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民國文語錄

民國文語錄

發布時間: 2021-01-29 07:45:28

① 《民國記事本末體》經典語句

我身上必定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回加以答審視消化
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嚮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
人分兩種,一種人有往事,另一種人沒有往事。有往事的人愛生命,對時光流逝無比痛惜,因而懷著一種特別的愛意,把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珍藏在心靈的谷倉里。沒有往事的人對時光流逝毫不在乎,這種麻木使他輕慢萬物,凡經歷的一切都如過眼煙雲,隨風飄散,什麼也留不下。

② 民國情話語錄有什麼

1、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專我命。——徐志摩

2、我屬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3、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

4、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張愛玲


5、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達夫

6、我夜坐聽風,晝眠聽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戴望舒

7、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歲月空惆悵,而我,終將是要等著你的。——胡蘭成

8、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度細思量,情願相思苦。——胡適

③ 「千江水有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的出處

出自宋代的《嘉泰普燈錄卷十八》

全詩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譯文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會有明月。

後一句,天空有雲,雲上是天。只要萬里天空都無雲,那麼,萬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雲則是物慾、是煩惱。煩惱、物慾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3)民國文語錄擴展閱讀

元初珍稀佛經亮相秋拍 曾流落日本高僧手中

一本刊刻於元代初年的珍稀佛經《聯燈會要》從日本迴流國內,並即將在西泠印社秋季拍賣會上亮相。

專家介紹,禪宗用燈火比喻法師的言行智慧,燈火相傳,說的就是佛祖法脈的延續相承。「燈錄」即是記述此類內容、介於僧史與語錄之間的一種書籍體裁。

著名燈錄有《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它們合稱「五燈」,向來被視作禪宗典籍中的重器。後世流傳頗廣的《五燈會元》,就是對這五種書加以縮編而成的。讀者通過閱讀燈錄,可以獲得禪宗歷史知識,開啟心智。

「五燈」對禪宗史如此重要,可惜自元末六百年來中國獨缺其中的第四燈——《聯燈會要》,它也是「五燈」中唯一未入藏的單刻燈錄,極為珍稀。

在西泠印社2013秋拍古籍善本專場中,這部中國長期失傳的珍稀禪宗典籍即將亮相,該書是繼民國大藏書家傅增湘入藏《嘉泰普燈錄》殘本(六卷)以來,從日本迴流的最重要禪宗典籍之一。這一海內孤本的發現,使我國禪林「五燈」終成合璧,堪稱書林盛事。

這部《聯燈會要》全本三十卷無一缺頁,是現存海內外民間古刊燈錄的唯一足本。本書雕造於元代早期,幾乎可將其視同為宋版,集名匠之工,展現了浙刻風貌。

早期傳入日本,由高僧收藏,四百餘年不出山門,後流向民間為世俗人士收藏,歸於戰前日本四大財閥之首、也是民國時期掌控中國政商的主要財團之一「三井財閥」的三井高堅收藏,流傳有序。

此次西泠印社秋拍,還徵集到了著名漫畫家豐子愷於1941年至1947年為刊物《宇宙風》創作的十三幀插畫底稿。據介紹,1935年林語堂繼《論語》、《人間世》後又創辦了第三份文藝刊物《宇宙風》,堅持以隨性閑適的文藝姿態面對國難亂局,並將當時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紹給中國讀者。

著名漫畫家豐子愷自《宇宙風》創刊之初便受邀為其創作插圖,一直畫到152期終刊,也正是在這一段時期,豐子愷形成並逐步確立了此後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本次西泠徵得的這批豐子愷作品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據悉,此次西泠印社秋季拍賣會將於12月11日至13日在杭州浙江世貿展廳預展,14日至17日正式拍賣。(實習記者牛偉坤)

④ 民國環境描寫語句

寫客吧

⑤ 《濟公》的作者是誰

沒有《濟公》這本小說,只有《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作者是天花藏主人。《濟公傳》作者是郭小亭。《濟公全傳》作者是王夢吉。

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

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

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熏染。

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5)民國文語錄擴展閱讀:

濟公活佛濟公活佛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但是《濟公全傳》小說原本文字粗糙,故事重復,敘述拖沓,史地差錯俯拾皆是,還有許多宣傳因果報應的封建糟粕。

可以說是清末說部中水平最低的一部小說。現經通俗小說家吳越進行徹底的改寫,潤飾文字,刪除冗章,修正錯誤,去除糟粕。

突出除暴安良這一積極主題,成為一部文字規范、內容健康、故事有趣、老幼皆宜的新版通俗小說。經通俗小說家吳越進行徹底的改寫的《濟公全傳》以詼諧幽默的語言。

塑造了一個普救世人的濟公形象,在書壇久演不衰。張泰然之後有陳勝芳、張沛然、伊勝麟、玉勝川等說演《濟公全傳》。陳勝芳技藝最精,人送綽號「一聲雷」。

伊勝麟「書道兒」老成,一時無人匹敵。清末民初擅說此書的有雙厚坪及其師弟海文泉和世殿成、李致清等。雙厚坪擅長當場抓哏,詼諧百出,令滿堂聽者大笑不止。

世毆成以蔫「包袱兒」著稱;李致清以摹擬濟公形象見長,人稱「濟公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雙厚坪的弟子楊雲清說《濟公全傳》,口風老道,包袱兒獨特。

尤以「官人辦案」、「濟公鬥蟋蟀」兩段書最為拿手,又因有為官經歷,說到忤作驗屍等情節,細致入微、近情近理,使聽眾宛如眼見。

他長於說書中的武段子,不喜從「十度」開書,多從「威震丹陽刀劈三寇」說起。民國十八年(1929),說《濟公全傳》的藝人開始分派,其情節於「八魔煉濟顛」後。

有說「小西天薰香會」的,有不說的。說者,則從「柳端誤入開水鍋」起岔,進入短打一類故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劉繼業及其弟子段興雲說《濟公傳》頗享盛名。

劉繼業曾得秘本,能說前後套《濟公全傳》,他長於渲染濟公法力,語言幽默風趣,形象滑稽,使「包袱兒」餘味無窮,人稱「噴飯哏」。

段興雲有其師之風,善於摹擬人物形象,邊說邊學,抬手動腳令人發笑,他曾在電台播講《濟公全傳》,很受歡迎。同期,有馬華鑫在天橋說《濟公全傳》,也小有名氣。

⑥ 民國文人經典語錄,你最喜歡哪句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摩羯男。
自稱鄉下人。
他於少年時參軍,文化水平並不高。後來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只能旁聽。
這個來自湘西的年輕人一路走的並不容易,只有小學文化,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個中艱辛只有自己懂。但好在他對自己有股狠勁兒,執著又謙遜,後來得胡適、徐志摩等人提攜,終於在三十歲時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在這里遇上了一生的劫數張兆和。
張家四姐妹又稱張氏四蘭,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四個女兒。張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蘇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軍首領張樹聲。家中藏書不盡,崑曲不斷,這樣家庭中長大,張兆和一身滿是大家閨秀之風,才18歲在學校就是有名的校花。
沈從文沒有別的可以給,只得一顆真心。他用在學術上的執著與偏執也用在了愛情之上。
「親愛的三三,我頑固的愛你。」

「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
「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當真願意不願給渴了 的人一點甘露喝? 」

情書之間滿是哀求。人人都知他瘋狂的迷戀張兆和,最後張家三小姐扛不住了:「不管他的熱情是真摯的,還是用文字裝點的,我總像有我自己做錯了一件什麼事,因而陷他人於不幸中的難過。」
於是最後,沈從文又提起筆了:「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這一次他得到了回復:「讓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他們的一生波折坎坷,戀愛時被藏住的缺點在婚姻里暴露無遺。沈從文愛張兆和總是多些,因此字里行間滿是稚子的深情與無措。他拼勁力氣打贏了這場仗,卻並不知道如何去呵護這塊珍寶。婚後張兆和有許多不滿,二人總是在一起時矛盾多多,分離時情誼綿綿書信不斷。
最後的最後,沈從文自己寫:「你愛我,與其說愛我為人,還不如說是愛我寫信。」

⑦ 西南交通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能讓咱們交大學子一提起來就油然升起敬意和自豪的,當然是我校百年歷史中那些知名校友了。我就來向你介紹一位不僅是在國內知名,在國際社會上都頗負盛名,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偶像——林同炎先生。

(林先生設計的美洲銀行大廈)


怎麼樣?讀完之後是不是對林先生升起一種崇拜之情,也對林先生的母校,咱們西南交通大學產生了極大的嚮往呢?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哦。

⑧ 民國文中描寫女子旗袍服飾的句子詞語

網路了些,你看看:

從文學作品看民國女子服飾
當上海變得最快的時候,懷舊卻也成了一種時尚。攝影師馬元浩是個有心人,他在四處采風的過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飾。這本《飄逝的羅裙》(馬元浩攝戴雲雲著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攝影作品集。戴雲雲的文字,則對中國女子服飾的發展過程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描述。不過,照片上那些身穿舊式服飾的模特,總讓人隱隱覺得一種格格不入的尷尬。馬元浩自己也有這樣的感慨:「當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們活潑開朗,無法表現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滄桑和含蓄。畢竟時代不同了,環境氛圍也不同了。」

民國女子究竟是如何穿著打扮的呢?當然,泛黃變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層帶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此外,還有一個途徑,即文學作品中的服飾描寫也可告訴我們許多真實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爭。書中他對各個女性的服飾描寫著墨不多,卻極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滾邊玉色湖縐短襖,系粉紅裙子」。這是五四以後大家閨秀的裝束。婉兒「穿了一件玉色湖縐滾寬邊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時新短襖,系了一條粉紅湖縐的百褶裙」。馮樂山給婉兒做喇叭袖的時髦短襖,原是為了給自己爭面子的。這身衣著表明了婉兒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後的漢族城鎮女子還是習慣於上穿襖下穿裙,窄袖長襖逐漸向喇叭袖短襖過渡。這時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張愛玲對服裝的講究是出了名的,她對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飾自然會作精心的設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只是在正式場合,良家女子還得系裙。

二十多年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閨中。當有人為她介紹對象時,她「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這是滿漢女裝款式交融的結果。而高領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張恨水《啼笑姻緣》中的陶太太是一個摩登的民國女子。她「穿了一件銀灰色綢子的長衫,只好齊平膝蓋,順長衫的四周邊沿都鑲了桃色的寬辮,辮子中間,有挑著藍色的細花,和亮晶晶的水鑽,她光了一截脖子,掛著一副珠圈,在素凈中自然顯出富麗來」。

上面這些文學人物的衣著描寫使我們對民國女子服飾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飾打扮,從大的方面看,反映了當時政治狀況、經濟風貌、道德觀念及生活習俗,從小的方面看,則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和品位。這一點,哪個時代都一樣。

這個帖子里還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

⑨ 民國經典語錄

民國時期的文藝語錄,每句話都值得收藏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徐志摩

讓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來尋你。——徐志摩

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的一生來報答你。——林徽因

答案很長,我准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准備要聽了嗎?——林徽因

說好永遠的,不知怎麼就散了。最後自己想來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當初是什麼原因把彼此分開的。然後,你忽然醒悟,感情原來是這么脆弱的。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張愛玲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張愛玲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張愛玲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胡適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度細思量,情願相思苦。——胡適

不願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胡適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沈從文

⑩ 民國的氣質摘抄六百字

讀過莎士比亞著作的讀者,應該知道朱生豪這個名字,因為大陸出版的莎翁譯本的譯者基本上都是他。而他的譯本在民國時就已出版,在經歷了風雲變幻的這幾十年之後,他的譯本還在出,讀者還喜歡讀,可見其經典性與權威性。
在朱生豪譯莎事業的背後,有一個人是不能不提的,就是他的妻子宋清如。這個名字,知道的人恐怕不多,我在《民國的氣質》一書中,了解了她的一些故事。

宋清如出生於常熟鄉下的一個大戶人家,從小她就顯示出獨立倔強的個性。五六歲時,家裡人要給她纏足,她是死命不肯,在抗爭了幾次之後,家裡人只好作罷。18歲時,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已經是到了出嫁的年齡了,但她堅決要去讀書,最後家裡也妥協了。
宋清如天資聰穎,且從小就好學。她先念的私塾,再進入常熟縣城的女子小學,後到蘇州,就讀於省立蘇州女子中學。在此期間,她對新詩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創作。1932年,她考入了位於杭州六和塔旁的之江大學。
之江大學,是當時中國13所教會大學中的一所,就是在這里,她碰到了朱生豪。
出於對詩歌的熱愛,入校不久她就報名參加了之江詩社。第一次參加詩社活動時,她拿出了一首新詩。但當時詩社活動只是交流舊體詩,所以大家對她的反應不是很好。但當詩稿傳到一位清瘦靜默的年輕男子手裡時,他仔細看過後並未發言,只是帶著微笑把頭低下了。
這個男子就是被稱為「之江才子」的朱生豪。在詩社活動結束後,他就給宋清如寫了信,對詩社的活動規則作了說明,還說他對新詩也很有興趣,並附上了自己寫的幾首新詩。從此之後,他們之間就開始了書信的交流。
在這不斷地交流中,他們彼此了解了對方,而在朱生豪的心裡,對宋清如已不僅僅是興趣的相投,還有對她深深地愛戀。
後來,朱生豪大學畢業,去了上海的世界書局。他繼續保持著和宋清如的通信,並在信里明確表明了他的愛意。但宋清如卻顯得冷靜矜持。本書的作者分析這里的原因,一是她對婚姻的一種謹慎敏感的態度;二是,此時她對朱生豪還是尊敬仰慕的成分要多一些;還有就是她不滿於傳統女性平凡庸俗的一生,渴望在事業上能有所成就,同時又對女性在家庭中的負重有清醒的認識,因而認為家庭是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束縛和羈絆。
但朱生豪依然在堅持著。1935年,他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他表示要將譯著作為獻給宋清如的禮物。從此,他一頭扎進了莎士比亞的世界。
1936年,宋清如大學畢業,到湖州民德女中教書。朱生豪寫信給她,委婉表達了要結婚的意願,但宋沒有正面回應他。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他們各自開始了流亡生涯。1941年年底,宋清如從四川輾轉到了上海,和朱生豪重逢。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戰亂流亡後,他們更加體會到了對方對於自己的意義。次年5月,他們終於結為眷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苦戀。
新婚是美好的,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他們需要面對的卻是如何解決生存的問題。結婚時,他們都已失業。當時,他們打算去四川,但因戰事緊張,計劃被打斷。最後,他們決定先回宋清如的故鄉常熟。之所以如此決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朱生豪的譯莎工作。
朱生豪的譯莎並不順利,因正值日軍侵華,他的譯稿兩次被毀,一次是「八一三」事變,一次是珍珠港事件後。回到常熟後,他們一貧如洗,連稿紙都無力購買,只得寫信請世界書局資助。這一時期,因為有宋清如料理生活上的一切雜事,使得朱生豪沒有後顧之憂,因此他僅用半年的時間就補譯完了9個喜劇。
1943年初,他們又回到朱生豪的老家嘉興東米棚下的朱氏老屋。此時,因朱的姑母表姐和三弟都在這里,所以家裡五口人都依賴朱的微薄的稿費。雖然對於朱生豪來說,飯可以不吃,莎劇不能不譯,但宋清如卻始終把握著一個原則,就是為了實現理想,她必須在現實生活層面給朱生豪以依託——別的可以省,但飯不能不吃。所以她付出了全部精力保證了這個家能勉強維持下去。
回到嘉興不久,宋清如就懷孕了。看到妻子拖著身孕日夜操勞,朱生豪心中愧疚。有幾次宋清如夜裡醒來,發現丈夫都在暗暗哭泣,她趕緊好言安慰,只要自己嫁的人沒有錯,其他的都不太在意。
這一年的陰歷新年,宋清如返回娘家,住了20多天,這是婚後她和朱生豪分開時間最長的一次。獨自在家等待妻子歸來的朱生豪度日如年。那些天陰雨連綿,後院里的一株杏梅被雨打落了花瓣,朱生豪撿起幾片花瓣,就在紙上寫下一段對妻子的相思。
終於等到妻子回來的那天,他捧著枯萎的花瓣,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臉上透著委屈。從此,宋清如再也沒有離開他。
1944年初,朱生豪已翻譯完近三十部莎翁劇作,如果進展順利,年底就可以全部完成。但這年的4月,因多年勞累,再加上沒有必要的營養補充,朱生豪的身體已是非常虛弱,但他還是陸續譯完了史劇《約翰王》、《查理二世》和《亨利四世》。到了6月,朱生豪終於一病不起。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朱生豪已知自己大限將至,他告訴自己的妻子,到時不要悲傷哭喊,讓他平靜地離去,並告訴她,在他死後,一定要堅強。
1944年12月26日午後,朱生豪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深愛的妻子,離開了他的莎士比亞。這一年,他們都是32歲,他們的稚子朱尚剛剛滿13個月。

朱生豪死後,一次又一次,宋清如想到了死亡,要到另一個世界裡去追尋朱生豪。她曾經買下了毒葯,但有兩樣,卻讓她割捨不下,一個是他們的孩子,一個就是凝聚了丈夫一生心血卻尚未出版的莎翁譯著。這些,再加上宋清如倔強的性格,使得她沒有向命運低頭,繼續艱難地度日。
抗戰勝利後,讓宋清如此看到了生活的一絲希望。她帶著兒子返回常熟,並在朱生豪的母校——秀州中學任教。生活穩定下來,她就開始聯系莎翁劇作的出版事宜。
1947年,世界書局出版《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4年出版了《莎士比亞戲劇集》。宋清如將這次出版的稿費基本都用於公益文化事業。
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宋清如被劃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遭到批判。「文革」中,她又被認定為「地主分子」,遭到抄家。但她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保持著一種從容淡定、寬宏豁達的心態,幫助她奇跡般地度過了那段歲月。
後來,兒子分配到了新疆的和田,女兒去了黑龍江的依蘭。宋清如好容易脫去「地主婆」的帽子,又在60歲的年紀上。為了照顧剛出生的孫子,離開了江南去了邊疆。晚年的宋清如對一切都看得很淡了,「與世無爭,忘舊忘我」。
1978年,在外漂泊近三十年後,67歲的宋清如終於和兒子一家回到嘉興東米棚下的朱氏老屋。她把兒子一家安排在樓上,自己就住在樓下朱生豪曾經住過的床上,床頭掛著一幅朱生豪的炭畫像。

伴隨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出版,朱生豪開始為人所熟知,他的莎翁譯著也得到了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莎劇翻譯的巔峰之作。許多人是因為朱生豪才走進了莎士比亞的世界。台灣大學教授虞爾昌說:「1947年秋,我國首次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譯作三輯傳到海外,歐美文壇為之震驚,許多莎士比亞的研究者簡直不敢相信中國人會寫出這樣高質量的譯文。」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認為,20實際中國翻譯界可以傳世的名譯有三部:朱生豪的《莎士比亞全集》、傅雷的《巴爾扎克選集》和楊必的《名利場》。
董橋在《朱生豪夫人宋清如》中寫道:「問宋清如: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是不是愛情的力量?宋清如說:『有一部分。我們結婚了,他的心也定了。其他原因也有:一、詹文滸(世界書局英文部負責人)對他的鼓勵;二、他想賺錢結婚;三、他對莎劇的篤嗜。』有人准備寫一本《宋清如傳奇》,她聽了說:『寫什麼?值得嗎?』因為朱生豪吧。她答得簡潔:『他譯莎,我燒飯。』」

1997年6月27日,歷經風雨滄桑的宋清如平靜地離去。在她與朱生豪合葬的墓碑上,寫著婚後那次回娘家,朱生豪寫給她的一段思念的話:「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聲里做夢,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聲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