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的故事
① 葉挺的故事
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於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先後畢業於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
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在粵軍中任支隊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1年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次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
1924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
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北伐軍佔領武漢後,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
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同年12月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在中國革命的轉變關頭,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起義失敗後,因受到中共廣東省委領導的責難和共產國際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與黨脫離關系,流亡歐洲,後到澳門隱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幫助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事變」後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濟深、陳銘樞等組織的以抗日為主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
1939年5月,穿越日軍封鎖線,北渡長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後,在津浦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初,日軍五千餘人在空軍配合下進犯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他指揮軍直屬隊頑強苦戰,斃傷日軍數百人,將敵擊退。
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身陷囹圄,堅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向國民黨多次交涉沒.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葉挺獲釋,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很快就得到了批准。葉挺參加了國共談判三人軍事會議。4月8日,他後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難,同機遇難的還有王若飛、博古、鄧發以及葉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兒楊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傳出後,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悼詞說:「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朱德提詞:「為全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而犧牲。」周恩來寫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講解]: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後,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於重慶郊區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系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囚歌》的開始,葉挺將軍以形象的語言,把囚禁在牢獄里的受難者的自由與尊嚴相分離的景況直陳出來。一方面,反動當局絕對不允許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節操和尊嚴;另一方面,他們又千方百計誘惑受難者以尊嚴的喪失換取行動的開闊空間。隨後的「爬出來吧,給你自由」這廖廖八個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驕狂、陰險、猙獰的嘴臉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從來就不以屈尊為代價,更不會以奴顏婢膝去換得所謂的「自由」。士可殺不可辱,這早已是自古以來志士仁人們律已的法則。「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詩人高傲地拒絕著反動派的誘惑。自由誠可貴,然而,失去了尊嚴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舊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遠是畜牲。自由的精靈被隔絕在法西斯的高牆之外,受難的人們時時渴求著自由的溫存,卻無法與之結合。牢獄從來就不是夢幻情調的溫床,陰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現實。弱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骨氣將在這里徹底消融,強者的凜然正氣卻可以在這里得到張揚。「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結尾,慷慨而悲壯。
對於自由的信徒,革命的鬥士,死亡並不是什麼駭人的東西。他們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們已與死亡比鄰而居。志士的被囚,對很多人來說,這便可能是他們整個抗爭生涯的最後階段。他們無懼於死亡,甚至樂於把這視為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輝煌。葉挺高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種意味。實際上,在他們選擇成為自由鬥士的開始,他們便已領悟到這選擇與死亡之間存有割不斷的臍帶。「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鬥士在思考自己最後的行程時向世人豪邁的告白。事實也正如詩人自己所預言的,葉挺將軍逝世後,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葉挺將軍的詩》一文中曾如此評價葉挺將軍的《囚歌》:「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葉挺將軍的這首詩,曾被譜上樂曲,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起,被囚禁在這所法西斯集中營中的志士們所詠唱,維持著他們作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嚴。
葉挺囚居舊址
在恩施市老城西門外高井河西岸。葉挺(1896一1946),字希夷,廣東惠陽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革命 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新四軍軍長。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因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府主席陳誠與其同為原保定軍官學校同窗,為做「轉化工作」,於1942年冬,被國民黨轉囚於當時的湖北省府所在地恩施。故居地背靠紅色砂山,面對小河與城牆,與外界隔絕,其地形極易看守。舊址為土木結構民居,中為木構架,圍以土牆,正屋3間,東廂房2間,建築面積共180平方米。原為富戶李子尚產業,後為佃戶劉貴金居住。葉挺因此時與夫人李秀文、長女葉楊眉住正房,劉貴金住廂房,看守居於西室。1943年夏曾轉押廣西桂林,至年底再次押回恩施,次子葉正明、四子葉華明,亦曾隨住,直至1945年9月押往重慶。1983年,葉挺國居舊址經過維修,並擴建了紀念館330平方米,以及將軍亭、紀念碑等。
--------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後,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於重慶郊區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系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囚歌》的開始,葉挺將軍以形象的語言,把囚禁在牢獄里的受難者的自由與尊嚴相分離的景況直陳出來。一方面,反動當局絕對不允許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節操和尊嚴;另一方面,他們又千方百計誘惑受難者以尊嚴的喪失換取行動的開闊空間。隨後的「爬出來呵,給你自由」這廖廖八個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驕狂、陰險、猙獰的嘴臉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從來就不以屈尊為代價,更不會以奴顏婢膝去換得所謂的「自由」。士可殺不可辱,這早已是自古以來志士仁人們律已的法則。「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詩人高傲地拒絕著反動派的誘惑。自由誠可貴,然而,失去了尊嚴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舊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遠是畜牲。自由的精靈被隔絕在法西斯的高牆之外,受難的人們時時渴求著自由的溫存,卻無法與之結合。牢獄從來就不是夢幻情調的溫床,陰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現實。弱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骨氣將在這里徹底消融,強者的凜然正氣卻可以在這里得到張揚。「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結尾,慷慨而悲壯。
對於自由的信徒,革命的鬥士,死亡並不是什麼駭人的東西。他們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們已與死亡比鄰而居。志士的被囚,對很多人來說,這便可能是他們整個抗爭生涯的最後階段。他們無懼於死亡,甚至樂於把這視為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輝煌。葉挺高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種意味。實際上,在他們選擇成為自由鬥士的開始,他們便已領悟到這選擇與死亡之間存有割不斷的臍帶。「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鬥士在思考自己最後的行程時向世人豪邁的告白。事實也正如詩人自己所預言的,葉挺將軍逝世後,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葉挺將軍的詩》一文中曾如此評價葉挺將軍的《囚歌》:「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葉挺將軍的這首詩,曾被譜上樂曲,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起,被囚禁在這所法西斯集中營中的志士們所詠唱,維持著他們作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嚴。
② 關於葉挺的故事
葉挺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內,號西容平,廣東歸善縣(今惠陽區)客家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③ 葉挺的愛國事跡
葉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新四軍領導人,傑出的軍事家。1896年出生於廣東歸善(今惠陽)一個農民家庭。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參加援閩粵軍。1924年被派赴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回國,參與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乾的第4軍獨立團,任團長。從此所部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裝部隊。
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部長驅直進,連戰皆捷,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所部被稱為「葉挺獨立團」,為4軍贏得「鐵軍」稱號。南昌起義時,他擔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時,擔任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新四軍軍長。
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同年12月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廣州起義失敗後,因受到中共廣東省委領導的責難和共產國際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與黨脫離關系,流亡歐洲,後到澳門隱居。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後,在津浦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面對蔣介石的威逼利誘,他堅貞不屈。在牢房中書寫《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中共中央營救,於1946年3月4日獲釋。5日即致電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於7日復電,稱贊他忠誠地為中國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事業進行了20餘年的奮斗,經歷了種種嚴峻的考驗,決定接受他入黨。4月8日,由重慶赴延安途中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時年50歲。
④ 葉挺的故事簡介!!!!!!!!!
葉挺(1896年9月10日—年4月8日),廣東惠陽客家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新四軍的領導人,傑出的軍事家[1],原名葉洵,字希夷,祖籍廣東省興寧市合水鎮,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於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先後畢業於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9年初在粵軍中任支隊副官,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1年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1924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東方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同年先後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由信仰三民主義轉而信仰共產主義。
1925年回國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粵軍)12師36團團長,獨立團團長;隨第四軍12師師長張發奎參加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獲「北伐名將」之美譽,第四軍亦有「鐵軍」之稱,北伐軍佔領武漢後,部隊大規模擴編,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南昌起義爆發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所屬三個師中,一個師(蔡廷鍇)率部叛變,親率一個師在湯坑被薛岳打垮,另一個師自師長周士第以下全部團以上軍官離隊出走,只剩滇軍老將朱德率800人堅持了下來,後來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火種。1927年12月隻身潛入廣州,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起義失敗後,遭受共產國際的嚴厲批判,與黨脫離關系,流亡歐洲,後到澳門隱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幫助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事變」後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濟深、陳銘樞等組織的以抗日為主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挺出任新四軍軍長,他雖未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堅持華中敵後抗戰[2],雖與政委項英多次發生矛盾導致其出走數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來的勸導下最終返回新四軍軍部;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葉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之久,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
葉挺將軍嚴詞拒絕了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婉拒了好友陳誠勸其前往緬甸御敵的請求,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他在牢房中書寫《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這首詩將他的雄心壯志和不屈服的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
1946年3月4日,經中共中央多方努力,葉挺始獲自由,他出獄後第二天即電告中共中央,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已於昨晚出獄。我決心實行我多年的願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之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貢獻我的一切。我請求中央審查我的歷史是否合格,並請答復」;3月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電告葉挺批准其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親愛的葉挺同志」相稱;4月8日,葉挺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飛機失事,於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附近不幸遇難;同機的遇難者還包括葉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兒葉揚眉、尚未取名的孩子「阿九」以及王若飛、博古(秦邦憲)、鄧發等中共重要領導人。
1988年10月,葉挺被中央軍委確定的我軍36名開國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葉挺被評為「新中國百位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⑤ 有關葉挺將軍小時候的故事介紹一個
清朝末年,在廣東惠陽縣周田村,有個軍官的兒子,經常騎著他父親版的戰馬在村裡橫沖權直撞,狂奔亂跑。
有一天,他又騎著戰馬在村裡撒歡。一個正在地上玩耍的孩子,眼看就要被馬踩著,嚇得哇哇大哭。
在這危急關頭,一個名叫葉為洵的男孩猛沖過來,抱起哭叫著的小孩閃在一邊。飛馬「刷」地從他們身邊擦過。
葉為洵是個佃農家庭出身的放牛娃。他早就看不慣那個為非作歹的軍官兒子了,於是,便和大家商量對付的辦法。
第二天,那個軍官的兒子又騎著馬來了。這時,有一群水牛正好朝他的來路迎面走過去。軍官的兒子卻毫無顧忌,揚鞭催馬向牛群沖去。他那裡知道,水牛的脾氣可不是好惹的。馬沖到牛群當中,被水牛用角頂得驚跳起來。
軍官的兒子眼看就要摔下馬來,嚇得大叫:「救命呀!」
葉為洵吹起口哨,二三十個牧童立即從各處跑了出來,一人牽著一頭水牛走了。軍官兒子這才逃出了「水牛陣」。
葉為洵巧擺「水牛陣」的故事,很快在惠陽一帶傳開了。窮苦百姓都說:「這孩子有勇有謀,將來准能帶兵打仗。」果然,為洵二十幾歲就當上了將軍。他還起了一個新名字——葉挺。
⑥ 葉挺的故事100字
一、指揮南昌起義
葉挺參與指揮南昌起義,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葉挺等人將病中版的周恩來權護送轉移到香港,也正是因為如此,周恩來與葉挺也成為了生死相交的好友及兄弟。四個月後,葉挺等人發動了廣州起義,並擔任工農紅軍總司令,只可惜廣州起義失敗。
二、參與抗日戰爭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葉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之久,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入獄五年。
葉挺將軍嚴詞拒絕了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婉拒了好友陳誠勸其前往緬甸御敵的請求,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
三、被扣押創作《囚歌》
1941年,皖南事變中葉挺被國民黨扣押。在重慶獄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這首詩將他的雄心壯志和不屈服的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 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予以抗議。
⑦ 葉挺的英雄事跡的其中一件(50字)
葉挺的英雄事跡故事。
葉挺兩次到廣東組建抗日武裝的故事
1938年1月15日,葉挺為籌措新四軍軍費、物資,從漢口乘飛機到達香港,逗留幾天後又抵達廣州,發表抗日救國主張。
在葉挺將軍的宣傳教育下,廣東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香港、惠陽青年更是以青年名義和救亡工作團名義,組織了近百人回到淡水,在惠陽地區建立抗日救亡團體,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亡主張,並爭取國民黨何聯芳旅在當地駐軍的支持,舉辦軍事幹部訓練班,為組織抗日民眾武裝做准備。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第九天廣州淪陷,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連廣東省黨政軍等機關,一起從廣州撤往粵北。
這時候,葉挺再次返回廣東,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等會面,表達自己回家鄉開展游擊戰爭的意願,並准備從新四軍抽調一批幹部來到東江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在廖承志等配合下,葉挺親自抵達粵北做余漢謀的統戰工作,余漢謀當即任命葉挺為東路游擊總指揮部副指揮,負責統管東江一帶的各方面武裝力量,並把指揮部設在深圳的鴻興酒樓,同時設立司令部和政治部。
(7)葉挺的故事擴展閱讀:
葉挺的主要功績
1、葉挺獨立團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肇慶成立,全團2100多人,葉挺擔任團長,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部隊。
擔任北伐先鋒,被譽為「鐵軍」;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葉挺獨立團是北伐戰爭中的左路軍急先鋒。1927年8月,朱德、陳毅、葉挺、賀龍等率領北伐軍三萬多人,打響了南昌起義的第一槍。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葉挺獨立團也是開路先鋒。
1935年5月紅二連22名勇士飛奪瀘定橋,強渡烏江天險。6月12日翻越夾金山。又用六天六夜開辟出草地通道。9月17日攻打臘子口,奪取哈達鋪。
抗日戰爭中,葉挺獨立團一直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1937年參加平型關大戰,痛擊日寇。1945年攻打淮安,殲滅吳清泉。1946年4月,四平保衛戰。1948年10月,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解放天津。繼續揮師南下,1950年解放海南島。1951年廣西剿匪。
2、詩作《囚歌》
1941年,皖南事變中葉挺被國民黨扣押。在重慶獄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這首詩將他的雄心壯志和不屈服的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 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予以抗議。
3、葉挺軼事典故
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副軍長(實為政治委員)項英之間,出現了嚴重的矛盾,釀成皖南事變的悲劇。葉挺、項英二人在新四軍創建初期的合作還是很愉快的。
他們在新四軍的改編、組建、集整訓等工作中,有過密切的配合。他們的分工很明確,葉挺主要管外,跟國民黨打交道,爭取港澳和海外僑胞的支持,軍內工作則側重軍事訓練、作戰指揮。項英主要管內,與黨中央、東南分局的直接上級長江局打交道,軍內主要抓幹部配備、黨的建設等。
項英在軍事上不尊重葉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上,對葉挺也有不滿。新四軍的前身是項英、陳毅領導的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作為中共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項英成為新成立的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軍委新四軍軍分會書記,同時兼任新四軍唯一的副軍長。
在實行黨委負責制的新四軍軍中,項英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而作為國共兩黨商定的新四軍軍長人選、非黨軍事幹部葉挺,無法參與黨委的決策。葉挺、項英二人的矛盾就此產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葉挺
⑧ 葉挺的小故事
新四軍在皖南陷入包圍,打了兩天兩夜沖不出去。軍長葉挺由於南昌版報動後跑到澳門做權富翁家上門女婿,所以抗戰回來只是掛名沒有實權。後來,戰士們看見的葉挺軍長用他從不離身的手杖憤怒的拄的地說,他跑了,扔下部隊跑了,現在部隊聽我指揮,堅決打出去。
原來,項英政委政委與周參謀長各帶著一個警衛員,與部隊分散,減小目標突圍去了。漫山亂鑽一整天,還是找不到空子,又回來,以黨的領導名義,要還沒有恢復黨籍的葉挺下山談判。葉挺個人持保留意見,前衛一個團2千人沖出去了。但是,機關有6千人,有女兵,童子兵,醫院與傷病員,宣傳隊,文化與政治幹部,大多不是戰斗人員。
葉挺下山談判,從此坐牢,直到抗戰結束。余部6千人當俘虜,留得活命。項英等四人再次躲藏,因身上黃金露財,被他特別挑選的神槍手連長出身的警衛員打死了。
⑨ 葉挺有哪些事跡
葉挺的故事
1、賣過燒餅愛好攝影
1927年11月,葉挺作為總指揮發動廣州起義,卻以失敗告終。共產國際東方部的領導人聽信王明的讒言,對葉挺產生了偏見。葉挺一氣之下出走西歐,與黨失去了聯系。
葉挺先後在德國和法國度過了5年時間。當時他賣過水果蔬菜,還在柏林開過小吃店,賣油條、燒餅。後來,他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氣憤,但遠居海外,消息閉塞,就回到夫人娘家所在的澳門。他的長子葉正大回憶說:「只有在澳門我們全家聚得最齊。母親當時已經生了7個孩子,一家人常去野餐、游泳、拍照。
父親那時就是一個攝影發燒友了。他從香港買來暗房器材,自己在家裡沖洗膠卷。那時我們全家拍了很多照片,現在看來,還照得很有藝術性。
」葉正大還隱約記得,一次父親勃然大怒,批評他的侄子葉欽在國民黨里混飯吃的做法,認為就是回家種地,也比去國民黨那裡干凈。
2、把革命比喻成爬山
1937年9月28日,蔣介石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因為他不能允許共產黨派人來當軍長,而葉挺已經脫離共產黨達十年之久,他認為可能會聽他的話。張聞天、毛澤東發出電報,問葉挺是否願意恢復黨籍。
葉挺表示:「在黨的組織之外,但願在黨的領導之下,堅決抗戰到底。」又表示如果中共不同意,他可辭職。
10月19日,張聞天、毛澤東又致電詢問葉挺「是否可來延安及八路軍總部接洽一次?」葉挺很高興,願意接受黨中央的考察。
11月3日,葉挺抵達延安。中共中央決定同意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8日,中共中央召開歡迎葉挺大會。
葉挺表示:「革命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險,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又跟上來。今後,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
13日,葉挺回到武漢即以新四軍軍長的身份向《大公報》記者發表談話說:「我們受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已經是忍無可忍,這一次出於不得已而抗戰,我們只有一個字,就是拼。」
3、「請槍斃我吧!」
1942年5月12日晚上八時半,蔣介石試圖勸降在押的葉挺。蔣介石說:「爾這個人太老實,上了人家的當還不覺悟,人家叫爾回去爾就回去,叫爾打就打,人家利用爾完了還會殺爾。」蔣介石連用了幾個「人家」,指的就是「共產黨」。
葉挺的回答避開他的挑撥,另闢蹊徑,反過來用具體事實揭露蔣介石蓄意製造「皖南事變」的陰謀:你蔣介石指定路線要新四軍到指定地區去。
新四軍途中要和日軍作戰又不給補充武器彈葯和糧食,同時布置了一個口袋,集中七個師包圍我部。「這個時候,我打電報辭職,又沒有批准,我只好帶著部隊逃命。」
緊接著,葉挺引用了「小杖則受,大杖則逃」的古話之後說:「我們不善於逃命而遭受滅亡,則是我對部下不起,現在上饒還監禁幾百幹部,我對他們應該負責。我處置失當,我願受軍法裁判。」
蔣介石又說:「我指示爾一條正路,爾能絕對服從我跟我走,爾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爾就算完了。」葉挺坦然地說:「我早就決定我已經完了!」
蔣介石馬上改變口氣,說:「也不是那樣意思,我叫爾去三戰區去好好休養,爾的前途是光明的。」
葉挺寸步不讓:「如果照這樣做,大家一定說我自私,怕法律處置,我不能這樣做。」
蔣介石無計可施,讓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郭懺繼續勸降。他們談了一個小時,葉挺的答復是:「我不能這樣做,請槍斃我吧!」
4、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坐落在廣東惠陽秋長鎮東北面6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整個故居展示了葉挺身平的一些事跡及家人生活的貧苦。整個館共分8個展廳,展出400多件珍貴的文物、文獻、照片和圖片,整個展館展現了一代名將葉挺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和他的高風亮節。故居坐北面南,前面是一片開闊的場地。
一片火一般燃燒的美麗紅桑,把將軍故居點綴得分外妖嬈。在門前的牆下,還有一叢叢珍貴的紅背樹,葉片寬厚而美麗,那葉片一面是綠色另一面卻是鮮紅色,甚是奇異。
故居粉牆黛瓦,房屋矮小,內中陳設朴實無華,基本按照當年的樣子,保持著嶺南農家小院簡朴的生活情景。
葉挺兄妹11人,其中有5個男孩,葉挺排行老八,早年家境貧寒,其父葉錫山和母親吳氏,全靠租來的11畝地種莊稼和栽培果木維持生活,因此,葉挺從小就飽嘗生活的艱辛,立志投身革命,改變貧窮的命運。
葉挺16歲時考入免費的黃埔陸軍小學,後以優異成績進入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就讀,1918年冬結束保定軍校學習曾返家鄉住兩個月,每天除幫家中做些農活外,幾乎天天上山鍛煉身體。
5、澳門葉挺故居
澳門葉挺故居位於澳門賈伯樂提督街76號,是葉挺在澳門生活的重要見證。「葉挺故居」牌匾、題匾採用銅牌製造,由中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題寫。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與葉挺四子葉華明,共同為葉挺故居牌匾揭彩。
故居是一幢兩層小樓,面積約有二三百平方米,樓前有一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院子。2006年年6月,特區政府文化局撥出專款,按照歷史原貌進行了修繕、翻新。
葉挺將軍與澳門有著深厚的淵源。從1927年至1942年期間,葉挺一家居住在澳門賈伯樂提督街76號的住宅中,葉挺的九位子女中有七位都是在此誕生。葉挺在澳門居住期間,心系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十分關心抗戰,多次返內地和香港,至1937年就任新四軍軍長,葉挺才離開澳門。
(9)葉挺的故事擴展閱讀
在中國抗戰史上,不能不提的一個人就是葉挺。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1896年9月10日出生在廣東省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而最後卻成為了我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
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