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的成語
⑴ 徒的成語有哪些
好色之徒、亡命之徒、市井之徒、好事之徒、宵小之徒
一、好色之徒 [ hào sè zhī tú ]
【解釋】:喜歡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罕》:「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譯】:我沒看到好德;像喜歡美色一樣的人啊。
二、亡命之徒 [ wáng mìng zhī tú ]
【解釋】: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原來這個兇手是匪軍一旅馬希山的部下—楊三楞。身強力大,一手好槍法,能喝酒,是個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三、市井之徒 [ shì jǐng zhī tú ]
【解釋】: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出自】:春秋.管子《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
【翻譯】:做生意必須到市場。
四、好事之徒 [ hào shì zhī tú ]
【解釋】:喜歡多事或好管閑事的人。
【出自】:魯迅《偽自由書·後記》:可是中國真也還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歲小農居」這洋樓底下去請教他了。
五、宵小之徒 [ xiāo xiǎo zhī tú ]
【解釋】:現在泛指壞人。
【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宵小得志,正士灰心。」
【翻譯】:小人得勢,正直的人灰心。
⑵ 形容亡命的成語
長眠不起 死亡的來別稱。
出處源:宋·李昉《太平廣記》:「鄭友過一冢,駐馬而吟,久不得屬,冢中人續之曰:『下有百年人,長眠不知曉。』」
從容就義 就義:為正義而死。無所畏懼地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出處:宋·朱熹《近思錄》:「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丹心碧血 丹心:紅心、忠心。碧血:血化為碧玉。碧:青綠色的寶石,表示血的珍貴。赤誠的忠心,寶貴的鮮血。用以贊揚為國捐軀的重大犧牲。
出處:《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元·鄭元祐《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⑶ 亡命之徒 成語
是成語
亡命之徒來_成語解釋
【拼源音】:wáng
mìng
zhī
tú
【釋義】: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
【出處】:《周書·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例句】:原來這個兇手是匪軍一旅馬希山的部下—楊三楞。身強力大,一手好槍法,能喝酒,是個不怕死的~。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⑷ 亡開頭的成語
亡羊補牢:《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丟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遲。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牢:牲口圈。
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
亡國之音: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盪的歌曲。
亡矢遺鏃:損失箭和箭頭。比喻軍事上的細微損失。
亡國滅種:國家滅亡,種族滅絕。指一個國家被徹底毀滅。
亡羊得牛: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亡戟得矛: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亡羊之嘆:亡:丟失。嘆:嘆息。為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問,徘徊歧路,結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亡猿禍木:比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亡王之機:王:稱王。滅亡和稱王的關鍵。
亡國怨祝:舊時為執掌祭禮祝禱的官。
亡國之語:使國家滅亡的言論。
亡國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
亡國之本: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
亡國富庫:亡:滅亡;國:國家;富:富足;庫:國庫。國家滅亡,國庫富足。指為求國庫富足,對百姓殘酷壓榨,橫征暴斂,從而使國家滅亡。
亡國之臣:使國家滅亡的臣子。現比喻對國家有損害的官員。
亡國之事:事:事情,事件。使國家滅亡的事件。
亡國之道:道:道路,途徑。國家滅亡的途徑。比喻執政者違背民意,不得人心。
亡國之主:亡國時的君主。
亡在旦夕: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亡國之社:已亡國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將其作為亡國的象徵,以自儆戒。
亡國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遺臣。
亡不待夕:亡:滅亡,死亡。待:等待。夕:傍晚。滅亡等不到傍晚。比喻很快就會滅亡。
亡國之器:指象箸、玉杯之類的器皿,古代作為驕奢亡國的象徵。
⑸ 類似亡命之徒這種風格的成語
置之度外
【解釋】: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回自】:《後漢書·隗囂傳》答:「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示例】:七十老翁,死生早~,由他去吧。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⑹ 亡命之徒不犯法的成語
亡命之徒 [wáng mìng zhī tú]
基本釋義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險犯法,不顧性命的人。
出 處 《周書·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
⑺ 請問天涯的成語:浪跡天涯、咫盡天涯,天涯海角、亡命天涯象這樣的成語越多越好!
地角天涯
比喻偏遠的地方或相隔很遠。
出處: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無由,但似情企。」
海角天涯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極遠。—— 關於天涯的成語
出處:唐·白居易《春生》:「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
浪跡天涯
浪跡:到處流浪。到處流浪,足跡遍天下。
出處:宋·李楙《野客叢書·李白事說者不一》:「為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 我們做這體面憋腳生意,~,那社會上奇聞怪事,與此事相仿的,也說不盡許多。★清·壯者《掃迷帚》
流落天涯
天涯:天邊,指極遠的地方。窮困潦倒,到處漂泊。形容生活不安定,極為困苦。—— 關於天涯的成語
出處:宋·德佑太學生《祝英台近》:「嘆良阻!有恨流落天涯,誰念泣孤旅?」
天涯比鄰
雖然相隔極遠,但近如鄰居一樣。
出處: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天涯地角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出處: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陰謀詭計面無由,但以情企。」 無窮無盡是離愁,~尋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詞
天涯海角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描寫天涯的成語
出處: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陰謀詭計面無由,但以情企。」宋·張世南《遊宦記聞》卷六:「今之遠宦及遠服賈者,皆曰天涯海角。」 我們俱系~之人,今幸得賢主人相邀一聚,也是三生之緣。★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天涯咫尺
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唐·李中《宮詞二首》:「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 衷腸事,無由竭,似水滔滔,相流不絕,對面還愁,~。★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訪友記·又賽槐陰分別》
咫尺天涯
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 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一般,有甚捨不得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
⑻ 亡命之徒是不是成語
是成語
亡命之徒
wángmìngzhītú
[釋義] 指逃亡的人。也稱冒險犯法;不顧性命專的人。亡:無;命屬:名;亡命: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亡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類人(含貶義)。
[語出] 《周書·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之;不能寫作「知」。
[近義] 不逞之徒
[反義] 謙謙君子
[用法] 用作貶義。多指冒險作惡的壞人。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①西方黑社會里;有許多無惡不作的~。
②這伙~;什麼壞事都做。大快人心的是;公安人員終於把他們一網打盡了。
[英譯] desperado
⑼ 因什麼亡命能組成一個成語
成語是:因(錢)亡命,
⑽ 帶亡的成語
亡命之徒、
追亡逐北、
名存實亡、
自取滅亡、
生死存回亡、
家破人亡、
臧谷答亡羊、
多歧亡羊、
齒亡舌存、
人亡政息、
救亡圖存、
亡國之音、
國破家亡、
亡國滅種、
三戶亡秦、
若存若亡、
存亡絕續、
亡羊得牛、
亡戟得矛、
危急存亡、
存亡繼絕、
存亡未卜、
亡羊之嘆、
亡矢遺鏃、
亡魂喪魄、
興亡繼絕、
若有所亡、
覆亡無日、
死亡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