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一根扁擔的故事

一根扁擔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3 17:35:04

❶ 朱德的扁擔不是寓言故事

朱德的扁擔不是一個寓言故事

❷ 「朱德扁擔」的故事大意。

朱德身為紅軍總司令,卻和普通官兵一起勞動。官兵們照顧他年紀大,不想讓他專參加勞動,於是把屬他挑東西用的扁擔藏了起來。於是朱總司令又重新做了一根扁擔,還寫上「朱德扁擔」的字樣,不讓別人再拿走。

❸ 朱德的扁擔的故事改寫50字

朱德的扁擔的故事:

1928年月底,朱德、陳毅率領一部分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後,國民黨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想拔掉它。

他們在軍事上的一、二次「會剿」失敗後,又實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為了准備第三次反「會剿」,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地方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為山上送糧。挑糧上山也成了紅軍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朱德經常親自帶領戰士們下山挑糧。

朱德的扁擔就是那時候朱德挑糧使用過的。「朱德的扁擔」,見證了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這是抗戰勝利的保證之一。

(3)一根扁擔的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承辦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覽,在全國范圍內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這根朱德的扁擔。

包括48件一級、珍貴文物,涉及古籍、書法、繪畫、青銅器、瓷器、竹簡、碑拓、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書信手稿、珍貴照片、文獻資料等不同類別。

在展覽的布置上,以時間為線索,將展覽分為歷史鏡鑒和廉政風范上、下篇。上篇反映了歷史先賢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下篇鮮明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探索反腐倡廉建設的規律,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及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❹ 朱德扁擔的傳承故事

朱德的扁擔:
井岡山「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糧很少,僅夠群眾自用,部隊要吃糧、儲糧,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紅軍戰士在井岡山斗爭的那些日子裡,「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隊的一項經常工作。
從井岡山到山下的寧岡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實在難走。尤其是從桃寮到黃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著手走,也累得夠嗆,肩上挑著擔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運糧,總是起早趕路,摸黑回山。當時,朱軍長已經四十多歲了,但他總是跟大家一同去運糧,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滿滿的。大家看到朱軍長晚上要計劃作戰的大事,白天還要參加勞動,生怕累壞了他,便勸他不要挑糧,可是朱軍長卻風趣地說:「吃飯有我的份,挑糧也有我的份!光吃飯不挑糧,那不成了剝削階級了嗎?」
怎麼辦呢?有位紅軍想了一條「妙計」。有一天,隊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糧。天沒亮,大家都起床了。吃過飯,有的挑著籮筐,有的背著麻包,有的提著布袋,浩浩盪盪地出發了。朱軍長也准備動身,便去拿放在牆角里的扁擔。奇怪?扁擔突然失蹤了,怎麼也找不到。
朱軍長的扁擔哪去了呢?原來是紅軍戰士們為了讓朱軍長在家裡多休息一會,故意把扁擔藏了起來。誰知大家剛走上黃洋界,朱軍長又挑著籮筐,滿頭大汗地趕上來了。等他坐下來休息時,人們才發現朱軍長削了一根新扁擔。過幾天扁擔又不見了,朱軍長又削了一根新扁擔。而且,在扁擔的正中,寫上了「朱德的扁擔」五個大字。
從此,朱軍長的扁擔再沒有人「偷」了。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❺ 中國民間故事一根扁擔的主要內容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主要有《梁祝》、《孟姜女》、《白蛇傳》、《牛郎織女》,四大故事敘述了古代民間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古代人民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❻ 朱德扁擔的故事大意

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軍民生回活十分困難.為了解決答眼前的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
朱德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兩只籮筐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青力壯的小夥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
戰士們從心眼裡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麼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沒了扁擔,心裡很著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記」3個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朱德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干勁。從此,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朱德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斗的精神,專門編了一首歌贊頌他:「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❼ 朱德的節朴故事50個字

朱德的扁擔
到運糧那天,朱德穿一雙草鞋,頭戴斗笠,和戰士們一樣用一內根扁擔挑著滿滿一擔容米,汗流滿面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從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從天亮出發,要到天黑才能回來.戰士們見軍長每天日夜操勞,白天還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糧,都很心疼,就勸他不要去了.可是,怎麼勸也沒有用,有的戰士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軍長的扁擔給藏了起來.軍長沒了扁擔,還怎麼去挑糧?可是,朱德又設法找來一根扁擔,而且在扁擔上刻了三個字:「朱德記」.

❽ 朱德的扁擔講的講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朱德的扁擔講的是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井岡山時候的故事。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同志會師了。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紅軍要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必須儲備足夠的糧食。井岡山上生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

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道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戰士們想,朱德同志工作那麼忙,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麼辦?大家勸他不要去挑,他不肯。

有個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連夜又趕做了一根扁擔,並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8)一根扁擔的故事擴展閱讀:

《朱德的扁擔》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了解朱德同志與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事跡,體會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感受朱德同志與戰士同甘共苦的品質,激發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愛戴之情。

三、教學過程:

1、出示扁擔圖,讓學生觀察,這是什麼?指生認讀。仔細觀察,你知道這是誰的扁擔嗎?補全課題:朱德的扁擔,指生認讀。齊讀課題。

2、指生介紹朱德,師進行補充。

❾ 朱德的扁擔100字的故事

朱德的扁擔是1928年朱德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朱德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一部分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後,國民黨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想拔掉它。他們在軍事上的一、二次"會剿"失敗後,又實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

為了准備第三次反"會剿",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地方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為山上送糧。挑糧上山也成了紅軍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朱德經常親自帶領戰士們下山挑糧。

朱德的扁擔就是那時候朱德挑糧使用過的。"朱德的扁擔",見證了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這是抗戰勝利的保證之一。

(9)一根扁擔的故事擴展閱讀:

朱德的扁擔是1928年朱德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朱德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擔》被編入了小學教材。1966年文革爆發後,朱德被打倒,稱其為「大軍閥、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內容的大標語不僅貼滿了北京街頭。在十多年之後的1967年2月,同樣一篇課文換成了《林彪的扁擔》。僅僅數年之後,林彪事件發生,教材又悄然換回了《朱德的扁擔》。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承辦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覽,在全國范圍內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這根「朱德的扁擔」 。

包括48件一級、珍貴文物,涉及古籍、書法、繪畫、青銅器、瓷器、竹簡、碑拓、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書信手稿、珍貴照片、文獻資料等不同類別。在展覽的布置上,以時間為線索,將展覽分為歷史鏡鑒和廉政風范上、下篇。

上篇反映了歷史先賢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鮮明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探索反腐倡廉建設的規律,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及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