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9 05:19:30

⑴ 名人的教子故事

1、李嘉誠: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李嘉誠是香港巨富,他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學習今後立足於社會的本領,而不能依靠父母來生活。

李嘉誠在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只有八、九歲時,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一方面讓孩子們列席旁聽,另一方面讓他們就某些問題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通過參加董事會,兩個孩子不但學會了父親以誠信取勝的生意經,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這段生活為他們今後在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兩個孩子都以優異的成績上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他們向父親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職,干一番事業。李嘉誠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他對兄弟倆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這兩個孩子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憑著從小養成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2、斯特娜:寬容孩子的錯誤

美國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女兒維尼夫雷特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孩子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學家裡去玩,可以嗎?」母親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可那天孩子比預定的時間晚了20分鍾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見孩子回來了,她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指了一下牆上的鍾。

孩子知道回來遲了,馬上歉疚地說:「是我不對。」吃完飯,孩子趕緊換了衣服,因為她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戲或看電影。這時,斯特娜夫人又讓孩子看看鍾,並說:「今天時間來不及了,戲和電影是看不成了。」

孩子難過地流下了眼淚。斯特娜夫人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說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尋味的話:「這真遺憾!」

「這真遺憾。」面對孩子的過錯,盡管斯特娜夫人只說了這寥寥幾個字的一句話,並未採取其他任何處罰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母親的要求如果是正確的,那就必須絕對照辦,否則你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3、陳景潤:讓孩子個性自由舒展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

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也望子成龍。

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 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

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 肅批評兒子。

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

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

現在他兒子小學快畢業了,學習成績好,品行也優良,正准備考中學。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

4、洛克菲勒:從小對孩子實施理財教育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

這是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

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5、老舍:解放孩子的天性

老舍先生稱自己為「寫家」,不說「作家」,還稱自己為「文生」。實際上,這是他的一種人生觀。縱觀他的一生,不論是辦教育,還是當作家,都圍繞著一個大問題--怎樣做人。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之。

談到自己第2個女兒小雨,他說:「至於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識字;她才剛4歲呀!」

老舍先生主張維護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不可強求,更不可處處約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一看見小孩穿上小馬褂,一舉一動全像大人,便想落淚。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可見,孩子的天真,在他眼裡是何等重要,何等神聖!老舍先生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

對中學生,他以姓名相稱,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會主動伸出手,行握手禮,以視平等。孩子們送小禮物給他,他必定當場回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禮品,就毫不遲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贈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還要簽名,兩倍地甚至十倍地報答對方的好意。

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彼此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認為孩子有權如此,並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老舍先生曾領著小學生們中央公園向花鞠躬。他說,花兒、植物都受到尊重,要以一種虔誠的態度對待它們。他不讓小孩子用籠子養鳥,說應該讓它們自由地飛。他愛把礦物標送給孩子們,以為這既有趣又有益,是極有價值的禮品。

老舍先生更喜歡鄉下孩子。雖然,他們窮,甚至臟,可是他們純朴、忠誠、講義氣,人格高尚,而且知識廣博,懂得大自然的許多奧妙。他希望孩子們盡貼近大自然。

⑵ 誰能告訴我一些名人教子的故事

李苦禪教子故事

李苦禪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兒子。在李苦禪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畫壇脫穎而出,也頗有造詣。 「人無品格,下筆無方」

李燕子承父業,也迷上了繪畫,李苦禪便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秦檜並非無才,他書法相當不錯,只因人格惡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齒痛恨,見其手跡無不撕碎如廁或立時焚之。據說留其書不祥,會招禍殃,實則是憎惡其人,自不會美其作品了」。

李苦禪自己說到做到,率先示範。一九三七年北京淪陷了,偽「新民會」妄圖拉攏社會名流為其裝點門面,派人來請李苦禪「出山」:「您要答應了,有您的官做,後頭跟個挎匣子(槍)的,比縣長還神氣哩!」李苦禪不為所動,凜然拒絕。此後,他斷然辭去教學職務,以賣畫為生。

父親的言行,兒了看在眼裡,聽在耳里,記在心裡,化為行動。「文革」結束後,有天,李苦禪叫來兒子,說有關部門通知前往認領散亂的查抄物品。他對兒子再三叮囑:「上次葉淺予和陸鴻年把錯領的那些東西都退給咱們了。這正是看人心眼兒的時候,咱們要錯領了,也不要人家的啊!」也正讓李苦禪說著了,在李燕領到的「雜畫一批」中發現,一卷二十件黃賓虹未裝裱之作,上有二三件書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囑,當即交還工作人員,並立即通知李可柒。李可柒見心愛之物璧還,喜不自勝。李苦禪聽說後,也非常高興。當時在場的友人開玩笑說:「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討幅牛?」原來李可染畫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禪連連說:「物歸原主是應該!」李苦禪逝世後,李燕曾在《風雨硯邊錄——李苦禪及其藝術》一書中詳細談到此事。由此可見,父親的品格教育對他的影響之深。

「干藝術是苦事」李苦禪教育兒子從藝,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對兒子說:「干藝術是苦事,喜歡養尊處優不行。古來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窮出身,怕苦,是不出來的。」接著,他結合自己從藝過程,說:「我有個好條件——出身苦,又不怕苦。當年,我每每出去畫畫,一畫就是整天,帶塊干糧,再向老農要根大蔥,就算一頓飯啦!」在父親的教導下,李燕不怕風吹日曬,不畏爬山涉水,長期堅持野外寫生。

王羲之勸子於學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

王羲之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裡非常高興。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後,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於是他贊揚了兒子說:「此兒後當復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後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這十八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一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勸子於學,採用的是「不動聲色」的方法。王羲之對兒子沒有一句說教,卻使王獻之逐步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開始確立了嚴格的治學態度。

司馬光教子儉朴

「儉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的主要功績在於積有限之社稷資財,以興家業,繁吾中華。故此,我國歷史上眾多有識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儉朴,也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儉朴」教育。這種身教言傳之精神,成為後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進士出身,屢官天章閣侍兼侍講、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後追封為溫國公。他著述宏豐,其名著《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儉朴,工作作風穩重踏實,更把儉朴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

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據有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朴實。 在文中他明確指出:其一,不滿於奢糜陋習。他說,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說,近幾年來,風俗頹弊,講排場,擺闊氣,當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也腳上穿著絲鞋。為了酬賓會友「常數月營聚」,大操大辦。他非常痛惡這種糜爛陋習,為此,他慨嘆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節儉美德。司馬光贊揚了宋真宗、仁宗時李亢、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為兒子援引張文節的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著,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說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接著,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系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齊家。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鑒戒。他曾對兒子說過: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糜誇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準生活豪侈冠於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陳景潤也「望子成龍」

陳景潤生前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由昆)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也望子成龍。

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主要有三條:一是要培養孩子的個性。他主張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二是支持孩子的求知慾。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三是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

陳景潤還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

現在他兒子在學校不僅學習成績好,品行也優良。陳景潤曾對由昆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

傅雷育子成才

四十年代上海孤島時期,傅雷的大兒子傅聰還沒到上學的年齡,傅雷很早就發現在兒子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親自擔當教育的責任,並在最基礎的文化教育中,環繞著音樂教育這個中心。正如傅雷在對已、對人、對工作、對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認真、嚴肅、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他對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嚴格的,很少看見他同孩子嬉戲逗樂,也不見他對孩子的調皮淘氣行為表示過欣賞。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孩子在父親的面前,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當父親出門的時候,才敢大聲笑鬧,恣情玩樂。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有靠在桌邊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有失禮貌的咀嚼聲。甚至因傅聰不愛吃青菜,專揀肉食,又不聽父親的警告,就罰他只吃白飯,不許吃菜。 傅聰按照父親的規定,每天上午下午,幾小時幾小時地練習彈琴,在時彈得十分睏倦,手指酸痛,也不敢鬆弛一下,只好勉勉強強地彈下去。但有時卻彈出了神,心頭不知來了什麼靈感,忽然離開了琴譜,奏出自己的調子來。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從琴聲中覺察異樣,從樓梯上輕輕下來。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什麼似的,連忙又回到琴譜上去。但這一次傅雷並不是來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復彈奏原來的自度曲,聽了一遍,又聽一遍,並親自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說這是一曲很好的創作,還特地給起了一個題目,叫做《春天》。 有的人對幼童的教育,主張任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像傅雷那樣的嚴格施教,似乎有些「殘酷」。傅雷後來也經常為自己早年的嚴格而向兒子懺悔,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聰的長大成材的道路上,我們看到作為父親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傅聰後來遠赴重洋,仍然潛心藝術,不為外界分心,終於成為一位知名的鋼琴演奏家,這與傅雷幼時對他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隋文帝依法懲子

秦孝王楊俊是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他倚仗父親的權勢,目無法紀,經常違反國家規定的制度,還放債取息,使得一般官吏和老百姓深受其害。但他官大氣壯,又有一個皇帝父親,因此誰也不敢得罪他。

楊俊在外胡作非為,他的妃子崔氏非常生氣,惱怒之下把毒葯放在瓜中,讓楊俊吃。楊俊吃瓜中毒得了病,事情鬧大了,引起轟動。隋文帝聽說了此事,立即下令把他召回京城,撤消了他的一切官職,並責罰他只許待在京城自己的府中,不準跨出府門一步。

左武衛將軍劉升替皇子楊俊求情說:「秦王除了利用官物營建宮室而外,沒有其他的過錯,我認為可以原諒他。「隋文帝說:「誰也不許觸犯法律!皇子也不能例外。「左將軍還想再為楊俊求情,但是看到隋文帝很生氣的樣子,便不敢再羅嗦,停止了求情。

大將軍楊素出來打圓場說:「秦王所犯的過錯,不應該受到這樣嚴厲的處分。請陛下寬宏大量,原諒他一次吧!「隋文帝說:「我是五個兒子的父親,更是一國之主!如果按照你們的意思去辦,是不是要另外為皇子們制定一個特別的法律?周公當年能不顧情面,殺掉發動叛亂的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我雖然遠遠不如周公,但我也不能做出違背法律的事情呀!

隋文王沒有同意劉升和楊素的一再請求,依法懲處了兒子楊俊,為臣民做出了榜樣。

⑶ 【高分】急求父親教育孩子的名人典故,越多越好!!!

聯語教子

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兒子馮洪國出國學習時,臨行前,版馮玉祥把兒子叫到書房,親權手寫下了一幅對聯,贈子作為座右銘:

「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並耐心地對兒子解釋說:「此聯意為只有無我,才能為公,經歷過艱難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

革命老前輩林伯渠的小兒子要讀小學了,林老對兒子說:「孩子,你快要上學了,應該有個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並給他解釋說:「所謂,『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腦筋想問題;二要用雙手創世界;三要腳實地幹些事情。」

教子章程

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學不可;三是應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四是要有個健壯的體魄。老舍認為:孩子將來做一個「誠實的車夫」,或者憑手藝吃飯的工人,比做貪官污吏強得多。所以他明確要求不可虛榮,不可貪得,誠實虛己,自勞自力。這種朴實的道德品質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憐子如何不丈夫」

⑷ 中外名人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曾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干凈整潔的藍布新衣,准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里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准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裡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

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3、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徵國內無首。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4、羅斯福教子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兒子,有一次和同學們一起結伴到歐洲去旅行。他在歐洲買了一匹馬,想騎馬旅行給商家做廣告。有了這個想法後,他打電報給父親,要求寄錢過來。他在電報中說,這是一項很好的投資,他將騎馬去冒險,給家裡賺一大筆錢。

羅斯福收到電報後並沒有給兒子寄錢,而是給他回了這樣一封電報:來電收知,「祝賀」你做了一筆一本萬利的投資。若投資失敗,我建議你游泳游回美國!

兒子接到這封幽默而嚴厲的電報後,很快就改變了原來的「奇思妙想」,賣掉了馬匹,和同伴們一起乘船回到了美國。

羅斯福是沒有錢嗎?不是,那他為什麼不給兒子寄錢呢,是因為小氣嗎?也不是,他是不願讓兒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5、李嘉誠教子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里施展宏圖,干一番事業,但李嘉誠果斷的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

⑸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推薦你看二本書,一本書是《傅雷的家書》,另一本是《曾國潘傳》,還有現代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相信對你有所幫助。

⑹ 關於家庭教育的名人事例

經典教育案例之一:

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讓他畫靜物寫生,對象是插滿秋菊的花瓶。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則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和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後來他果然成了著名的數學家。

經典教育案例之二:

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她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並千方百計鼓勵愛迪生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後來之所以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與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經典教育案例之三: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帶到公園玩耍。到了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下,小男孩掙脫開媽媽的手,准備自己爬上去。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並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

小男孩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開始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但最終他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任總統的林肯。

經典教育案例之四: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於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譬如,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後,居里夫人又開始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活。

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彈琴、作畫、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興趣。

經典教育案例之五:

馬克思非常重視通過游戲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他認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條件。

盡管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總是擠出間隙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每當晚餐後,馬克思就給孩子們講故事,做紙剪的輪船,還和孩子們一起把「輪船」放在一個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兒愛琳娜正起勁地玩「航海游戲」。

父親用手輕輕攪動盆水,水面頓時「波浪滾滾」 ,小愛琳娜立即驚慌起來,擔心翻船。「別慌,用力吃氣,讓小船頂著風浪,努力向前!」 女兒在父親的熱情鼓勵下,鼓起小嘴,奮力吹氣,小船果真頂著「逆浪」搖搖晃晃地繼續向前航行。10歲的愛琳娜在家庭游戲的表格中填寫道,她最喜歡的座右銘是:「努力向前!」         

馬克思夫婦十分注意在幼年時發展兒童的智力。他們不等孩子們學會閱讀就親自把自己喜愛的《唐.吉訶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劇本等古典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斷,富有表情地朗讀給孩子們聽。這么做,不僅豐富了家庭生活,也培養了孩子從小對文學的強烈興趣,還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⑺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1、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

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2、岳母刺字

岳飛,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宋元帥宗澤病重,以印信交岳飛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

3、曹操教子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

曹操教育孩子目標明確,他要培養的是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為了激勵孩子發憤學習,他曾頒布《諸兒令》:「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跟曹操重視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4、司馬光教子

司馬康,字公休,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大哥司馬旦之子,後來過繼給司馬光為子。

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

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

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朴實。

他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5、畫荻教子

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可想而知。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進士。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