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范仲淹故事文言文翻譯

范仲淹故事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1-01-26 00:45:40

A. 文言文故事三則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B.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的大至意思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自小胸懷大志,苦學不輟.26歲(1015年)時舉進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龍圖閣學士」的官職出任陝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後,和其摯友歐陽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賦、減徭役等十項改革建議內容的「慶歷變法」,遭到皇親國戚等為首的反對而被罷去相位,他請求自貶為鄧州知州.
1044年到任鄧州後,仍志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大興教育之風.在城東南隅相繼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風堂」、「覽秀亭」等建築.並應好友滕宗諒(南陽籍,見註解)之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不朽名作《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成為激勵後人的千古絕唱.南陽人民為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陽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的思想基礎就在於佛法之中.現將《禪林珠璣居士篇》中介紹范仲淹修學佛法與高僧相處的情況,提供給大家,目的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一生為官清正,出將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留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樣的閃亮,是中國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是他一生經歷的寫照. 在胥口鎮姚舍村一帶傳頌很多范仲淹的故事,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為「範文正公」.
一、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從範文山下的「菏花池」跟著流入池的流往東走,就可以看見在山澗水中有一塊巨石取名「印石」據說這是範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間房子,這就是「咒缽庵」,就是範文正公從小讀書的地方,「斷齊劃粥「的故事就在這里發生的.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范墉病逝,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勉強維持,常常一天只能吃兩頓粥,但是他很有志氣.有一次他跟母親到廟里燒香,他在神前禱告,問菩薩:「我將來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個好醫生.」良相和良醫都能造福於人類.所以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認真、刻苦.
在咒缽庵里讀書,因為貧困,每天只好燒一鍋粥.冬天將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一頓兩塊,菜就一根農家常吃的雪裡蓊,這就是後來人稱的「斷齊 劃粥」的故事.後來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缽庵里守孝,由於失去了他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難到了極點,但是他卻安身樂命,發憤苦讀.范仲淹有一個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裡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一天石梅卿帶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來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周濟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絕了.范仲淹說:「你帶來這么好的酒菜,真是謝謝你,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每天斷齊劃粥也不覺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過不慣苦日子了,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話說得石梅卿心裡熱騰騰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范仲淹在睢陽一隻廟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裡,聽到這個消息後,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么難得的機會,你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他也不遲.」正是由於范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梁.
貧賤中范仲淹不為利慾所動,他年輕時曾在睢陽長山的醴泉寺里讀書,常常讀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中埋藏著一甏白銀,他一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僧眾紛紛蹺起大拇指贊揚范仲淹的品質可貴,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他在蘇州做官時,曾買下南園一塊宅地,准備造屋居住,風水先生一看便賀道:「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笑說:「與其獨占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創設學府,延讀名師講學,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故有「蘇學天下為第一」之譽.
「學而優則仕」有人認為只要讀了書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時學堂里人滿為患,姚舍村上的年輕人都去讀書了,一時甚至連田地都荒蕪了,秋天一過連糧食也沒有吃了.范仲淹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去勸說,講清了「學而優則仕」和「民以食為天」的關系,很多人知難而退,仍舊高興地回到家鄉務農去了.家鄉父老無不感謝范仲淹對他們子女的教誨.
60多歲了,范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動退休,弟了們主張在洛陽造個花園享享福,他對弟子們說:「剩下的風貌不多了還修什麼花園有一天他又來到天平山下,看見一個風水先生為人家選墓地,只聽這個風水先生說:」這塊地是五虎盤羊之地(周圍有五座裸石山圍住中間一條土埂,舊說,石屬虎土屬羊所以稱之為五虎盤羊)冊上的石頭像亂穿心是塊絕地,而且要絕五代.「范仲淹一聽,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祖墳,讓小輩從此不再做官,要絕就絕我一家吧,不要讓他再害別人了,於是買下做了祖墳.老百姓都於心不忍,便對天埋怨道:「老天呀,老天,你睜開眼看看范大人這么好,你忍心讓他的小輩絕子絕孫,受苦受難嗎?老天要是你真有靈驗就幫幫我們老百姓的忙,讓范大人家多出幾個像他老人家一樣的人.就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晚上,說也奇怪,當時還是滿天星斗,一會兒卻便雷鳴電閃,接著便是狂風暴雨把白雲山本是萬箭穿心的巨石統統豎了起來,變成了」萬箭朝天「,使絕地變成了寶地.天平山因葬了范仲淹的祖先,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天平山稱作范墳山了.

C. 課外文言文故事

課外文言文小故事
15、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⑨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6、孔子過泰山側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於焉,今吾子又死於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焉,苛政猛於虎也!」
17、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8、 歐陽修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於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
19、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20、東坡詩文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一日與棐論文及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寧、大觀間,海外詩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21、邴原少孤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22、日攘一雞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23、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24、項籍者,下相人也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學。
25、魯人身善織屨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26、范仲淹罷宴
範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cuī dié )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jí)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fènɡ)斂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賙(zhōu )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27、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28、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僕)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9、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食之。有餓者蒙袂(mèi)輯屨(jù),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終不食而死。
30、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七)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九)師曠論學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譯文】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一三)學弈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歐陽修苦讀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里一起刨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麼區別。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翻譯: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裡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翻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三、工人善琴。
萬曆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詹乃從竟學,一時琴師莫能及。
翻譯:萬曆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抬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叫來問他:「你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說「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詹很驚訝,問從哪學來的。木工回答說:「家在西郊外,見一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裡掛在擔頭,於是請讓看看。聽他彈奏,心裡很高興,於是向他學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說:「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又說:「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舉於是跟著木工學琴,學完以後,當時的琴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D.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請合起來讀,我找不到它的讀音,麻煩大家找到後告訴我)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E.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請合起來讀,我找不到它的讀音,麻煩大家找到後告訴我)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F. 范仲淹故事的文言文

⑴孤 :幼年喪父
⑵適 : 古時指女子出嫁
⑶世家: 家世
⑷去 : 離開,離去版
⑹饘粥:饘(權zhān);稠粥
⑸南都: 今河南商丘
⑺昃:昃(zè);日偏西
⑻寢 : 睡覺
⑼或 : 有時
⑽怠 : 疲憊睏倦
⑾輒 : 就,於是
⑿六經: 儒家的六部經典著作,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⒀旨 : 要領

G. 求四個極為簡短的文言文小故事或文言文名人軼事,急~~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