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游褒禪山記中的哲理

游褒禪山記中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2-03 01:58:46

㈠ 游褒禪山記闡述了哪些道理長一點

本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第1段: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現在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游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後,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餘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第2段: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游覽褒禪山後洞的情形.這段承接第1段華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別就華山洞的前洞和後洞加以敘寫.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游者甚眾」,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而後洞與前洞相比,則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遊人舉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窮盡它的盡頭.然而惟其險絕,才有奇觀.因而便引起了作者與同游者的極大興趣.於是他們拿著火把走了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來的人說:「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光了.」這么一說,大家就隨著他一起走了出來.一旦走出洞後,作者卻深有感慨,慨嘆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如果再往深處走,到達的人就更少了.這說明沒有大志而畏於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因而又回顧自己在洞里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繼續前進的,只是聽了倦怠者的話,隨著走出洞來,而不能極盡游覽之樂.目的不達,滿腹憾恨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見作者不畏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
第3段:從「於是余有嘆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寫未能深入華山後洞所產生的感想和體會.這段開頭「於是余有嘆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調,為展開議論作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轉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說起,而後又回到游覽風物上來,加以發揮議論.就古人來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都有所得,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觀察思索得深切,而沒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稱引古人,是為了借古鑒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須具有古人那種探索的精神.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具有這種精神的.就以游覽風物來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種現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現.而天下的奇異雄偉、異乎尋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險遠之處,人們卻又很少能夠到達,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異觀了.那麼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作者進而又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隨隨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氣力.如果氣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輕易地倦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藉助之物.當游覽者走進昏暗之處的時候,如果不藉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總之,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是就正面來說.反過來說,氣力可以達到而又未能達到,這對別人來說是非常可笑的,對自己來說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盡了自己的志氣,也仍然達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悔恨的了.這樣,誰還能譏笑他呢?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作者游覽華山後洞之後的心得和體會.這個心得和體會,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游覽,而可以用之於從事一切事情.
第4段:從「余於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寫由於仆碑而引起的聯想.作者從仆碑上尚可辨識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誤讀為「華實」之「華」,從而聯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從山名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對待傳聞要「深思」而「慎取」這個提法,也很精闢.它對學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鑒別其真偽,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第5段:從「四人者」至篇末.記同游者姓名和寫作時間.
從以上五段簡略地敘述和分析里不難看出,本文雖以游記命題,但所寫重點卻不在於記游,而在於寫作者在游覽中的心得和體會,並著重寫了兩點:一是寫華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寫華山山名的本末時,從今人對「花山」讀音之誤,聯想到對古籍的以訛傳訛,從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既是對當時學者的勸勉,同時也是作者自己治學態度的寫照.王安石在治學方面,就頗多創見,不為前人之見所束縛.比如他與門人一起修撰《詩》《書》《周禮》三書的經義和《老子注》等書的註疏,以代替漢儒以來的章句之學,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寫的詠史和懷古詩,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見.在《商鞅》詩里寫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賈生》詩里寫道:「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賈誼).」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見解.這些見解,又都是為他打擊舊黨,推行變法革新服務的.因而也可以說他變法革新的理論和實踐,就正是他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結果.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時,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游者也隨之越來越少的情況,進而論述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要想看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必須有一個不畏艱險,一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同時還要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可資憑借的外界條件.他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後來在變法革新中所表現的不怕圍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這種積極進取精神,同他的變法革新,雖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然而卻也能給人以有益啟示和鼓舞.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游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游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文章開頭「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不新奇.但細加玩味,卻不尋常.它不僅為下文考究褒禪命名的由來起著開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關全局的「華山」二字突現出來.作者突現出「華山」,對全文的記游和議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可以設想,倘若讀者不了解褒禪山就是「華山」,那麼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而下面所記的,也就是與「華山」不可分割的華山前洞、華山後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議.隨之游覽華山後洞,從而發表議論也將成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華山」突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對全文來說,起著先引和鋪墊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華山」而論「華山」,卻以考究褒禪山命名由來的方式來突現它,這就更顯得自然入妙了.從考究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來看,文從字順,無懈可擊;從記游角度來看,又順理成章,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基於本文是以記游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所以作者在記游中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樣寫,也是經過周密考慮,嚴加取捨的.文中所寫華山、慧空禪院、仆碑和華山前洞,由於都不是所寫重點,所以都一筆帶過.而它們的出現,又都是為寫華山後洞,特別是寫游華山後洞作鋪墊過渡的.詳其所詳,略其所略,對所寫重點游華山後洞,則刻意作了較為細致地記敘.作者先寫華山後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雖好游者不能窮;次寫入之愈深,進之愈難,見之愈奇;次寫怠而欲出者聲張出洞,同游者遂與之俱出;次寫入之愈深,記游者愈少;次寫既出之後,有人責備怠而欲出者;次寫作者悔恨隨怠者而出,不能極盡游覽之餘,層層深入地寫出了游覽華山後洞的全過程.這之中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遊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堅強者的退縮,有責怨之辭,有悔恨之語.記游詳盡曲折,思想斗爭波瀾起伏,這就為下文抒寫心得體會,發表議論,作了自然而然地鋪墊過渡,使記游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再如作者寫仆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也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的現象發表議論,同樣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為一體.總觀全文,記游為議論提供了條件,而議論則是記游的必然發展.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於取捨,精於剪裁,善於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鑒的.

㈡ 游褒禪山記闡述了哪兩個道理

幾個道理供你參考

1)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專獲得成功的道理屬

2)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

3)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的道理。

㈢ 求政治哲學題,急!!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

選A,先排除B與C,因為題幹上並無和矛盾有關的哲理,然後是D,因為並未提到事物的變化。最專後A,是因為「無屬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而「志」「力」則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沒有它們,即使有物也不會使「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而只是普通的景色不能引起心動。

㈣ 從游褒禪山記中悟出哪些道理

王安石游歷了華山洞並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來,成功在於有目標,堅持和有外物相助。目標是成功的基礎,目標正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來源。王安石所說的「志」正是我這里所說的「目標」,首先,「志」的選取時尤為重要的,過高的「志」會讓我們感到遙不可及,易是我們屢嘗挫敗,消磨我們的鬥志。有了一個堅定的「志」後,我們便可以清晰地看見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後為其而拼搏。
幾乎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遠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卻為數不多,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探尋「志」的過程正如入華山洞的過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當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時,會發現路會變得越暗越窄,興許有時還會碰上電閃雷鳴的壞天氣。大多數人會被這樣的情景嚇壞,或是埋怨暴雨後的小路過於泥濘,因此不願再前進,於是,他們就這樣背離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得人終會在黑暗中發現那個代表著希望的小光點,然後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腳的終點站。
而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則是外物的幫助。聰明的人懂得「假輿馬而致千里」,不諳水性的人也可以「假舟楫而絕江河」,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都懂得巧妙地藉助外物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說,「善假於物」者,更易取得成功。
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綠洲中,他們從沒走出國沙漠,因為每次他們都會迷途,最終又回到出發的地方,一位探險家用了三天時間走到了綠洲,他交給土著人一匹駱駝,讓它一直想著北邊最亮的那顆星星走,千萬不要偏離方向。果然三天後,土著走出了沙漠。
以上的故事中,土著們一開始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因此會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轉。而後來,正是北極星給土著指引了方向,同時,也助他走出了沙漠,此時,北極星既是個明確的目標,有時幫助土著的「外物」。再試想,若土著在行走的過程中感到攜帶,中途放棄,他有怎麼可能穿越茫茫黃沙呢?
成功=目標+堅持+外物的幫助,你是否也已經明白?
http://..com/question/123806436.html

㈤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道理是什麼

我覺得的應該是做事情要有志向,有了志向就要克服困難,堅持不斷的努力。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曾主持變法改革,這篇文章應該和這個背景是分不開的。他在變法時遇到了保守派的反對,所以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也期望變法的成功。

㈥ 結合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闡述的道理,說說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學習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通過記游來進行說理。人生要立志高遠、全力以赴、不版畏艱 險、勇於權攀登、建功立業,「務在有補於世」。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礎,「物」不可或缺。要成功,須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統一。盡管是王安石出遊的心得,但它卻道出了一個深刻而帶有普遍性的哲理:凡事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處理好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㈦ 游褒禪山記給我們什麼啟示

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㈧ 游褒禪山記兩個道理選擇其中之一為話題談談你的看法

幾個來道理供你參考
1)治學、處事都自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2)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
3)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的道理.

㈨ 游褒禪山記闡述了什麼哲理

游褒禪山記闡述了什麼哲理?
1、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版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2、闡述權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
3、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的道理.

㈩ 游褒禪山記一文中蘊含哲理的句子有哪些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內於天地山川草木蟲容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