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地震儀的故事

地震儀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3 23:31:48

⑴ 讀完張衡地動儀的故事,從中能夠學習什麼

有知識,品德好

⑵ 讀完張衡地動儀的故事,從中能夠學習什麼

讀完張衡地動儀的故事,從中學習到了老張的動手能力真的很強,他是我們後生仔的棒樣,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定要動腦筋自已去加以改進,腦子會越用越靈的

⑶ 張創造了地動儀的故事五十字

1、故事內容
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專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屬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⑷ 張衡研究地震儀的故事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駕崩,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大學里用功讀書。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

地動儀
。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

「候風地動儀」
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⑸ 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

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

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後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

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是19世紀以後的事。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5)地震儀的故事擴展閱讀:

在科學發明創造方面,張衡更是對中國和世界文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中國的渾天儀,從公元前一世紀中葉起,開始了迅速的發展。西漢的耿壽昌發明了最早的渾天儀。公元125年左右張衡在耿壽昌、傅安和賈逵的基礎上,加上地平環和子午環,製作成了完整的渾天儀。

李約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張衡是演示用渾儀(中間裝有地的模型)的首創者,同時又成功地利用水力來運轉渾儀(包括觀測用)上的環圈,他用一種方法把演示和觀測兩者的效用結合起來了。自此以後,這兩種渾儀的制用方法經過幾百年都沒有多少改變」;「據我們所知,關於渾儀的資料,以張衡的《渾儀》一書的殘篇為最古(約公元125年)。」

他還創製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亦名渾象)。根據《宋書·天文志》記載,該渾天儀至東晉猶存。張衡在公元132年製造了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非常科學和准確,史稱「驗之以事,合契若神」。此外張衡還製造了三輪自轉車、指南車、自飛木雕等。

⑹ 張衡發明地震儀的故事

地動儀用精銅製成,圓經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黃色,上部鑄有八條金龍,分別伏在東、西、南、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倒伏,龍首向下,龍嘴各銜一顆小銅球,與地上仰蹲張嘴的蟾蜍相對。地動儀空腔中央,立一根銅柱,上粗下細。銅柱周圍有八根橫桿,稱為「八道」,各與一龍頭相連。銅柱是震擺裝置,八道用來控制和傳導銅柱運動的方向。在地動儀受到地震波沖擊時,銅柱就倒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同一方向的橫桿和龍頭,使龍嘴張開,銅球下落到蟾蜍嘴中,並發出響聲,以提示人們注意發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時間和方向。
一顆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將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於就向哪方滾動。又如我們點亮一支蠟燭,將它放在一張不平的桌子上,它總會向低的一方倒。地動儀就是根據這些簡單的原理設計的。地動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只不過太遠了人就感覺不到了,但地動儀能准確地測到。

遺憾的是關於張衡渾天儀中的動力和傳動裝置的具體情況史書沒有留下記載。
張衡寫的有關渾天儀的文章也只留存片斷。這片斷中也沒有提及動力和傳動裝置
問題。近幾十年來,人們曾運用現代機械科技知識對這個裝置作了一些探討。最
初,人們曾認為是由一個水輪帶動一組齒輪系統構成。但因有記載明言渾天儀是
「以漏水轉之」,而又有記載明言這漏水又是流入一把承水壺中以計量時間的。因
此,就不能把這漏水再用來推動原動水輪。所以,原動水輪加齒輪傳動系統的方
案近年來受到了懷疑。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設計。他們把漏壺中的浮
子用繩索繞過天球極軸,和一個平衡重錘相連。當漏壺受水時壺中水量增加,浮
子上升,繩索另一頭的平衡錘下降。這時繩索牽動天球極軸,產生轉動。此種結
構比水輪帶動齒輪系的結構較為合理。因為(i)張衡時代的齒輪構造尚相當粗糙,
難以滿足張衡渾天儀的精度要求。(ii)這個齒輪系必含有相當數量的齒輪,而齒
輪越多,帶動齒輪旋轉的動力就必須越大。漏壺細小緩慢的水流量就越難以驅動
這個系統。(iii)更關鍵的是前面已提到的漏壺流水無法既推動儀器,又用於顯
示時刻。而浮子控制的繩索傳動就可避開上述三大困難。人們已就此設想做過小
型的模擬實驗。用一個直徑為6.5厘米,高3.5厘米的圓柱形浮子和一塊27克重的
平衡重錘,就可通過繩索帶動質量為1040克的旋轉軸體作比較均勻的轉動。其不
均勻的躍動在一晝夜中不過數次,且躍動范圍多在2°以下,這種誤差在古代的
條件下是可以允許的。因此,看來浮子- 平衡重錘- 繩索系統比原動水輪- 齒輪
系統的合理性要大一些。不過,張衡的儀器是個直徑達1米以上的銅制大物。目
前的小型實驗尚不足以保證在張衡的儀器情況下也能成功,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條
件極相近的模擬實驗才能作出更可信的結論。

不管張衡的動力和傳動系統的實情究竟如何,總之,他是用一個機械繫統來
實現一種與自然界的天球旋轉相同步的機械運動。這種作法本身在中國是史無前
例的。由此開始,我們誕生了一個製造水運儀象的傳統,它力圖用機械運動來精
確地反映天球的周日轉動。而直到20世紀下半葉原子鍾發明和採用之前,一切機
械鍾表都是以地球自轉,亦即天球的周日轉動為基礎的。所以,中國的水運儀象
傳統乃是後世機械鍾表的肇始。誠然,在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化時
代,西方也出現過一種浮子升降鍾(anaphoric clock),它的結構和最近人們所
設想的浮子- 平衡錘- 繩索系統渾天儀相仿,不過其中所帶動的不是一架天球儀,
而是一塊平面星圖。可是在隨後的羅馬時代和黑暗的中世紀,浮子升降鍾的傳統
完全中斷而消失。所以,中國的水運儀象傳統對後世機械鍾表的發展具有極其重
要的意義。而這個傳統的創始者張衡的功績自然也是不可磨滅的。

從當時人的描述來看,張衡渾天儀能和自然界的天球的轉動配合得絲絲入扣,
「皆如合符」,可見渾天儀的轉動速度的穩定性相當高。而渾天儀是以刻漏的運
行為基礎的。由此可以知道,張衡的刻漏技術也很高明。

刻漏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儀器。目前傳世的三件西漢時代的刻漏,都是
所謂「泄水型沉箭式單漏」。這種刻漏只有一隻圓柱形盛水容器。器底部伸出一
根小管,向外滴水。容器內水面不斷降低。浮在水面的箭舟(即浮子)所託著的刻
箭也逐漸下降。刻箭穿過容器蓋上的孔,向外伸出,從孔沿即可讀得時刻讀數。
這種刻漏的計時准確性主要決定於漏水滴出的速度是否均勻。而滴水速度則與管
口的水壓成正比變化。即隨著水的滴失,容器內水面越來越降低,水的滴出速度
也會越來越慢。

⑺ 張衡的地動儀 發明故事

張衡觀天察地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裡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偉大的,這是由於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鑽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造才獲得的。

⑻ 什麼叫地震儀

地震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地震後,為人們及時知道發生地震和確定地震大體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地震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 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所以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編輯本段歷史實證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編輯本段歷史故事
張衡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 張衡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地震儀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地震儀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編輯本段最早的地震儀
這架儀器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懸垂擺」,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懸垂擺撥動小球通過「八道」,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地震儀
經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檢測地震的准確性。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東漢地動儀早已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地動儀都是後人根據史籍復原的。 地震儀製成後,安置在洛陽。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樣,周圍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是小鋼球卻異乎尋常地從龍口裡吐了出來,落到蛤蟆嘴裡。激揚的響聲,驚動了四周,人們紛紛議論,大地並沒有震動,地震儀為什麼會報震呢?大概是地震儀不靈吧?誰知過了沒有幾天,隴西(今甘肅省西部)發生地震的消息便傳來了,事實生動地證明了地震儀是何等的靈敏、何等的准確! 由於地動儀只是記錄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記錄地震波,所以相當於是驗震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地震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對此,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和國外類似的地震儀相比,早了1千多年。
編輯本段現代地震儀發展歷程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由義大利科學家盧伊吉·帕爾米里於1855年發明,它具有復雜的機械繫統。這台機器使用裝滿水銀的圓管並且裝有電磁裝置。當震動使水銀發生晃動時,電磁裝置會觸發一個內設的記錄地殼移動的設備,粗略地顯示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 第一台精確的地震儀,於1880年由英國地理學家約翰·米爾恩在日本發明,他也被譽為「地震儀之父」。在帝國大學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馬斯·格雷的幫助下,約翰·米爾恩發明出多種檢測地震波的裝置,其中一種是水平擺地震波檢測儀。這個精妙的裝置有一根加重的小棒,在受到震動作用時會移動一個有光縫(一個可以通過光線的細長縫)的金屬板。金屬板的移動使得一束反射回來的光線穿過板上的光縫,同時穿過在這塊板下面的另外一個靜止的光縫,落到一張高度感光的紙上,光線隨後會將地震的移動「記錄」下來。今天大部分地震儀仍然按照米爾恩和他助手的發明原理進行設計。科學家將繼續通過研究地殼的移動和擺錘的擺動的關聯性來探測地球的震動。 地震儀
1906年俄國王子鮑里斯·格里芩發明了第一台電磁地震儀,在這台機器的設計中,他利用了19 世紀由英國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的感應原理認為磁鐵磁力線密度的改變可以產生電荷。在此基礎上,格里芩製造出一種儀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動時將一個線圈穿過磁場,產生電流並將電流導入檢流計中,檢流計可以測量並直接記錄電流。電流隨後移動一面鏡子,如同米爾恩所製作的引導光線的金屬板一樣。這個電子裝置的優點在於記錄器可以放置在實驗室里,而地震儀可以被安放在比較偏僻的的可能會發生地震的地點。 20世紀時,核能測試檢測系統的出現促進了現代地震儀的發展。盡管地震會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脅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監測儀網路(WWSSN)於1960年建立後,地震儀才被大規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個國家共設立了120多台地震儀。 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雷斯·尤因地震儀使研究者能夠記錄長周期地震波——波在相對較慢的速度下傳遞很長時間。這種地震儀使用的擺與米爾恩模型中所使用的類似,不同的是使用一條有彈性的金屬線代替樞軸支撐加重的小棒以減少摩擦。戰後還對地震儀進行了以下改進,引進自動計時器使計時更加准確,使用獅子讀出器,可以將數據放入計算機中進行分析等。 地震儀
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確定震中位置。
編輯本段分類
現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儀主要有三種,每一種都有與它們將要測量的地震震動幅度(速度和強度)相應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擺完成一次擺動所需的時間長度,或者來回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
短周期地震儀
一般用於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動,測量移動速度最快的地震波。這是因為這些地震波移動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儀在不到一秒鍾的時間就能完成一次擺動;它同樣能夠放大記錄下來的地震波圖,使研究人員能夠看出地殼瞬間運動的軌跡。
長周期地震儀
使用的擺錘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時間完成一次擺動,可以用來測量跟隨在地殼初次和二次震動後的較緩慢的移動。地震檢測儀網路現在使用的就是這種類型的工具。
超長型或寬波段地震儀
具有最長擺錘擺動周期的地震儀叫超長型或寬波段地震儀。寬波段地震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常能夠對全世界范圍內的地殼運動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
編輯本段現在的地震儀
地震儀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儀只能用於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並不能用於預測地震。
編輯本段測量技術發展
公元132年,在京師(河南洛陽)盛傳著一個驚人的消息,說太史令張衡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觀測到發生地震的時間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認為地震發生在幾百里以外,人怎麼能測出來呢?這不成「決勝千里之外」了嗎? 張衡生於公元78年,死於139年,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張衡發明的儀器叫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據《後漢書》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造而成,圓徑達八尺,外形像個酒樽,機關裝在樽內,外面按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各設置一條龍,每條龍嘴裡含有一個小銅球,地上對准龍嘴各蹲著一個銅蛤蟆,昂頭張口,當任何一個方位的地方發生了較強的地震時,傳來的地震波會使樽內相應的機關發生變動,從而觸動龍頭的杠桿,使處在那個方位的龍嘴張開,龍嘴裡含著的小銅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裡,發出"鐺鐺" 的響聲,這樣觀測人員就知道什麼時間,什麼方位發生了地震。 公元134年12月13日,這台地動儀西方的龍嘴張開了,銅球「鐺」的一聲落到蛤蟆嘴裡,測知洛陽以西發生地震。但由於洛陽沒有感到震動,所以很多人議論紛紛,說這台儀器不準。幾天以後,信使飛馬來報,距離洛陽以西一千多里的隴西(甘肅東南部)發生了地震,這才使朝廷內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我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我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我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編輯本段儀器工作原理
地動儀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較高的長木椎,處於不穩定狀態,這和倒豎一個啤酒瓶相似。當地震波傳來是,儀器的底座起始的運動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由於本身的慣性作用,這時候木椎倒下的方向,就是指向震中的。木椎倒下觸發了這個方向的一個杠桿,杠桿帶動這個方向的一個龍頭,龍頭就釋放了口中的木珠,從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 地動儀不能判定震中的距離和大小。 現在的地震儀原理的解釋出現在《新概念英語》第四冊的一篇課文上。文章的題目為《記錄地震》。那麼,地震儀是如何工作的呢?最粗糙的測試地震的方法是將不同高度的小圓柱體放在一個水平的平面上,當地震發生時,這些圓柱體會倒下。不同程度的地震會導致不同穩定性的圓柱體倒下。也就是說,當地震不強烈時,僅僅那些最不穩定的圓柱體倒下,而地震很強時,所有的圓柱體都會倒下。這只是簡單的一個測試地震的方法,無法精確的記錄地震的波動狀況。因此,這種測試工具需要進一步改進。 我們知道,當我們寫字的時候,筆在紙上移動,從而留下了痕跡。相反,如果我們保持筆不動而紙移動,我們也可以在紙上留下痕跡。這種原理可以用來記錄地震的波動情況。有些人會擔心,當地震發生時,紙和筆都在動,如何可以精確的記錄地震的運動情況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小試驗。取一段長線(一米足矣),在線的一頭繫上一個重物,用手拿住線的另一頭,將重物懸於空中,但是保持重物的低段剛好輕輕接觸地面,然後輕輕的前後左右的擺動拿著線的手,你會發現重物的低端幾乎不會移動。這其中的原理就是慣性。線一端已經隨手的移動而移動,但是重物的一端由於慣性的作用,仍然保持在原處。也許移動的手會對重物的位置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已經通過長長的線大大地削弱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將紙放在下面,用一支可以書寫的筆代替重物,我們就可以記錄地震的波動情況了。 事實上,為了記錄更精確,平鋪的紙可以用一個隨著輪子轉動的紙圈代替,這樣,當地震沒有發生的時候,筆會在紙上留下一條直線,當地面發生於此垂直的波動時,就會在紙上留下波浪狀的記錄。但是,問題是,無法記錄與直線同方向的波動。但是,多個不同方向的設備可以削弱這些不利情況。
編輯本段儀器的用途
OYO McSEIS-SX是一款輕便的、高性價比的24或48道地震儀,可進行折射勘探、反射勘探、孔內PS測井、跨孔地震,用於工程 淺層地震儀
建設。儀器集成了PS測井操作菜單,可利用BHP(3315型)三分量檢波器獲取PS測井數據。整個系統小巧,重量輕,方便運輸,在任何地方使用較小的12V直流蓄電池工作。它基於Windows XP SP2專業版,XGA/TFT 彩色顯示,配硬碟驅動器,USB2.0埠,現場操作具有更高的質量和更可靠的穩定性能。
編輯本段技術參數
PS測井數據採集 通道數: 24 + 1 AUX or 48 + 2 AUX 採集: 每炮最大4通道 (Hx,Hy,Vz和AUX) 每次測試模式: 模式 通道數 分量 PS 8 Vz,Hx+,Hy+,Hx-,Hy-,AUXz,AUX+,AUX- 示意圖
S+/S- 6 Hx+,Hy+,Hx-,Hy-,AUX+,AUX- P 2 Vz,AUXz 前置放大器增益: 12, 30, 48dB 頻率響應: 2-4600Hz A/D轉換器解析度: 24位 采樣間隔: 33,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4000μsec 預觸發: 0, 128 采樣數 數據長度: 1K, 2K, 4K, 8K, 16K/通道 觸發輸入: 錘擊開關(接觸閉合),地震檢 波器 數據存儲: SEG1(OYO SEG1)和SEG2 系統 CPU: ULV Intel Celeron處理器 顯示器: 10.4」, XGA/TFT彩色LCD 硬碟: 80GB 介面: USB2.0 介面 x 3 外接鍵盤介面 電源要求: 12VDC (10.5 to 13.5VDC) ;2.5A (備用), 3A (最大) 操作溫度: 0 - 45℃ 物理特性 尺寸: 330(W) x280(D) x 220(H)mm 重量: 8kg

⑼ 張騫出事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都出自什麼朝

這些都是出自漢朝,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張騫出使西域回,打通了答連往西域的道路,開辟了絲綢之路,同時也為漢朝抗擊匈奴提供了有利條件。
張衡是西漢時期著名科學家,發明了地動儀,可以准確告知地震發生的地點,為救災提供很好的幫助。
這兩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⑽ 地動儀的故事30字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測量地震的儀器,地動儀由精銅回鑄成,外表刻答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儀體外部周圍鑄著八條龍,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信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銜有一粒小銅珠。地上對准龍嘴處,蹲著八個銅蟾蜍,昂著頭,張著嘴。當某處發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張嘴吐出銅珠,落到銅蟾蜍嘴裡,發出「當啷」聲響,人們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地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