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孔子的四字故事

孔子的四字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2 20:02:27

A. 和孔子有關的四字成語

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解釋】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回教育。指針對學習答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處】《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正音】教;不能讀作「jiāo」。

【辨形】施;不能寫作「師」。

【近義詞】對症下葯

【反義詞】一視同仁

【例句】教師應注意學生各方面的差異;以便~。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導他們。子路問他聽到正確意見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讓他先請示一下父兄,而對冉有說可以立即照做。學生公西華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為人謙讓應鼓勵,子路輕率剛猛要慎重行事。

B. 有哪些關於孔子的四字成語

  • 濯足濯纓

  • 張牙舞爪

  • 周遊列國

  • 招搖過市

  • 知我罪我

  • 子為父隱

  • 芝蘭之室

  • 鏃礪括羽

  • 鑄劍為犁回

  • 祖功宗德

  • 壯發沖冠

  • 眾多非一答

  • 在陳之厄

  • 足不履影

  • 以言取人

  • 怨天憂人

  • 以水投水

  • 飲水啜菽

  • 遠溯博索

  • 欲速不達

  • 一日三覆

  • 以容取人

  • 一竅不通

  • 言簡意該

  • 楊虎圍匡

  • 有過之無不及

  • 欲蓋而彰

  • 以石投水

  • 燕巢衛幕

  • 以辭取人

  • 有恥且格

  • 一辭莫贊

  • 徙宅忘妻

  • 薰蕕同器

  • 熏蕕同器

  • 宵魚垂化

  • 霄魚垂化

  • 心悅誠服

  • 熏蕕不同器

  • 薰蕕不同器

  • 心嚮往之

  • 小受大走

  • 修舊起廢

  • 修舊利廢

  • 削發披緇

  • 熏風解慍

  • 席不暇暖

  • 文武之道

  • 韋編三絕

  • 托之空言

  • 泰山樑木

  • 通今博古

  • 歲在龍蛇

  • 索隱行怪

  • 素隱行怪

  • 四體不勤

  • 似是而非

  • 私淑弟子

  •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三諫之義

  • 喪家之犬

  • 喪家之狗

  • 三緘其口

  • 歲寒松柏

  • 四海承風

  • 三復白圭

  • 如石投水

  • 求忠出孝

  • 黔突暖席

  • 泣麟悲鳳

  • 遷蘭變鮑

  • 傾耳而聽

  • 片言一字

  • 披發左衽

  • 難以為繼

  • 難乎為繼

  • 年富力強

  • 綿延不斷

  • 無私之光

  • 綿綿不絕

  • 鳴鼓而攻

  • 名存實亡

  • 無病自炙

  • 名不正,言不順

  • 良葯苦口

  • 路叟之憂

  • 犁生騂角

  • 瞭若指掌

  • 了如指掌

  • 路無拾遺

  • 龍化虎變

  • 亂臣賊子

  • 孔席墨突

  • 開柙出虎

  • 苦口良葯

  • 見小暗大

  • 金人之箴

  • 金人之緘

  • 金人三緘

C. 孔子讀書的故事4字,如孔子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專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屬干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D. 關於孔子四字詞語

關於孔子的成語 :
韋編三絕、
舉一反三、
關於孔子的成語 :
韋編三絕、
舉一反三、
見賢版思齊、
巧言令權色、
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
有教無類、
後生可畏、
色厲內荏
見賢思齊、
巧言令色、
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
有教無類、
後生可畏、
色厲內荏

E. 三則關於孔子智慧的故事,100字左右

第一個故事
子路與別人爭論:路人說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則堅持三七等於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二人請孔子裁判,並約定輸的人負十兩銀子。。
孔子問明情況後,當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問孔子:「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麼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可是,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塗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於多少都弄不準,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後別跟糊塗人爭論。」
在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對一些小事就斤斤計較的去爭論,你是聰明人,你明白,你不糊塗就行了,為什麼非要讓別人屈服你的觀點呢?那些糊塗的人認為三七等於二十四,那就讓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還是要堅持己見的話,就不要和他爭論了,愚昧的是他,鬧笑話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也不會變笨,不必要因此而去爭論。對待真的糊塗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與他爭論。不與他爭,你什麼也不會失去。
第二個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綠袍男子。談話間,就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發生爭論。子路說;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綠袍先生卻說: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決定找個明白的人問問,並約定誰輸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來請教孔子,孔子問明緣由,對子路說:你錯了,應該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悅,但師命難為,非常不樂意的向綠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綠袍先生走了之後,子路氣憤的孔子:說老師呀!您平時教育我們做學問要嚴謹,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麼還要說假話呢?
孔子微笑著說:它是只螞蚱,一生只經過過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會受到生存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層面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對於別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講明,點到為止,平和的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失為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對於別人的講的,自己理解不了,虛心的去接受,客觀的去分析,學會聆聽對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孔子的第三個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F. 有關於孔子的成語和故事(4個字的)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回。」當時答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G. 孔子說過的四字詞語急急急

1、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20、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內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年富力強年富:往後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論語·子罕》:"後生可畏"。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匹夫不可奪志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輕裘肥馬裘:皮襖。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三復斯言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反復復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27、殺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現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善賈而沽賈:同"價"。等好的價出賣。《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也用來比喻懷才未遇,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0、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四肢;勤:勞動。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穀。《論語·微子》記載:有一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後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鋤草的老大爺。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後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駟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指說話應當慎重。《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3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現在有時比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當前情況提供參考。

33、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4、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35、循序漸進循:依照,沿著。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6、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後來泛用以表示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37、言必有中 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義及:涉及;義,這里指正經事情。說話一點也不涉及正經的道理。《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9、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以直報怨 直:正直。以公道來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論語·衛靈公》:"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現泛指愛國的願意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H. 有什麼孔子的故事嗎(四字成語)

東家之丘、鳴鼓而攻、盡善盡美、登堂入室、道聽途說
一、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近在身邊的知名人物。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楚國葉縣的縣尹沈諸梁去拜訪孔子的學生子路,請他談談對孔子的認識。沈諸梁滿懷希望而去,但是子路一言不發,他只好怏怏而回。
過了幾天,子路把這事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非常生氣,埋怨子路道:「你為什麼不說呢,他在研究學問的時候,非常刻苦,甚至連飯都忘了吃,等到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的時候,就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衰老將要臨頭了!」子路面有愧色地說:「老師,我當時糊塗,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明白了,今後如有人再問老師的為人,我一定照老師的話回答。」孔子聽後笑著說:「好,好,好。」
二、鳴鼓而攻
「鳴鼓而攻」表示公開宣布罪狀,加以聲討。
此典出自《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孫氏、仲孫氏和叔孫氏勢力很強大。公元前562年,這三家將公室(即魯國國君直轄的土地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奴隸)瓜分,季孫氏分到三分之一;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孫氏分到二分之一。由於季孫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因此他很快就富起來了。
季孫氏本來就比周王室的公侯還富有,孔子的學生冉求又幫助季孫氏到處搜刮錢財,使得季孫氏更富有。於是,孔子對其他學生說:「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無所顧忌地指責他了!」
三、盡善盡美
釋義: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此典出自《論語·八佾》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四、登堂入室
釋義: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此典出自戰國·孔子《論語·先進》: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五、道聽途說
道聽途說的寓意是: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耳聽是為虛的,要眼見才能為實。
此典出自戰國·孔子《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
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隻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I. 描寫孔子的四字成語

敏而好學
【拼音】:mǐn ér hào xué
【釋義】: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