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孫中山的故事20字

孫中山的故事20字

發布時間: 2021-01-24 08:53:32

㈠ 有關孫中山的故事,簡短的

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回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答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著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 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㈡ 孫中山簡要事跡,少於20字。

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倡導三民主義。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孫中山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國同盟會 、建立共和體制、建立中國國民黨 、開創中華民國、創建黃埔軍校、中山大學、 領導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

(2)孫中山的故事20字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 】:著有《民權初步》、《孫文學說》 、《三民主義》、《實業計劃》、《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等。

【人物評價】:

1、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2、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3、朱德: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4、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5、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㈢ 孫中山的故事20字

孫中山先生於1903年8月在東京創立的青山軍事學校。1900年,孫中山先生正在日本東京,感到革命需要軍事人才,便請日本陸軍少佐日野熊藏幫助,在東京附近的青山設立革命軍事學校,以訓練有志獻身革命軍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學生,並聘請日本陸軍上尉小室健次郎為助教。

這就是中國第一所革命軍事學校。學生入學時需當眾宣誓,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見這所革命軍事學校的教學目的是很明確的。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3)孫中山的故事20字擴展閱讀:

孫中山早期的思想受鄭觀應的思想影響不少。1892年春,鄭觀應在澳門編成五卷本《盛世危言》,孫中山其時寫的《農功》一文,經鄭觀應潤飾而收入書中。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1892年9月,26歲的孫中山來到澳門鏡湖醫院,出任新設的西醫局首任義務醫師,成為澳門的第一位華人西醫。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㈣ 孫中山的故事50字

孫中山的故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版1月權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孫中山建立了共和國。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他的朋友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

三天以後,朋友去看他,卻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原來孫中山用朋友送他的錢買了30英鎊的書,朋友勸他買些好吃的,別把身體弄壞了,孫中山卻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拓展資料: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㈤ 幫我找找一些簡短的孫中山的故事~~~~謝謝~~

孫中山的故事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著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 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1892年7月,孫中山先生以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雅麗氏醫院附設的西醫書院,榮膺醫學博士學位。同年九月,應邀赴澳門鏡湖醫院,擔任不受薪金的義務醫師。為了使貧苦病者也能廉價地用上西醫西葯,他到鏡湖醫院就任不久,就努力爭得院方的支持,借銀一千四百四十兩,租下草堆街八十四號辦起了「中西葯局」。
這是一幢簡陋的木結構兩層樓房,樓下的鋪面作「葯局」,樓上是寓所。那時,他使用的名字是孫逸仙。
轉眼已是一八九三年初。時間恐怕已是深夜了,孫逸仙的同鄉摯友、自號「楊四寇堂」主人的楊鶴齡依然談興正濃,邊走邊談,執拗地把孫逸仙一直從水坑尾街青磚巷口的「楊四寇堂」陪送回草堆街。
當推開「中西葯局」那扇半掩著的木門時,孫逸仙和楊鶴齡不由得都怔住了。在櫃台上那盞煤油燈映照下,櫃台前多了一副用床板臨時湊合而成的擔架,上面躺著一位用破棉被包裹得嚴嚴緊緊的病人。雖然燈光微弱,他那因痛苦而扭歪的臉孔和密布的豆大的虛汗依然清晰可見。
撲地一聲,一位白發蒼蒼的乾瘦老人,突然從病人身邊搶了過來,跪倒在他跟前,嘶聲說:「求求孫大夫救治我這唯一的孫子。」
孫逸仙嚇了一跳,慌忙雙手把老人挽扶起來,勸慰說:「老人家不必如此,讓我先看看令孫的病況,也許並不像您想像中的那麼嚴重。」
楊鶴齡把老人扶在椅子上坐下,也幫著勸慰:「老人家不要慌,孫大夫醫道高明,他的話是不會錯的。」
孫逸仙解開病人的衣服,把聽診器按到他的胸腹部,凝神地諦聽著,漸漸地,眉峰蹙成了一團,他陡地轉過頭來,目光嚴厲地掃向陪送病者前來的人:「病情不輕,怎麼拖延到現在才送來?」
老人的兩行熱淚從眼眶裡奔涌而出:「我們小戶人家,吃不起西葯,看不起洋大夫啊!沒奈何,只好求一位看過點醫書的街坊開個葯方,胡亂抓兩劑中葯給他吃,卻不見好轉,反而越病越重。看他病成這個樣子,疼痛稍見輕些,又掙扎著爬起來到魚欄當小工,我心中猶如刀割,可總得掙錢糊口!眾街坊看著不忍,湊了幾塊錢,勸我送他到洋大夫那兒看看。誰知那西洋鬼存心訛詐,這里敲敲,那裡摸摸,給了幾片葯片,一次就收診金葯費整整五元。那西洋鬼還說,這病得開刀,動大手術。這……我傾家盪產也籌不了那麼多銀兩啊!」
孫逸仙心裡十分難受。他出生於農家,他父親孫達成年輕時曾在澳門板樟堂街學過裁縫,當過鞋匠,成親後才在香山縣翠亨村老家定居務農。為了生計,常攜年幼的 孫逸仙往返於香山與澳門之間。因此,孫逸仙從小便對澳門和旅澳的香山鄉親,懷著一種僅次於鄉土的特殊情感。特別是,此番他赴澳在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師,開辦中西葯局,對貧病者贈醫贈葯,正是為了貫徹他「以家堂為鼓吹革命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的初衷。如今,眼看躺在擔架上的病者生命垂危,他能不伸出救援的手嗎!
他先是詳細地問了症狀,重又聽診了一會,然後從葯箱里取出幾粒葯片,讓病人用涼開水送服下,這才臉色凝重地緩緩地說:「病人浮腫、虛脫,時有驚悸之象,且有血尿史,這是中了尿毒所致。最可慮的,是他很可能患了腎結石和泌尿系統感染的並發症。
孫逸仙沉吟片刻,終於作出了決定:「剛才我給他服的葯,只能減緩一些癥候,治標不治本。這樣吧,明天不必再送他來了,我到你家走一趟,補作些必要的檢驗,如有必要,就送去鏡湖醫院留醫,動手術。」
「夜深了,回去好好睡一覺,一切會好起來的。」
孫逸仙俯到病人耳邊,柔聲安慰著。
聽孫逸仙的意思,好象沒提到診金,老人那顆懸著的心卻還沒能放下,怕耳朵不靈聽漏了。他悄悄地扯扯楊鶴齡的衣角:「孫大夫看一次病,診金多少?」
楊鶴齡笑笑,豎起兩只手指。
老人吃了一驚:「兩元?」
楊鶴齡搖了搖頭。
「二十元?」老人連眼睛都睜圓了。
「不,是兩角錢。」見老人家嚇成那個樣子,楊鶴齡連忙更正。
「像老人家這樣家境的病者,我向來是分文不取的。」當老人家終於抬起頭來時,孫逸仙已經換過一杯熱茶,端到他的面前了……
翌日中午,按著二伯公——這就是人們對那位老人家的稱呼――的地址,孫逸仙在望廈村的一間殘舊不堪的房子里,找到了他們爺孫倆。
孫逸仙舉頭四顧,在二伯公那空盪盪的破屋裡,見不到一件象樣的傢具,只見牆角斜靠著一根竹杠,地上一堆散發著魚腥味的粗麻繩。
最令他疑惑不解的是,二伯公這人,雖然形容枯槁,臉上爬滿了飽經憂患的皺紋,渾身上下卻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書香世家特有的儒雅風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古仁人之心,何嘗不善!可惜難以辦到。今天么,咳,更休提了。」說到時下的國計民生,老人只是搖頭嘆息。
「那又為什麼呢?」孫逸仙熱切地問道。
「為什麼?豺狼當道,社鼠橫行。當今崇尚的,不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優勝劣敗,弱肉強食』嗎?」
孫逸仙心裡陡然一震。當年,他在書院讀書時讀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曾覺得它似乎很有道理,對飽受列強欺負的中國,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同時,又模模糊糊地覺得,把生物進化中的一般規律,引伸到人類社會中又不盡恰當。到底中華民族的出路在哪兒?終於,他的思路逐漸清晰了:只有推翻帝制,創立民國,才能使中華古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重放異彩。
在這短短的一瞬間,孫逸仙重又經歷了一遍當年痛苦思索的整個過程!老人那一番話留給他的印象太深刻了。這些話如果出自一位青年學生的口,或許不會引起他這么大的感觸。可是,眼前這么一位滿腹「子曰詩雲」的老人,他怎會如此熟悉當時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達爾文著作呢?
孫逸仙問道:「二伯公,像您這么一位博古通今的儒者,怎麼會流落到這般地步的?莫不是家中發生了什麼變故?怎麼膝下無兒,只留下這么一個獨苗苗孫子?」
二伯公長嘆一聲,說:「老朽一生坎坷,那倒不必說了。文章憎命達,自古皆然。你看屈子、賈生、司馬太史,哪一位不是空負補天之才,而不得其用的!區區如我輩,又何足道哉!只可惜稚子無知,誤交匪人,受騙賣身,淪為『豬仔』(廣東人對到外國謀生當代契約華工的俗稱),糟糠難熬,媳婦改嫁,這才貽我鄧攸之痛啊!」
沉甸甸的灰色天宇,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又下起紛紛揚揚的小雨,一股寒意從孫逸仙心裡透發出來。
孫逸仙慨然說道:「二伯公,請放心,阿成(二伯公孫子的名字)的事包在我身上。明天,您約同街坊把他送到鏡湖醫院留醫,過幾天我給他動手術,把『沙淋』(廣東人對腎結石的俗稱)割掉,還您一個健康完好的孫兒。至於診金、葯費,您就不必操心了。」
告辭時,孫逸仙緊握著二伯公枯瘦的手,懇切地說:「二伯公,您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未免太悲觀了。時代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是因為有一股凜然正氣磅礴其間。古賢人的話不會白說,『天下為公』的理想終究要實現的。」
孫逸仙把話說得很慢、很輕,但每字每句,都蘊涵著充沛的力量。說到後來,連他自己也難以分清:他是在告慰老人呢,還是在鞭策、勉勵自己……
其實,當孫逸仙毅然決定義務做這例手術時,他是深知道這並不僅僅是關乎一個垂死病者的安危的。那天晚上,在「楊四寇堂」,楊鶴齡就曾擔心地提醒他說:
「這里的一些葡籍西醫,對你妒嫉得很哩,恨你在鏡湖醫院主刀,打破了他們在澳門的一統天下;恨你開設中西葯局,贈醫贈葯,搶走了他們的飯碗。聽說他們唆擺澳門當局出面,要限制你的行醫哩!」
「醫者父母心,但求實現我『救國工作自救人開始』的主張,我又何懼乎區區幾個庸醫的忌恨。」孫逸仙記得,那天晚上,他是這樣回答摯友善意的提醒的。
是的,無論是鏡湖醫院院方、少數對孫逸仙心懷忌恨的葡醫,甚至消息靈通的市井小民,對這例手術的關心早已遠遠超越這例手術本身。孫逸仙是華人主辦的鏡湖醫院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西醫,這例手術是院方設立西醫室後的第一例大手術,今年又正值醫院落成二十周年的喜慶日子,院方對這例手術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按照中醫的傳統理論,腎乃五臟之一,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充滿神秘感的器官。孫逸仙到底能不能在這禁地上順利開刀,為全澳門的中國人爭一口氣呢?即使是與二伯公一家毫不相關的市井小民,也不由得寄與極大的關注。
時鍾當當地打過九點,整座鏡湖醫院都籠罩在一片異乎尋常的肅穆中。在這座典型的中國古祠堂式的建築物里,無論是候診室、院旁的通道、甚至院門外,都擠滿了各種職業、各種服飾、懷著各種心情前來的人。
而在手術室里,那種極度的緊張,簡直令空氣也停止了流動。孫逸仙正在手術前的最後准備,尚未露面。躺在輪床上的患者,已由護士小姐推送到手術室正中。鏡湖醫院的總理們,遠遠地環坐在手術台周圍。二伯公拚死拚活也要進來,卻被老街坊摟住,攔在門外,怕阿成萬一有什麼好歹,老人家受不了刺激。
突然,通往內室的白門簾無聲地抖動了一下,全部的視線立刻朝那兒聚集。門簾掀動處,孫逸仙身穿白罩衣,戴著大口罩、乳膠手套,徑直地走過來了。
邁著穩重的步伐,孫逸仙走進了手術室。他那沉著的大將風度,具有一種非凡的魅力,使得身材矮敦的他,穿上醫生的白大褂後,在旁人眼中,顯得修長了許多。那英俊而略帶清癯的臉,雖然被大口罩遮掉了大半,明亮的眼睛卻更具神采,在手術燈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柔和,給人以一種可把生命付託給他的安全感。
在孫逸仙背後,站著從香港專程趕來、自願為他當助手的康德黎博士。他們師生倆的關系也真特別,在香港西醫書院的課堂上,康德黎是孫逸仙的老師;而在另一方面,康德黎卻情不自禁地為自己學生的品格所傾倒。多年以後,康德黎是如此向別人解釋的,他說,孫逸仙的「天性易於吸引人們注意他,使人們時刻在診室中或沙場上替他服務,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內在力量,一種吸引人們願意親近他的磁性。」
康德黎主動提出給孫逸仙當助手,一點也不意味著他對孫逸仙不放心。不,對這位得意門生,他認為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此刻,他要看的是孫逸仙如何准確、乾脆利落地下刀。那心情,恰似一位藝術家在欣賞另一位藝術家的精心傑作。
圍觀者屏氣息聲,注視著孫逸仙以極其熟練的手法,剖腹取腎石……直至手術後在創口上縫合了最後一針。
護士小姐把孫逸仙從病者腎中摘除的結石,用潔白的搪瓷盆盛著,托送到圍觀的總理們的面前。這枚形如雞卵的腎石,重一兩七錢多!
大喜之下,人們反而有點不知所措。過了好一會,才聽到從喉嚨底發出的壓抑不住的歡呼。因為怕驚擾病者,總理席上的聲音是壓得低低的,就像一筐春蠶在咀嚼桑葉。隨著總理等人的魚貫退出,歡呼聲一直從手術室擴散到外邊來,越傳越響。
楊鶴齡的第一反應便是跑到菜市,斬了半斤燒鵝,買了幾樣魚菜,一瓶「玉冰燒」米酒,他要趕回寓所,炒幾味拿手的家鄉小菜,准備邀孫逸仙痛飲三杯。
一些葡籍醫生的密友也夾雜在人群中,聽到手術成功的確訊後,他們聲息悄然地離開,臉上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失望和沮喪。
二伯公迷惘了許久,這才猛省起來:孫大夫妙手回春,把阿成肚子里的「沙淋」割掉了,他唯一的親骨肉得救了!
兩行歡喜淚從二伯公的老臉上滾下來……
兩個月後,澳門當局終於以「只有在葡萄牙學醫畢業的人士才能獲得醫生執照開業」為理由,飭令葯房不得為孫逸仙所開的處方配葯。孫逸仙於是改赴廣州行醫……
痛感於「醫術救人,所濟有限」,「若救國救人,非鋤去惡劣政府不可」的孫逸仙,從此「決計拋棄其醫人生涯,而從事醫國事業」。
孫逸仙暫且放下慣用的醫用手術刀,滿懷信心拿起了另一把他暫時還不熟悉的武裝起義的「利刀」,他要向在中國土地上孳生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的毒瘤開刀了!

㈥ 關於孫中山的小故事少於40字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內現他的生活容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㈦ 關於孫中山的故事

1、鎮南關親手炮擊清軍

1906年,孫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內金碧台街六十一號設立秘密機關,策劃了幾次武裝起義。1907年的鎮南關之役,便是其中孫中山親臨前線,直接參加戰斗的一次。

1907年,孫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鎮南關一帶情況的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李裕卿(鎮南關附近之憑祥地方土司)為副,何五為支隊長,招募勇悍善戰的廣西遊勇為先鋒隊,計劃襲取鎮南關為根據地。

1907年12月2日,黃明堂率領廣西遊勇八十餘人,循山背間道向鎮南關猛烈襲擊,奪取了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台,奪獲大小炮十四門,步槍四百多支。

孫中山隨即於同月4日率黃興、胡漢民等親臨前線,慰勞戰士,鼓舞士氣,並與黃興、黃明堂等坐鎮鎮北炮台,調度指揮,命令李裕卿守鎮中炮台,何五守鎮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嚴令清軍陸榮廷部四千餘人傾巢出動,要奪回三座炮台。孫中山率革命軍固守炮台,並親自發炮轟擊清軍,第一炮即命中六十餘人,清軍陣腳大亂。孫中山先生在戰斗中感慨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餘年,今日始得親自發炮轟擊清軍。」

據守鎮南關三座炮台的革命軍,在孫中山先生親臨前線的鼓舞下,銳氣倍增,以寡敵眾,屢挫清軍。清政府雖先後調派清軍丁槐、龍濟光等部增援,傷亡數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

革命軍堅守陣地,與清軍血戰七晝夜,直至彈葯告罄,糧食不繼,始忍痛撤退。時清軍正向鎮南關四面圍攻,黃明堂率軍殿後,沖圍而出,及至半山,軍中有一小子回顧炮台上軍旗未撤,慮為清軍所得,竟一人冒著清軍炮火重登山巔,取回軍旗。

2、會見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麼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

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說:「請!」

3、孫中山愛讀書

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

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

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中山先生和中山裝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飾。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

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

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

這樣一來,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

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

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隨身必需品的攜帶也很適用。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

黃隆生獲悉當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助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又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是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5、改名故事

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孫中山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此外,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㈧ 幾則關於孫中山的小故事。

一、創建黃埔軍校

創建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召開國民黨一大之後的又一個重要成就。孫中山先生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國立廣東大學和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中山先生認為要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必須創建一支國家的軍隊,要建立這樣一支軍隊,首先要有建立這支軍隊的幹部。黃埔軍校就是基於這樣的目的而成立的。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爾後其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中山先生為黃埔軍校題寫的訓詞是這樣的:「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時向他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192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選址於廣州黃埔。黃埔軍校由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駐校國民黨代表,隨後, 鄧演達任教育部長, 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學校建立後,培養了一大批素質高的軍政領導幹部。

㈨ 孫中山的故事有哪些

1、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麼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說:「請!」
2、有一次,孫中山在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講民族主義。禮堂不大,聽的人很多,天氣又熱一些,聽著聽著有人就要入睡。這時,孫中山便穿插一個故事說:「那年我在香港讀書時,看見許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談得很起勁,有人哈哈大笑。覺得奇怪,便上前問一下。有一個苦力說:後生哥!讀書好了,知道我們的事於你無益。
又一個告訴我:我們當中一個行家,辛辛苦苦地積蓄了五塊錢,買一張馬票,牢牢記住那上面的號碼,把它藏在日常用來挑東西的竹杠里。等到開獎,竟真的中了頭獎,他歡喜萬分,以為領獎後可以買洋房、做生意,這一生再也不用這根挑東西的杠子過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說,連那張馬票也一齊丟了。
錢沒有到手卻先丟了竹杠,結果是空歡喜一場。說到這兒。大家聽得入迷,禁不住笑了起來。孫中山接著歸到本題:「對於我們大家,民族主義就是這根竹杠,千萬不能丟啊!」孫中山就是運用這種生動風趣的談吐宣傳革命道理,喚起民眾,深受群眾的歡迎。
3、孫中山年輕時在美國跟《泰晤士報》的一個記者過往甚密。一天,這位記者約孫中山打網球,一不小心把球打在孫中山的前額上,他卻說:「這是英國人的打法,孫中山忍痛跑上前,抱住記者,用巴掌使勁打他的屁股,並笑著說:「這是中國人的打法。」
4、1913年,孫中山組織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再次逃亡日本。當時,有兩個上海人專程來到東京,想為孫中山推算「八字」。
「八字?」孫中山雙手朝腰間一撐說:「如果我的『八字』不好,就不要革命了?」他將手一揮說:「也好,乾脆對你們講明我的『八字』吧:打倒軍閥,革命到底!」兩人一聽,愣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孫中山哈哈大笑道:「你們千里迢迢而來,我也送你們個『八字』:百折不撓,挽救中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