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赤壁賦蘊含的哲理

赤壁賦蘊含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2-04 06:15:21

『壹』 《赤壁》這首詩蘊含著怎樣的深刻哲理

《赤壁》這首詩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繫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專己胸懷大志不被屬重用,以小見大。其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蘊含了機遇造人的哲理,又隱含了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也說明了要建立一番事業,需要一定的條件,倘若沒有這些條件,就是英雄也無能為力。同時詩人也是在借古諷今,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於僥幸。

『貳』 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哲學意蘊有哪些

延續歷史。我們常常說,我們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當中唯一沒有中斷專的文化。但是,屬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歷史尤其是傳統文明,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斷裂了。我前些時候到印度,二十幾天里,從大城市到農村,從新德里到菩提伽耶,居然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印度婦女穿西式的裙服,她們穿的衣服檔次、品位不同,但是都是印度的傳統服裝——沙麗。印度的音樂學校,教的都是印度的傳統音樂。在印度,你想學西方的音樂,可以到西方去學,他們自己的學校始終在傳承著自己的民族文化。

『叄』 前赤壁賦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哲學思想

前赤壁賦蘇軾的哲學思想
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具有唯心主義的內成分,但卻同時容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發,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於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肆』 以「蘇軾的赤壁賦體現的人生哲理」為話題的800字作文一篇。

我國宋代大文豪蘇軾,才高學博,其詩詞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可謂多姿多彩,思想深邃獨特。所作各體詩詞無所不精,從蘇詩詞的內容取材極其廣泛,有描寫山水風景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抨擊時看事體現其政治觀點的、還有抒發親情友情和人生感慨的,無論哪類題材都蘊含了豐富的哲理,體現了詩人對社會、對時代、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從一定意義上說蘇軾的詩歌創作開拓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蘇軾的哲理詩詞的主要特徵是形象的寫景、抒情,且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優秀的哲理詩詞由於反映了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真諦的探索,以及對社會理想的嚮往,因而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哲理詩詞,中國古代詩詞園地中的奇葩。異彩紛呈,獨樹一幟,是優秀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光茫四射的明珠。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思想認識價值。哲理詩詞,絨景物、形象、說理於一體,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揭示哲學領域中的某一命題和真理,從而達到傳播知識、啟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優秀的哲理詩詞,總是藝術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結合,成為人類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著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示性,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動的說服力。
蘇軾善於從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發掘其蘊含的深刻哲理。眾所周知的《題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證,蘇軾在廬山橫看一道道山嶺連綿起伏,縱看一座座山峰高聳入雲,於是陷入了對生活的深層思索,道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足以引起宋以後文人思考的極富哲理性的詩句。蘇軾那「跳出來」的哲學思考,給了我們理智的啟迪,它說明認識事物不能陷溺其中,而要超脫其外,從更高的立足點來觀其全貌。
自然現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對人生的感受轉化為理性的反思,這是蘇軾迥異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他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執著地探討人生,在古人所謂「白駒過隙」、「奄忽若飆塵」、「譬如朝露」的短暫人生中,詩人善於發現人生真碲。詩句以雪泥鴻爪為喻,說明了一個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於世途坎坷,滄海桑田,變幻多故,早年的經歷、思想、抱負,有如雪泥鴻爪,畢竟會深印腦中,詩中飽含了幾多感慨,濃縮了人生幾多艱辛,回憶起來令人感慨萬千,反映出詩人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
蘇軾善於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哲理,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他寫景狀物雖未言理,然而理卻彌漫詩中。他在《慈湖峽阻風》中寫道:「卧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且並水鄉欹側過,人間何處不巉岩。」詩人坦言人生道路充滿了「巉岩」,即使是極普通的社會生活中,也充滿著復雜甚至尖銳激烈的矛盾,它告誡人們:只有認識「巉岩」,才能戰勝它,而不至於面對它時手足無措,一蹶不振。蘇軾的另一首詩「己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在對待自然界的雷霆的態度上,蘇軾以超然物外的姿態表現出對生活中的龐然大物的蔑視。它啟示我們:所謂雷霆之威,對於一個不以個人生命、浮名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世界上任何可怕的東西,並不是它真正可怕,只是因為人們怕它,如果不怕它,雷霆之聲亦如兒語。
在一些完全是寫景或抒情詩中,由於其說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詩句成為全詩的警策之語。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很普通的客觀真理。它告訴我們:只有經常和某種事物相接觸,才能最敏銳地發現它的任何細微的變化。蘇軾的《飲湖山初晴後雨》更是膾炙人口,「淡妝濃抹總相宜」,啟迪人們要善於發現美、認識美,更要學會欣賞美,而且要有認識美的自覺性和全面性。蘇軾以美景比美人,以議論入詩,說明生活中的美是多元化的,對美的欣賞要全面領略,不要偏頗,詩中還表現了蘇軾「淺深雖所得,無入不自適」的灑脫胸襟。
望採納.......

『伍』 前赤壁賦講述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前赤壁賦講述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生命的短暫,從蘇軾的《前赤壁賦》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5)赤壁賦蘊含的哲理擴展閱讀: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

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陸』 赤壁賦的哲理包含了哪三大憂慮

人生苦短,猶如抄劃破長空的流星!
都說:「怎麼活都是一輩子!」,
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生命象流星一樣留下瞬間而永恆的美麗呢?
縱然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總會擁有陽光,
擁有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山山水水,
只是我們沒有欣賞的心情。
不要在物慾中過度勞累,
留一份好心情給自己吧!

『柒』 赤壁賦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赤壁賦》帶給我的思考是:面對困難、挫折與不幸,我們應豁達、曠達,積極樂觀地生活下去!

《赤壁賦》正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做
宋神宗時,保守派的蘇軾因為不滿王安石的變法而被調任到湖州,在湖州的他給宋神宗上了一封摺子,這本是一個普通的例行上奏,但蘇軾終究是文人,摺子文辭中難免夾雜著個人情緒。不料,卻被他人斷章取義,污衊蘇軾誹謗朝廷以及皇帝,最終被貶到了黃州,也叫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經常乘船游赤鼻磯,先後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與《後赤壁賦》。

雖被貶,《赤壁賦》中蘇軾仍曠達
赤壁賦,蘇軾與客人一起游覽黃州赤壁,面對月白風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大家於是飲酒唱歌,本是高興快樂的。可是同行人,卻突然悲痛起來,覺得自己渺小、人生短暫、世事變化無常、理想難以實現!

蘇軾是被貶到黃州的,按道理他也應更傷心,可是他卻當起了傾聽人與勸解人。他認為從不變來看,世間萬物都是永恆的,我們也是永恆的,從萬物取用來看,他認為世間萬物是可以隨便取用,無人禁止,可以一直使用,不會枯竭。他的一番解答與勸慰,最終使同行人又恢復了快樂的心情!

蘇軾面對困難與不幸,是豁達的、樂觀的。他面對被貶的遭遇,仍懷有希望,仍堅強樂觀生活!

人生挫折難免,重要的是怎麼面對
每個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怎麼去生活,以怎樣的心態去應對至關重要。人生需要樂觀積極、豁達的情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面對不幸,更好地堅強生活!沒有過不去的坎,風雨之後便是彩虹!

願我們都有一顆豁達的心,積極勇敢地面對人生的一切困難與挑戰!

『捌』 赤壁賦中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蘇軾在《赤來壁賦》中,感源嘆人生短暫,羨慕自然永恆的句子是: 「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在《赤壁賦》第三段中,作者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盪盪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裡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