匙
不要做懶散地虛度生命

不知道是您想要的嗎?希望您採納我的答案,謝謝!

⑹ 觀書有感的哲理是什麼

  1. 朱熹《觀書有感》是一首說理詩。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風景之作,實際上說的是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首詩包含著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寄託著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讀書需要求異求新,詩作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讀書,不斷從讀書中汲取新的營養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學生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澈如池水。源頭活水不斷,池水才能清澈見底映照出藍天雲影,人只有經常開卷閱讀才能滋潤心靈煥發神采。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以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學習,要堅持開卷不斷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詩的寓意多麼深刻!

  2. 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所領悟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愉悅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表面是寫水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清如許」,實則預示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認真讀書,不斷求新求異,不斷獲取新知,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⑺ <<觀書有感>>經典習題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專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屬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一、選擇讀音
為(wèī wéī)有源頭活水來 一鑒(jiàn jàn)開

一.《觀書有感》中,「半畝方塘」比喻( ),「天光水影共徘徊」比喻( )。作者通過比喻表現了( )。
二.結合自己讀書的體驗,說說你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解。

⑻ 觀書有感 練習題

觀書有感目錄
詩文
注釋
賞析
作者簡介
介紹
詞、句解釋
讀《觀書有感》的感受
號外

[編輯本段]詩文
觀書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編輯本段]注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編輯本段]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事實上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一塊半畝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理學家。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歷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編輯本段]介紹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 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 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編輯本段]詞、句解釋
詞語解釋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徘徊:來回移動
渠:它,詩中指水塘 那:(同「哪」),怎麼。 如許:如此,這樣。 為:因為。
詩句解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
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編輯本段]讀《觀書有感》的感受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編輯本段]號外
觀書有感的第二首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⑼ 以《觀書有感》為話題的八百字作文

清晨,陽光明媚,我來到池塘邊看書。在這里,看累了還可以觀賞風景,真是好自在呀!

池塘四周長著綠油油的小草,草叢中盛開著各式各樣的野花。勤勞的小蜜蜂,嗡嗡地從這朵花飛到另一朵上,不停地忙碌。許多蜻蜓一會兒飛上一會兒飛下,盡情地嬉戲。一些小動物也來到塘邊喝水,真是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大約半畝的方方的小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一樣光潤透亮。抬頭仰望天空,碧藍的顏色彷彿剛剛擦洗過一樣,幾朵白雲慢慢悠悠地飄浮著。它們似乎也剋制不住對小池塘的喜愛,紛紛投入了池塘的懷抱,天光雲影來回徘徊,清晰可見,真是別有一番景緻呀!

我禁不住思索:為什麼這池塘里的水這樣清澈呢?為了解開這個謎,我沿著池塘邊一直往前走。不久,我發現了源頭,活水正從源頭源源不斷地流來呢!這時,我恍然大悟:讀書不是也是這樣嗎?只要我們多讀書,知識就會像源頭活水一樣源源不斷。

這時,我詩興大作,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一首詩《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