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高適的故事

關於高適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3 15:30:09

Ⅰ 高適的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 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有今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高適集校注》,皆附年譜。研究高適生平的著述有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周勛初《高適年譜》、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

高適(702--765)的詩風現實主義多於浪漫主義。在描寫邊塞的戰斗生活時,他側重於表現戰斗的激烈、艱苦和對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將沙漠的荒涼環境,激烈的戰斗氣氛,士兵的復雜心態等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壯渾朴的藝術風格。他的一些贈別詩,如《別董大》、《別韋參軍》也具有他的邊塞詩豪邁動人的氣概

Ⅱ 董大與高適 故事

別董大二首(其一)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二首(其二)
高適
六翮飄颻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朴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Ⅲ 高適為什麼要寫這首別董大,有什麼故事

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版。盛唐時盛行胡樂權,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Ⅳ 為什麼說高適是個大器晚成的例子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唐朝詩人。天寶初,首任封丘縣尉,後去職。客遊河西,為河版西節度權使哥舒翰掌書記。歷官河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稱。高適五十歲才開始寫詩,每寫出一首都受到人們的稱贊。可見,有成就的詩人不一定都是「神童」,高適便是個大器晚成的例子。

Ⅳ 歷史上關於高適「一江」與「半江」的故事是什麼

高適,字達來夫,一字仲武,唐朝詩源人。天寶初,首任封丘縣尉,後去職。客遊河西,為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掌書記。歷官河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稱。高適五十歲才開始寫詩,每寫出一首都受到人們的稱贊。可見,有成就的詩人不一定都是「神童」,高適便是個大器晚成的例子。

一次,高適在去台州路經杭州的清風嶺時,曾在清風嶺僧院題詩一首。詩中有「前峰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的句子。當高適從台州回來又路經清風嶺僧院時,想改詩句中的「一江」為「半江」。一位老僧告訴他說:「前幾天有一位官人經過這里,看了你的詩之後說,詩固然很好,只是『一』字不如『半』字。」高適驚奇地問那官人是誰?老僧說是駱賓王。

駱賓王年長於高適六十多歲,不屬於同代人,此故事無疑是後人的虛構。值得我們稱贊的是,高適這位很有成就的詩人,對自己的作品那種認真修改、精益求精的態度。

Ⅵ 有關於高適的趣聞趣事。

《集異記》: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人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曰:「奉帚平明金殿開……」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二絕句。」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盡哉!」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因歡笑而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之渙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豈枉哉!」因大諧笑。諸伶不喻其故,皆起詣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歡噱?」昌齡等因話其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從之,飲醉竟日。

據明胡應磷考證,「旗亭畫壁」的故事不盡可信,主要的依據是開元間三詩人無聚首長安的機會。雖然如此,這條記載卻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唐詩與音樂、唐詩的傳播等方面重要的參考。音樂使詩歌插上了翅膀,音樂又予唐詩以新的「包裝」,使唐詩在長安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遠遠超過了僅僅作為文字的詩,因為文字的詩藉以傳播者,仍在於閱讀和朗誦。而詩人的知名度,在詩歌的傳唱之中不知不覺間也廣為人知了,觀諸伶敬三詩人如「神仙」可知。

妙齡妓所唱王之渙的詩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曾被明、清的評論家們推為唐七絕的壓卷之作。詩的總格調是遼闊明快的,明快之中又有幾分沉鬱。「怨楊柳」就是笛聲中傳出的哀怨動人的《楊柳曲》,詩人巧妙而不留痕跡地將笛曲《楊柳》與自然界的楊柳木聯系起來,又自然地過渡到塞外的惡劣氣候:春風是不會度過玉門關的。後人又將「春風」解釋為帝王的恩澤,應該說也是很順當的。短短一首七絕,包含了無盡的意思,難怪王之渙要稱自己的詩是《陽春》、《白雪》之曲了。開元間詩名極盛的王之渙,今存詩僅六首,良足可惜。

Ⅶ 關於高適~

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唐詩、宋詞、元曲,其成就十分突出,而在唐詩的諸多名家流派中,作為描寫邊塞風光,藉以抒發軍旅情懷的邊塞詩,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景縣籍人高適。
高適,字達夫,公元702年生於唐朝觀州莜(今景縣)縣。祖輩做過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長史,只得靠躬耕田壟過活。高適早年「性拓落,不拘小節」。20歲時,赴京求官,自以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誰知,現實偏不使他如願,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這時,正值燕山一帶發生北部遊民族侵犯唐朝境的戰事,高適主動前往參加戰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託在戰場上,但戰斗結束時,他的願望又一次落空,只得抱恨而歸,長期浪遊於梁、宋間(今河南商丘一帶),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時不得不「以求丐取給」。在此期間,他曾與李白,杜甫等在齊趙一帶飲酒游獵,懷古賦詩。
天寶八年(749年),由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授任高適為封丘縣尉。時間不長,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長官」、「鞭撻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辭官他去。
在這二三十年間,高適常能接觸下層社會,因而對現實有比較深刻的感受,寫了大量傑出的邊塞詩和反映民間疾苦、抨擊朝廷權貴驕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傳誦,由此而詩名漸著。當然,不少詩中,也流露了高適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和痛苦情緒。
天寶十三年(754年),年齡已52歲的高適西行,受河西(今甘肅武威)節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帳下掌管書記。次年11月,安祿山反唐,唐玄宗詔哥舒翰討賊,並擢高適為大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太子先鋒兵馬副元帥哥舒翰鎮守潼關。由於奸相楊國忠等弄權,耽誤戰機,以致哥舒翰戰死,潼關失守,長安(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這時,高適擇小路追趕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陳了潼關失守的經過和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艱苦,有些長官只知享樂而軍無鬥志等情況。玄宗聞言,嘉其忠義,擢授侍御史,隨又升為諫議大夫。
安史亂平,玄宗回到長安,由肅宗繼位。高適在朝為官,史書稱其:「負氣敢言,權幸憚之」。後永王李磷叛亂,肅宗任高適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史兼采訪使。他到任後,與其它平叛軍合力,將永王兵馬擊潰,永王被殺而亂平。此後,他轉戰南北,功勛卓著,名震朝野。但因權臣李輔國「惡適敢言,短於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說高適壞話)。結果,高適被降任為太子少詹事,留司東京洛陽。
唐上元二年(761年),蜀地發生戰亂,高適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適隨西川節度使崔光遠征討段子璋,段敗被殺。段亂雖平,但崔光遠卻趁機搶佔地盤。肅宗怒,罷光遠官,擢高適代劍南西川度使。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取隴石,十月,進而攻佔分州、武功,唐廷震動,唐代宗逃奔陳州。吐蕃兵進占長安城後13天,因怕中計被殲,遂引軍退去,時高適又亦率兵至長安,迎戰吐蕃兵,並給以重創。 廣德二年(764年)高適被召還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因功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終年64歲。
高適一生漂泊,後從軍馳騁疆場,對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有著深切地感受。所寫詩歌,常結合壯麗的邊塞風光,抒發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以及反映徵人思鄉、思婦和士卒馳驅沙場的艱苦、犧牲等,詩句慷慨豪放,悲壯蒼涼給人以積極奮進的感受。《全唐詩》中收其詩作201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被廣為傳唱。詩中「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等,表現了詩人以身許國的開闊胸襟,昂揚樂觀的愛國主義熱情,從而反映了時代的強音,同時,也構成了邊塞詩的主旋律。
高適是我國盛唐時期的傑出詩人,又是戰功卓著的將領。在唐代重要詩人中,高適算是唯一取得較高政治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漸趨顯達,這主要是他在一些歷史關鍵時刻,多能明辯是非,輔佑朝廷作出比較正確的抉擇,並竭力為之效命的緣故。《舊唐書·高適傳》中說他:「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已任。」安祿山叛亂,他向玄宗獻策,主張將庫拿出來,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擊叛軍;玄宗欲使諸王分鎮各地,高適竭力勸阻;永王磷進兵江淮,高適聯兵誓師,共同討伐。可以這么說,高適不僅僅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還是一位頗有膽識的政治、軍事實幹家。當然,他在一些詩中,流露出來的熱中「獵取功名」的思想,包含著部分庸俗的因素,這也毋庸諱言。

Ⅷ 關於高適的資料

高適(約702~765)

中國唐代詩人。字達夫。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游長安、過薊門、盧龍一帶求進身之路,未果。在宋中曾與李白、杜甫交結。天寶八載(749),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後辭官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擢諫議大夫,歷淮南節度使,彭、蜀二州刺史,劍南節度使,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其仕途通達,為唐代詩人所少有。
高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立功報國的豪情,表現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和對和平的嚮往,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和朝廷的安邊無策。其反映民生疾苦的詩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其諷時傷亂的詩,指斥弊政,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詠懷詩數量最多,思想內容較復雜。此外還有一些詠史之作和一些描寫旅途景色的詩,也頗有佳句。高適在當時已享盛名。其詩感情深摯,意氣俊爽,語言端直,筆力雄厚。就詩體而言,其古體勝於近體,七古最擅。其歌行長篇,沉雄激壯,聲情頓挫;五古質朴古直,有漢魏古詩氣息。近體則以七律和七絕為工。原有詩、文集,已佚。今有明代《高常侍集》。新、舊《唐書 》有傳。

Ⅸ 董仲舒、孔穎達、高適的故事,讓衡水這個城市充滿了傳統文化的色彩無比豐富(修改病句)

董仲舒、孔穎達、高適的故事,讓衡水這個城市充滿了傳統文化的色彩。或者 董仲舒、孔穎達、高適的故事,讓衡水這個城市傳統文化的色彩無比豐富。

Ⅹ 高適的故事

天寶八年(749年),高適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回記。拜左拾遺,答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潼關。天寶十五年(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亂。

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歷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廣德二年(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海縣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10)關於高適的故事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高適的詩對邊塞詩派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寫邊塞,蒼茫而不凄涼,賦送別,荒渺而不凄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著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後世紀念

禹王台位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區的東南隅禹王台公園內,其中的三賢祠建於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是為了紀念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同登吹台而建的祠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