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梁打一成語
1. 三個日一個梁打一成語
三個日一個梁打一成語——繞梁三日。
繞梁三日rào liáng sān rì
【解內釋】形容音樂高昂容激盪,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結構】補充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三;不能讀作「shān」。
【辨形】梁;不能寫作「粱」。
【近義詞】餘音繞梁、娓娓動聽
【反義詞】不堪入耳、鬼哭狼嗥
【例句】他的表情很為細膩;可說一絲不苟;嗓子也很響亮;唱幾句真的是響遏行雲;可以~。
【英譯】(of singing) sonorous,resounding and prolonged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有個善於唱歌的韓娥路過齊國,錢花完後就只好在雍門賣唱,她的歌喉清脆圓潤,婉轉動人。很多人跑到她住宿的旅店要求再唱,被他們的誠意打動,韓娥再唱一次。過了兩三天,人們還覺得歌唱的餘音裊裊,在屋樑間回繞飄盪。
2. 一個人旁邊有一把刀,刀指著上面有一個梁字的山。 (猜一成語)
逼上樑山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解釋】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也比喻被迫採取某種行回動。
【出處】明·答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林沖雪夜上樑山。」
【結構】動賓式。
【用法】比喻被迫反抗;或採取不得已的行動。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逼;不能讀作「bí」。
【辨形】梁;不能寫作「粱」。
【近義詞】迫不得已、鋌而走險
【反義詞】自覺自願、自告奮勇
【辨析】~和「鋌而走險」;都有「被逼得走投無路而冒險、反抗」的意思。但~偏重在反抗;多指的是正義的行動、革命行動;或由於某種客觀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鋌而走險」偏重在冒險;所指的行動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例句】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大部分都是被~的嗎?
3. 一個人一把刀一個梁打一成語
根據成語猜猜看
樑上君子
就是這個成語。
4. 一個人站在樑上打一成語
跳樑小丑[ tiào liáng xiǎo chǒu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tiào liáng xiǎo chǒu ]
跳梁:騰躍跳動;小丑:版對人的權卑稱。比喻猖狂搗亂而成不了大氣候的壞人。
出 處
《莊子·逍遙游》:「子獨不見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
例 句
國際上總有那麼幾個~跟在超級大國的後面鼓噪,干涉別國的內政。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正人君子害群之馬小丑跳梁勢利小人幺幺小丑
反義詞
正人君子志士仁人
5. 一個房樑上有個蒙面人打一成語
一個房樑上有個蒙面人打一成語——樑上君子。
樑上君子
liáng shàng jūn zǐ
【解釋】梁:房梁。躲在樑上的君子。竊賊的代稱。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出處】《後漢書·陳寔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
【結構】偏正式。
【用法】多用來比喻小偷。一般作主語、賓語。
【正音】上;不能讀作「shǎnɡ」。
【辨形】梁;不能寫作「粱」。
【反義詞】正人君子
【例句】寧肯餓死,也不能做~。
【英譯】athief
【成語故事】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飢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為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准備等陳寔睡覺以後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里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著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為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著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家都稱贊的好青年!後來,大家就把陳寔說的話變成「樑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6. 一個黑衣人在樑上打一成語的答案
【成語】: 樑上君子
【拼音】: liáng shàng jūn zǐ
【解釋】: 梁:房梁。躲在樑上的君子專。竊賊屬的代稱。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出處】: 《後漢書·陳寔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
【舉例造句】: 邑西某乙,故樑上君子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某乙》
【反義詞】: 正人君子
【歇後語】:
【燈謎】: 盜賊;齊王;竹橋
【用法】: 作主語、賓語;比喻小偷
【故事】: 東漢靈帝時小官吏陳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無私。有天晚上一個小偷溜進他的屋裡躲在屋樑上,他發現後並沒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兒子、孫子叫到身邊,給他們講如何做人,不要學樑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動就下地求饒。陳寔給錢放他回
7. 脊樑冒汗人驚悚 (打一成語)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內·淮容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理由《高山與平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例句
1.預選賽出現的全部希望就在這最後一搏,隊員們決心~。
8. 三日一梁打一成語
繞梁三日。
三個「日」字圍繞著一個「梁」,所以應該是繞梁三日,如圖
拼音:rào liáng sān rì
解釋:形容音樂高昂激盪,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回響。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餘音繞梁、娓娓動聽
反義詞:不堪入耳、鬼哭狼嚎
出處:《列子》卷五〈湯問篇〉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他的音樂繞梁三日,回味無窮。
(8)人梁打一成語擴展閱讀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yú yīn rào liáng,sān rì bù jué)
原文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主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幼喜躍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也。
譯文
從前韓娥向東去齊國, (路上)缺乏糧食,到雍門,唱歌來乞討換取食物。她走了以後,歌聲的餘音在房梁間繚繞,經過多日未斷絕,左右鄰舍都認為她還沒離開,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她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便用長音悲哭,整個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傷憂愁,淚眼相對,多日吃不下飯。
(人們)趕緊追趕韓娥。韓娥回來,又用長音放聲歌唱。整個街巷的老人小孩高興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記了先前的悲傷。(人們)於是給了她很多的財物,打發她走了。所以雍門那的人,至今還善於唱歌表演,那是效仿韓娥 留下的歌唱(技藝)啊.
9. 看圖猜成語一個人站在樑上的答案
[liáng shàng jūn zǐ] 樑上君子
(成語釋義)
樑上君子出自《後漢書·陳寔自傳》,比喻小偷,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的人。
詳細釋義
梁:房梁。躲在樑上的君子。竊賊的代稱。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歷史典故
原文
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志乃嘆曰:"寧為刑罪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後漢書·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1]
譯文
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爭執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後沒有埋怨的。大家感嘆說:「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民眾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裡,躲在房樑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樑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開導他說:「看你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這種行為當是由貧困所致。」結果還贈送二匹絹給小偷。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
10. 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樑上做游戲 打一成語
繞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