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包公傳奇故事

包公傳奇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1 23:11:46

㈠ 包拯傳奇的介紹

根據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改編,聶崇瑞繪制的包公故事連環畫。故事內容《包拯傳奇》雖然也有《狸貓換太子》等包拯故事元素,但故事背景已經全部重新創作了。

㈡ 包公故事

有關包公的歷史故事本人曾有過專文,請您在我的博客查閱。
http://blog.sina.com.cn/gsm619
包拯包青天其人其事淺探
一、包拯其人及官職
包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原名包拯,字希仁,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臣。「包公」、「包青天」、「包老爺」等等都是民間對他的親切稱謂。又因為他曾任天章閣待制一職,有「包待制」之稱;因他面黑性直,又有「包黑子「的俗稱。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生於廬州合肥(即今安徽合肥)。他在貧困中度過少年,但他立志苦學,於28歲考取進士,相當於獲得了步入仕途的首選資格。自此後,他由小小的江西建昌知縣走上仕途。但此時包拯的父母雙親都已年老,又不願隨他離鄉,他這個孝子便辭去宮職,回鄉贍養雙親。直到十年後父母相繼謝世,他才再入仕途,任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知縣。此後先後在端州(今廣東肇慶)、瀛州(今屬河北)、揚州、廬州(安徽合肥)和池州(今安徽貴池)等州任職。後來又從知縣、知府、監察御使、西北轉運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直升到北宋首都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重要職務。仕途中雖有坎坷,但他官運還算順達,朝廷對他也很是重用。
在他歷任的官職中,監察御使是唐宋時代皇帝的耳目,這一官職由皇帝親自任命,代表皇帝監察各級官吏,嚴肅整頓朝廷禮儀。因此,這一職務品位雖低,但許可權卻大。天章閣、龍圖閻等十一閻是皇帝珍藏文書的地方,待制和直學士是宋朝時在官職之外加給文官的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職稱。這職稱分為學士、直學士、待制三類,凡有此職稱的,都是資歷和威望極高的名流,主要職責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參與朝庭議事,編修校訂圖書。樞密副使是包拯最高的職務。宋朝正規軍都稱為禁兵,這禁兵的調動權即歸樞密院,樞密院由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執事,是重要的軍事行政機關,直接受皇帝控制,可見其職的重要程度。
後代人們所聽到最多的是包拯的開封知府一職。宋朝時,縣及縣以上的州、府等地方行政長官,大多是委派朝廷大臣擔任的。開封是宋的都城,它的地位就比一般的府、州要高一級,擔任都城知府的,都是地位很高、朝廷器重的官員。包拯即是以朝廷大臣的身份被委派擔任開封知府一職的。由他的宮職,我們足以見得他在當時的名望和地位。
其實,據歷史記載,包拯從58歲擔任開封細府,前後也就不足兩三年時間。但因為他是一步一個台階走上來的,對地方民情了解很深,不論到哪一地為官,都能為平民百姓著想,廉潔正直,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嚴懲豪強,因而政績卓著。他的英名和事跡廣泛流傳民間,成為婦孺皆知的「包青天」。
包拯晚年曾被拜為禮部侍郎,相當於現在中央的副部長,但他沒有接受這一職位。宋仁宗嘉祜七年(1062年)包拯死於開封府,只活了64歲,死後溢號「孝肅」。包拯的兒子包意中年,包意之子又在幼年早逝,只有包拯與其妾所生的包筵為包家傳宗接代,繁衍不息。
包拯留有《包孝肅奏議》十卷。包拯死後,他的門人張田收集整理成《包拯集》,該集除收入包拯奏議十卷外,還有《包拯家訓》一篇,詩一首及有關包拯的傳記、史料。
二、包拯的政績史實
包拯的政績史實,主要見諸《宋史》及包拯的門人張田所編《包拯集》中收錄的171篇奏議。另外, 《廬州府志》歐陽修《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朱熹《五朝名臣宮行錄》及後人為它公祠、包公墓所題寫的碑記中也有零星記載。
包拯為官,真正能夠為民眾著想。在他看來,地方官與老百姓的關系極為密切,因此他曾竭盡全力廢棄貪宮,起用良吏,為民辦事。他是封建官僚中為數不多的經常能夠想到老百姓疾苦的清官。這一點從《宋史》中包拯傳記即可看出,在他的《乞不用贓吏》和「家訓」中也有充分體現。包拯任端州知州時,端州即以出產「端硯」而聞名,歷任知州都利用職權之便,大量搜集名硯以賄賂朝中的權貴;但他到卸任時卻「不持一硯歸」。他任朝廷監察御史時,兩眼專門盯著當朝大臣的不軌行為。宋仁宗寵姬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自稱「國丈」,職顯權大而為非作歹,包拯面對仁宗皇帝,怒目相斥,致使仁宗不得不免掉「國丈」的要職。當時不少大臣在惠民河堤上修築花亭苑,致使河道淤塞不通,洪水成災,百姓有家難歸。包拯得知後,當即命令全部拆毀……這些事跡都見於史料記載,是完全可信的。
包拯在朝中任職時,不與人苟合,不裝笑臉迎人,不交結私黨,對仗勢枉法的皇親貴戚和官吏毫不留情,對貪官更是嫉惡如仇。人們都說包拯「笑比黃河清」(俗語說黃河水500年才清一次),又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誰也別想用財物他的「關節」,在貪官眼中,包拯即如閻羅王那樣使人望而生畏。 但他對老百姓卻極為同情。他每到一處,都打破百姓告狀先要擊鼓鳴冤的慣例,讓老百姓直接進入公堂中訴,並明察秋毫,為百姓伸冤。
後人總結包公的政績,歸納為「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苦,為民請命,諫言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污,廉潔清正」。在《孝肅包公遺像贊》中還寫著這樣的評語:「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放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
三、包公故事的發展過程
包拯卓著的政績有史為證。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老百姓對他們確實是婦孺皆知,爛熟於心。但民間流傳的包公故事並不是件件真實,不少是近千年來人民出於對清官仰慕而進行的善意虛構,與包拯這個真實的人也就隨著這些虛構的發展變化而傳奇化、迷信化了。
包拯任開封知府時為民請命的事跡在他生前就已廣傳民間,有不少老百姓為伸冤而不遠千里來開封府申訴。包拯死後這些事跡更是廣為傳頌。北宋後期,政治癒加黑暗,宋徽宗趙佶昏庸無度,奸臣蔡京操縱朝政。他們窮奢極欲,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當然希望有包拯這樣的清官為民請命、為民除害,但「包青天」能耐再大,卻死而不能復活。老百姓在盼望中把包拯神化,產生了包拯生前光明磊落、死後在陰曹地府掌管「東獄速報司」的傳說。在老百姓心目中,「包青天」仍然在陰曹地府關心著民眾的生死。在宋朝的話本小說中,已經出現了《合同文學記》、《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兩種包公斷案的故事。老百姓藉助「包青天」死而又能「現身」的傳說,表達對貪官污吏的仇恨,並希望以此對貪官污吏們有所震懾。在這一時期,作為清官藝術形象的包拯已經出現,雖然這一形象還不豐滿,但也比較符合包拯的事跡,傳奇色彩較淡。
到了元朝,蒙古貴族統治者更是實行高壓政策,社會混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更加尖銳。元朝的文化藝術以雜劇為主,雜劇作家們在文網嚴設的境遇中,不敢直陳當朝的昏庸與腐敗,只好採用借古喻今的表現手法,用歷史的題材來表現和諷喻現實,創作了大量這類雜劇。在現存的百餘種元代雜劇中,有關包公的戲就有13種之多,其中公案戲的的比例最大。在這些包公戲中,包公的盾官形象得到了充分地表現,如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灰闌記》、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等等,從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可以說是元雜劇的上乘之作,包公不畏權勢,主持正義的清官形象已相當突出。除此之外,民間口頭說唱藝術中,也有許多有關包公的故事廣為流傳。
明代,是包公故事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時代。包公故事的內容不斷增加,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從戲曲到說唱詞話直到小令、詩詞中都有包公題材。由於明代封建迷信盛行包公故事中荒誕不經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已經人神合一、包公成了「文曲星」下凡,有「日斷陽間夜斷陰」的本事,戲曲或說唱詞話中包公所處決的大多是皇親貴族。距今四百餘年的明萬曆年間,有人把民間流傳的包公傳說和故事攫集起來,匯編成《龍圖公案》, 即現在還能見到的《包公案》。這本匯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說, 比我們熟知的英國《福爾摩斯探案》、〈美國莫爾街兇殺案》等著名推理小說要早二百多年。《包公案》共收包公故事和傳說一百則,書中把不同朝代、 不同地點發生的事全都經過演繹後加在包公的身上。這些案例都是大案、要案、奇案。包公所採用的斷案手段一個比一個高明神奇。如書中的包公用微服私訪、做夢預兆案由、 藉助神鬼力量的提示等方法明斷差案, (這些方法,在電視連續劇中都有所著現。)包公的形象已經完全神化了。雖然如此但《包公案》書中的色公不輕信一面之辭注重實際調查和取得證據,注重分析推理和邏輯判斷這一點,使這部書讀來引人人勝,勸包公故事的繼續流傳來說是功不可沒的。
清朝咸豐年間, 有人在《龍圖公案》的基礎上,去掉書中的唱詞,把它改編成純粹的散文話本。 至今仍然擁有不少讀者的《三俠五義》正是清代石玉昆根據這類話本改編而成的。 清末人俞餾後來又將《三俠五義》修改增刪, 取名《七俠五義》流傳至今。 電視連續劇《包青天》片首歌中所唱的「七俠五義流傳在民間」及歌詞的「七俠」和「五義」正出於此。 以筆者拙見, 劇中多數故事也是出於《七俠五義》。
新中國成立後, 以包公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在舞台上同樣大放光彩。無論秦腔、京劇、越劇還是豫劇都有包公戲。戲曲愛好者所熟悉的《鍘美案》、《包公賠情》等都是各劇種的傳統曲目。許多包公戲還被錄製成磁帶、 唱片。不過這些劇經過新中國藝術家們的加工創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包拯的形象更加符合他鐵面無私、執法如山、不畏權貴、不徹私情的真正清官品性。

祝您健康快樂每一天!

㈢ 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傳說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藉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

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幹凈的人?」

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

「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

「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包拯把手一擺說:「不。」轉臉對眾人冷笑兩聲,說:「偷蛋的,你不招認,我自有辦法。來人啊,給我端碗清水和一隻空盤子來。」

「是。」隨從答應著去辦了。

王延齡看到這里,心裡樂了,包拯果然名不虛傳。審理案子能夠動腦子,不屈打成招。

王太師正在想時,隨從把一碗水和一隻盤子拿來了。包拯個隨從把盤子放在屋中間。然後說:「每人喝口水,在嘴裡激漱吐到盤子里,不準把水咽下肚。」

頭一個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盤子里。包拯瞅瞅盤子里的水,未吱聲,又讓第二個人把水吐到盤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聲。輪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絕喝水漱嘴,包拯離了坐位,指著她說:「嘿嘿,雞蛋是你偷吃的。」

秋菊頓時臉紅到脖子梗,低頭搓弄著衣角。王延齡忙說:「包大人,你斷定是她偷吃的,道理何在呢?」

包拯說:「大師,剛吃過雞蛋,一定會有蛋黃渣子塞在牙縫里,我讓他用清水漱嘴,再吐出來,就根據吐出來的水裡有無蛋黃沫子來判斷。她不敢喝清水漱嘴,不是她是誰呢?」

一席話說得太師點頭稱是。心想,這包拯還真有招數哩。口裡卻說:「包大人,此事已明,算了吧,讓他們散吧!」

包拯搖搖頭說:「不行。案子到此,只明了頭,尾還沒收呢。」

「此話怎講?」

包拯嚴肅地說:「秋菊只是為人捉弄,主犯不是她。」

王延齡一驚,想不到包拯這么年輕,遇事想得這么周全,辦事這么干練。索性試到底吧,便說:「包大人,這樣說她吃雞蛋是受人指使啦,此人又是誰呢?」

包拯認真地說:「此人就是太——師——你。」

「啊!」

王延齡笑著連連點頭,轉臉對眾人說:「這事正是我要秋菊做的,為的是試試包大人怎樣斷案。包大人料事如神,真是有才有智。你們回去,各干各的吧。」

這時,秋菊臉上才現出笑容,和大家一道散去。

等人走後,王延齡問道:「包大人,你根據什麼斷定是我指使秋菊的呢?」

包拯說:「秋菊已是個大姑娘,懂得道理,犯不著為兩個雞蛋闖下禍,這是一,二是,當我知道是她吃了雞蛋時,她感到羞愧和委屈;三,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在全府眾人面前她被當眾說出是偷吃,這事根根絆絆的不向眾人說清楚,秋菊就不能過安分日子,會因羞愧而尋短見的。太師雖是開玩笑,試試我的才智,我要是一步處理不慎,不是會鬧出人命來嗎?」

一席話,說得王太師連連點頭,佩服地說:「包大人,有你坐開封府,我放心啦?」

蘇樺 整理

選 師 爺

包公做了開封府尹後,為了使自己的主張能夠很好地施行,決定選一名稱心的師爺。什麼是師爺了就是在府衙幫助做文書工作的人。

包公選師爺的告示一貼出去,汴梁內外、四面八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前來應試。只三、四天時間就來了上千人。考試的第一個項目是做文章,由包公出題,讓應試的人去做。上千張卷子包公一一親自過目,從中挑選出了十個文才最高的人。考試的第二個項目是面試,包公要把這十個人一個一個地單獨叫進去,隨口出題,當面應答。

第一人被叫進來了。這個人對包公畢恭畢敬,唯恐稍有失誤,不能入選。他未進門就向包公打躬施禮;進得門來,一步叩一個頭,一直叩到包公面前,口中說道:「小人恭聽老爺訓教。」包公說;「這不是什麼訓教。你既來本府應試,就請起來入座攀話。」那人說:「小人不敢。」包公說:「哎!叫你起來,你盡管起來。」那人說:「還是跪著聽老爺訓教。」包公見他這樣,也不再勉強,就說:「你的書面文章做得不錯。今天老爺我還要對你面試一番。」那人說:「請老爺出題。」包公指指自己的臉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那人說:「小人不敢放肆。」包公說:「這是考試,恕你無罪。」那人抬頭一看包公的面容,哎呀,真是難看死了,頭和臉都黑得如煙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簡直就象一個黑色的壇子放在肩膀上;兩隻眼睛大而圓,瞪起來,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令人害怕。那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包府尹長得這么醜陋。他想:我若把他的模樣如實講出來,他一定火冒三丈,別說當師爺,不挨他的狗頭鍘都算好的。當官的都愛聽恭維話,我何不奉承他一番,討他個歡喜呢!於是嘻嘻一笑說:「啊,老爺長得真是好看極了!方面厚耳,紅潤潤的臉膛,濃眉虎目,格外精神。真是有福的相貌呀!」包公聽了,望著他向外擺擺手說:「行了,你回家去吧。」

接著第二個人被叫進來。包公一看。這人漫長臉,白麵皮,兩顆大眼珠沒看人就滴溜溜打轉。當包公又拿自己的臉進行面試時,他偷偷溜了包公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包公要他隨口應答,他眼珠兒轉了幾轉,滿面春風地說道:「哎喲,老爺真是個清官呀!」包公問:「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看老爺長得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面色白里透紅,純粹是副清官相貌啊!」包公一聽又好氣又好笑,心裡話:如果照你所說,我這面如鍋鐵、容貌醜陋的大概就該是好官相嘍。真是一派胡言!於是,不耐煩地對那人向外擺擺手。

包公面試完第九個人時,老家人包興進來了,問:「老爺,可有如意的?」包公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眼下還沒選上一個。這些人為了討得我的喜歡,他們竟然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如果都象這樣拍馬溜須、專說瞎話,誰去為百姓辦事呀?」包興說;「忠良難找,你就將就著選一個吧。」包公說:「不行。開封府如果選不著實心眼兒人,我寧願自己多勞,也不能湊合。喚最後一個進來!」

第十個人進來了。只見他坦然地來到包公面前,施禮說:「見過老爺。」包公說;「免禮,坐下!」那人坐了。包公說:「你的文章做得不錯呀!」那人道:「老爺,文章做得再好,那隻不過是紙面上的東西,不值幾個錢。以小人之見,要報效國家,為百姓辦好事,第一是要有德,第二才是要才。」包公一聽,暗暗稱是,便說;「老爺我今天當面口試,你要馬上回答。」那人道:「請老爺出題。」包公說:「別的題也沒什麼意思,就說說我的臉面吧。你看我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說道:「老爺的容貌嘛……」「怎麼樣啊?」「臉形如黑壇,面色似鍋底,實在該說是醜陋。」包公一聽,故意把臉一沉;「嗯!放肆,你怎麼這樣說起老爺來了?難道不怕我怪罪嗎?」那人說:「老爺別生氣。老爺的臉本來是黑的,難道我說一聲『白』它就變白了?老爺長得本來是丑的,難道我說一聲『美』就會變美了?老爺若不喜歡聽老實話,今後怎能秉公斷案,做個清官呢?」包公說:「我聽人說,容貌醜陋,其心必奸。此話當真嗎?」那人說:「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有忠君愛民之心,報效國家的願望,就是長得再黑,也會做清官;相反,就是長得再白,也保不住不做貪官。難道老爺沒見過白臉奸臣嗎。」

包公聽完,心中大喜,說:「你被選中了。」

劉秀森 搜集整理

妙對破案

相傳包公帶著包興,微服私訪。這天,來到一個地方,看看天色已晚,決定找個人家投宿。

他們順街走著,見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門前石階上流淚。包公忙上前問:「請問老翁,何事傷心?」老人抬頭看了包公一眼,並不說話,只是流淚。包公不便多問,便提出想在這里借宿。老人一聽,連連搖手:「不行,不行!實不相瞞,這里前幾天才死了人。」包公一聽死了人。便問死者何人?何故而死?這一問不要緊,倒引出一段奇案來。

原來,這位老人姓徐,夫婦兩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婦為兒子娶了親。新娘子聰明賢慧,全家人都很滿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聽說丈夫正在攻讀迎考,便出了一個上聯考他。這是個連環對:「點燈登閣各攻書」。新娘子開玩笑地說:「對不上下聯,不準進洞房。」偏偏新郎書生氣太重,一時答不出,竟賭氣到學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發現丈夫愁眉不展,便問是何原因?新郎說;「我正為答不出你的對聯發愁呢!」新娘說:「你昨天夜裡不是對上了嗎?」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學堂里,並沒有回家,怎麼會答出對聯來呢?」新娘聽了這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鑽了空子失去貞操,悔恨交加,一氣之下,便上弔死了。

一見出了人命案子,衙門馬上來人,將新郎捉拿歸案。文弱書生抵不住糊塗官的嚴刑拷打,被逼供認,判了死刑,秋後問斬。老夫人徐氏聞訊,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個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慘。

包公聽老人講完了經過,心裡也很難過。是誰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對出這個對子來。

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裡。夜深了,他還在苦思著那個下聯,一個人在後院里踱了一會,索興叫包興搬來一張太師椅,倚在梧桐樹旁,對月而思。想著想著,包公禁不住笑出聲來。原來,這個下聯正是「移椅倚桐同賞月」。對聯想出來了,破案的辦法也就有了。

天明後,包公來到縣衙,叫人貼了張榜,上寫欲在本地挑選一些有才學的人,帶進京城做官。條件是:能對出「點燈登閣各攻書」的下聯來。

榜貼出不久,一個書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來見包公,說:「本書生看過榜後,欲隨大人進京,還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說;「你對出那副對聯了嗎?」書生假裝思索了一下,說:「這是個下聯,上聯應是『移椅倚桐同賞月』,不知大人肯不肯帶學生進京?」包公嘿嘿一陣冷笑。「行,我帶你進京!」說罷,驚堂木一拍:「還不快給我拿下!」左右一擁而上,把書生捆綁起來。

書生正做著官夢,不想被當場拿住,嚇得連喊冤枉。包公厲聲說:「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間淫人妻子,害死兩條人命,豈能饒你!左右,掌刑!」書生一聽,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下,高呼:「小人願招!」

原來,那日新郎賭氣跑到學堂後,幾個同學開他玩笑,說他放著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卻到學堂來守夜,新郎便將考對聯的事說了。誰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書生乘機潛往新郎家去答對聯,新娘子不辨真假,竟與他同入洞房,以致釀成了這場悲劇。

包公當堂叫書生劃供,打入死牢,並叫來姓徐的老人,讓他將押在獄中的兒子領回家去。一場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陶錦生 搜集整理

長嫂如母

合肥地區,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還講究,說句把怠慢姐姐的話,還可以原諒;要是說了怠慢嫂子的話,那可是捅了馬蜂窩,不能善罷甘休的。人們常說:「長嫂如母」。老到白鬍子的翁,小到穿開襠褲的娃,都曉得這是因為清官包公的緣故。

那還是宋朝,廬州府出了個清官包拯。這年,包拯巡按到赤桑鎮。嗬,在赤桑鎮,包拯遇到了「咬手」的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哭奔衙門,狀告包拯侄兒包勉,打死她兒子,摔死她孫子,強奸她兒媳婦,致死人命三條。包拯准了狀,發簽拿人,一連數日,緝拿不到兇犯。包拯為這事,吃不香,睡不穩,顯得更黑更瘦了。

這天,包拯坐衙,仍舊拿不到兇犯。散衙後,他滿臉愁悶地回到家。他妻子——李夫人卻手拿一隻撥浪鼓迎上來,一本正經地說;

「相公,這玩藝是清東西時翻出來的,年深日久也壞了,要這玩藝幹啥?放著還佔地場,我看,不如扔掉了吧!」

包拯從夫人手裡接過撥浪鼓,鄭重地說:

「這,這哪行!」

說罷,端詳著撥浪鼓,那麼凝神,象是看一件罕見稀奇的珍寶。包拯為啥這么喜愛這件玩具呢?這里有包拯孩提時的故事。

原來,包拯是老罕(指最小的兒女)兒子,母親生他時已上了年紀,年老體衰,加上產後受了風寒,一病不起,在包拯未滿月時就死了。嫂嫂憐愛這個未滿月就失去母親的小叔子,就把包拯抱回自己房裡,放在比他小日分的兒子包勉——包拯的侄兒——的搖籃里撫養。嫂嫂心地善良,為人朴實,餵奶先盡小叔子吃,剩多剩少才是自己兒子的。一人奶,兩人吃,自然不夠。「奶不夠,粥來湊」。包勉可是吃米粥長大的。

包拯兩歲時,哥哥從集上買了一隻撥浪鼓回來,拿給包勉玩。小孩家愛新奇玩藝兒。包拯一看到,就要;包勉不給,包拯就哭著要。嫂子看到這情況,一面責備丈夫不該只實一隻,分配不均,一面從包勉手裡奪下撥浪鼓給了包拯。包拯止住哭了,但她自己的兒子卻哭個不住。一看,才知道剛才因為用力過猛,撥浪鼓的蔑把子把包勉的小嫩手拉破了,血糊淋拉的。爺爺心疼大孫子,又要從老罕兒子手裡拿過撥浪鼓,讓嫂嫂攔住了。

「爹,沒娘的阿叔可憐。包勉哭兩聲有啥呢?老輩常說:『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就是有個三長兩短的,我還年輕力壯嘛!」

嫂嫂一席話,感動得公公說不出話來,也就沒有從包拯手裡再拿回撥浪鼓。嫂嫂轉身就從書案的香爐里,抓了一把香灰,捻在包勉的傷口上,止住血。從那兒,包勉的手上就留下一條顯眼的疤痕。直到包拯十歲,他父親臨死前,把撥浪鼓交給他,把這件事講述了三遍,讓包拯記住。他才放心地閉上眼睛。之後,包拯就一直把撥浪鼓帶在身邊。

李夫人看著包拯拿著撥浪鼓這樣動感情,又進一步地說:

「相公,這玩藝兒又破又舊,不金不銀的,實是沒有留頭。」

「呸!」包拯動氣了,說:「娘子,你馬不知臉長,怎麼就忘了?從你過門那天起,我就不止一次給你講了嫂子那顆無私的心,和她金子般的語言。這只撥浪鼓是嫂嫂親手給我的,它比金比銀還貴重咧!」

李夫人並不是忘了這件事,而是故意要引起包拯回憶起這事的。原來,包勉知道外面告了他,包拯准了狀。老叔這個人一向鐵面無私,他害怕了,就躲到老嬸身邊,求老嬸給他講情。李夫人自然就答應了。可是,她熟知包拯稟性剛直,怕一時不容情,就想點子來打動包拯的心。

這時,她覺得有門了,就說:

「好吧!撥浪鼓我來好好收藏!相公——」

包拯急躁了,說:

「夫人,有話,你就脆崩點說吧!」

「相公,嫂子就只有包勉這點骨血,念嫂子撫養之恩,赦了包勉吧!讓他改邪歸正,服侍嫂嫂晚年。」

「啊!」

包拯一驚,明白事故點兒出在家裡。李氏拿出撥浪鼓原是為了給包勉講情的,包勉緝拿不到,是「家鬼害家人」。這怎麼能行呢?豈能因包庇自己的骨肉,壞了國法呢?本來,包拯想發怒的,但一想這樣會讓事情更麻煩。於是來了個「老鴨浮水——表面不動」,說:

「這……這……這事,往後再說吧!」

李夫人以為包拯動情了,為包勉擔憂的心也鬆了點。

當天下午,包拯帶著李夫人登衙升堂。讓王朝、馬漢把白發大娘請上堂。包拯說:

「老人家,你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冤屈,說出來,我與你做主。」

白發大娘忍著悲痛,說:

「我叫肖劉氏,赤桑鎮人。包勉為強奸我兒媳婦,殺害了我一家三口,請大人為我做主伸冤。」

「肖劉氏,你可看清了,不是壞人冒充包勉的嗎?」

「大人呵,賊子行凶時,我在場。我親耳聽他說,『我是包大人的侄兒,狀子是告不透的。』他殺我兒子時,我親眼看到他左手心中有條又粗又大的疤痕。連我那哭著要娘的兩歲小孫孫,他也不放過,伸出疤痕的左手奪了小嫩手中的撥浪鼓,又伸出右手抓起小孫孫,摔死在地上。兒媳婦被搶走,抵死不從,也被殺死。慘呀,大人啊!」

李夫人聽了,也氣得臉兒發青;包拯聽了,心似刀絞。可他故意說:

「肖劉氏,包勉是我的侄兒,你就原諒點,我給你三百兩俸銀,給你安排好晚年生活。」

好似一聲霹靂,肖劉氏一怔,眼裡淚水沒有了,圓睜著眼,怒斥道:

「呸!我不要你的臭錢,你也甭為我這孤老婆子操心。常言說:『屈死不告狀』,原來你包大人也是『官官相護親為親』,枉有清官的好名聲!」

包拯並不動氣,轉臉對李夫人說;

「娘子,你看這事如何處理?」

李夫人咬著牙,說:

「相公,你照國法發落吧!包勉藏在我後花園。」

「砰」的一聲。包拯一拍驚堂木,叫道;

「帶兇犯!」

「喳!」

聲音一落,包勉就給帶上了大堂。咋會恁快呢?原來,包拯把李夫人帶上街,就命令張龍、趙虎搜查自己的家,沒有李夫人的阻攔,包勉自然被捉拿歸案。包拯計策用得好啊!李夫人想通了,自然交出兇犯;李夫人想不通,也照捉兇犯。

包勉一帶上堂,肖劉氏就叫道:

「正是這賊子,大人你與我做主,替小人兒媳報仇。」

包勉曉得事情不好,哭著向李夫人說:

「老嬸,你答應替侄兒討情的;老嬸,你快向老叔說說吧!」

李夫人掩著臉,哭著說:

「包勉,你的罪孽太重了,老嬸救不了你呀!你不要怨怪老嬸,老嬸給你備了紙錢。」

包勉賊人也有賊智,看看求李夫人不行,就伸出有疤痕的手,只是搖著,想打動包拯。包拯一看,鬍子直抖,便毅然畫下「斬」字,說:

「包勉,你媽留給你的是只『無私』手,你怎麼用這手做歹事呢!國法無情,只有斬了你,才能對得起一世無私的嫂嫂。」

說罷,扔了筆,吩咐行刑。

「喳!」

張龍、趙虎把包勉推出大堂。

包拯對肖劉氏說:

「肖劉氏,斬了包勉,替你那慘死的兒子媳婦伸了冤,只是人死不能復生,本官念你孤苦無依,生活無著,仍將三百兩俸銀給你去安排晚年吧!」

「謝包大人。」

一會,斬了包勉,張龍、趙虎呈上一顆血頭,包拯一見,一改他往日那種剛硬的性子,放聲呼陶大哭,淚水如斷線的珠子。還在飲泣的李夫人,止住了悲傷,說:

「相公,包勉已正法了,你還哭什麼呢?」

老包說:

「包勉被正法,他是罪有應得。我哭,是對不起嫂子呵!嫂子不僅用乳汁把我喂大,而且也給了我一顆無私的心。我光知道報嫂子恩情,對侄兒一味寵愛,沒有教育好侄子,以至使他犯下大罪。我對不起嫂嫂呵!」

說著,又哭;越哭,越傷心。李夫人只得勸說:

「相公,你要以身體為重。嫂嫂深明大義,她也不會怪罪你的。我們還是多想想嫂嫂的晚年吧,一個人夠凄苦的。」

包拯停住了哭泣,說:

「啊,這你就把心放到肚裡吧。我早考慮好了。嫂嫂,我來供養。『長—一嫂——如——母』,『敬—一嫂—一似—一母』,往後,你也得記住。」

「是!」

自那,「長嫂如母」的話頭,就流傳下來了。

陳義侶 搜集整理

清不過包公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世美,皇上懷恨在心,借個由頭,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樣,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策劃了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當日就動身回家。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雇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著行李,自己跟在後面走。卻沒有料到太監還跟在後面盯梢咧。

那時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走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里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結得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有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象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裡,大太監對小太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老包愉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鎮上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著跟進去。包公錢不多,就要了素萊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幹凈,碗里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揀,滿桌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裡,小太監對大大監說:

「糟踏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說著,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裡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里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著走著,眼看走到淮河邊上,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麼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一個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臟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准會到淮河裡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弄臟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臟後,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裡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干凈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裡,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無雙的鐵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問題。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復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

清不過包公。

㈣ 包拯的故事

傳說中的包公簡直是個神,任何復雜的案件,經過他的審理,總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問下,總是原形畢露。他明察秋毫,摘奸發覆,洗冤雪枉,因而贏得「包青天」的稱號。一部洋洋灑灑、50餘萬言的《包公案》講述了包公許多精彩的斷獄故事。其實,這些斷案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後人虛構添加的。
確實見於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的斷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拯在歷史上當然不至於只斷過這上個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記載。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時時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過失誤,有過被人愚弄的事情。歷史上倒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在他任開封府知府時,有個人犯了法,按法律規定,應當杖脊。於是犯人賄賂了包拯身邊的小吏。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對那個罪犯說:「明天你見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給我審問,你別的話不要說,只管喊冤自辯,我自有辦法。」第二天,罪犯來見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審問。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這個小吏故意裝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大聲呵車斥道:「少廢話,給我老老實實地受杖!」包拯生平最恨以強凌弱,如今看到小吏這樣狐假虎威,不禁大怒,當場將小吏打了17杖,而對那罪犯卻從輕發落了。包拯這樣做,其目的是想壓一壓小吏的氣焰,殊不知卻中了小吏之計,為他所賣了。

傳說中的包拯家世清貧,命運偃蹇,生下來就是個「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兒,被父母遺棄。幸蒙兄嫂憐愛,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悔他一舉成名。這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時代,深受父母恩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所以史書上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正因為他孝順父母,故在他29歲中進士後,竟辭官歸里,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過粗官吏大量貪污,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負擔。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包拯的廉潔無私、受到人們的贊賞。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調往京城任監察御史,這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建議。三年後,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戶口和稅務。他曾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後來的省)的財政、監察事務,工作幹得很出色,故兩年後又升為戶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無權。包拯又稱包待制,就是由此而來。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這倒是很重要的職務,可以指出朝政的種種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擊不法的權臣,而且對時政提出種種批評和建議。然而包拯在此任上並未乾多久。兩年後,包拯被改命為龍圖閣學士,龍圖閣是皇家「圖書檔案館」,這也是包龍圖這一稱號的由來。龍圖閣學士是個虛銜,包拯帶著這個虛銜又先後在河北、廬州、池州、江寧等地任地方官,十幾年後他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在開封府任上,他只幹了三年,就升為權三司使之職。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傳說中說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們呼之為「包相爺」,恐怕就是據此誇張而來,其實包拯從未任過宰相。

不過,此時包拯已是年過六旬的垂垂老翁了,兩年後,包拯就病死在開封。彌留之際,仁宗還親臨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後,宋朝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孝肅」。所以人們也稱包公為「包孝肅」。

包拯無論在什麼任上,也確實能做到不畏權勢。他最受到百姓愛戴,還是在開封府任上。因為在此任上,他經常直接處理百姓中的事情。據歷史記載,他在任開封府知府期間,有兩件事比較突出:

一是簡化了民眾告狀的手續。當時盡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個平民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繁多,機時且根本見不到長官的面,這就為那些奸吏豪強舞弊創造了條件。包拯到開封府上任後,作出新規定:大開官衙正門,凡是告狀之人,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當面陳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難。這一改革,深受百姓歡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開封城內有一條惠民河,河兩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達官貴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包拯經過調查,發現河水泛濫,在於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一些達官貴人在河上築堤修壩,將壩內之水據為己有,種花養魚,並和自己的住宅連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園。要疏通河流,必須拆毀堤壩,沖走水上花園。包拯不顧達官貴人們的反對,毅然下令將所有堤壩和花園拆毀。雖然後來權貴們告到仁宗那兒,由於包拯做得完全正確,仁宗也只得緘口不言。

正因為包拯敢於為民作主,不畏權貴,所以京城流傳一句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盡管百姓打不通關節也不要緊,因為有包拯為我們做主。

但是,包拯畢竟權力有限,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法力無邊,憑著皇帝賜給的三口「鋼鍘」,可以「先斬後奏」。因為當時宋朝法律規定,該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無權判決的,必須上報中央審批,經皇帝欽定後才能實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內都沒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包拯也從來沒有所謂權威無邊的三口「鋼鍘」。而且宋朝的死刑執行方式也只有斬、絞二種,盡管後來出現過「凌遲」(即千刀萬剮),但也是極個別的特例罷了。

歷史上的真包拯確實大公無私,做了官以後對家裡人的要求也很嚴。他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死後不得葬進包家祖墳。所以包拯一直被人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包公出生於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慶),揚名於開封。然而如今關於包公的故事大都來自開封。有幾人知曉包公與廣東肇慶的歷史淵源——包公於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他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谷倉——豐濟倉。這幾件大事,是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籌劃與貢獻。包公主政端州期間,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而在端州流傳最廣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硯歸」。當時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采。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而包公離開端州時,卻「不持一硯歸」,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後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
包公在端州不僅政績突出,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跡。其中,七星岩的題字是現在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僅是宋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價值,還在嶺南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廣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雖坐擁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肇慶長期以來卻開發利用不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開封府1年零3個月名揚天下,在肇慶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肇慶市明確提出了以「包公文化」為切入點建設文化名市的戰略。肇慶正在抓緊開發與「包公文化」相關的硯洲島以及端硯文化,恢復包公府衙,出版《包公興端州》一書,創作拍攝電視連續劇《包公端州傳奇》,與開封、合肥聯合開發「包公文化」旅遊線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將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寫下光輝的一頁。

記者目擊

硯渚清風今猶在 包公勝跡處處尋
在迷茫的煙雨中,沿途的木棉花開始零落,記者一行來到肇慶,我們的腳正踩在近千年前包公執政的地方,我們尋訪了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樓、包公府衙、硯洲島等,尋找包公在端州執政時期的遺跡。「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當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詩思,在今天同樣很有意義。

包公祠
清忠福績著端州 正直遺型傳稗史
巍峨挺立的包公祠在周圍村莊的反襯下格外醒目。高聳的牌坊、別致的山門、雄偉的大殿及配殿,亭、台、樓、閣、廊、井渾然一體,透露出古樸大方、庄嚴肅穆,還夾雜了些許嶺南古建築的風韻。
步入主殿,但見正中是金色的包公坐像,一派偉岸威嚴,旁繞四虎將立像,備顯英姿。兩旁的配殿,陳列著有關包公在端州「丹心明志、挖井除疾、築堤修路、興教辦學、為民伸冤」等幾幅壁畫,記載了包公在肇慶的政績。
據肇慶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眼前這座包公祠重建於新千年之際,成為懷「青天」,寄囑托,訴心跡,祈平安的去處。
包公祠陳列著後人贊頌之詩詞、楹聯,這里還不斷舉辦有關包公的文化藝術活動。

硯洲島
賢明正直萬民景仰頌青天 維德清廉一硯不持留聖跡
硯洲島位於肇慶市之東,羚羊峽出西江下游之江心,面積達6平方公里。近年這里開始發展旅遊業,開發「硯洲沙灘度假村」。度假村有河灘近2平方公里,風景如畫。灘上金沙閃爍,綠樹婆娑。西望羚羊峽,碧波千里,端水悠悠,讓人不禁聯想起硯洲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
據傳,包公離任時,端州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官船在一片贊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這時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蹺,便命家人包興把隨行人員叫來查問。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件,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果然是方好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包公一拿端硯到手,旋即拋到了江里。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隨後,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裡,順流而下,一片黃光,後來成為沙灘。這便是傳說中的「硯洲」和「黃布沙」。
包公「不持一硯歸」之說,在《宋史•包拯傳》中確有記載。

包公樓
空中氣象清新樓有三層高百尺 世上風波如此囊無一硯竟千秋
包公樓坐落於硯洲島東部,在茫茫的田野中,樓宇巍峨,蔚為壯觀。包公樓始建於清朝道光十四年,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築,原稱「包公祠」,樓層3疊,四合院式建築,四周環以牆,後植以木。到了清同治七年,年久失修,將原樓3疊改為兩層,後來終因風霜侵蝕、於1984年被台風摧毀。
新建的包公樓於1990年告竣,1995年硯洲管理區投入300多萬元進行了擴建。步入包公樓,第一進為微孝肅牌坊,前面為放生池。第二進為大門口,橫額有「包公樓」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穿過牌坊,內有包公樓主樓建築及浩然亭、南北廂廊、天井、聚寶塔、五義橋等,楹聯、匾額、鍾鼓、神台、香案、宮燈等陳設俱全。在首層殿堂正中,端坐包公聖像,鐵麵包公威嚴表情讓人肅然起敬。

包公井
江水何如井水清 一挖甘洌福斯民
在肇慶市區一處尚未落成的宿舍建築工地的角落,我們找到了被石灰牆圍攏的一口包公井。路過此地的一位老者告訴我們,由於擔心建築工地落下雜物污染井水,市裡派人搭了這間小小的石灰房。井口被井繩多年來勒下的痕跡,依稀透出歷史的氣息。
當年包拯蒞臨端州時,洪水肆虐,瘴癘橫行,居民因飲用西江水和瀝湖水常導致瘟疫流行。對此,包公牽掛於懷,直到游覽惠能井時受到啟示,後來就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開鑿了7口井。而我們見到的這口井是7口包公井中僅存的兩口之一。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井水仍然清澈甘甜。
據清代張渠《粵東聞見錄》卷「井水」條雲:「肇慶昔有7井,包公守郡時鑿。內五外二,以象七星。」但如今,7口「包公井」只剩下龍頂崗井和今米倉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內的一口井。而據張渠記載:「各署日需嶺峽泉,雇夫舟運,窮日之力而往返。論者謂幽溪邃澗之水,飲之消人肌體,不如浚治龍岡舊井,多益而省費。」可見歷史上包公井對於民生的重要性。在不少史籍中對於包公井水的「泉清滑甘」、「食無患害」、「端州之人咸受其福」都有記載。

包公府衙
星岩朗曜光山海 硯渚清風播古今
肇慶的宋城牆經歷千年風霜仍然屹立不倒,在全國來講,除了江西贛州的宋城牆,別無他處。在古城中心,我們看到了供奉宋徽宗御書的麗譙樓,御書「肇慶府」3個瘦金體大字筆力遒勁。環顧四周,密密麻麻的居民建築已經將古宋城的痕跡掩埋,而我們身後的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正是當年包公辦公的地方——包公府衙。
據史料記載,包公府衙始建於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內有10多座建築物,形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園林建築群;中央為大廳,西有枕書堂,東有清心堂,周邊有相魁堂、節堂、敬簡堂、雙瑞堂、秋霜堂、宅生堂;大廳西側建有菊圃,行10多步即見有軒,軒前壘土為山,砥石為基,書榜曰:「爛柯洞天」,左有包公井,西北還鑿有洗硯池。如今,這些早已被歲月塵封,但是包拯當年寫在府衙中央大廳牆壁上的那首明志詩《書端州君齋壁》卻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包公當年的意氣風發: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
往哲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康定元年,42歲的包拯自揚州天長縣知縣,以殿中丞知端州。任端州知州,是包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在政治上步入了成熟階段。他深知做官難,要上憂其君,下憂其民,都非易事,所以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為政宗旨,這成為他的一篇施政綱領,更成為他一生為官的政治准則。他在入宦之初,即宣告「清心直道」,可見志向高遠。他以畢生時間踐行了這個宣言。而這篇《書端州君齋壁》是包公一生僅存於史冊、流傳於後世的惟一詩篇,訴說了包公和端州不解的淵源。
在不久的將來,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將搬遷,在原址上將原樣恢復包拯府衙,突出披雲樓、麗譙樓的景觀效果,重現當年包公執政的風采。

包公生平及貢獻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歲中進士,初授大理評事。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長縣令調任端州知州,任職3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龍圖閣直學士,人稱包龍圖;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任開封知府。後任京官樞密副使。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終年64歲。死後追授禮部尚書。
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甚有政績。
治理水患 為民興利:宋時西江水患頻繁。每當洪水季節,端州城郊變成澤國。包拯到任後,繼前人在城西、城東擴築西江堤圍,與城牆連成一體,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時,指導民眾在城郊開渠、鑿池,改造瀝湖(今稱星湖),排漬水、築魚塘、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在城內打井7口,改變居民歷年來飲用西江河水或瀝湖水的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
儲糧備荒 興文辦學:在今城內中衙巷與米巷之間,興建豐濟倉,以儲糧備荒。為了紀念包拯建糧倉,端州人民把豐濟倉所在地命名為「米倉巷」,沿用至今。在寶月台興建星岩書院,是為端州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
為政清廉 品德高尚:傳說中的「不持一硯歸」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㈤ 老包青天都有哪幾個故事

共有41個故事,包括有:鍘美案、真假狀元、狸貓換太子、雙釘記、探陰山、紅花記、鍘龐昱、鍘包勉、烏盆記、秋娘、鍘王爺、古琴怨、三擊鼓、孿生劫、報恩亭、真假女婿、紫金錘、天下第一庄;

寸草心、屠龍記、鴛鴦蝴蝶夢、天倫劫、孔雀膽、真假包公、貞節牌坊、血雲幡傳奇、生死戀、尋親記、踏雪尋梅、青龍珠、魚美人、狄青、孝子章洛、雷霆怒、陰陽判、九道本、菩薩嶺、畫中話、龐妃有喜、乞丐王孫、五鼠鬧東京。

1、鍘美案

新科狀元陳世美文才人品均獲太後賞識將之招為駙馬,朝野同慶。村婦秦香蓮帶著一對兒女春哥、冬妹卻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尋夫,原來她竟是陳世美的妻小。陳世美當然不認,將母子三人逐出府去,秦香蓮得展昭之助來到包拯台前具狀申告。

包拯心知駙馬棄妻再娶犯下了欺君之罪,又憐惜香蓮母子孤苦無依,有心規勸陳世美認妻安頓。陳世美為絕後患竟派出手下韓琪意圖殺妻滅子,展昭及時出手搭救,韓琪仗義自刎留下駙馬府鋼刀為憑盡訴駙馬惡行。

包拯大怒設計駙馬來到開封問罪,陳世美自恃有太後公主撐腰,而太後公主也適時來到開封府要人。包拯兩難之際,秦香蓮悲嘆世間無青天,包拯汗顏羞憤之下,不惜自摘頂上烏紗硬將駙馬立斬龍頭鍘下。

2、真假狀元

雨夜,小乞丐蘇乞兒攔下包拯轎子,替友「可憐人」喊冤。這個「可憐人」是一眼盲口啞手廢的殘疾,但他狀告的竟是當今新科狀元,王丞相愛婿周勤。兩個周勤同為赴考舉子,途中相遇,義結金蘭。

義兄因病無法赴考,知義弟高中狀元後起了妒意,設計毀其聲盲其目廢其手,並借同名之便奪去義弟狀元之位。包拯為求真像,定下「敲山震虎」之計。周狀元中計,派人刺殺可憐人,卻被早有準備的展昭救下。 周狀元近日行為顛倒,引起王丞相懷疑。

包拯召周狀元過府對質,周狀元狡辯連連,拒不吐實,包拯苦於缺少有力證據,十分為難。可憐人當著王丞相面一字不差地默寫下當日殿試的考卷全文,王丞相十分震驚。 不料周狀元亦能將考卷倒背如流,案情重新變得棘手。包拯被蘇乞兒一語點醒,想出以筆跡鑒別真假之法。

展昭又找到了有力人證證明周狀元並未參加過考試。在確鑿的證據之前,周狀元終於認罪,羞愧自盡。真正的狀元郎被皇上冊封為「安祥侯」,並封蘇乞兒為「安祥侯」之妹。二人劫後餘生,終於過上了幸福日子。

3、狸貓換太子

宋真宗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趙恆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並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

此時,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包拯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後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並道出了真相。後來,包公又設計讓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後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自盡而死。

4、探陰山

顏查散和書童雨墨上京趕考住在柳金蟬的家, 千戶官馮君衡想娶柳家小姐,他來到柳家殺了秀紅並陷害顏查散入獄,之後,他指使王奇毒死雨墨,包拯和王朝和馬漢到地府,包拯發現生字簿的字被篡改,顏查散的壽命由69歲降到29歲。

流油鬼告訴包拯是紅判官篡改,包拯要紅判官上殿,他被拿下,紅判官被包拯宣判斬刑,虎頭鍘被抬上閻王殿,紅判官被送上鍘刀給處斬,閻王將讓人生死簿顏查散那一夜改回來,三天後,馮君衡被問斬,馮君衡到柳家強娶柳金蟬時,他被開封府的官兵逮捕入獄。

包大人升堂,他的上司徐公公到開封府大堂陪審,王奇供出是馮君衡毒殺雨墨的真凶,王奇因錢財謀財害命被包拯判處斬首,王老漢被押出公堂斬首示眾,顏查散無罪釋放,馮君衡被包拯宣判鍘刀執刑,最後他被押上虎頭鍘給問斬。

5、五鼠鬧東京

北宋仁宗時期,江湖上有著名的三俠五義,其中五義又稱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而三俠中的南俠展昭展熊飛因耀武樓獻藝,被四帝仁宗賜號"御貓"並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在開封府包大人手下當差。

鼠貓雖同為俠道中人,但卻因綽號相剋的關系而心存芥蒂,引起了五鼠的不滿。五鼠之一的錦毛鼠白玉堂一怒離開陷空島,上京找展昭挑戰。途中遇上善良正直而又手無縛雞之力的趕考書生顏查散,途中引發美英雄三試顏查散、三吃魚的故事,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

後顏查散遭人陷害入獄,白玉堂仗義相助,開封府寄箋留刀替顏查散伸冤,此案才得以昭雪。白玉堂連環計開封府盜三寶,約南俠到陷空島比試。白玉堂通曉八卦陣法,展昭剛到陷空島就被困在通天窟"憋死貓",後經其他三鼠和三俠中的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相助,才被救出。

蔣平水淹白玉堂,眾人一起勸服白玉堂,最終化干戈為玉帛,五義歸順開封,鼠貓共同輔佐包大人,造福百姓。白玉堂封為三品帶刀護衛,其餘四鼠均封為六品帶刀校尉。

㈥ 包公審案的小故事

包公審案的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窮人叫王五。他有一頭驢,他用它運送乾柴和木炭,掙錢養家糊口。這頭驢是王五唯一的財產,因此王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

由於他的悉心照料,無論誰見到這頭驢,都要誇獎一番。一天,王五牽著驢馱了木炭到小市鎮上,他把驢拴在市鎮門口外的樹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賣。等賣完木炭回來,他大吃一驚,驢還拴在樹上。

驢背上的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王五驚慌失措,東奔西走,到處尋找,可是,自己的驢還是蹤影全無。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

他想了想,把這頭瘦驢牽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該是誰,最後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包公來到公堂,開始審理案件。輪到王五時,他把瘦驢牽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這畜牲不知來自何方,竟敢冒名頂替。」

驢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衙役們差點兒沒笑出聲來。

站在法官旁邊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當然不敢笑了。衙役們只好遵命,他們把這頭瘦弱難看的驢被告關進了空盪盪的圈欄。與此同時,這個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人們都十分吃驚。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這次,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而是有好幾百人了,他們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們立即把驢牽來。這驢的嘴已陷下去了,腦袋耷拉著,看上去怪可憐的。

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衙役們紛紛拿起板子痛打驢子。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驢子又蹦又跳,放聲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這頭瘦驢三天沒吃沒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夠了驚嚇。於是飛奔出了公堂,一下子就不見了。包公隨即命令一個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蹤前去,看個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們一起去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看熱鬧的人。他們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頭驢跑進了某田莊的一戶人家,人們跟著走了進去。當然,他們在那裡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頭好驢,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6)包公傳奇故事擴展閱讀: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

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

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

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㈦ 誰知道關於包拯的故事

他老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回對那農民說答:「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㈧ 包拯的小故事

您這屬於奇聞軼事啦

1. 包拯一生清廉,從不貪污受賄。他在端州,即今天的廣東肇(zhao)慶市,當了將近三年官。端州有一種著名的特產——端硯。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而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被稱為「四寶之最」。端硯石質堅實溫潤,紋理細密,發墨快而不易干,書寫流利生輝,從唐代起就很有名,是上貢皇帝的貢品。包拯以前的縣官常徵收老百姓的端硯,用來賄賂朝中權貴。包拯當縣官時不加征端硯,也不賄賂權貴。雖然他十分喜愛書法,但他離開端州時竟然連一塊端硯也沒帶走。

2.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讎,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先就這些,其他都很長,除非弄成文言文。。。

最後,贈送樓主看包拯判案心得:包拯斷案如神,除了他有過人的智慧,也因為他日常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夠准確地把握常人的心理。這就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後,要擅於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發去尋求解決之道

㈨ 有關包拯破案的故事

傳說中的包公簡直是個神,任何復雜的案件,經過他的審理,總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問下,總是原形畢露。他明察秋毫,摘奸發覆,洗冤雪枉,因而贏得「包青天」的稱號。一部洋洋灑灑、50餘萬言的《包公案》講述了包公許多精彩的斷獄故事。其實,這些斷案故事絕大多數都是後人虛構添加的。 確實見於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的斷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拯在歷史上當然不至於只斷過這上個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記載。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時時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過失誤,有過被人愚弄的事情。歷史上倒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在他任開封府知府時,有個人犯了法,按法律規定,應當杖脊。於是犯人賄賂了包拯身邊的小吏。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對那個罪犯說:「明天你見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給我審問,你別的話不要說,只管喊冤自辯,我自有辦法。」第二天,罪犯來見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審問。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這個小吏故意裝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大聲呵車斥道:「少廢話,給我老老實實地受杖!」包拯生平最恨以強凌弱,如今看到小吏這樣狐假虎威,不禁大怒,當場將小吏打了17杖,而對那罪犯卻從輕發落了。包拯這樣做,其目的是想壓一壓小吏的氣焰,殊不知卻中了小吏之計,為他所賣了。 傳說中的包拯家世清貧,命運偃蹇,生下來就是個「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兒,被父母遺棄。幸蒙兄嫂憐愛,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悔他一舉成名。這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時代,深受父母恩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所以史書上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正因為他孝順父母,故在他29歲中進士後,竟辭官歸里,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過粗官吏大量貪污,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負擔。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包拯的廉潔無私、受到人們的贊賞。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調往京城任監察御史,這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建議。三年後,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戶口和稅務。他曾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後來的省)的財政、監察事務,工作幹得很出色,故兩年後又升為戶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無權。包拯又稱包待制,就是由此而來。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這倒是很重要的職務,可以指出朝政的種種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擊不法的權臣,而且對時政提出種種批評和建議。然而包拯在此任上並未乾多久。兩年後,包拯被改命為龍圖閣學士,龍圖閣是皇家「圖書檔案館」,這也是包龍圖這一稱號的由來。龍圖閣學士是個虛銜,包拯帶著這個虛銜又先後在河北、廬州、池州、江寧等地任地方官,十幾年後他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在開封府任上,他只幹了三年,就升為權三司使之職。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傳說中說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們呼之為「包相爺」,恐怕就是據此誇張而來,其實包拯從未任過宰相。 不過,此時包拯已是年過六旬的垂垂老翁了,兩年後,包拯就病死在開封。彌留之際,仁宗還親臨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後,宋朝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孝肅」。所以人們也稱包公為「包孝肅」。 包拯無論在什麼任上,也確實能做到不畏權勢。他最受到百姓愛戴,還是在開封府任上。因為在此任上,他經常直接處理百姓中的事情。據歷史記載,他在任開封府知府期間,有兩件事比較突出: 一是簡化了民眾告狀的手續。當時盡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個平民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繁多,機時且根本見不到長官的面,這就為那些奸吏豪強舞弊創造了條件。包拯到開封府上任後,作出新規定:大開官衙正門,凡是告狀之人,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當面陳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難。這一改革,深受百姓歡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開封城內有一條惠民河,河兩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達官貴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包拯經過調查,發現河水泛濫,在於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一些達官貴人在河上築堤修壩,將壩內之水據為己有,種花養魚,並和自己的住宅連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園。要疏通河流,必須拆毀堤壩,沖走水上花園。包拯不顧達官貴人們的反對,毅然下令將所有堤壩和花園拆毀。雖然後來權貴們告到仁宗那兒,由於包拯做得完全正確,仁宗也只得緘口不言。 正因為包拯敢於為民作主,不畏權貴,所以京城流傳一句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盡管百姓打不通關節也不要緊,因為有包拯為我們做主。 但是,包拯畢竟權力有限,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法力無邊,憑著皇帝賜給的三口「鋼鍘」,可以「先斬後奏」。因為當時宋朝法律規定,該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無權判決的,必須上報中央審批,經皇帝欽定後才能實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內都沒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包拯也從來沒有所謂權威無邊的三口「鋼鍘」。而且宋朝的死刑執行方式也只有斬、絞二種,盡管後來出現過「凌遲」(即千刀萬剮),但也是極個別的特例罷了。 歷史上的真包拯確實大公無私,做了官以後對家裡人的要求也很嚴。他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誰要是做官犯了貪贓,死後不得葬進包家祖墳。所以包拯一直被人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包公出生於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慶),揚名於開封。然而如今關於包公的故事大都來自開封。有幾人知曉包公與廣東肇慶的歷史淵源——包公於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他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谷倉——豐濟倉。這幾件大事,是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籌劃與貢獻。包公主政端州期間,還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共同繁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而在端州流傳最廣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硯歸」。當時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采。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而包公離開端州時,卻「不持一硯歸」,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後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 包公在端州不僅政績突出,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跡。其中,七星岩的題字是現在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 所有這一切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僅是宋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價值,還在嶺南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廣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雖坐擁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肇慶長期以來卻開發利用不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開封府1年零3個月名揚天下,在肇慶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肇慶市明確提出了以「包公文化」為切入點建設文化名市的戰略。肇慶正在抓緊開發與「包公文化」相關的硯洲島以及端硯文化,恢復包公府衙,出版《包公興端州》一書,創作拍攝電視連續劇《包公端州傳奇》,與開封、合肥聯合開發「包公文化」旅遊線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將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寫下光輝的一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