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孔子語錄啊

孔子語錄啊

發布時間: 2021-02-04 15:25:01

① 孔子語錄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

1、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時常地去復習多學知識,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因為不了解你,而對你產生誤會但並不惱怒,不也是君子的風范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職盡責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終將無所得。」

4、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5、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向這些人學習優點,對有人身上的缺點要檢查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6、孔子說:「子由,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7、曾子說:「男子漢大丈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把推行「仁」當作自己的職責,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漫長嗎?」 (意思是要自己的一生推行「仁」的儒家主張)

8、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9、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從中有所創新,就可以當老師了。」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 」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行加在別人身上。」

(1)孔子語錄啊擴展閱讀: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

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

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

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

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遊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

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於個人修養問題。

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麼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繫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裡感到喜悅、高興。

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

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於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② 孔子語錄的原文及翻譯。

春秋·孔子《孔子語錄》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孔子說:"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白話釋義: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孔子語錄啊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③ 孔子的一句經典名言是什麼

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摘孔子《大學》(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准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朴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裡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孔子《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孔子語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孔子語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范。)
23、孔子語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孔子《論語》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孔子語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孔子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孔子語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孔子語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孔子語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孔子語錄:《關罘,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孔子《論語》
(《關罘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孔子語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孔子語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孔子《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孔子語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孔子語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摘孔子《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孔子語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孔子語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孔子語錄: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孔子語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孔子語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孔子語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摘孔子《論語》
(如果質朴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朴,也會流於虛福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孔子語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孔子語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孔子語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孔子語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孔子語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45、孔子語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摘孔子《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孔子語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47、孔子語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孔子語錄: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摘孔子《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盪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孔子語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50、孔子語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51、孔子語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孔子語錄: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3、孔子語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孔子語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孔子語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56、孔子語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斗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7、孔子語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8、孔子語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孔子語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孔子語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孔子語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孔子語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孔子語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孔子語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孔子《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孔子語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孔子語錄: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孔子《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孔子語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孔子《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孔子語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孔子語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孔子《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孔子語錄: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孔子《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孔子語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孔子語錄:有殺身以成仁。——摘孔子《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孔子語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孔子語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孔子語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孔子語錄: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孔子《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孔子語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孔子《論語》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孔子語錄:小不忍,則亂大謀。——摘孔子《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孔子語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孔子《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孔子語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孔子《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孔子語錄:當仁,不讓於師。——摘孔子《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孔子語錄: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孔子語錄:道不同,不相為謀。——摘孔子《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孔子語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孔子語錄: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孔子《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孔子語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④ 孔子語錄譯文

孔子語錄譯文
孔子語錄 論語六則[原文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惱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獲得新知識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是機械地學習而不加以思索,那就會迷惑不解;思索了卻不進一步學習,那就會精神疲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思考問題敏捷,學習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把學過的東西記下來,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⑤ 孔子語錄原文及翻譯

語文七年級下的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樹是最後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翻譯: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滿意請採納。

⑥ 孔子名言100句和翻譯

1、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版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權。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4、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7、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⑦ 孔子語錄有哪些成語

樓主好

選我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1)至聖先師 (2)有教無類 (3)見賢思齊 (4)慎終追遠 (5)舉一反三 (6)溫故知新 (7)見義勇為 (8)怨天尤人

2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台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⑧ 孔子語錄(《論語》十九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後時常復習它,不也是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弄得精神疲倦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要注意改正。」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明白卻不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例子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例子,就不再教他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們肩負的使命很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他們以施行仁道為己任,不是很重大嗎?到死了之後才停止,不也是很遙遠嗎?」

1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4、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算是君子,孔子說:「把自己要說的話先去兌現,兌現後再說出來,這樣才稱得上一個君子。」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16、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譯文:

孔子說:「財富和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但如果不是憑正當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困和卑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是由於本不應該貧賤而貧賤了,君子是不會擺脫這種境況的。」

17、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

孔子說:「假使財富是可以求得的話,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麼我還是干自己喜歡的事。」

1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於是說:「沒想到《韶》樂達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19、(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譯文:

曾點說:「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臉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呀!」

(8)孔子語錄啊擴展閱讀:

《論語》十九則: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以聖人之名傳之後世,但除卻思想上的高屋建瓴,孔子亦在政治上為後世辟出一條新路。

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此話絕非大言不慚、自我膨脹,而是建立在具備充分「為政」能力的基礎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實力。

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孔子以這樣的機遇,使他只能以偉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論語,始於《學而》,終於《堯曰》,亦無形中對應了孔子由「內聖」至「外王」的道路。

⑨ 孔子名言大全

【若滿意請及時採納為最佳,謝謝】
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准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朴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裡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孔子《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孔子語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孔子語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范。)

23、孔子語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孔子《論語》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孔子語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孔子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孔子語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孔子語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孔子語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孔子語錄:《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孔子《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孔子語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孔子語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孔子《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孔子語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孔子語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摘孔子《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孔子語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孔子語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孔子語錄: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孔子語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孔子語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孔子語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摘孔子《論語》

(如果質朴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朴,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孔子語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孔子語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孔子語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孔子語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孔子語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45、孔子語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摘孔子《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孔子語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47、孔子語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孔子語錄: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摘孔子《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盪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孔子語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50、孔子語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51、孔子語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孔子語錄: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3、孔子語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孔子語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孔子語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56、孔子語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斗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7、孔子語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8、孔子語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孔子語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孔子語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孔子語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孔子語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孔子語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孔子語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孔子《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孔子語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孔子語錄: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孔子《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孔子語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孔子《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孔子語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孔子語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孔子《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孔子語錄: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孔子《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孔子語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孔子語錄:有殺身以成仁。——摘孔子《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孔子語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孔子語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孔子語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孔子語錄: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孔子《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孔子語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孔子《論語》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孔子語錄:小不忍,則亂大謀。——摘孔子《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孔子語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孔子《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孔子語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孔子《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孔子語錄:當仁,不讓於師。——摘孔子《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孔子語錄: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孔子語錄:道不同,不相為謀。——摘孔子《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孔子語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孔子語錄: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孔子《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孔子語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孔子語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孔子《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孔子語錄: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孔子語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孔子《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孔子語錄: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孔子《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孔子語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孔子語錄: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孔子《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孔子語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孔子《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孔子語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孔子語錄: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孔子《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孔子語錄: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孔子語錄: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孔子《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孔子語錄: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孔子語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孔子《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干這些。)

100、孔子語錄: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摘孔子《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96、孔子語錄: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孔子語錄: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孔子《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孔子語錄: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孔子語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孔子《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干這些。)

100、孔子語錄: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摘孔子《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