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四字故事
A. 和孔子有關的四字成語
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解釋】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回教育。指針對學習答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處】《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正音】教;不能讀作「jiāo」。
【辨形】施;不能寫作「師」。
【近義詞】對症下葯
【反義詞】一視同仁
【例句】教師應注意學生各方面的差異;以便~。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導他們。子路問他聽到正確意見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讓他先請示一下父兄,而對冉有說可以立即照做。學生公西華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為人謙讓應鼓勵,子路輕率剛猛要慎重行事。
B. 有哪些關於孔子的四字成語
濯足濯纓
張牙舞爪
周遊列國
招搖過市
知我罪我
子為父隱
芝蘭之室
鏃礪括羽
鑄劍為犁回
祖功宗德
壯發沖冠
眾多非一答
在陳之厄
足不履影
以言取人
怨天憂人
以水投水
飲水啜菽
遠溯博索
欲速不達
一日三覆
以容取人
一竅不通
言簡意該
楊虎圍匡
有過之無不及
欲蓋而彰
以石投水
燕巢衛幕
以辭取人
有恥且格
一辭莫贊
徙宅忘妻
薰蕕同器
熏蕕同器
宵魚垂化
霄魚垂化
心悅誠服
熏蕕不同器
薰蕕不同器
心嚮往之
小受大走
修舊起廢
修舊利廢
削發披緇
熏風解慍
席不暇暖
文武之道
韋編三絕
托之空言
泰山樑木
通今博古
歲在龍蛇
索隱行怪
素隱行怪
四體不勤
似是而非
私淑弟子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諫之義
喪家之犬
喪家之狗
三緘其口
歲寒松柏
四海承風
三復白圭
如石投水
求忠出孝
黔突暖席
泣麟悲鳳
遷蘭變鮑
傾耳而聽
片言一字
披發左衽
難以為繼
難乎為繼
年富力強
綿延不斷
無私之光
綿綿不絕
鳴鼓而攻
名存實亡
無病自炙
名不正,言不順
良葯苦口
路叟之憂
犁生騂角
瞭若指掌
了如指掌
路無拾遺
龍化虎變
亂臣賊子
孔席墨突
開柙出虎
苦口良葯
見小暗大
金人之箴
金人之緘
金人三緘
C. 孔子讀書的故事4字,如孔子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專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屬干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D. 關於孔子四字詞語
關於孔子的成語 :
韋編三絕、
舉一反三、
關於孔子的成語 :
韋編三絕、
舉一反三、
見賢版思齊、
巧言令權色、
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
有教無類、
後生可畏、
色厲內荏
見賢思齊、
巧言令色、
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
有教無類、
後生可畏、
色厲內荏
E. 三則關於孔子智慧的故事,100字左右
第一個故事
子路與別人爭論:路人說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則堅持三七等於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二人請孔子裁判,並約定輸的人負十兩銀子。。
孔子問明情況後,當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問孔子:「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麼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可是,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塗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於多少都弄不準,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後別跟糊塗人爭論。」
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對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的去爭論,你是聰明人,你明白,你不糊塗就行了,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屈服你的觀點呢?那些糊塗的人認為三七等於二十四,那就讓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還是要堅持己見的話,就不要和他爭論了,愚昧的是他,鬧笑話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會變笨,不必要因此而去爭論。對待真的糊塗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他爭論。不與他爭,你什麼也不會失去。
第二個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綠袍男子。談話間,就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發生爭論。子路說;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綠袍先生卻說: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決定找個明白的人問問,並約定誰輸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來請教孔子,孔子問明緣由,對子路說:你錯了,應該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悅,但師命難為,非常不樂意的向綠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綠袍先生走了之後,子路氣憤的孔子:說老師呀!您平時教育我們做學問要嚴謹,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麼還要說假話呢?
孔子微笑著說:它是只螞蚱,一生只經過過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會受到生存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層面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對於別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講明,點到為止,平和的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失為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對於別人的講的,自己理解不了,虛心的去接受,客觀的去分析,學會聆聽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孔子的第三個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F. 有關於孔子的成語和故事(4個字的)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回。」當時答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G. 孔子說過的四字詞語急急急
1、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20、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內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年富力強年富:往後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論語·子罕》:"後生可畏"。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匹夫不可奪志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輕裘肥馬裘:皮襖。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三復斯言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反復復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27、殺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現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善賈而沽賈:同"價"。等好的價出賣。《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也用來比喻懷才未遇,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0、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四肢;勤:勞動。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穀。《論語·微子》記載:有一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後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鋤草的老大爺。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後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駟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指說話應當慎重。《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3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現在有時比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當前情況提供參考。
33、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4、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35、循序漸進循:依照,沿著。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6、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後來泛用以表示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37、言必有中 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義及:涉及;義,這里指正經事情。說話一點也不涉及正經的道理。《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9、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以直報怨 直:正直。以公道來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論語·衛靈公》:"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現泛指愛國的願意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H. 有什麼孔子的故事嗎(四字成語)
東家之丘、鳴鼓而攻、盡善盡美、登堂入室、道聽途說
一、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近在身邊的知名人物。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楚國葉縣的縣尹沈諸梁去拜訪孔子的學生子路,請他談談對孔子的認識。沈諸梁滿懷希望而去,但是子路一言不發,他只好怏怏而回。
過了幾天,子路把這事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非常生氣,埋怨子路道:「你為什麼不說呢,他在研究學問的時候,非常刻苦,甚至連飯都忘了吃,等到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的時候,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衰老將要臨頭了!」子路面有愧色地說:「老師,我當時糊塗,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明白了,今後如有人再問老師的為人,我一定照老師的話回答。」孔子聽後笑著說:「好,好,好。」
二、鳴鼓而攻
「鳴鼓而攻」表示公開宣布罪狀,加以聲討。
此典出自《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孫氏、仲孫氏和叔孫氏勢力很強大。公元前562年,這三家將公室(即魯國國君直轄的土地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奴隸)瓜分,季孫氏分到三分之一;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孫氏分到二分之一。由於季孫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因此他很快就富起來了。
季孫氏本來就比周王室的公侯還富有,孔子的學生冉求又幫助季孫氏到處搜刮錢財,使得季孫氏更富有。於是,孔子對其他學生說:「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無所顧忌地指責他了!」
三、盡善盡美
釋義: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此典出自《論語·八佾》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四、登堂入室
釋義: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此典出自戰國·孔子《論語·先進》: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五、道聽途說
道聽途說的寓意是: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耳聽是為虛的,要眼見才能為實。
此典出自戰國·孔子《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
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隻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I. 描寫孔子的四字成語
敏而好學
【拼音】:mǐn ér hào xué
【釋義】: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