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形容道教的成語

形容道教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1-22 00:21:56

『壹』 關於道家(不是道教)的成語有哪些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這個可以肯定。

鵬程萬里、大鵬展翅——應該是莊子吧。汗!

我好像目前僅能想到這些,不好意思。

『貳』 形容道教的成語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64章。原意思是說: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用以說明「第一步」對於「遠行」的重要性。
後來,人們引用這一成語,意在強調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良好的開頭。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3章。原意是說:知道(了解)別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別人的叫做「高明」。
後來,人們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點)了解透徹的能力(常與「有」、「無」連用)。
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出自老子《道德經》第13章。原來的意思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會使人情緒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榮辱》中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故後人便將「寵辱」演化為「榮辱」,並將「榮辱不驚」用來指胸懷坦盪、不計得失。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6章。所謂「知」,在這里是「智」的意思;所謂「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會多說話,好說話的人就不是智者。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36章。
據《韓非》、《戰國策、魏策》、《史記索隱》所引,以及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經集注》所釋,老子《道德經》所言「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中的所謂「奪」,在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語亦作「取」。老子對「取」「與」關系的辯證思考,認為社會人事的發展有其吉凶禍福倚伏的變化之機:已經發生的「給與」,是將要發生的「奪取」之先兆;將要發生的「奪取」,雖然隱蔽,其實已從已經發生的「給與」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後來,人們將這一成語演化成「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說:如果想「取得」,必須先「給予」。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原意為:貴重的器具總是最後才能完成。
後來,人們將此作為成語,意思也延伸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較遲較晚。後來多用於贊譽對成才、成名較晚的人。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5章。意思是說:真正心靈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一詞源自老子《道德經》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後來,「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引申為「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如蘇東坡《致歐陽修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謂有大智慧的人,不賣弄聰明,表面卻好像很憨傻、很愚笨。
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說:心裡雖然是非分明,為內心光明,行為潔白,但卻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處。
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4章。所謂「知足」,就是「知道滿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屈辱。
「知足不辱」作為成語,意義有所延伸,即:自知滿足的人慾望低,不貪求,隨遇而安,所以就不會受到侮辱。
知雄守雌
「知雄守雌」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8章,即「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所謂「雌」,即「仁慈、慈伏、不張揚」之意。
後來,「知其雄,守其雌」被人們簡化(演化)為「知雄守雌」這一成語,意思就是說:內心雖然很剛強,外表卻要柔弱而不與人爭。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0章。本意是說:人從生開始,以死亡結束。《韓非子•解老》說:「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思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一個從出生、成長、到死亡的過程。
「出生入死」作為成語,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險,隨時有犧牲性命的可能

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6章:「和其光,同其塵。」對此,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貞。」 意思為:收斂、緩和自己的「光茫」,與「塵俗」齊同(一樣),但卻不改變「本真」。
「和光同塵」作為成語後,用以借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8章。意思是說:禍福循環,互倚互存,相因相生,沒有太明顯的界限。也就是說:「災禍」中倚存著「福祉」,「福祉」中潛伏著「災禍」。
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出自老子《道德經》第59章。原文為:「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蒂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對此,《韓非子•解老》說:「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意思即是說牢固可靠、長生久存。
成語「根深蒂固」(或作「深根固蒂」、「深根固柢」),即是由此演化而來,常用來比喻一切基礎牢固、不可動搖的東西。
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63章。意思是說:對於「怨恨」,不作相應的報復,而要用慈德來回報。
被褐懷玉
「被褐懷玉」出自老子《道德經》第70章。原文是:「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意思是說:知道我的人很稀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貴了。所以,聖人就好像是身披粗布陋衣,但懷里卻揣著寶玉。
作為成語,它常用以比喻出身貧寒卻有真才實學的人。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73章。河上公註:「天所網羅,恢恢甚大,雖疏遠,習察人善惡,無有所失。」意為天道的范圍(羅網)非常廣大,雖然網眼十分疏稀,但卻無所不包,沒有漏失。一切作惡的人,最終都逃不脫它(天網)的懲罰。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又演化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作為成語,比喻法律猶如天網,雖稀疏卻不會漏失,所以它不會放過一個壞人。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道德經》第80章。原文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對「小國寡民」的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形象描述。意思是說:鄰國之間,雖然近得相互看得清清楚楚,就連雞鳴狗叫的聲音也互相聽得到,但人民互相之間卻一生一世不會互相「往來」。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被演化為成語後,常用來比喻雖然住得很近,卻從不相互往來。

『叄』 形容"道教"的成語有哪些

  1. 抱朴含真

【拼音】:[ bào pǔ há zhēn ]

【解釋】:抱:保;朴:樸素;真:純真、自然。 道家主張人應保持並蘊含樸素、純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虛偽、狡詐而玷污、損傷人的天性。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晉·陶潛《勸農》:「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2.不食煙火

【拼音】:[ bù shí yān huǒ ]

【解釋】: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指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出自】:《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肆』 與道教有關的成語

長生不老 長生:永生。原為道教的話,後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願語。
出處:《太回上純陽真經·答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
換骨脫胎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出處:金·侯善淵《楊柳枝·丱歲飄蓬住遠山》詞:「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交梨火棗 道教經書中所說的「仙果」。
出處:《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葯,不比於金丹也。」
金漿玉液 道教說是一種用金和玉溶於朱草而成的仙葯。也指美酒。
出處:唐·陳子昂《送中嶽二三真人序》:「真朋羽會,金漿玉液。」
清凈寂滅 指道教的清凈無為與佛家的涅盤寂滅之說。
脫胎換骨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伍』 與道教中「道」有關的成語

大道無形,大道無情,大道無名,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道傍之築 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 532
道邊苦李 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565
道不拾遺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 768
道不同不相為謀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 《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15319
道存目擊 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 《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 571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 《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08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 695
道而不徑 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 《呂氏春秋·孝行覽》:「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 612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 2412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為.. 《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 676
道盡塗殫 塗:通「途」;殫:盡。到了無路可走.. 《晉書·嵇康傳》:「自卜已審,若道盡塗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 459
道盡途窮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 《晉書·嵇康傳》:「自卜已審,若道盡塗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 510
道殣相望 殣:餓死。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左傳·昭公二年》:「宮室茲侈,道殣相望。」 漢·劉向《新.. 469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 《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61
道貌岸然 道貌:正經嚴肅的容貌;岸然:高傲的..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黃巾氅.. 1723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晉書·王戎傳》:「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646
道山學海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道山學海功非淺,孔思周情.. 732
道聽途說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 《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漢書·藝文志》.. 814
道義之交 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 503
道遠日暮 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 《吳子·料敵》:「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
北道主人 北道上接待過客的主人。與「東道主人.. 《後漢書·鄧晨傳》:「更始北都洛陽,以晨為常山太守。會王郎.. 650
倍道而進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 697
背道而馳 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 778
伯道無兒 伯道:鄧伯道。舊時對他人無子的嘆息。 《晉書·鄧攸傳》:「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529
傳道受業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52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 938
東道之誼 東道:主人。誼:情誼。指主人的情誼。 448
東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 561
分道揚鑣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 933
古道熱腸 指待人真誠、熱情。 538
黃道吉日 迷信的人認為可以辦事的吉利日子。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今日是皇道吉日,滿朝眾公卿都.. 562
家道從容 指家庭生活條件充裕。 449
家道中落 家業衰敗,境況沒有從前富裕。 472
樂道安貧 道:信念;樂道:以守道為樂;安貧:.. 《晉書·儒林傳論》:「……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方.. 453
神道設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後指關.. 《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 509
師道尊嚴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 《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 548
失道寡助 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 568
世道人心 社會的風氣,人們的思想。 441
天道好還 舊指惡有惡報。 《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706
枉道事人 枉:違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 《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太多了你自己看吧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q2=%B5%C0&q3=&q4=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q2=&q3=%B5%C0&q4=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q2=&q3=&q4=%B5%C0

http://chengyu.itlearner.com/publish/search2.asp?q1=%B5%C0&PageNo=2

『陸』 推薦一些與道教有關的成語

1、白日升天 bái rì shàng shēng

解釋:猶言白日升天。道教謂人修煉得道後,白晝飛升天界成仙。

2、奉道齋僧 fèng dào zhāi sēng

解釋:奉道:信奉道教,泛指佛道;齋僧:施捨僧人飯食。信仰道教行善事。

3、道鍵禪關 dào jjàn chán guān

解釋:道:道教;鍵:觀宇,禪佛佛教;關:指寺院。道教的觀宇,佛教的寺院。

4、詳星拜斗 xiáng xīng bài dǒu

解釋:祭拜星斗。道教儀式之一。以此驅妖療疾。

5、膺圖受籙 yīng tú shòu lù

解釋:道教指經過修煉,受天地道籙而名列仙籍。也指帝王得受圖籙,應運而興。圖,河圖;籙,符命。同「膺籙受圖」。

6、長生不老 cháng shēng bù lǎo

解釋:長生:永生。原為道教的話,後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願語。

7、指樹為姓 zhǐ shù wéi xìng

解釋:道教傳說,老子生於李樹下,因以李為姓。

8、霞舉飛升 xiá jǔ fēi shēng

解釋:道教指修行得道者可由雲霞托擁,飛升天界。也指騰雲駕霧。

9、清凈寂滅 qīng jìng jì miè

解釋:指道教的清凈無為與佛家的涅盤寂滅之說。

10、金漿玉液 jīn jiāng yù yè

解釋:道教說是一種用金和玉溶於朱草而成的仙葯。也指美酒。

『柒』 關於道家(不是道教)的成語有哪些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這個可以肯定。
鵬程萬里、大鵬展翅——應該是莊子吧。汗!
我好像目前僅能想到這些,不好意思。

『捌』 求源於道家和道教的成語\熟語(越多越好)

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史九歌《莊周夢》),「遇仙不成道,如到寶山空手回」(楊景賢《劉行首》)。明劇又有「金丹易傳,火侯難傳」(無名氏《洞玄升仙》),「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怕」(無名氏《鎮白猿》),明小說有「何仙姑下凡,六神不足」(吳元泰《東游記》)。清小說有「一子出家,八祖升天」 (《紅樓夢》57回)。近代北京有「仙鶴打架,繞脖子」,湖北京山有「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賽九州」,台灣也有「天師爺壇,哪會出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誠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21512581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魯迅曾經說過:中國的根底在道教。成語和俗語與道教的關系就是一倒。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成語和俗語很有一部分與道教有關,下面就舉幾例加以說明。
張冠李戴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張陵的人,在四川鵠鳴山潛心修道,造作道書,廣收信徒,凡入其道者都要交納五斗米,故稱為「五斗米道」,世稱天師道。張陵自認教主,人稱張天師。張天師的名號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張天師捉鬼」簡直成了一句俗話。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哲學家、宗教家、思想家名叫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安徽渦陽人(一說是山東苦楚縣人)。他著有一本哲學名著《道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大,道教創立後,後來的修道之士把《道德經》尊為道教的最高經典,同時又尊奉老子為道教的教主,中國人常說「老子天下第一」指的就是老子其人。實際上道教在東漢末年創立,其創始人應該是張陵。由於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關系,老子的影響大大超過了張陵,以至於後世道教徒都默認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所以,人們說張家的帽子戴到李家的頭上去了。說明弄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與此有關的成語還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等。
胡說八道
人們常把不負責任地亂說一氣,稱之為胡說八道。其實,這句成語也源淵於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老與得道成仙,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八個階段,也就是八道。哪八道呢?一為入道,進入道門;二為學道,學習修道的理論和方法;三為訪道,對道的研修要請高道大德加以指點,四為修道,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五為得道,通過修行、參悟,自己的道行日益高深;六為傳道,有了道行,不僅要個人修持還要普渡眾生進行傳道;七為了道,通過上述修道的過程你終於得道脫胎換骨完成了修道的過程,八為成道,也就是升入天界成為神仙了。
不三不四
這句成語是形容一個人的品行不正派、不象樣子。為什麼要說「不三不四」呢。這也和道教文化有關,這出典於《易經》一書。書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八卦是由一、--兩個符號組合而成。這兩個符號稱之為爻,爻者,交也。說明事物相互交錯變化。一代表陽,--代表陰,八卦中每卦都有六爻,《易經》的范圍很廣,可以說是「錯」、「綜」、「復」、「雜」。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指卦變而言,我們常說某人變卦,變卦是卦變的倒裝語,按易經的道理,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這兩爻在卦的正中間,亦是中心位置,如果處在三和四爻之間就叫不三不四。這種例子有很多,如亂七八糟、七上八下等都是從易經的遊魂卦、歸魂卦來的,還有「九五之尊」七上八下等等。中國人處處都在引用道教文化,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如果您有興趣,對此加以探討,你會發現非常有意思。

『玖』 與佛教和道教有關的成語

漢語中有不少成語來自佛教經典。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經》及《菩薩處胎經》,謂眾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無明眾生對事物認識往往囿於一孔之見,而不識全局。
水中撈月,出自《摩訶僧祗律》,謂群猴展轉相連於井中撈取月影,終墮水中而月亮猶在。喻眾生認幻象為實有,終墮生死苦海。
借花獻佛,出自《過去現在因果經》,稱釋迦牟尼佛前a世為善慧仙人,覓花欲獻普光如來,遇青衣人慨然相贈,遂虔心敬獻普光如來,得以授記未來成佛,號釋迦牟尼。
曇花一現,出自《長阿含經》:「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作繭自縛,出自《楞伽經》:「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
現身說法,出自《楞嚴經》:「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門,出自《維摩詰經》:「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真實不虛,出自《般若心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五體投地,見《楞嚴經》:「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又見《觀無量壽經》:「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道家的成語大多出自《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
虛懷若谷 非常虛心,心態像山谷一般廣闊。
見素抱朴 現其本身,守其純朴,不為外物所牽累
鯤鵬展翅:大鵬展翅,大鵬由鯤變化而來,亦可曰:鯤鵬展翅。毛澤東詩詞:《念奴嬌·鳥兒問答》:「鯤鵬展翅,九萬里」,形容無限廣大。
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

『拾』 關於佛教和道教的成語和俗語有哪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銼其銳,解其紛,合其光,同回其塵,是謂道玄。
天人合一答,出於自然,融入自然,天地法則為我所用,得長生之道。
道講天行之道,德講是人行之道。
《西升經》中,《我命章》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北周道士韋處玄註解說:「天地與我俱稟自然一氣之所性,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絕耳目,各守根本之一氣,則與道同久矣。」
大器晚成:這句格言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盤古開地天:出自山海經。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出自張三豐無根樹。
老子一氣化三清:出自封神榜。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誠。」借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勸勉世人以至誠之心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境界。
道教成語:白日飛升/脫胎換骨/不吃煙火食/反老成童/金漿玉液/天官賜福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