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分金亭故事

分金亭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3 13:04:51

『壹』 梁山.臘山.導游詞

水泊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梁山風景區景點星羅棋布,梁山民風淳樸,武術表演、斗雞、斗羊別具特色。「暢游梁山泊,感受水滸傳」在魯西南那被群山環繞的千頃碧波就是梁山泊,過泰安西南八十公里,與泰山遙相輝映,被稱為山東的「一山一水」,這一水就是梁山泊。北鄰黃河,西近京杭運河,東連大汶河。而臂挽東平、梁山、平陰三縣相聚首的這塊天然湖泊就是梁山泊。
梁山泊(東平湖)為古大野澤遺跡,春秋至漢,又稱巨野澤。五代至唐宋,黃河下游不斷決口改道,多次流注巨野澤,形成了「周圍港汊數千條,四方環繞八百里」的梁山泊。今天的梁山泊,水面三十六萬畝,一湖碧水,瑩瑩銀波,日出濃似火,月光淡如雪。波光和風盪粼粼,天鵝翩翩水上舞,泛舟湖上,賞千頃神芡,觀萬畝菱角,令人醉情。
梁山泊(東平湖)物產豐饒,三十萬畝的湖面,是澤國,是水鄉,是魚蝦的天地,是花草的社會,是純凈天真的世界,水質純,無污染,富營養,湖產資源十分豐富,僅魚類就有50多種,還產蝦蟹、甲魚、蚌、田螺等,其中柔嫩味鮮的鯉魚、鱖魚為淡水魚類的珍品。
梁山泊的威名遠播,還是在八九百年前,水滸英雄沖破天羅,「替天行道」,置八百里水泊為用武的舞台。演出的是一幕幕彌久猶新的壯劇,浪里白條張順、渾江龍李峻、阮氏三雄都是水中豪傑,神出鬼沒踏水無痕,在一次次的圍殺中,把高俅的人馬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梁山泊水中有座佔地360畝的小島,當年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人密謀劫取生辰綱及其後來為逃避官府追蹤避難於此。現今島上仍有以前七雄留下的許多遺跡——當時七雄結拜聚義的聚義廳、密謀劫取生辰綱的密謀洞和藏寶的藏寶洞及七人分金的分金亭、晁蓋上島後居住的梅園別居以及後人在晁蓋死後為其立的墓碑和為紀念七雄而塑的七雄雕塑等。
古色古香,朴雅端莊,顯著古老的建築氣勢和精巧的設計能力,為魯西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戲台。為大明正德八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每年清明廟會,四周百里香客商人和遊客雲集於此,依這塊寶地載歌載舞,進行登山祭祀、商品交易等活動,道士則盤坐於樂台,吹起自己獨有的道樂「小拜門」、「清河會」、「雅樂」等十五首曲子,樂聲高揚,清脆悅耳。現樂台兩側石柱保留有當時描繪道樂演奏盛境的楹聯:「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八百年前,在當時尚無戲樓和任何建築的情況下,鐵笛仙馬麟每逢打了勝仗,總愛用他那既是兵器又是樂器的鐵笛高奏一曲行雲流水,悅耳動聽,引得滿堂將士的喝彩。
臘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水泊,依群水域的東平湖西畔,依傍黃河,是國家旅遊總局推出的「水滸」旅遊熱線核心景區, 也是游山嬉水的絕佳去處。
湖岸「七十二山峰」險峰幽壑, 道教勝跡、石刻藝術溶為一體,山被譽為「小岱峰」、湖被譽為「小洞庭」。由此,可近看梁山、南遊曲阜、北 走泰山、毗鄰景陽崗、光岳樓、曹子建墓等勝地,勝景重重,古跡處處。
如今的臘山國家森林公園,邱祖閣、孔子二十四孝堂、跑馬泉、老虎洞、葯王廟等大批景點得以修復,今天的「小岱峰」、「小洞庭」不僅為數以萬計的華夏子孫所傾心,而且贏得了五洲賓客的贊嘆。明澈清新、林繞花環的臘山國家森林公園,以清秀的湖光山色、璀燦的文物古跡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令中外遊客領略八百年前八百里水泊梁山的風采勝景。

『貳』 江蘇分金亭酒業有限公司的歷史淵源

「分金亭」之所以膾炙人口,與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密不可分,「管鮑分金」這段回歷史佳答話,至今仍為人們廣為傳送。
據《泗洪縣志》記載,春秋時期,管仲、鮑叔牙在古泗州(今泗洪縣境內)合夥經商。有一天,他倆行至一條鄉間土路時,忽見一條蛇向他倆迎面而來,這時恰有一農夫路過,遂執鋤將其截為兩段,孰料蛇竟變成了兩條長短不等的金條。農夫認為此乃天賜之物,勸兩人收下,但管鮑二人都說:「天賜金於此地,地方鄉民應受之」,旋即分金於當地南北兩村,即如今的管鎮、鮑集兩地。後人感念管仲和鮑叔牙的分金精神,於明代建「管鮑分金亭」,並在亭前立「管鮑分金處」石碑。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情義,成為了中國代代相傳的佳話。
「分金亭」就是真情的化身。其每一瓶酒都代表著一個真情流露的故事。「分金亭」以傳播中華美德為切入點,追求歲月的執著印記和內心的真情感動;集聚著消費者對情感的表達和渴望;弘揚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激發的是奉獻與關愛的高貴品德。讓消費者流連、讓消費者抒懷。
中華情,分金亭!讓我們攜手前行、共赴時艱,共享分金亭豐碩果實、共創分金亭美好未來!

『叄』 歷史上「狸貓換太子」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清代謝藍齋根據說書藝人石玉昆《龍圖公案》整理的《龍圖耳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真宗乏嗣,劉、李二妃俱懷有身孕。時欽天監奏天狗星犯闕,真宗分賜二妃玉璽龍袱一個,以鎮天狗沖犯。又刻金丸一對,上書「金華宮劉妃」「玉宸宮李妃」,賞給二人用來驅除邪祟。一次真宗酒後醉言:「皇後已死,誰若生有皇子,就立為正宮。」劉妃心胸狹窄,惟恐李妃生下皇子於己不利,就與總理都堂郭槐暗中勾結,設計陷害李妃。次年三月李妃分娩,郭槐買通接生婆,用剝了皮的狸貓偷換出太子。而李妃因血暈不省人事,毫無察覺。劉妃命令宮人寇珠將太子抱至銷金亭,用裙帶勒死,丟至金水河中。然而,寇珠素懷憐憫之心,不忍下手,時逢內宮首領陳林采辦果品歸來,就將太子放入妝盒,前往南清宮八千歲處求救。八千歲獲知詳情後,把太子暫時收養起來。

劉妃向皇帝進獻讒言,說李妃生了妖孽。宋真宗聯想到「天狗犯闕」,雷霆大怒,將李妃貶入冷宮。後來,劉妃也生有一子,依照約定,皇上立她為正宮,兒子為太子。不想太子七歲夭折,真宗傷心不已。八千歲趁機將李妃之子引見,皇上見其聰明伶俐,又酷肖自己,十分高興,便將他封為東宮太子。劉後見太子面貌舉止頗似真宗,想起了七年前之事,就嚴刑逼供寇珠。寇珠為保全李妃及太子,堅貞不屈,觸階而死。

李妃得知太子是自己的兒子後,天天燒香祈禱。恰被劉後撞見,就密奏皇帝說李妃詛咒自己。真宗下詔賜死李妃。冷宮內侍紛紛為李妃鳴不平,有一面貌酷似李妃者甘願替其受死。內侍官秦風則派心腹將李妃偷偷護送出宮,安置在陳州家中。郭槐與秦風向來不和,就設計焚燒了冷宮,把秦風活活燒死。李妃在陳州秦氏家中,思君念子,哭瞎雙眼。秦風死後,她遂失去經濟來源,棲身破窯,乞食為生。這時太子已經登基,是為仁宗。包公放糧,途經陳州,李妃攔轎喊冤,並拿出金丸為證。包公見是國母,就帶她同回開封府,包公夫人為其治好了眼病。仁宗因從小在南清宮長大,奉狄後為母親。適逢狄後做壽,包公送李妃進宮與仁宗相識。狄後召來仁宗,母子二人最終相認。仁宗下密旨令包公嚴審郭槐,又將郭槐供詞拿給劉後審閱,劉後作賊心虛,膽戰驚恐,突發暴疾身亡。仁宗命令包公代寫詔書頒行天下,匡正國典,祭祀天地、太廟,迎請太後還宮正位。此時黎民百姓才知當朝國母姓李,而不姓劉。

上述就是人們熟知的「狸貓換太子」故事。後來有人依據《龍圖耳錄》將其寫進了一百二十回的《三俠五義》。劇作家們也不甘寂寞,把它改編為《狸貓換太子》戲曲,廣為傳唱。以至於七歲小兒、八旬老嫗也諳熟這段宮廷秘聞。

『肆』 泰山著名的小景點。

隨著泰山周邊景點的開發,環泰山周邊游的人氣也越來越旺,原先「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泰山周邊小景點日趨火爆。隨著「十一」黃金周臨近,很多市民都在計劃著黃金周假期出行旅遊線路,對泰安人來說,黃金周到周邊旅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觀八百里水泊壯景
在歷史上的「水泊梁山」地——東平湖湖心島的聚義島景區,能目睹《水滸傳》中描述「八百里水泊」的壯觀場景和地域民俗,感受古典名著帶來的愉悅。9月10日,借2006中國東平水滸文化旅遊節開幕之機,聚義島景區正式開門納客。
東平縣是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故里。總面積627平方公里的東平湖,位於黃河與汶河下游沖積平原相接的條形窪地上,宋代稱作梁山泊。東平湖的湖心島上擁有聚義島、分金亭、晁蓋墓等十幾處水滸遺址,還傳說著諸多水滸故事。其中聚義島上新開發的水寨寨門、七星壇、藏金洞、藏梅寺等景點,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東平湖上。
此外,煙波浩淼的東平湖,港汊縱橫,湖畔及周邊地區還擁有30多平方公里的濕地面積,成為眾多水鳥喜愛的棲息地。
到蓮花山祈福康體
新泰蓮花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具有獨特魅力,有以天下第一奇石觀音——蓮花山天成觀音為代表的奇異怪石,有因松柏茂密而造就的群山疊翠,有以觀音院、雲谷寺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最大的觀音道場,處處呈現出濃濃的地方歷史文化氛圍。它們各有千秋,構成了極具吸引力的「蓮花山祈福康體游」旅遊線。另外,它奇特的地質地貌,也使其成了學生們的野外課堂。
去年「十一」黃金周蓮花山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自駕車旅遊區」第一名,今年蓮花山作為泰山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相信在黃金周期間會有不俗的表現。而位於新泰市區的青雲湖三面群山環護,一堤扼守龍喉,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青雲山峭壁如削,奇石遍布,山頂刻有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30餘幅,其內容多為歷代名人詠新泰史跡人物風光的詩詞佳作。
山高石怪,林幽峰奇,溪水潺潺,造就了徂徠山眾多壯麗秀美的景觀。鞦韆架是徂徠山的標志性景觀,兩座山峰直插雲霄,如盪鞦韆的架子,傳說碧霞元君就是從這兒盪上泰山的,故徂徠山是碧霞元君的故鄉。山中還有許多崖石經過千萬年的風吹雨洗,變成各種各樣令人稱奇的景觀,鬼斧神工,使人遐思不盡。
徂徠山還有許多優秀的人文景觀。有感應侯祠、法雲寺、四禪寺、光華寺等寺廟30餘處,寺內雕塑栩栩如生,光華寺的壁畫已有幾百年歷史,至今仍依稀可見;有中軍帳、竹溪六逸、作書坊等十幾處名勝古跡,傳說吳王伐齊魯時在中軍帳駐扎;有「大般若波羅密經」、「煉丹爐」、「貧樂岩」等隸、草、篆名人石刻十幾處。李白曾在此隱居,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淑明、陶沔號稱「竹溪六逸」。
經過十多年來的開發建設,公園已初步具備「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功能,近年來徂徠山景區開發了森林旅遊精品線,完善了森林旅遊產品體系,豐富了森林旅遊文化內涵,開展民俗游、探險游、自助游、休閑度假游等特色旅遊,是難得的自駕游勝地。
探幽陶山地質公園。
與泰山、徂徠山等景區相比,很多人對陶山還很陌生,不過隨著陶山今年與泰山一起入選世界地質公園,陶山旅遊的發展也面臨著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陶山位於肥城市北部,屬泰山山脈,中華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此隱居經商,是中國商業文化的發祥地。陶山山勢險峻,方棱四削,峰頂平緩,負陰抱陽,遍身披翠,偉岸挺拔。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羅棋布,相傳有72名洞,古時山前為湖,風光秀麗,是《水滸傳》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陶山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棲寺、朝陽洞、小泰山等,是訪古探險的理想選擇。

『伍』 簡要概括西遊記劉全和翠蓮的故事

唐太宗游地府時,曾答應要給十殿閻羅奉送南瓜。劉全因和妻子鬧矛盾,導致其妻李翠蓮自殺,劉全為此舍了性命,棄了家小,願以死進瓜。

到了陰間,十殿閻羅明白原委,檢生死簿子查看,發現他夫妻們都有登仙之壽,於是讓劉全還陽,李翠蓮還魂,附身於剛去世的唐御妹李玉英之身,夫妻二人歡歡喜喜還鄉。

(5)分金亭故事擴展閱讀:

《西遊記》第十一回記載唐太宗從地府還魂之時曾經答允閻王,還陽之後會送些瓜果與之,後來貼出榜文招願去陰司進瓜之人,榜張數日,有一赴命進瓜果的賢者,本是均州人,姓劉名全,家有萬貫之資。

因妻李翠蓮在門首拔金釵齋僧,劉全罵了他幾句,說她不遵婦道,擅出閨門。李氏忍氣不過,自縊而死。

撇下一雙兒女年幼,晝夜悲啼。劉全不忍見,無奈,遂舍了性命,棄了家小,願以死進瓜,將皇榜揭了,來見唐太宗。太宗傳旨意,教他去金亭館里,頭頂一對南瓜,袖帶黃錢,口噙葯物,中毒而死。

一點魂靈,頂著瓜果,到了閻羅殿前,進獻了南瓜。閻王收了瓜果,便問那進瓜的人姓名,哪方人氏,劉全隨說了願以死進瓜的緣由。

十王聞言,即命查勘劉全妻李氏。鬼使速取來在森羅殿下,與劉全夫妻相會。訴罷前言,回謝十王恩宥,那閻王卻檢生死簿子看時,他夫妻們都有登仙之壽,急差鬼使送回。

鬼使啟上道:「李翠蓮歸陰日久,屍首無存,魂將何附?」閻王道:「唐御妹李玉英,今該促死。你可借他屍首,教他還魂去也。」那鬼使領命,即將劉全夫妻二人還魂。

徑到了長安大國,將劉全的魂靈,推入金亭館里。將翠蓮的靈魂,帶進皇宮內院。只見那玉英宮主,正在花陰下,徐步綠苔而行,被鬼使撲個滿懷,推倒在地,活捉了她魂,卻將翠蓮的魂靈,推入玉英身內。

李翠蓮蘇醒之後就嚷著要見劉全,太宗覺得蹊蹺,使人去金亭館查探,果見那劉全活了過來。

隨宣上殿來問訊,見他與玉英宮主說的一致,隨即將御妹的妝奩、衣物、首飾,盡賞賜了劉全,就如陪嫁一般,又賜與他永免差徭的御旨,著他帶領御妹回去。他夫妻兩個,便在階前謝了恩,歡歡喜喜還鄉。

『陸』 求《世說新語》的人物塑造手法及分析,謝謝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成書過程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版本簡介
在流傳過程中,《世說新語》出現了多個書名,如《世說》、《世說新書》、《新語》、《世說新語》等。《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作《世說》,這是該書的最早稱謂,宋本《世說新語》附汪藻《敘錄》曰:「李氏本《世說新書》,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顧野王撰。」顧野王(519~581年)為南朝梁陳間人,《世說新書》之名始見於此。及至唐代,《世說新書》(可見於段成式《酉陽雜俎》)、《世說新語》(可見於劉知幾《史通》)等書名皆可見於史籍。宋代以降,此書經晏殊刪定以後,便通稱為《世說新語》了。

世說新語唐抄本(9張)
歷代注家
劉峻(463~522年)字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之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今人校注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Bruno Bell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全書字數:整書大約為79491字
世說新語三則 行草
編輯本段
主要內容

思想內容
世說新語 封面《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年耶!」是東晉名士桓溫的名句,它就出自《世說新語》。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之大。《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朴的散文,有時用的都是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36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
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倒是比較客觀寬容的。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唐鈔本 世說新書 (32張)
嵇康面對死亡表現出了難得的鎮定,這種名士的「雅量」顯示了他非凡的氣度。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作品目錄
德行第一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所渉士族表

一級士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溫縣司馬氏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
司馬炎-司馬睿-司馬昱-司馬德文
二級士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龍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

陳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羨-殷浩-殷仲文

陳郡謝氏 代表人物: 謝鯤-謝尚,謝安,謝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三級士族 陳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陳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鑒-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級士族:(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級士族:是由一個中小世族發展成大氏族。
編輯本段
藝術特色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編輯本段
作品影響

《世說新語》是中國最早的小說,在此之前,人們都已「三教九流」為代表,不把「小說家」列入其中,認為他是不正經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說理的,於是有人便准備寫一部小說,此人便是劉義慶。他開創了中國小說界的先河,為後人寫小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編輯本段
作品摘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言語)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阮步兵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岩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神道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口酋)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棲逸)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傷逝)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任誕)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譎)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嗇)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嗇)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汰侈)
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宣王戰,乃譴辛毗為軍師、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分,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君門立,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卻很淺,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編輯本段
版本源流

唐代及以前
《世說新語》雖撰於南朝劉宋之時,然唐前傳本今皆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版本。又據劉孝標注文中「一本」、「一作」、「諸本」、「眾本」等語,可見《世說》在唐前已廣為流傳。 唐寫本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五人。羅振玉設法使分者復合,並於民國五年(1916年)影印之。該殘捲起於「規箴第十」,終於「豪爽第十三」。其中,「規箴」24則,「捷悟」7則,「夙惠」7則,「豪爽」13則,共51則。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
宋元
宋元為《世說新語》盛行的時代。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顏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可惜今皆無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現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一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國,一為宮內廳所藏。此本曾經晏殊刪定,再經董氏整理,便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為新定郡守時重刻此書,次年又於湘中重刻,是為宋淳熙本,該本今已無存。淳熙本原為清初徐幹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對《世說新語》進行了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世說新語》八卷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凌濛初刊本保存了下來。
明代
明代《世說新語》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竟有二十六種之多。這主要是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大大擴充了《世說新語》的影響。另外,凌瀛初、凌濛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也對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大體有三個系統:普通本系、批點本系、《世說新語補》系。
A、普通本系:
(1)、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卷。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三卷,並附有陸游跋語。此本與紹興本篇目一致,僅將上、中、下三卷每卷復分上、下,成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諸本中最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卷。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5)、萬曆七年管大勛刻《世說新語》三卷。
(6)、萬曆二十四年吳瑞徵刻《世說新語》八卷。此本無劉孝標注,未知其所自。
(7)、萬曆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世說新語》三卷。
(8)、萬曆三十二年鄧原岳刻《世說新語》三卷。
(9)、萬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世說新語》三卷。北京大學有藏。
(10)、萬曆年間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語言所。
(11)、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世說新語》六卷。
(12)、明刻本《世說新語》三卷。上海圖書館有藏。
(13)、明吳勉學刻《世說新語》六卷。
B、批點本系:
(1)、明刻宋劉辰翁批點《世說新語》三卷。
(2)、萬曆九年喬懋敬刻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三卷。
(3)、萬曆十年余碧泉刻王世貞批點《世說新語》八卷。
(4)、明凌濛初刻《世說新語》三卷。
(5)、明凌瀛初刻王世貞批點《世說新語》八卷。
(6)、明凌瀛初刻劉辰翁、劉應登、明王世懋評四色套印本《世說新語》八卷。
C、《世說新語補》系:
(1)、萬曆年間張文柱校刊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六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本實為劉義慶《世說新語》與王世貞刪並《世說新語補》二書合刊,凡四函二十八冊。
(2)、萬曆十三年張文柱校刻《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3)、萬曆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4)、明凌濛初改訂本《世說新語》三卷、《世說新語補》四卷。
(5)、萬曆年間刻《世說新語》八卷、《世說新語補》四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藏。
(6)、明刊本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書有劉辰翁、李贄等評點。
(7)、明書林余圮孺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清代
清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基本上沿襲明代三系,既無宋代那樣的整理,也無明代那樣的增補,也未出現新的批點本。只不過作了一些校勘工作,訂正了宋明刻本中的訛誤。
A、普通本系:
(1)、道光八年浦江周心如紛欣閣刻《世說新語》三卷。據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錯誤。
(2)、光緒十七年長沙王先謙思賢講舍刻《世說新語》三卷。此本據紛欣閣本重刊而再加校訂,為清刻本中最善者。
(3)、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局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B、批點本系:
清代未有翻刻劉辰翁、劉應登、王世貞、王世懋等批點本。上述諸家批點均已吸收至《世說新語補》中,遂以補本流傳。
C、《世說新語補》系:
(1)、康熙十五年承德堂刊《世說新語》三卷,《世說新語補》四卷。
(2)、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黃汝林刊海寧陳氏慎刊堂藏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3)、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書屋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4)、光緒年間葛元煦嘯園刻朱印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5)、清刊仿乾隆江夏黃氏刊巾箱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民國
民國期間,《世說新語》有多種印本。主要的有:
(1)、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世說新語》三卷。
(2)、掃葉山房石印本《世說新語》六卷。
(3)、民國六年北洋印刷所排印本《世說新語》四卷。
(4)、民國二十三年上海文化書社出版王明標點本《世說新語》。
(5)、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大達圖書館供應社出版周夢蝶標點註解《世說新語》二十卷。
(6)、《四部叢刊》本《世說新語》。
(7)、《四部備要》本《世說新語》。
(8)、《諸子集成》本《世說新語》。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關於《世說新語》的作者,自《隋書·藝文志》至《四庫全書總目》,歷代著錄所記,均為南朝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然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提出了異議。魯迅先生認為:「《宋書》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眾手,亦未可知也。」自魯迅先生「成於眾手」之說一出,至今聚訟多多,難有定論。有人認為,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基本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可以當代研究《世說新語》的兩本博士論文為代表:一是王能憲著《世說新語研究》,認為《世說新語》的作者即為劉義慶;另一本為范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認為《世說新語》乃成於眾手,其餘作者還有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兩書均有大量考證分析,此處不敢妄斷。由於《世說新語》乃「采緝舊文」之作,遍尋當世同類型作品(如西晉郭頒《魏晉世語》、東晉裴啟《語林》、郭澄之《郭子》),魏晉史書(如《魏書》、《晉陽秋》等等)以及相關雜著(如《高士傳》、名門大族的家譜),所涉材料宏富。劉義慶廣招文學之士,他在編撰《世說新語》一書時,手下諸彥為之搜羅材料,乃至潤色整飾,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說,可以視為此書乃劉義慶擔任主編,袁淑等人或有參與的一部著作,而劉義慶的主持之功勞當是無疑的。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官至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他尊崇儒學,晚年好佛,「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宋書劉道規傳》附《劉義慶傳》)。他所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世說新語》的編撰,不過起主導作用的當然還是劉義慶本人。[1]
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晉義熙元年出生於北海郡(今連雲港市雲台區),東海(今屬江蘇)人。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何長瑜,南朝宋詩人。東海(今連雲港東)人。初為臨川王劉義慶王國侍郎、平西記室參軍。以戲用韻語嘲弄義慶州府僚佐,貶為曾城令。元嘉二十年(443),廬陵王紹鎮尋陽,請為南中郎行參軍,掌書記之任。赴任途中遇暴風雨溺死。曾與謝靈運族弟惠連、荀雍、羊溶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稱靈運「四友」。鍾嶸《詩品》將其詩列入下品。有集八卷,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首。
袁淑(408~453),字陽源,陳郡陽夏人,袁豹之少子。生於晉安帝義熙四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四十郎。累遷太子左衛率。元兇劭將為逆,淑不從,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

『柒』 關於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有哪些介紹

《三俠五義》節選

第一回 設陰謀臨產換太子奮俠義替死救皇娘

,請貴人驗看就是了。」孟彩嬪一來年輕,不敢細看;二來感念李妃素日恩德,如今遭此凶事,心中悲慘,如何想得到是別人替死呢。不多時,報道:「娘娘已經歸天了,請貴人驗看。」孟彩嬪聞聽,早已淚流滿面,哪裡還忍近前細看,便道:「我今回復聖旨去了。」此事若非余忠與娘娘面貌彷佛,如何遮掩得過去。於是按禮埋葬。
此事已畢,秦鳳便回明余忠病卧不起。郭槐原與秦公公不睦,今聞余忠患病,又去了秦鳳膀臂,正中心中機關,便不容他調養,立刻逐出,回籍為民。因此秦鳳將假余忠抬出,特派心腹人役送至陳州家內去了,後文再表。
從此秦鳳踽踽涼涼,凄凄慘慘,時常思念徒兒死的可憐又可敬,又惦記者李娘娘在家中怕受了委曲。這日晚間正在傷心,只見本宮四面火起,秦鳳一見已知是郭槐之計,一來要斬草除根,二來是公報私仇:「我縱然逃出性命,也難免失火之罪;莫若自焚,也省得與他做對。」於是秦風自己燒死在冷宮之內。此火果然是郭槐放的,此後劉後與郭槐安心樂意,以為再無後患了。就是太子也不知其中詳細,誰也不敢泄漏。又奉旨欽派陳林督管東宮,總理一切,閑雜人等不準擅入。這陳林卻是八千歲在天子面前保舉的,從此太平無事了。如今將仁宗的事已敘明了,暫且擱起,後文自有交代[1]。

史料記載

歷史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據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皇後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劉德妃的宮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後,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親加撫養,後來在年幼時即繼了皇位。這樣,劉德妃就成了皇太後。由於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劉太後垂簾聽政。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後之威也不敢說。但劉太後仁慈厚道,當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時,劉太後將其由宮女晉升為宸妃。後來李氏病故,劉太後還以皇後之禮給予厚葬,這對一位宮女出身的人來說,也是備極哀榮了。過了若干年,劉太後逝世後,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劉後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靈柩尚在,於是仁宗親看開啟宸妃之棺察視。宸妃遺體由於有水銀保護,故其膚色就像活人一般,並非被人害死模樣。再看她的冠服,確如皇後。這就證明當初宸妃確實因病而死,劉太後也確實將宸妃按皇後禮安葬。仁宗看到這一切,感慨地說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劉妃、李妃確有其人,但其事絕非傳說的那樣。

「仁宗認母」這一事件整個過程,也與包拯毫無關系。這件事發生在仁宗親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時包拯還是一個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歲的包拯才考中進士,本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由於包拯為孝敬年事已高的雙親,請求回到家鄉附近任職,於是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由於還不在父母身邊,包拯又辭職回家,孝養雙親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在親友勸告下,離家去天長縣(今屬安徽)任職,而這時他已經40歲,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沒有去過京城,哪能幫助仁宗尋找生母呢!

關於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盡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後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後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也是真宗無奈之餘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後來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後人或許是出於男權意識,或許是基於正統觀念,將劉後比作唐代的武則天,而對她當政非議甚多。加上宋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確有一個能乾的弟弟涇王趙元儼,便出現了許多傳聞,說劉後在真宗臨終時,以不正當手段排斥趙元儼,從而攫取了最高權力。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稱,在真宗病逝前最後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後有人臆測,當時真宗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元儼攝政並輔佐趙禎。但劉後於事後派人對大臣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別無他意。元儼聞聽此事後,發現自己已成為劉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到劉後的殘酷政治打擊,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後去世,仁宗親政。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據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大統的准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更何況有皇後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真宗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後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後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後有直接關系,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至於是誰最早告訴仁宗實情的,已很難弄清楚,凡是那些與劉太後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說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當是「八千歲」皇叔趙元儼和楊太妃。趙元儼自真宗死後,過了10餘年的隱居生活,閉門謝客,不理朝政,在仁宗親政之際,趙元儼突然復出,告以真相,應該是情理之中。楊太妃自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其飲食起居,仁宗對她也極有感情,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呼楊太妃則為小娘娘,楊太妃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中說出實情也是極有可能的。無論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後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後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後在李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後,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後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謚為庄獻明肅皇太後,李氏被追謚為庄懿皇太後。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後的陰影。

歷史背景

故事背景發生在宋朝是作者虛構的,其實是取材於明朝成化年間。

明憲宗的妃子萬貴妃大明憲宗17歲,卻深受明憲宗的寵愛,成化二年 (1466年),萬貴妃生下一個兒子。母由子貴,可第二年,這個兒子就夭折了,萬貴妃已經38歲了,已經不可能再生孩子了。

明憲宗雖對萬貴妃情有獨鍾,但他畢竟要有子子嗣,所以也會寵幸其他的妃子和宮女。

可是無論是哪個妃子或宮女,只要是懷上龍種,都會被萬貴妃暗下毒手,或者是強迫她們墮胎,或者乾脆害死。所以明憲宗一直都沒有兒子。

偶然的一次機會,憲宗到內庫,見到了一個姓紀的女史,他見紀女史談吐不俗,十分喜歡,當晚就臨幸了她。

臨幸歸臨幸,明憲宗過幾天就忘了這個女人,可紀女史卻懷了身孕。

紀女史的肚子漸漸大起來,終於被萬貴妃得知,她立馬就命宮婢拿烈性墮胎葯去給紀氏吃。

可是那個宮婢卻下不了手,冒著殺頭的危險,保住了紀氏肚中的孩子,並向萬貴妃謊報說,紀氏並未懷孕,只是肚子上有「病痞」,所以肚子腫脹。

萬貴妃聽說後,也沒有再追究,只是把紀氏打發到安樂堂居住,安樂堂是收容老病宮女的地方,紀氏要想再見到憲宗就難了。

於是在安樂堂中,紀氏生下了一個瘦弱的男嬰,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

太監張敏對明憲宗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兒子,但萬貴妃勢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的性命全都難保,所以他和紀氏把皇子交給了廢後吳氏秘密撫養。

轉眼六年過去了,皇子艱難地長大了。有一天,憲宗讓太監張敏為自己梳理頭發。他一邊打量鏡中的自己,一邊嘆息道:「我已年滿三十,老之將至,卻至今也沒有一個兒子。」張敏見皇帝如此憂傷,終於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頭,說:「老奴死罪,萬歲您已經有兒子了。」

張敏將來龍去脈一一告訴了憲宗,憲宗一聽,大喜過望,馬上親自前去,召見皇子。

然後父子相認,皆大歡喜,憲宗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佑樘」。可是不久,紀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萬貴妃下的毒手。

而後萬貴妃幾次謀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氣死。不多久,明憲宗也追隨他的愛妃而去,朱佑樘登基稱帝。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中,有許多人物可以從上面找到原型,萬貴妃和劉妃一樣嫉妒心太重,陰險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是一個不知名的宮婢和一個太監張敏,與狸貓換太子中的宮女寇珠和太監陳琳也只是大同小異罷了,當然,現實生活沒那麼美好,沒有包拯那樣的清官,紀氏也是默默地死去。

來源:網路

『捌』 誰知道神女峰的故事

遠古時代,瑤池宮里住著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瑤姬。她在紫清闕里,向三元仙君學得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雲華夫人,專司教導仙童玉女之職。

瑤姬生性好動,那裡耐得住仙宮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終於帶著待從,悄悄地離開了仙宮,遨遊東海。但是,當她看見大海的暴風狂濤,給人間造成嚴重的災難時,便出東海騰雲西去。一路上,仙女們飛越千峰萬嶺,閱盡人間奇景,好不歡快。豈料來到雲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卻見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危害人民。瑤姬大怒,她決心替人間除龍消災。於是,按住雲頭,用手輕輕一指,但聞驚雷滾滾,地動山搖。

待到風平浪靜,十二條蛟龍的屍體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峽,壅塞了長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園、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為著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當即從黃河來到長江。然而,山勢這般高,水勢這般急,採用開山疏水之法,談何容易。正當夏禹焦急萬分的時候,瑤姬為夏禹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乃喚來黃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術,助夏禹疏導了三峽水道,讓洪水暢通東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瑤姬致謝。上得山來,只見眼前一塊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會,青石化為一縷青煙,裊裊升起;繼而又形成團團青雲,霏霏細雨,游龍、彩鳳、白鶴飛翔於山巒峽谷之間……夏禹正在納悶,美麗動人的瑤姬突然出現在他面前。瑤姬說:"你治水有功,但還要懂得天地間事物變化的道理。"邊說邊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黃綾寶卷送給夏禹。

水患雖已治理,瑤姬並未離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巔,為行船指點航路,為百姓驅除虎豹,為人間耕雲播雨,為治病育種靈芝。年復一年,她忘記了西天,也忘記了自己,終於變成了那座令人嚮往的神女峰;她的待從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塊塊屏障,一名名衛士,靜靜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傳說,在巫山地區流傳甚廣,其說不一,古代巫山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神女,尊稱她為"妙用真人",在飛鳳峰山麓,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觀(即神女廟)。山腰上的一塊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書的授書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