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成語
Ⅰ 有關作戰的成語
【案兵束甲】 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必不撓北】 撓北:敗北,作戰失敗。必定不會失敗。
出處:《呂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閉壁清野】 猶言堅壁清野。是作戰時採取的一種策略。
出處:《南齊書·曹虎傳》;「部勒小戍,閉壁清野。」
【兵不接刃】 作戰時兵器沒接觸。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出處:《呂氏春秋·懷寵》:「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兵不厭權】 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同「兵不厭詐」。
出處:《後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兵不厭詐】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出處:《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扯鼓奪旗】 形容作戰勇敢。
出處: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
【馳騁疆場】 馳騁:賓士。疆場:戰場。騎著馬賓士在戰場上,形容英勇作戰,無可阻擋。
【沖鋒陷陣】 陷:攻破,深入。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勇猛。
出處:《北齊書·崔暹傳》:「沖鋒陷陣,大有其人。」
【摧堅獲丑】 摧堅:擊潰敵精銳部隊。丑:眾,指敵人。挫敗敵方精銳的軍隊,俘獲敵寇。形容作戰十分英勇。
出處:宋·曾鞏《折克行彭保傳官制》:「開通道途,收復賊聚,摧堅獲丑,爾功居多。」
【彈盡糧絕】 作戰中彈葯用完了,糧食也斷絕了。指無法繼續作戰的危險處境。
出處:宋·楊萬里《鈐轄趙公墓誌銘》:「公挺身與兵,屢捷。七年,糧盡援絕,勢不能復支,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
【彈盡援絕 】 作戰中彈葯用完了,援兵斷絕了。也比喻處境非常困難。
出處:宋·楊萬里《鈐轄趙公墓誌銘》:「公挺身與兵,屢捷。七年,糧盡援絕,勢不能復支,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
【登鋒陷陣】 沖鋒陷陣。形容作戰英勇。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雜應》:「帝以試左右,數十人常為先,登鋒陷陣,皆終身不傷也。」
【放牛歸馬】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攻城野戰 】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
出處:《墨子·節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勝數。」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孤軍深入】 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到敵作戰區。
出處:《周書·賀若敦傳》:「瑱等以敦孤軍深入,規欲取之。」
【孤軍作戰】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出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歸馬放牛】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橫刀躍馬】 指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猶言橫戈躍馬。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四十八回:「上元帥白從輝橫刀躍馬,望南陣沖來。樊愛能、何徽抵敵不住,棄戰回馬而走。」
【橫戈盤馬】 猶橫戈躍馬。形容將士威風凜凜,准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出處:宋·陸游《蝶戀花·離小益作》詞:「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橫戈躍馬】 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准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出處: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橫槍躍馬】 指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猶橫戈躍馬。
出處: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擊鼓鳴金】 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羊放馬。」
【解衣卸甲】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出處:明·無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金鼓連天】 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錶示後退;連天:響徹雲霄。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券》:「金鼓連天,喊聲震地,不是赤眉嘯聚,定為碧眼橫行,待我出門一看,便知端的。」
【老弱殘兵】 原指年老沒有作戰能力的士兵。現多比喻因年老體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較差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城中無糧,可發老弱殘兵並婦人出降;彼必不為備,我既以兵繼百姓之後出攻之。」
【歷兵粟馬】 磨快兵器喂飽馬。指准備作戰。
【厲兵粟馬】 磨快兵器喂飽馬。指准備作戰。
出處:《新唐書·劉仁軌傳》:「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臨敵易將】 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
出處:《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鑼鼓喧天】 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鳴金收軍 】 古時作戰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回營。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恐張飛有失,急鳴金收軍。」
【磨刀擦槍】 形容作戰前的准備工作。
【謀謨帷幄】 猶言運籌帷幄。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怕死貪生】 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
【盤馬彎弓】 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准備作戰。後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並不立即行動。
出處:唐·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親當矢石】 指將帥親臨作戰前線。
【親冒矢石】 指將帥親臨作戰前線。同「親當矢石」。
【擒賊擒王】 擒:抓,捉。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輕裝上陣】 指作戰時不披盔甲,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出處:《文匯報》1983.1.6:「這樣一來,年輕人減輕了思想負擔,輕裝上陣,充分發揮創作才華。」
【人自為戰】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戎馬生郊】 意指國家政治不上軌道,連懷胎的母馬也用來作戰。後指戰亂不斷。
出處:《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陳鼓應註:「生於郊,指牝馬生駒犢於戰地的郊野。」
【身先士眾】 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同「身先士卒」。
【身先士卒】 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
出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資治通鑒·隋紀煬帝大業九年》:「玄感每戰,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矢石之難】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手到擒來】 擒:捉。原指作戰一下子就能把敵人捉拿過來,後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費力就做好了。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瓮中捉鱉,手到拿來。」
【首尾相應】 頭和尾相互接應。指作戰相互接應。也形容詩文結構嚴謹。
出處:《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損軍折將】 猶損兵折將。兵士和將領都有損失。指作戰失利。
出處:元·無名氏《樂毅圖齊》第一折:「不爭你和他相持,損軍折將,則不如緊守城池。」
【貪生怕死】 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
【舞刀躍馬】 揮舞刀槍,縱躍戰馬。比喻奮勇作戰。
【洗兵牧馬】 洗擦兵器,喂養戰馬。指做好作戰准備。
【行師動眾 】 謂指揮大軍作戰。
出處:《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搖鵝毛扇】 傳說諸葛亮常手執羽扇指揮作戰,後世舞台上出現的一些軍師也多執羽扇。以之比喻出謀畫策。
出處: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大家都說他是一個搖鵝毛扇的,是一個唱傀儡戲的提線的人。」
【搖旗吶喊】 原指古代作戰時搖著旗子,大聲喊殺助威。現比喻給別人助長聲勢。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一劍之任】 指以一人一劍之力。指作戰的士兵,猶言一人之勇。亦指獨力擔任艱巨的任務。
出處:《尉繚子·武議》:「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戰國策·齊策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
【一馬當先】 原指作戰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貽誤軍機】 貽:貽害。耽誤了作戰大事。
出處:《清史稿·高家本紀三》:「二十一年春正月庚本,以額附科爾沁親王色布騰巴勒珠爾貽誤軍機,褫爵禁錮。」
【以佚待勞 】 多指作戰時採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後乘其疲勞,戰而勝之。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用兵如神】 調兵遣將如同神人。形容善於指揮作戰。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九回:「為頭一個先生,姓樊,名瑞,綽號混世魔王,能
呼風喚雨,用兵如神。」
【用武之地】 形容地形險要,利於作戰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機會。
出處:《晉書·姚襄載記》:「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用逸待勞】 以逸待勞。謂作戰時採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軍奔走疲憊之後,乘機出擊以取勝。
出處:《晉書·庚翼傳》:「御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復可驥。」
【躍馬彎弓】 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准備作戰。後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並不立即行動。
出處:唐·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運策決機】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明·徐渭《代謝閣下啟》:「況於調元贊化,以召禎祥,運策決機,而居帷幄,功蓋出於門下,賞奚及於軍中。」
【運策帷幄】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出處:清·譚嗣同《上歐陽瓣姜師書》:「若乃運策帷幄,折沖樽俎,何以圖恢復,何以靖海氛,自智勇不世出之事,非鄙心所敢任。」
【運籌出奇】 擬訂作戰策略,定出奇計。
出處:《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首策之臣,運籌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李賢註:「《前書》高祖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是也。』出奇謂陳平從高祖定天下,凡六齣奇計。」
【運籌畫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言語》:「運籌畫策,自具於章表;獻可替否,總歸於筆札。」
【運籌建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隋書·李德林傳》:「運籌建策,通幽達冥,從命者獲安,違命者悉禍。」
【運籌借箸】 指運籌計謀。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麗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裴駰集解引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
【運籌決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鄭觀應《盛世危言·練兵》:「所以當水陸軍提督者……猶備有參佐數員,常與運籌決策,以資歷練而審機宜。」
【運籌決勝 】 指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斗勝利。
出處: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決算】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
【運籌千里】 指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斗勝利。
出處: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設策】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太平天國·洪秀全《誅妖歌》:「日夜巡邏嚴預備,運籌設策夜銜枚。」
【運籌幃幄】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出處:《唐大唐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紀功碑》:「大總管運籌幃幄,繼以中軍,鐵騎亘原野,金鼓動天地。」
【運籌帷幄】 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運籌帷帳】 指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出處: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運籌演謀】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出處:《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論》:「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
【運籌制勝】 指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斗勝利。
出處:明·盧象升《剿盪衍期聽候處分並陳賊勢兵情疏》:「向使微臣督剿江、淮、豫、楚間,果能運籌制勝,馬到功成,各省撫臣豈易於為力?」
【斬關奪隘】 砍斷門閂,攻破城門,奪取關隘。形容軍隊作戰勇敢,勢不可擋。
出處:劉伯承《回顧長征》:「長征中,紅軍斬關奪隘,搶險飛渡,殺退了千萬追兵阻敵。」
【斬將奪旗】 砍殺敵將,拔取敵旗。形容勇猛善戰。同「斬將搴旗」。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八義記·拷問如姬》:「只消受得瘞粉埋香,索強似斬將奪旗。」
【斬將搴旗】 搴:拔取。拔取敵旗,斬殺敵將。形容勇猛善戰。
出處:《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斬將刈旗】 砍殺敵將,拔取敵旗。形容勇猛善戰。同「斬將搴旗」。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枕戈待旦】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形容時刻准備作戰,。
出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
【知難而退】 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轉斗千里】 指長途轉輾作戰。
出處:《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劉良註:「轉謂相馳逐;斗,戰也。」
【轉戰千里】 形容連續作戰,經歷了很長的歷程。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後漢書·吳漢傳》:「吾共諸君逾越險阻,轉戰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至其城下。」
【撞陣沖軍】 撞開敵陣地,沖向敵軍。形容作戰勇猛。
出處: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三折:「想我那撞陣沖軍,百戰功名百戰身。」
【椎鋒陷陳】 猶沖鋒陷陣。形容作戰勇猛。
出處:《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將軍孫蓋等,應蒙殊賞。」胡三省註:「椎,搗也,直搗其鋒也。」
【椎牛饗士】 椎牛:殺牛;饗士:犒勞軍士。指慰勞作戰的官兵。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卧,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傷而起,椎牛饗士……於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擒賊先擒王】 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關鍵。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天時地利人和 】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五十步笑百步 】 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勝敗乃兵家常事 】 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一勝一負,兵家常勢。」
【置之死地而後生】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出處:《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後泛指行動前須作好准備工作。
出處:《南皮縣志·風土志下·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後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出處:《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Ⅱ 形容混亂的成語
亂七八糟、一塌糊塗、手忙腳亂、驚惶失措、語無倫次
一、亂七八糟[ luàn qī bā zāo ]
【解釋】:形容無秩序,無條理,亂得不成樣子。
【出自】:清·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裡的圖書字畫,傢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象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這是霞郎的成績。」
二、一塌糊塗 [ yī tā hú tú ]
【解釋】: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自】: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新開設的中學,更是一塌糊塗,笑話百出。」
三、手忙腳亂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
【解釋】:形容遇事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
【譯文】:說:『為什麼是境中的人?』老師說:『遇事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四、驚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失措:失去常態。由於驚慌,一下子不知怎麼辦才好。
【出自】:唐朝 李百葯《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譯文】:孝友臨刑時,不知怎麼辦才好,暉的臉色卻還像往常一樣。
五、語無倫次 [ yǔ wú lún cì ]
【解釋】:倫次:條理。話講得亂七八糟,毫無次序。
【出自】: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七引《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
【譯文】:古人的律詩,也是一種文章,有的人話講得亂七八糟,毫無次序,而意思像是連起來一樣。
Ⅲ 形容混亂的成語有
形容混亂的成語,如
混亂不堪,凌亂不堪,
一片狼藉,雜亂無章,
凌亂無章,七零八亂,
亂作一團,七慌八亂,
杯盤狼藉,亂七八糟;
兵荒馬亂,家翻宅亂,
蝦荒蟹亂,群魔亂舞,
……
Ⅳ 比喻情況混亂的成語
關於混亂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白黑不分】:比喻清濁混亂,是非不明。
【兵戈搶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兵戈擾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盪混亂。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慌馬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相駘藉】:駘藉:踐踏。軍隊在混亂中互相踐踏。
【撥亂反正】:撥:治理;亂:指亂世;反:通「返」,回復。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撥亂反治】:猶撥亂反正。指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撥亂返正】:撥:治理;亂:亂世;返:回復;正:正常。整頓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撥亂為治】:猶撥亂反治。指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不知所言】: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同「不知所雲」。
【不知所雲】:雲:說。不知道說得是些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滄骸浚橫流:滄海:指大海;橫流:水往四處奔流。海水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盪。
【朝出夕改】:朝:早晨。早晨頒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朝行夕改】:朝:早晨。早晨頒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趁哄打劫】:猶言在混亂中劫掠。
【除殘去亂】:鏟除殘虐的壞人,消除混亂的局面。
【盜賊蜂起】:社會秩序十分混亂。
望採納
Ⅳ 場面混亂的成語
烏煙瘴氣 。。。
Ⅵ 混戰成語有哪些
詞目 短兵相接
發音 ǎn bīng xiāng jiē
釋義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專面地進行激屬烈的斗爭。
出處 戰國·楚·屈原《九歌·國殤》:「車錯轂兮短兵接。」 短兵相接的故事
示例 但恐怕也有時會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這時候,沒有法子,就短兵相接。(魯迅《兩地書·二》)
Ⅶ 形容混亂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非常亂的成語:亂七八糟、七顛八倒、橫七豎八、雜亂無章、雜亂無序。
一、亂七八糟
【解釋】:形容無秩序,無條理,亂得不成樣子。
【出自】:清·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裡的圖書字畫,傢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象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這是霞郎的成績。」
【示例】:琴彈得亂七八糟,可是她的嗓子怪清亮的。 老舍《二馬》四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補語;含貶義
【近義詞】顛三倒四、烏煙瘴氣、一塌糊塗、語無倫次、烏七八糟、參差不齊、雜然無章、七顛八倒、東倒西歪、七零八落、污七八糟、橫七豎八、杯盤狼藉、手忙腳亂、雜亂無章、雜七雜八
【反義詞】井井有條、有條有理、頭頭是道、井然有序、一塵不染、有條不紊、清清楚楚、井井有理、分門別類、有板有眼、整整齊齊、整齊劃一
二、七顛八倒
【解釋】:形容十分凌亂。
【出自】:如今不幸他歿了,已得三年,家裡的事,都七顛八倒。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十分凌亂
【近義詞】顛三倒四、烏七八糟、東倒西歪、七零八落、五角六張、亂七八糟、雜亂無章
【反義詞】井然有序、有條有理
三、橫七豎八
【解釋】:有的橫,有的豎,雜亂無章。形容縱橫雜亂。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
【示例】:床下橫七豎八有幾雙花鞋。 曹禺《日出》第三幕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形容雜亂無章
【近義詞】東歪西倒、亂七八糟、雜亂無章、東橫西倒
【反義詞】井井有條、有條不紊、齊齊整整、整整齊齊
四、雜亂無章
【解釋】:章:條理。亂七八糟,沒有條理。
【出自】: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說話又多又亂,沒有條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思想等
【近義詞】東歪西倒、顛三倒四、橫七豎八、零七八碎、烏七八糟、參差不齊、七顛八倒、東倒西歪、七零八落、橫三豎四、凌亂無章、杯盤狼藉、亂七八糟、一塌糊塗、橫三順四、雜七雜八、千頭萬緒
【反義詞】井井有條、有條有理、一絲不紊、頭頭是道、井然有序、井井有序、井然有條、井井有理、錯落有致、分門別類、有板有眼、整整齊齊、秩序井然、盡然有序、一以貫之、鱗次櫛比、有條不紊、層次井然
五、雜亂無序
【解釋】:又多又亂,沒有條理。
【出自】:救火車開不進狹窄的弄。水桶拿不出許多。往來取水只是雜亂無章的一陣胡鬧。葉聖陶《一桶水》
【近義詞】杯盤狼藉、亂七八糟、一塌糊塗、橫三順四、雜七雜八、千頭萬緒
【反義詞】有板有眼、整整齊齊、秩序井然、盡然有序、一以貫之、鱗次櫛比、有條不紊、層次井然
Ⅷ 形容很混亂的成語有哪些
七顛八抄倒
橫七豎八
雜亂無章
差三錯四
亂作一團
千頭萬緒
魚龍混雜
頭足倒置
人仰馬翻
七慌八亂
Ⅸ 形容戰況比較激烈場面很混亂是什麼成語
成語:人仰馬抄翻
讀音:襲rén yǎng mǎ fān
意思:人馬都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慘敗的狼狽相。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
翻譯: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沒有了力氣;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9)混戰成語擴展閱讀
反義詞:
1、鬥志昂揚[ dòu zhì áng yáng ] 戰斗意志高 昂旺盛:全國人民鬥志昂揚,決心戰勝一切困難和險阻。
出處: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象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意氣風發。」
2、高歌猛進[ gāo gē měng jìn ] 放聲歌唱,勇猛前進。形容在前進的道路上情緒高漲,鬥志昂揚。
出處:《解放日報》1996.6.13:「我國廣告業高歌猛進。」
Ⅹ 形容很多家混戰的成語
[]滿滿形容處都 [餓殍載道]餓殍:餓死;載道:滿路都形容處都餓死 [滿飛]形容處都亦專作滿空飛 [滿坑滿谷]充滿屬谷充滿坑形容處都 [滿谷滿坑]充滿谷充滿坑形容處都 [哀鴻滿路]哀鴻:哀鳴鴻雁比喻災民比喻處都流離失所、呻吟呼號飢民 [荊榛滿目]荊榛:帶刺叢灌木放眼望都荊榛形容遭遇變故處都荒涼景象比喻處境困難障礙重重 [哀鴻遍野]哀鴻:哀鳴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災民比喻災禍處都流離失所、呻吟呼號飢民 [哀鴻遍]哀鴻:哀鳴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災民比喻災禍處都流離失所、呻吟呼號飢民 [道殣相屬]道路餓死處都同道殣相望 [道殣相枕]道路餓死處都同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殣:餓死道路餓死處都 [觸目皆]觸目:接觸視線眼睛所看處都 [漫山遍野]山田野處都形容 [比比皆]比比:挨處都形容極其見 [俯拾即]俯:低彎腰;即:要低撿取處都形容易 [鋪蓋]處都形容勢猛 [俯拾皆]要低撿取處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