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五祖與六祖的故事

五祖與六祖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2 19:56:48

㈠ 六祖成道故事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蒙生學習佛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勿】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

㈡ 《紅樓夢》中提到,禪宗六祖慧能在接受衣缽時與五祖弘忍有過怎樣的交流

《紅樓夢》中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迷賈政悲讖語」書中寫道:
寶釵道:「實在這方悟徹。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宏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舂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雲:「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今而這偈語,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這句機鋒,尚未完全了結,這便撒開手不成?
薛寶釵所說的這個故事,為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為挑選法嗣的故事。弘忍挑選法嗣的方法也很別致。所謂「法嗣」,即衣缽傳人。一天,師父弘忍別出心裁地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以顯示他們對於佛的理解,從而顯示出優劣。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聞之,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惠能聽說之後,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將兩偈進行比較,認為惠能的悟境高於神秀,所作偈能見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遜一籌,所作偈未見本性,於是將惠能作為法嗣傳承其衣缽,是謂禪宗六祖。弘忍並當即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命他連夜南歸韶州。弘忍這種選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別致,深得楚人敢於創新的傳統。而大弟子神秀卓錫於荊州當陽山的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後創禪宗北派。故光緒《蘄州志》稱:「南北之宗,皆寓於蘄。」這就是《紅樓夢》書中薛寶釵所講述弘忍以偈語選定法嗣故事的由來。

㈢ 中國禪宗一祖達摩。二祖神光,五祖泓忍,六祖慧能。請問三祖、四祖是哪位高僧分別有何故事謝謝!

禪宗一祖達摩。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泓忍,六祖慧能。

禪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禪僧,《五燈會元》卷一稱「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這說明佛教史家對僧璨的情況不甚明了。《續高僧傳》卷21《唐蘄州雙峰山釋道信傳》有這樣幾句話:「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說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潛山縣,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為禪宗四祖道信(580-651)「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這「二僧」的另一位,相傳是僧璨的同學可法師。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下列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這塊磚銘所記,與現代佛教典籍相符,應當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謁二祖慧可(487-593),北齊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當時僧璨已經40多歲了。以後,他就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滅佛期間,僧璨隱居於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十多年來無人知曉。隋開皇十二年(592),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傳授《妙法蓮花經》的「會三歸一」理論和佛性理論,這對道信極具影響力。道信在此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僧璨經常向道信傳授玄微禪理。時機成熟後,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傳法偈如下:「華種是田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後往羅浮山,不許道信跟隨,讓他在原地弘法,說:「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對他寄託厚望。 兩年以後,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為眾說法後,在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其時為隋煬帝大業二年(606),世壽不詳,唐玄宗謚智禪師、覺寂之塔。

四祖道信大師悟道因緣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泌陽縣),生而超異,自幼即對大乘空宗諸解脫法門非常感興趣,宛如宿習。道信禪師七歲出家。其剃度師戒行不清凈,道信禪師曾多次勸諫,但是對方卻聽不進。沒有辦法,道信禪師只好潔身自好,私下地持守齋戒,時間長達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師竟然一點兒也不知道。 後來,道信禪師聽說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縣)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這二僧原來就是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同學定禪師(亦說林法師)。 在皖公山,道信禪師跟隨三祖僧璨大師學習禪法。道信禪師開悟見性,當在這期間。《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隋開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干什麼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原來,吾人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束縛完全來自於我們自心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分別、計度、執著,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知道它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當體即空,不再被它們所轉,那我們當下就解脫了。內心不解脫,到哪兒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 道信禪師開悟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留在祖師的身邊,一方面侍奉祖師,以報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師的加持,做好悟後保任的工夫。這樣有八九年的時間(亦說十年)。 在這期間,三祖不時地點撥道信禪師,並不斷地加以鉗錘,直到因緣成熟,才肯把法衣託付給他。付法的時候,三祖說了一首偈子: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並說道,「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當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後,尋即前往鄴都,行游教化,時間長達三十年,一直到入滅。如今,我已經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的人,為什麼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里呢)?」 於是,僧璨大師便離開了皖公山,准備南下羅浮山弘法。道信禪師當然非常希望能隨師前往,繼續侍奉祖師,但是沒有得到祖師的同意。祖師告訴他:「汝住,當大弘益(你就住在這里,不要跟我走了,將來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師走後,道信禪師繼續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緣成熟了,道信禪師便離開此地,四處游化。隋大業年間(605-617),道信禪師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編僧籍於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區)的某座寺院。 《續高僧傳》卷二十記載,吉州城曾經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萬民惶怖困弊,情況非常危急。道信禪師聽說此事,心生憐憫,於是來到吉州城裡。奇怪的是,自從道信禪師入城之後,原先乾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禪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並問:「賊何時散?」道信禪師回答說:「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於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賊兵但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一個個都驚駭不已,紛紛四散。 隋末天下大亂,道信禪師應道俗信眾的邀請,離開了吉州,來到江州(九江),住在廬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後稱四祖寺。在這里,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布,「諸州學道,無遠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五百餘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蘄州刺史崔義玄,聞道信禪師之名亦前來瞻禮。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道味,想一睹禪師的風采,於是詔令祖師赴京。但是,祖師以年邁多疾為由,上表婉言謝絕了。這樣前後反復了三次。第四次下詔的時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說:「如果不起,即取首來」(這次他如果再不來,就提他的首級來見聯)。使者來到山門宣讀了聖旨,祖師居然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非常驚異,不敢動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報告了實情。太宗皇帝聽了,對祖師愈加欽慕,並賜以珍繒,以遂其志。 道信禪師寂於永徽二年(651)閏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臨終前,將法衣會付囑給弘忍禪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後謚「大醫禪師」。

㈣ 五祖弘忍在傳衣缽給六祖惠能時,說了一首偈誦,叫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前兩句說的是「緣起」的概念,有因有緣而後有果,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都是在變內化無容常中顯示一切現象。
後兩句則說的是一個「覺性」,諸法亦無所生,也無所滅,一切本來如是。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有心才有覺,無心則不覺,妄心妄念則是幻覺錯覺。
情,指的是願望和信心;地,指的是成熟的條件。
有情來下種,是說有願望有信念,才有接受佛法的基礎,否則猶如對空說話,無人應答。
因地果還生,是說自我的心性成熟,有內外的緣有相關的條件,逐漸增長智慧和覺悟,才使佛法的覺悟得到成熟。
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就是對於上面的反說。這里的「性」,指的是接受和信任的心思。

㈤ 佛典故事內有一個故事說五祖為六祖送行時,六祖說老師已度,不須要再渡了,為什

因為有些事情其實就是一轉念的事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當已經懂的時候,一通百通了。

㈥ 五祖和六祖

弘忍,慧能。

㈦ 六祖慧能的故事

慧能(唐代高僧)一般指惠能(禪宗六祖)。

一天,弘忍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著神秀,作為東山會下的教授師,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為神秀偈沒有見性,也就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發現了惠能的見地,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為他說法,付法傳衣,繼承了祖位。弘忍為惠能說法,《壇經》燉煌本說:「說金剛經」;惠昕本等說: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神會語錄》等說:「忍大師就碓上密說直了見性。於夜間潛喚入房,三日三夜共語。」《別傳》說:問答有關佛性的問題。印順法師認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沒有人會知道。惠能也許有提到過,但諸本的傳說大都是禪師們所推測而表達的。

當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驛,回嶺南。

(7)五祖與六祖的故事擴展閱讀: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㈧ 關於佛教的問題 五祖,六祖指的是什麼為什麼我見過兩個人都稱為六祖

佛教有很多宗派分支(最常見就是分十宗,如禪宗、密宗、凈宗、華嚴宗等等,在佛門禪版宗叫宗門,除禪宗以外都叫權教下,所有的合起來就叫「宗門教下」,簡稱「宗教」),每個宗派均有初祖、二祖、三祖.......。一般我們說五祖六祖,是指禪宗的各位祖師,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其中六祖忍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

㈨ 佛教禪宗的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的道場在哪裡他們的重大事件是

佛教禪宗有六祖這是我們在電視里和小說中都經常看到的,我們最為熟悉的也就是咱們中國的六祖慧能大師,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關於慧能大師有著很多傳聞,他本身是窮苦人家出身,在偶然的機會下聽到金剛經,大徹大悟之後去出家了,後來為求佛法拜了五祖弘忍為師,在東山寺中悟出了大智慧的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讓人感慨萬千,後來在世俗在領悟佛法十幾年後,出門傳播佛法,最後圓寂於新洲國恩寺,所以說國恩寺廟是他的道場。

祖慧可是洛陽人,他進入佛教的年歲較大,是40歲,當時人到中年,生活上的不如意讓他大徹大悟,遁入空門。,拜入佛教,成為佛教的漢傳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慧可是洛陽人士,他的道場也就放在洛陽了。

菩提達摩是南北朝禪僧,也是佛教的第一代祖師,精通大乘佛法,為佛教後來的興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可謂是功不可沒,沒有固定道場,但是經常在洛陽和嵩山之地傳道,也可以說這兩個地方都是他的道場。

㈩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寶釵為何講五祖和惠能的故事

寶釵之所以和寶玉講這個,是怕寶玉因為自己昨天講的魯智深的《山門》,被佛經給迷了性。回其實是在勸誡寶玉答不要胡思亂想。在紅樓夢中,寶釵的個性,大智若愚,訥於言談,曹雪芹比如她是「山中高士晶瑩雪」。是誇贊寶釵有中國儒道家的哲學大智慧的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