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不顧細謹哲理
㈠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是做大事不拘小節的意思嗎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思:干大事不用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禮節不用顧及版小的責備。 大行:權大的作為。細謹:小的謹慎。不辭:不怕。小讓:小的指責。
出處:《史記》中的項羽本紀。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沛公在鴻門宴上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來叫沛公。沛公對樊噲說:「現在我出來,沒有來得及告辭,怎麼辦?」樊噲說:「干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節無須躲避小的責備,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們好比是魚是肉,還告辭干什麼!」於是一行人離開那裡,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歉。
㈡ 「大行不顧細謹」中「顧」的意思
「大行不顧細謹」中「顧」的意思是顧慮。
大行不顧細謹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大行不顧細謹全稱是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指的是做大事的人不拘泥於小節,有大禮節的人不責備小的過錯。
(2)大行不顧細謹哲理擴展閱讀:
《項羽本紀》節選:
原文: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譯文: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
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匹敵萬人的本事。」
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陽縣逮捕入獄,他就請蘄縣獄掾曹咎寫了說情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因為這個緣故,事情才得以了結。
後來項梁又殺了人,為了躲避仇人,他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吳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項梁。每當吳中有大規模的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做主辦人,並暗中用兵法部署組織賓客和青年,藉此來了解他們的才能。
秦始皇游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滿門抄斬的!」但項梁卻因此而感到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㈢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是什麼哲理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意思是,做大事的專人不拘泥屬於小節,有大禮節的人不責備小的過錯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㈣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是什麼意思
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出自: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原文: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譯文:
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
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羽;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發怒,不敢親自獻上。您替我把它們獻上去吧。」張良說:「好。」
(4)大行不顧細謹哲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㈤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的後幾句是什麼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㈥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賞析
這是樊噲在鴻門宴上勸說劉邦的一句話。當時宴會上的形勢對劉邦極其不利,版劉邦借上廁所之機准權備逃走,但又擔心失了禮節,故樊噲勸說。劉邦也因生死存亡的時刻,也就顧不上什麼「細謹」、「小讓」。但今天我們應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業,對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等細微末節也應加以重視,小的過失要時常防範並及時改正,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圖偉業。
㈦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是做大事不拘小節的意思嗎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思:干大事不用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禮節不用顧回及小的責備.大行:大答的作為.細謹:小的謹慎.不辭:不怕.小讓:小的指責.
出處:《史記》中的項羽本紀.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沛公在鴻門宴上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來叫沛公.沛公對樊噲說:「現在我出來,沒有來得及告辭,怎麼辦?」樊噲說:「干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節無須躲避小的責備,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們好比是魚是肉,還告辭干什麼!」於是一行人離開那裡,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歉.
㈧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是什麼意思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意思:
譯文1:干大事可以不考慮細微末節,行大禮不避小的責備。
譯文2:做大事不拘泥於小節,有大禮節不躲避小的責備。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㈨ 大行不顧細謹,______(後半句)
鴻門宴上,項庄舞劍,劉邦幸得項伯的庇護,才逃得一死,出了項門。樊噲一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歷來被傳頌,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
㈩ 大行不顧細謹,的下一句是什麼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樊噲的話
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