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強渡大渡河故事

強渡大渡河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9 05:08:22

① 強渡大渡橋的故事

強渡大渡橋的故事:

飛奪瀘定橋在1935年5月25日,面對國民黨追兵的緊追不舍,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

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

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塗上了機油,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

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

下午四點,22名紅軍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

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紅軍突擊隊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飛奪瀘定橋戰。

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驚險地奪取了瀘定橋。

(1)強渡大渡河故事擴展閱讀:

背景: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

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相關介紹:

瀘定鐵索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

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

古代造橋大多數情況都因地制宜,但大渡河地處偏遠山區,河寬數百米,終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測,瀘定橋工程在當時科技水平下幾乎無法完成。

需解決鐵索供應、鐵索過河以及鐵索固定難題。當時,瀘定縣一帶不生產鐵,鐵匠稀缺,於是橋梁建設者遠赴鐵礦藏量大的滎經縣鑄造鐵索。

鐵索出產後需銜接兩岸,工人們曾嘗試用羊皮筏子或船隻運輸鐵索,但無法實現;最終,人們利用「索渡原理」,先將粗竹索系於河兩岸,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個短竹筒後。

再將鐵鏈系在竹筒上,最後從對岸拉動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完成鐵索輸送。鐵索跨河後,人們在兩岸利用大塊條石修建堅固的橋頭,然後在兩端橋頭內挖深井。

並且在井底用生鐵澆鑄橫向卧龍樁和縱向地龍樁;最後所有鐵鏈與地龍樁相連,底面鐵鏈上鋪設木板形成橋面,各鐵鏈相互環扣成橋。

② 飛奪瀘定橋故事梗概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

我軍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

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城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

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瀘定橋之戰的意義: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2)強渡大渡河故事擴展閱讀:

一、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竣。當急之下,要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決定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

1935年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後來,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二、瀘定橋之戰的兩種不同的記述:

第一種敘述:瀘定橋是紅一軍團的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下的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奪取的。該敘述由彭加倫於1936年寫成並發表的《飛奪瀘定橋》記載。後來中共黨史、軍史,凡官方記載史料均以此為依據,因此被外界稱為「正史」。

第一種敘述,除了《紅軍長征記》中彭加倫所著《飛奪瀘定橋》外,還有陳雲《隨軍西行見聞錄》、黃克誠《我在紅三軍團的經歷》、羅華生(紅四團黨代表)《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成仿吾(參加長征的文學家)《長征回憶錄》;

蕭鋒(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三團政委)《長征日記》,以及紅三軍團重要將領伍修權、張愛萍、張宗遜、李志民、劉志堅、張震、王平、裴周玉等的回憶文章,上述文章沒有一篇關於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飛奪瀘定橋的記述,卻都有紅一軍團紅四團飛奪瀘定橋的回憶。

第二種敘述:瀘定橋是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下的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帶領12名勇士奪取的。該敘述由覃應機於1991年所著《硝煙歲月》一書中提出。

而第二種敘述的出處則是原紅三軍團十三團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的回憶錄《硝煙歲月》中相關記載。只是覃應機一人在1991年才提出的孤證,並未其他相關記載,更沒有「一直受壓制」的情形。

覃應機所過的鐵索橋,應當在龍衣或者沙壩頭鐵索橋。《朱德關於我軍突破敵雅州、蘆山、天全防線的部署》(1935年6月5日):「……三、三軍團有奪取天全之龍衣、沙壩頭兩鐵索橋,並相機襲占天全的任務。

雪楓(時任紅十三團團長)率先頭兩個團由現駐地經思金壩,以一部奪取沙壩頭,主力奪取龍衣。成功則相機襲占天全,不成則進行下游架橋」。

由於兩種說法不一,有媒體稱之為「第二種說法好象一直受壓制,但從未被壓服」,因此在網路上出現了「飛奪瀘定橋」屬虛構的說法。這是對軍史無知造成的一種誤解。

三、橋梁簡介: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漢紅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條瀘定橋,是擴展游戲項目。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

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③ 強渡大渡河的故事(簡短)

1935年月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

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七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

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3)強渡大渡河故事擴展閱讀: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 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英雄壯舉: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

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④ 強渡大渡河的故事(簡短)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丁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l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追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1]

⑤ 強渡大渡河中紅軍強渡大渡河的過程分為兩部的故事第二部是

「強渡大渡河」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准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挑選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7時強渡開始,快接近對岸時,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控制了渡口。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佔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戰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系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 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階死角作掩護,沿台階向上猛烈沖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⑥ 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一定要簡明扼要~~~ 要快~~~ 謝
我來答
風吹半天雲版
LV.1 2017-04-27
1935年5月25日,權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中央紅軍24日攻佔大渡河右岸石棉縣安順場,殲滅守敵兩個連。次日,紅一軍團第一團第一營第二連17名戰士在連長熊尚林率領下,乘一隻小船,冒著敵人猛烈的火力,強渡成功,擊潰左岸敵守軍一個營。因大渡河水流湍急,不能架橋,只有4隻小船,每天只能渡一個團。中央軍委決定奪取上游滬定橋為渡河點,部署紅一軍團第一師及幹部團歸聶榮臻、劉伯承指揮,循大渡河之左岸,林彪率紅二軍團指揮部、第二師主力及紅五軍團循大渡河之右岸,均向瀘定橋急進,協同襲取該橋。
5月29日,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擊潰國民黨軍阻擊,一晝夜急行軍120公里,搶占瀘定橋西頭橋頭堡。這時,鐵索橋木板已全被拆除,只剩下數根鐵索懸盪在空中,東岸橋頭有川軍約1個團的兵力依託堅固工事抵抗,紅軍第二師第二連22名戰士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攀扶著懸空的鐵索向橋東攻擊前進,奪取了東頭橋頭堡。後續部隊緊跟過橋,佔領滬定城,和左岸北上的紅一師會合。

⑦ 紅軍過大渡河的故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⑧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22位英雄拿著剝殼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戰士們,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當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

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8)強渡大渡河故事擴展閱讀: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 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

中央軍委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火速奪占瀘定橋。

一橋系安危,紅軍能否渡過大渡河,關繫到紅軍能否北上抗日,關繫到紅軍的生死存亡,關繫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黃開湘(又名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

飛奪瀘定橋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⑨ 強渡大渡河的故事50字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版戰斗權,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強渡大渡河的歷史背景如下: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

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9)強渡大渡河故事擴展閱讀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

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