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百聞不如一見哲理

百聞不如一見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2-05 15:13:09

1. 名言錦句 成語 俗語等等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唯物論 辯證法 認識論內的) 40條 要詳細

1、天地和氣,萬物自生。宇宙之間的萬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這說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又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誇大了的反映。
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明了物質在先、意識在後,沒有物質就不會產生反映物質的意識。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4、掩耳盜鈴。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又如,「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亦屬此義。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明了意識正確與否,與一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也是這個道理。
6、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明同一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推動事物的發展進程;反之,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又如,「滿招損,謙受益」、「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心靈手巧」等亦屬同理。
8、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又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是說宇宙間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亦屬唯物論。
9、心外無物。是說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意識之外無物。這與「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等,同屬唯心主義。
10、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這是陳雲同志的一貫主導思想,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和迷信盲從的奴隸主義。也就是說要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1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12、刻舟求劍。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屬此類。
13、人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說明客觀事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與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走向了極端,否定了相對靜止,是一種不可知論。
14、天行有常,不為饒存,不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不因為饒是聖王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表明生物的運動都是遵循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長。說明生物成長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試圖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16、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
17、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說明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規律的指導下,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18、量力而行。是說在實際工作中,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強要做的事,使主觀違背客觀。
19、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觀事物不斷地變化、發展,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就必須破除舊觀念,破除迷信盲從;實事求是就是說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規律性,按規律辦事。這兩者是統一的,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輔相成」與此同理。
21、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又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又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等同屬此類。
23、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同屬此類。
24、對症下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以及「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萬物無相異」等都包含了這一原理。
25、對牛彈琴。比喻不分對象,用同一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冠李戴」、「照辦照抄」、「一刀切」、「一風吹」等同屬此類。
26、畫龍點睛。是說在工作中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擒王」,「牽牛要牽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屬此理。
27、荷花雖好,也要綠葉相扶。比喻人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因為次要矛盾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又如,「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等亦屬同理。
28、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違背了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又如,「眉毛鬍子一把抓」,亦屬此類。
29、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毛澤東同志常常以此來比喻成績與錯誤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要求我們要善於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決定,所以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分清主流與支流,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30、本末倒置。這是違背了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流與支流,主次顛倒。又如,「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兼收並蓄」、「良莠不分「等,亦屬此類。
31、抓好典型,兼顧一般。符合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實際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重點和關鍵。又如,「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學會彈鋼琴」等都是這一道理。
32、唇亡齒寒。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同屬此理。
33、竭澤而漁。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後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34、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35、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是說全局與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顧全大局,也不可忽視局部聯系對整體的影響作用。否則,往往因局部的失敗而釀成全局的失敗。又如,「一隻老鼠害了一鍋粥「也是這個意思。
36、看相知命。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把兩種互不相乾的事情強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種「聯系」。又如,「喜鵲報喜,烏鴉報喪」、「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屬此類。
37、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這是說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如,「後生可畏」、「後來者居上」以及韓非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都包含了發展的觀點。
38、故步自封。違背了發展的觀點。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而是用靜止的觀點對待事物。又如,「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都屬於靜止的觀點。
39、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明事物遺傳中的一種必然聯系,即規律性。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又如,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也是說明這個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即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又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哥們義氣害死人」等都說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師傅引入門,學藝在個人。說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否則,再高手藝的匠人也「朽木難雕」。
42、水滴石穿。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即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又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鏤」等,同屬一理。
4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說明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權衡利害。有益的事,應持之以恆,促使它的質變;有害的事,應防微杜漸,阻止它的轉化。
44、適可而止。體現了適度的原則。由於兩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就是掌握尺寸,堅持適度。又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等都說的是要堅持適度原則。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又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4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事物發展總的趨勢前進的,發展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進。這就要求我們在順利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困難;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又如,「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也包含了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比喻只認識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現象,而未認識事物的本質。現象與本質,二者不同。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它是片面的、多變的,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質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48、萬變不離其宗。是說現象與本質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它都是本質的表現。
49、聲東擊西。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別,「聲東」是假象,「擊西」是真象,其本質是迷惑敵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縱」、「圍魏救趙」、「項庄舞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同屬此理。
50、買櫝還珠。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人,看到裝珍珠的盒子精美,於是出高價買了盒子,而把寶貴的珍珠卻還給了賣者。比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又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亦屬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52、盲人騎瞎馬。比喻離開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一種盲目的實踐。因為正確的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因而它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又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即是這個道理。
53、熟能生巧。是說只有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認識。要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須深入實際,反復實踐,切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
54、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經過人腦的思維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由於人們獲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雜、真偽並存、彼此相隔、表裡未辨,所以,需要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綜合過程,才能形成理性認識。又如,「多想出智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同屬此義。
55、邯鄲學步。比喻不動腦筋,一味模仿別人,結果弄巧成拙,鬧出笑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要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否則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又如,「東施效顰」、「囫圇吞棗」等同屬此類。
56、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是說人們要想獲得新的知識,就必須掌握推理的思維方法。因為,只有學會推理(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性,從而使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經不了。比喻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人的實踐和認識也是隨之變化發展的,停止的觀點,無所作為的觀點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是通過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而獲得的,離開了實踐,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裡面找」、「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識」等,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59、書到用時方恨少。是說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到實踐中才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的不足,從而激勵自身不斷地追求知識,擴展視野,深化認識。正如恩格斯說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又如,「吃一暫,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然後知不足」等,同屬此理。
60、學以至用。是說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的根本目的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那種「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實勝於雄辯。是說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只有實踐才能把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並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又如,「說了不算,做出來再看」、「路遙識馬力,日久見人心」等,同屬此理。
62、眾人是聖人。是說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它不僅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那種認為「英雄造世事」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又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也是說這個道理。
63、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來源,也是各種藝術活動的源泉,離開了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所提供生動活潑的素材,任何創作都會成為死水一潭。
6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說在虛心學習間接經驗,認真讀書的同時,一定要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因為間接經驗誠然寶貴,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消化、運用、檢驗和發展。又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強調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
65、失群孤雁終難行。比喻個人的實踐必須同群眾的實踐相結合。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必須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否則,將一事無成。
66、苦盡甘來。是說一個人只有在實踐中,不怕苦,不怕累,敢與困難作斗爭,才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又如,蒲松齡落地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同屬此理。
67、陰陽二氣充滿太慮,比外便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圍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氣構成的物質實體,在物質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個精神世界。規律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又如:「氣者,理之依也」,「氣」是變化日新的物質實體,「理」(精神)不能脫離「氣」而存在。
68、「心之官則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記憶皆在腦」。三者的共同點在於說明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的基礎。
69、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事物及其運動規律都是客觀的。
7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麼就說什麼,不了解什麼就承認不了解什麼,這樣的態度才識明智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當作客觀事物來把握,從自己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自己。
71、入山問樵,入水問漁。樵夫熟悉山中的情況,漁民了解水的習性,故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這句俗語說明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

2. 富有哲理的諺語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
把舵的不版慌,乘船的穩當權。
白米飯好吃,五穀田難種。
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敗家子揮金如糞,興家人惜糞如金。
幫人要幫到底,救人要救到頭。
幫助別人要忘掉,別人幫己要記牢。
飽帶飢糧,晴帶雨傘。

3. 最有哲理性的諺語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久住坡,不嫌陡。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葯農進山見草葯,獵人進山見禽獸。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幹。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經得廣,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4.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和這句話意思差不多的有哪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回事要躬行」出自南宋詩人答陸游所寫的《冬夜讀書示子聿》,意思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4)百聞不如一見哲理擴展閱讀:

《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於慶元五年(1199年)於山陰寫給小兒子陸聿的,此時陸聿二十一歲,正值「少壯」。詩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於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

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在靜寂的夜裡,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哲理詩並滿懷深情地送給了兒子子聿。

5.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和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所揭示的道理是一

  1.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冬夜讀書示子聿》,作者陸游。回這是陸游的一答首教子詩,名字叫《冬夜讀書示子聿》,作於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詩人就知識的獲取,從兩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氣力,一是「要躬行」。詩中表達的思想不僅是冬夜讀書的體會,更是詩人勤奮學習的經驗總結。

    哲理: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依靠親身的實踐,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紙上得來的東西感受總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來自與生活實踐中自身的真實體驗,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碰過壁,吃過苦頭,走過彎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2. 第二句同理,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錢鍾書先生又雲:若只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那不過是一個郵差罷了。在我看來,實踐比書本知識要重要,畢竟,書本理論源於實踐且需經過不斷實踐來驗證。實踐出真知。

6. 富有哲理的諺語是什麼意思

富有哲理的諺語是通過諺語能揭示一定的道理。
比如: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
白米飯好吃,五穀田難種。
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敗家子揮金如糞,興家人惜糞如金。
幫人要幫到底,救人要救到頭。
幫助別人要忘掉,別人幫己要記牢。
飽帶飢糧,晴帶雨傘。

7. 揭示哲理的諺語有哪些

挨金似金抄,挨玉似襲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

白米飯好吃,五穀田難種。

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敗家子揮金如糞,興家人惜糞如金。

幫人要幫到底,救人要救到頭。

幫助別人要忘掉,別人幫己要記牢。 飽帶飢糧,晴帶雨傘。

磨刀不誤砍柴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8. 下列各體現了怎麼樣的哲學道理

1 一切從實際出發
2 時間是認識的來源
3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
4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要 自覺投身社會實踐

9. 百聞不如一見,讓我百明白了什麼道理

百聞不如一見意思是眼見為實。明白了只有親自實踐才能得出真理的道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