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無錫民間故事

無錫民間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7 09:18:13

㈠ 無錫有什麼風土人情和神話傳說嗎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壽。元宵節 正月十五稱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元夕、元夜。元宵節早晨吃薺菜蒸糕或湯圓(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園家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茶館里泡茶,慣例加進青橄攬,俗稱"吃橄攬茶",又稱"吃元寶茶"。橄攬象徵元寶,寓意發財得福。夏歷正月十五又是燈節。這天晚上,無錫民間所掛花燈名目很多,有龍燈、風燈、魚燈、兔子燈、走馬燈以及各種神話燈、歷代人物燈,有的用燈紮成燈樹、燈樓、鱉山、牌坊等,還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龍舞、耍獅子舞等活動。花燈上還寫有燈謎,吸引人們觀燈、猜謎。在城裡,最熱鬧的是崇安寺,明清時期,這里的燈市極盛,整條街上懸燈結綵。晚飯後,人們紛紛點起各種彩燈,敲著鑼鼓,聚集崇安寺鬧元宵。有的還跳大頭娃娃舞,有的賽花燈、放爆仗。花燈比精巧和數量,爆仗比放得高與響。還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雜耍比賽。有的設步障、扎高台,選嬌男美女,身穿綾羅衣衫,扮演新戲。每年從正月十五一直鬧到正月二十才結束。在農村,人們在晚飯後,點著各種彩燈,青壯年組成龍燈隊.敲著鑼鼓,到各村去耍龍燈。龍燈內點燃許多蠟燭,在夜空中翻滾,宛如火龍飛舞。觀者如雲,故無錫有"正月半,龍燈看"的民謠。元宵節前後的幾天晚上,錫山龍光塔的每隻角和每一窗口都掛彩燈,恍如火樹。元宵節晚上,還有人攜帶酒、菜登錫山、惠山,一面觀賞市內夜景,一面飲酒賞月。建國後,元宵節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團圓飯的習俗。 清明節 無錫民間開始種植蔬菜、果樹。蠶農在清明夜把蠶種裹在棉衣里進行孵化。這天,人們紛紛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牆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膠山和北鄉斗山的節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至清明節,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風箏,別有情趣。清明時節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為無錫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壅墳瑩。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看和酒、飯等祭奠。後用於果糕點等替代。泰伯廟會 無錫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早在三千年前,周太王長子不願意繼承王位,帶二弟仲雍來江南,在無錫的梅村歇息而居,建立了吳氏文化,為了紀念他們,無錫人在梅村建立了泰伯廟。由此無錫梅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早的節氣(把初九定為泰伯廟會)。這天,梅村戶戶人家,張燈結綵,忙碌一片,准備宴席,熱情款待賓客。於是在這天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梅村。好一番熱鬧場景,人聲鼎沸,小販吆喝聲一片,孩童們嘻鬧相互追逐,帶著面具,拿著氣球,手持冰糖葫蘆,開心之極,那些婦人們,這邊看看,那邊轉轉,在小攤上看見喜歡的物品,開始殺價選購,最終歡喜地離去,那些男人們通常是跟在婦人旁邊,成了拎包的。大包小包的一堆。人們盡興遛夠節市,就往親戚家走去。宴席之時,正是梅村人擺氣派之時,比誰家辦的酒席多客人多,酒席,賓客越多,說明這戶人家旺盛,財氣越粗。祝賀聲,交杯聲,笑聲響成一片,賓客們盡興地吃著主人准備的豐盛菜餚,歡樂融融。在這天哪怕是你走錯人家,不要怕哦,你不會被當作混吃的小子給攆出來,相反,這里的主人會很熱鬧的招待你,並且歡迎到他家做客。等你吃足喝足之後,主人們會送些當地的土特產,讓你帶回家。接著你可以繼續去逛集市,午後的集市會更加熱鬧,有人舞獅子,挑龍燈,走高蹺,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直至天黑才結束,人們才帶著快樂的心情歡快離去。這些純朴,好客的風情一直延續至今。從這些風情中我們看到了無錫人民生活的富有,看到了被稱為「魚米之鄉」的無錫。無錫面臨浩浩盪盪的三萬六千頃太湖,西倚峰巒起伏的「江南第一山」——惠山,惠山腳下還有富有盛名的「天下第二泉」。正是「山水之勝,甲於江南」啊。無錫氣候溫和,物產豐美,稻穀香,魚蝦鮮,惠山的泥人阿福,宜興的紫茶壺,無錫的清水面巾,陸稿薦醬排骨等特產,很受八方來賓的青睞,無錫被稱為「太湖明珠」,馳名中外。

㈡ 無錫的神話故事

「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提起大阿福,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在此之外,在傳說中,趕走從錫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錫人 ,運天河水灑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來等也和阿福阿喜有關。

㈢ 無錫歷史故事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㈣ 無錫有哪些名人故事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焦溪)人。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㈤ 無錫民間傳說與故事匯總

在無錫有一句世代相傳的老話:沉落山陽縣,氽(tǔn)出無錫城。關於這句話,有著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

話說無錫原來叫「無雪」,為什麼叫無雪呢?這還得從被淹沒的山陽縣說起。
傳說,三萬六千頃的太湖身下有一個山陽縣。很久很久以前,山陽縣里的人民不愛惜糧食。吃飯的時候,他們剩一半,扔一半,東拋西撒,糟蹋浪費。稻穀收場後,他們堆曬在露天,下雨天也不收,天晴也不曬,就放在那裡讓它發霉。漸漸的,霉氣越積越多,直沖天宮。
玉皇大帝聞到氣味以後,就撥開天上的雲霧朝人間一看,只見山陽縣的人民不把糧食不當回事。
「這還了得!」
玉帝怒氣沖沖的說。
「看來山陽縣的人都活的厭煩了,發場大水淹了這個地方!」
太白金星趕忙出班奏道:「殿下,山陽縣也有好人,好人怎麼辦?」
玉帝想了一下,就對太白金星如此這般交代了一遍。太白金星領命來到人間,他搖身變成了乞丐,撐著拐杖來到了山陽縣城街上。
當地有名的華孝子攙著母親迎面走了過來,乞丐一個健步,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孝子的母親就跑。
孝子見母親被人擄走了,急得一邊追一邊大喊:「快放下我母親!快放下我母親!」可是乞丐只當聽不見,越跑越快。
不少好心人聽到喊聲,紛紛從屋裡跑了出來,跟著華孝子一起追趕乞丐…
此時,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不一會的功夫,地上就積了厚厚一層。乞丐見前面有一塊地方沒有雪,就自言自語的說:「這是塊好地方,就停在這里吧。」說著,就把華孝子的母親從背上放了下來。
等到華孝子與追趕的男女老少來到這塊沒有雪的地方,身後就傳來了嘩嘩的水聲。大家回頭一看,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山陽縣被大水淹沒不見了。大家再回頭一看,乞丐也消失了。於是,大家就在神仙指點的地方住了下來。
這塊地方因為沒有雪,大家就叫它「無雪」。時間一長,「無雪」這地方也有了雪。於是,「無雪」又叫成了「無錫」(在無錫本地的方言中,「無雪」和「無錫」的發音相同)。
而這個故事,也就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㈥ 無錫名人(一人,要有事例)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㈦ 無錫的民俗文化

1.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鼠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遊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遊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遊節(農歷三月初三)。

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希望你能採納。

㈧ 無錫名人事跡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志。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1.5)出生在馬鎮南暘岐一個沒落士紳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徐有勉隱跡田園,母王氏豁朗節儉,能「貿布以易糈」。徐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博覽祖遺「絳雲樓」藏書,特好古今史籍、地誌圖經,萌遠游五嶽之志。18歲,父受群豪欺侮,憂憤而死。他決意不應科舉,不入仕途,問奇名山大川。萬曆三十五年徐21歲,辭別母親和新婚的妻子開始出遊。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訪勝跡為主,因老母在黨,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計程以歸。他游山川如會知己,探窮奧如掘至寶。47歲以前,游歷了北方的泰山。嵩山、華山、恆山、五台山;南方的黃山、廬山、普陀山、天台山、雁盪山,最遠至福建的武夷山。曾於天啟元年(1621),為紀念母病痊癒,蓋「晴山堂」,搜求先世遺墨、題贈,為之刻石。天啟四年,因母已屆80高齡,打算暫緩遠行。母不以為然,特命他陪同親作宜興、句容之游,以示激勵。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廬。崇禎元年(1628)服喪期畢,乃放志遠游。他有感於「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對地理現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黃道周。遠抵廣東羅浮山。崇禎二年,由南轉北,人京師,游盤山。三年,再南遊漳州。五年,重遊天台山、雁盪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師,游五台山、恆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體健壯,攜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數日飢,逢食即飽,旅泊岩棲,遊行無所礙。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官散騎常侍。博學多藝,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凡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皆能。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畫師法衛賢,行筆細勁連綿,如春蠶吐絲,行雲流水,出之自然。畫人物尤善點睛,自雲:「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語「這個」,即指眼珠)之中。」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精通畫論,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書行世。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秦邦憲,又名博古(1907年-1946年4月8日)(此名為俄語「上帝」的音譯)。乳名長林,字則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江蘇無錫城內中市橋巷人。出身望族。,9歲喪父,19歲赴莫斯科求學,24歲受命擔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28歲交出大權,39歲因墜機遇難。與王明、張聞天等人是蘇聯留學期間的同學,與其他同期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1931年9月-1935年1月為中國共產黨實際最高領導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博古在六屆四中全會當選政治局委員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線影響,負責上海臨時中央的領導。1933年初遷到瑞金,對中央蘇區的影響更大。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因盲目聽從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的指揮,使紅軍傷亡慘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博古在遵義會議後雖然失去了最高統帥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他是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紅四方面軍較量的干將,在涉及中央紅軍內部利益時,他站在毛澤東一邊。
博古和周恩來、葉劍英參與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因此,他們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參與國共合作的談判,並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軍組建初期也有功勞。
博古是中共長江局成員,參與領導了武漢會戰期間的抗日宣傳。
博古回到延安後,領導創辦了《解放日報》,這是中央機關報。
1946年4月8日由重慶飛延安,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1907年誕生,擔任過中國共產黨的臨時政治局總負責人,擔任過黨中央的書記(見《遵義會議文獻》,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或總書記(見《中國共產黨組織資料匯編》,1983年紅旗出版社出版),長期在黨中央擔任領導工作。1946年4月8日與王若飛、鄧發、葉挺等十多位同志和先生從重慶乘飛機返回延安,在西安停機加油時,被國民黨特務在機上放了炸彈,飛行途中又遇雨霧,飛機迷失方向,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爆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被黨中央稱為「四八烈士」,那時博古年僅39歲。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清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於江蘇無錫。一九九八年病逝於北京。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鍾書十歲入東林小學,在蘇州桃塢中學、無錫輔仁中學接受中學教育,十九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
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
1935年,與楊絳完婚,然後同赴英倫留學。兩年後,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文學士(B.litt)學位。之後隨楊絳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1938年,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范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1945年抗戰結束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說《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詩論《談藝錄》得以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49年,回到清華任教;1953年調到文學研究所,其間完成《宋詩選注》,並參加了《唐詩選》、《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受到沖擊,並於1969年11月與楊絳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幹校」。1972年3月回京,當年8月《管錐編》定稿 。
1979年,《管錐編》、《舊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1984年《談藝錄》(補訂本)出版;次年,《七綴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㈨ 太湖有什麼神話傳說故事

1、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後,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

裡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簡直是一個聚寶盆;遠遠望去,還活象一隻精緻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贊不絕。

大家看過《西遊記》都知道,王母娘娘設蟠桃會,沒請弼馬溫,結果齊天大聖孫悟空發了脾氣,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只大銀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棒打了下去,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天」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間。

玉石雕刻的魚,就是現在太湖裡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變成了對對鴛鴦。只有走獸沒有活成。

2、傳說在很久以前,一個叫黃二郎的孩子來到烏溪鎮王秀才的私塾念書,因為這孩子穿的衣服上沾滿了黃泥,所以大家都叫他黃泥郎。

可是他上學卻總是伏案睡大覺,先生問他念書時為何老是睡覺,黃泥郎總是默不作聲。一次,黃泥郎睡醒後,先生發怒道:「你是不是來讀書的?」

他被先生逼得只好說實話:「先生,我沒有睡覺,當聽到太湖中有人喊救命時我就要去救他們。"先生哪裡相信:"胡說!你人伏在台上睡覺,怎說去救船?"

黃泥郎說:"先生不相信,可去看一看,得救的五隻船已進了塢溪港。"先生就派另外一個學生去看。那個學生到塢溪港時,五家船戶正在議論紛紛。

說:"多虧了一個穿黃泥衣裳的小孩救了我們。"那學生回來把這番話告訴先生,先生半信半疑。一次,黃泥郎又睡著了。先生有意把他的一隻鞋子藏起來。

黃泥郎醒來後,連連跳著、哭著、罵著。先生問:"哭什麼?罵什麼?"黃泥郎生氣地說:"哪個藏了我的鞋子?我找了好久未找著,只好穿了一隻鞋,去遲了,十隻船救了八隻。

還有兩只船觸了礁,我把一隻鞋脫下來堵了一隻船的漏洞,還有一隻船的漏洞我沒東西堵,就沉了。」先生聽了,更不相信,就親自到港口去查看。

一到港口,船戶們正在議論紛紛,都說:"多虧黃泥郎救了我們的船,也救了我們的命。」先生回到書房,懊悔了,說:"孩子,我不該藏你的鞋子,害了一隻船。"

說完,拿出藏起來的鞋子。黃泥郎說:"既用了,我就赤著腳吧。」從這時起;王秀才知道這學生有來頭,遇到黃泥郎睡覺時,再也不去打攪他了。

一次,黃泥郎念書時候又睡著了。先生見他頭上冒汗,就拿把扇子坐在對面幫他扇風,見越扇汗出得越多,先生就扇得越起勁。扇到後來,黃泥郎身上的汗幹了,毛孔中卻流出血來。

不多久,人已死了。先生抱著他傷心地痛哭,哭了兩天兩夜,哭得暈了過去,夢見黃泥郎回來了,他赤著腳,走到先生面前說:"先生你幫了倒忙,幫我對面扇逆風。

耽誤了時間,我回不去了。我的人已經死了,我的心不死,永遠在太湖裡。你告訴船家,如碰到大風,喊我赤腳黃泥郎,我就來了。"先生醒來痛哭了一場。

一五一十地把這些話告訴了船家。船民們得知黃泥郎已死,都很悲傷,在太湖沿岸為他建廟塑像。據說漢光武帝劉秀落難太湖,在赤腳黃泥郎庵里遇到一位搭救他的小夥子。

疑是赤腳黃泥郎。劉秀登基後便賜封他為"黃泥相公",重建此庵,稱為"黃泥相公庵"。但是過去人們在太湖中行船遇險時總是呼喊"赤腳黃泥郎"。

從不喊"黃泥相公"。據說因為喊他相公,他要穿衣、戴帽、蹬鞋,把自己裝扮成相公,這就會耽擱搶救的時間。

3、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於會稽,俘至姑蘇,事奉夫差。後來范蠡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鬥志。

終於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平吳霸越」之功,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一條歷史規律。勾踐這個人可與之共患難。

不可與之共安樂,現在聲名至尊,功高蓋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難以善終。從中原回來之後,范蠡就向勾踐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後不再進入越國了。」

勾踐詫異:「你現在要離我而去,這是為什麼?」勾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成就霸業。

現在君王的事業已成,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於是,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

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後來,經營產業,家資巨萬,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壽終正寢。

4、八仙過海之後,諸仙各自雲游去了。單說那呂洞賓,這天正踩著祥雲路過山陽縣上空,忽見有一股邪惡之氣直沖天庭,便撥開雲頭向下望去。

這一望,著實讓呂仙吃了一驚:只見山陽縣內有行騙的、有滋事斗毆的、有搶掠的、有不忠不義的、有忤逆不孝的……居然有那麼多不法之徒。

見此情景,呂洞賓急忙調轉雲頭,直奔靈霄寶殿而去。玉帝見呂洞賓一臉沮喪,便問道:「呂仙,何以如此掃興?」呂洞賓垂著頭說道:「山陽縣內無好人。」

玉帝撫須道:「有這等事?呂仙,不要忘記『狗咬呂洞賓』的事啊!切不可把人都看扁了。」呂洞賓自然沒有忘記此事,急忙應道:「小仙明白。」

玉帝道:「既然如此,還請呂仙下凡到山陽縣走一遭吧。」呂洞賓忙應道:「遵命!如果真如我所奏,該如何處置?」玉帝嘆道:「沉了吧。」

呂洞賓化裝成一個賣油郎,挑著一副油擔來到山陽縣集市叫賣:「三個銅錢一盅油!不論大盅小盅,三個銅錢一盅油呀!」叫賣聲引來了不少顧客,都拿著盆呀罐的,卻一再聲稱自己拿的是盅。

呂洞賓默默給這些貪婪成性的人們盛滿了油。這時,又來了兩個人,一個是四十齣頭的壯漢,五短身材、目露凶光、滿臉橫肉,手裡拿著一隻大水盆;另一個是衣衫襤褸的青年。

手裡拿著一隻小盅。青年認識那壯漢,知道他姓沈,是本地的操刀屠戶,見他拿著大盆走來,便問:「沈屠戶,拿著盆到哪去宰豬呀?」沈屠戶聽了把眼一瞪。

道:「誰要去殺豬?誰說這是盆?這是盅,是大盅!」說著大大咧咧來到呂洞賓面前:「舀油!」呂洞賓看了他一眼問道:「舀滿嗎?」沈屠戶大聲說:「當然!」

呂洞賓笑著說:「舀滿了怕你拿不動呀!」沈屠戶撇著嘴說:「滿滿一盆水都能端著跑,一盆油就拿不動了?」呂洞賓不再說話,給他舀滿油。沈屠戶付了三個銅錢。

便歡歡喜喜來端盆,誰知端了半天,使出吃奶的力氣也端不起那盆。呂洞賓笑著說:「吃飽了再來拿吧!」沈屠戶瞪了他一眼,悻悻離去了。

那青年看呆了,呂洞賓提醒他:「年輕人,你也是來舀油的嗎?」青年連聲說:「是是!」呂洞賓望著他手中的小盅問:「人家都拿盆盆罐罐的來買油,你怎麼拿個小盅呀?」

青年說:「我以前都拿這盅買的,我換個大盅來,你不是要虧本了嗎?我娘說不可沾人便宜。」呂洞賓聽了,想起自己說的「山陽縣內無好人」那句話,便有點愧疚地給他舀了一盅油。

且說這青年姓高,住在南街的破廟里,一個瞎眼老娘和他相依為命。因為他孝順,鄰里都稱他高孝子。平日里母子倆靠磨豆腐糊口,每天賣罷豆腐,高孝子總要買些吃食孝敬老娘。

離破廟不遠有一處廢墟,雜草叢生,卻有一隻石獅子完好無損。每天高孝子從這里過,總會看見那隻石獅子。這天,高孝子賣完豆腐又路過廢墟,發現石獅子前圍滿了人。

他卸下豆腐擔擠進去一看,只見地上躺著個衣衫破爛的老人,老人雙眼緊閉,分明是昏過去了。高孝子仔細一看,吃了一驚:這不是前幾天那個賣油的老人家嗎?

圍觀的人只是議論,誰也不上前救助。高孝子動了惻隱之心,急忙從懷中摸出千層糕,喂老人吃了幾片,又到河邊舀了點水給他喝。老人終於醒了,一睜眼就用怪異的目光望瞭望圍觀的人。

對高孝子也沒道謝,拍了拍身上的土,蹣跚著走了。從此以後,高孝子每天賣完豆腐回家,總會在石獅子旁看到那個老人家躺在那裡,他總會給老人一點吃的。

有一次,高孝子忍不住問:「老人家,你為何躺在這里?是不是賣油虧本了?要不就住到我家去吧!」老人家看了高孝子一眼,嘆了口氣說:「我是在看這石獅子呀!

年輕人,難得你生性仁慈,我今天告訴你一個秘密:哪天你若看見這石獅子的眼睛出血,山陽縣就要沉沒了,你趕快背著你娘向東南方向逃。記住,千萬不要回頭。」

說著,他搔起癢癢來,搔著搔著手中有了一小團污垢,他把污垢小心翼翼地交給高孝子,鄭重地說:「回家後,先把這寶貝放在你娘的眼睛上揉一揉,然後藏在身上。

千萬不要離身,記住了?」高孝子疑惑地接過污垢,還想問些什麼,再抬頭,老人家已不見了蹤影。高孝子回家後,急忙把污垢放在老娘的眼睛上揉搓。

當他把手拿開時,老娘忽然睜開雙眼,流著淚說:「兒呀,我看見你了!」高孝子見老娘雙眼復明,抱著娘哭了起來,娘倆知道這是碰上了活神仙。

此後,高孝子每次賣完豆腐回家,總要在石獅子旁停留片刻,把石獅子的眼睛細細端詳一番,看看是不是真會冒出血來。半個月過去,石獅子的眼睛沒有絲毫變化。

再說集市上那個沈屠戶,那天買油不成反丟了個盆,心有不甘,當天就叫了兩個壯漢想把盆抬回家去,但三個人折騰半天,那盆卻不動分毫。幾天後下了一場大雨。

盆里的油流了個精光,沈屠戶想倒掉水把盆拿回家去,誰知那水盆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挪動不得。沈屠戶每天去宰豬,也要路過廢墟。最近,他常看見高孝子在廢墟旁的石獅子前徘徊。

覺得十分奇怪,便問道:「喂!高孝子,只聽說你最孝順老娘,最近怎麼孝順起石獅子來了?」沈屠戶生性刁滑奸詐,名聲不好,聽到這話高孝子本想一走了之。

但經不起沈屠戶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糾纏,只得把石獅子眼睛出血山陽縣要沉沒的消息告訴了他。誰知沈屠戶聽了哈哈大笑,笑罷對高孝子神秘地說:「原來是這事呀!

高孝子你可不知,我沈某人也是半仙呢!不信,你明朝再看石獅子,它眼睛裡准會出血!」高孝子將信將疑地回了家,把沈屠戶的話和娘說起,娘說那就防著點吧。

娘倆連夜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備。第二天,高孝子沒有去賣豆腐,一早就來到廢墟旁的石獅子跟前,他忐忑不安地向石獅子的眼睛望去,這一望把高孝子嚇得魂兒都出了竅。

原來石獅子的眼睛裡真的出血了!高孝子一溜煙跑回家,背起老娘就往外跑,邊跑邊和娘說:「石獅子眼睛裡真的有血了。」娘問:「那你跑得不對呀,仙人不是讓你朝東南方向跑嗎?」

高孝子說:「我這是去集市,叫大家一起逃呀!」娘說:「對!應該叫大家一起逃!」來到集市,高孝子背著娘一邊跑一邊喊:「山陽縣要沉沒了,大家快跑吧!」

可誰也不信他的話,任憑高孝子喊啞了嗓子也沒人理睬他。這時,高孝子忽然看見上次沈屠戶盛油的盆子。那盆子慢慢開裂了,一縷清水正從裂縫中汩汩流出。

奇怪的是,周圍已經是滿地積水,而盆里的水卻絲毫不見少,但那裂口還在逐漸擴大。高孝子知道事情怪異,急忙又大聲喊道:「山陽縣真要沉了!真要沉了,快逃吧!」

可大家好像都沒看見盆子里的變化似的,高孝子只好獨自背著老娘朝東南方向飛奔而去。這時,集市裡獨有一個人在偷著樂,他就是沈屠戶,因為石獅子眼睛裡的血是他用殺豬刀抹上去的豬血。

他看著高孝子背著老娘一路狂奔而去,直笑得他一身胖肉直打顫。高孝子背著娘逃到吳縣地界,再也跑不動了,他聽到身後好像有嘩嘩的水聲,忍不住回頭去望。

這一望,只嚇得他兩腿發軟,一屁股坐到地上,他身上那顆污垢也掉落在地。在高孝子的身後,白茫茫的一片,山陽縣已經成了一片汪洋。這時,滾滾巨浪卷著人畜草木從身後涌來。

說來也怪,這洪水居然繞過了高孝子娘倆歇腳的地方,向前奔涌而去。山陽縣沉了,成了現在的太湖。太湖邊長滿了蘆葦、蒿草,遠遠望去,恰似一條鋸齒形的翠帶。

但在吳縣正湖鄉的湖邊,卻有一條狹長的土堤孤零零地伸向湖中,長度竟達一華里。這塊狹長的綠土雖然高出湖面不多,但始終沒有被大水淹沒過。

5、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治水祖師夏禹奉舜帝姚重華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將洪水疏導入海。

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於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遼闊,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廣為三萬六千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