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同里珍珠塔故事

同里珍珠塔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1 02:25:51

Ⅰ 同里古鎮退思園、珍珠塔、崇本堂、嘉蔭堂的主人是誰

退思園:
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內閣學士周德潤勛任蘭生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處分,旋因查所勛都不實,部議革職位。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詩有「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見園名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
景區:
該園1887年完工,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設計者名袁龍,同里畫家。退思園主要特點:一是布局小巧玲瓏,而不露富。佔地面積僅有9畝8分,建造時園主不講究園林的氣勢與氣魄,以詩文造園,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各類建築布局力求精緻與玲瓏,品味清淡與素樸;二是採用橫向建築,風格獨特。一改以往園林都是縱向的結構,而變為向橫里建造,由四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三是亭台樓閣齊全,集古典園林之精華。退思園有「三株、三絕、三珍」,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堂、房、軒,一應俱全。
退思園距蘇州市區18公里,全園佔地9.8畝,建築結構上分東西兩個部份。西部為廳堂住宅。建有轎廳,茶廳,花廳,過備弄為住宅,有十樓十底走馬樓,以及下房五間,東部為園林。兩部之間有月洞門相通,門洞上有兩塊磚刻,書有「得閑小築」和「雲煙鎖鑰」。洞門外,一個亭子臨水而立,稱作「水香榭」,專供遊人觀賞池內游魚和荷花。出「」往北即是迴廊,壁上嵌有清朝書畫家惲南田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門,進門左轉彎有一小樓,稱「覽勝閣」。向東,入四面廳,即到全園中心,稱「退思草堂」,可以環顧四周不同景色。過草堂往東,有一琴房,窗前道影,琴聲輕揚,飛鳥掠水,柳枝拂面,有無限詩情畫意,旁有三曲石橋,橋上架有紫藤棚。過橋設有假山,過山洞曲折盤旋而上,進入「眠雲亭」,亭居高而築。由亭下山,左手轉彎處有一小軒,名「菰雨生涼」,出小軒,繞假山拾級而上,對面有「辛台」,中間架有天橋,橋上漫步豁然開朗,為退思園增添一種富麗堂皇的色彩。整個園林貼水而建,別具風格。
珍珠塔推薦樓主上游多多上看一下
明萬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當時聽導游說官位是江蘇省最大的,相當於現在中央的紀委書記好像,記不清楚了
景區推薦樓主上游多多上看一下
珍珠塔,又稱侍御古坊,它是根據在江南民間廣為流傳的「珍珠塔」故事中的軼聞趣事以及遺留的歷史遺跡進行開發修復的。同里是傳說中珍珠塔故事的發源地,原留有方卿讀書樓和陳翠娥小姐綉樓等古跡。珍珠塔景點群就是在保留現有遺留的文物遺跡和人文歷史內涵的同時,在吸取蘇州園林精華的基礎上,從空間組織和景觀安排上形成自己所具有的鮮明個性。充分利用同里水鄉的特點,並將「珍珠塔」故事中景點名稱在建設中得到恢復,形成與其它旅遊景點不同的特色,更具有古典浪漫主義和傳奇色彩,再現了吳文化豐富的內涵。千年佳話珍珠塔,古韻今風,綿綿流傳。主要景點為錦園十景、紫薇琴韻、秋亭待月、清遠荷風、翠舫聽雨、北山深松、溪清虹影、茹古書聲、碧筠藏翠等。
裡面的那個關於珍珠塔的愛情故事不錯,講的是窮書生投奔親戚陳王道,可是他老婆是個勢力眼,對她百般刁難挖苦,於是他發誓三年後要考取狀元風風光光回來,走的時候他女兒陳翠娥給了他一個食盒,裡面放了一個珍珠塔,他以為只是干糧就收下了,卻在途中遭遇強盜給偷了,三年後,他中狀元,他想試探是否還是那麼勢力眼,就穿著當初那身破行頭去了,印象中是還是那樣的態度,結果他說出真相,並要取他女兒為妻,最後結局是好的,具體記不清,聽導游講的。
還有兩個
、推薦樓主上游多多上看一下

Ⅱ 同里古鎮退思園、珍珠塔、崇本堂、嘉蔭堂的主人是誰

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專香,號南雲。 《屬珍珠塔》的故事源於同里,源遠相傳。方卿在這里見姑,翠娥在這里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也確有其事。《珍珠塔》寫的是方卿和陳翠娥的愛情故事。陳翠娥不棄貧賤,忠於愛情,贈塔許願,結為夫婦。故事經藝術的想像、塑造、誇張,人物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珍珠塔》的故事要從方家說起。方氏夫人家住原屯村小湘村(現並入同里湘溇村),在九里湖之南,現有方氏居民十多戶。從小湘出發,坐船繞九里湖一角,經過「白雲庵」((現址:九里村火金橋堍)),過富觀橋就可抵同里陳家牌樓,進陳氏家祠。這「白雲庵」過去確有尼姑修行。方氏千里尋兒無著,欲自尋短見,被尼姑搭救,暫作棲身之地 崇本堂的主人叫錢幼琴,同里人,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購買顧氏「西宅別業」部分舊宅後翻建而成。整個建築群體沿中軸線向縱深發展,共五進,由門廳、正廳、前樓、後樓、廚房等組成,該堂雖不足一畝,建築體量不大,但非常緊湊和精緻。 嘉蔭堂位於江蘇吳江,建於民國十一年間(1922年),宅主柳炳南,與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柳亞子先生曾在此居住。

Ⅲ 珍珠塔的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十八年間,冬月十八,襄陽府襄陽縣御史府第,紅燈高照,鼓樂齊鳴,告老還鄉在家的西台御史陳璉(號培德),正值五十壽辰。河南開封府祥符人氏方卿,奉母之命來姑母處借錢,以備讀書科考之費。方卿一路辛苦,趕到陳府時已經衣衫襤褸。

這位方卿,本是宰相之孫,吏部天官之子,方家只因遭奸臣陷害,家道敗落。出於禮節需要,姑父陳御史有意讓方卿沐浴更衣,備齊壽禮,高跨駿馬,從大門進入。於是,方卿便先去後堂見姑。

豪華的蘭雲堂內,姑母方朵花正在向幾位官太太誇耀方家在政治上的顯赫和經濟上的富有,她把嫁妝希世珍寶珍珠塔拿出來供大家欣賞,還盛贊侄兒小方卿,皇帝誇他是文曲星,說他做三交的時候,皇帝送來百歲鎖,大牆門里抬不進。

正宮娘娘送來的金鏈條,南京好連到北京城。不想此時方卿來到蘭雲堂,讓方朵花當眾出醜,好不尷尬。方朵花滿心不悅,責備方卿不懂人情世故,寒酸上門。方卿說明是奉母之命為借讀書銀而來,不知姑爹把壽慶,望姑母原諒他未備壽禮送上門。

吝嗇的方朵花一聽借錢,更是十分地不高興,她不念骨肉之情,有意刁難,一會兒要中保人,一會兒問幾時還。方卿答道:但等方卿有出頭日,本本利利還上門;還以古人蘇秦、呂蒙正自比,並說姑爹陳御史當時流落河南時,還賣過燒餅,一旦高中,西台御史坐衙門。

姑母本看不起他的落魄樣,又聽得他揭陳璉的老底,不覺惱火萬分,並將方卿數落一番,說方卿若把高官做,除非是滿天月亮一顆星,日出西天向東行,毛竹扁擔出嫩筍,黃狗出角變麒麟,曬乾的鯉魚跳龍門,老鼠身上好騎人,滾水鍋里結冷冰。

除非是文武白官死干凈,宗師大人瞎眼睛。說他文不成,武不行,只有籃一隻,棒一根,街前街後要飯吞,生來就是討飯命,要做官必須來世投胎再做人。方卿言君子受刑不受辱,發誓凍死不穿陳家衣,餓死不吃陳家食,窮死不用陳家銀,有官再到襄陽來,無官不進陳家門。

方朵花表示:如果方卿能做官,她願意頭頂香盤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方卿遂離開陳府,在後花園得遇陳家小姐翠娥。陳翠娥與方卿自幼是青梅竹馬,得知表弟受了委屈,好生安慰,又將價值連城的珍珠寶塔藏於盒中,推說是孝敬舅媽的干點心。

誰知方卿在天寒地凍的雪天,飢寒交迫,又遇強人邱六橋劫塔,幸好為御史的朋友江西畢雲顯大人相救,並支持其繼續讀書。方卿十分刻苦,終於在三年後會試中,高中頭名狀元。皇帝封其七省巡按御史,並賜刻有「代天巡狩」的金印。

方卿既做了高官,又到襄陽,假伴唱道情的江湖藝人,再見姑母,不想姑母依然是嫌貧愛富,以為他沒有做官,又把他奚落了一番。方卿借唱道情之機,對姑母的勢利行為進行了譏諷。

等真相大白時,姑母後悔不已,只得頭頂香盤,跪接方卿,而方卿也與陳翠娥完婚,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兩家人合為一家人,故事至此結束。

(3)同里珍珠塔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溯源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蘇州吳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同里鎮開始投入2000多萬元修復這一景點,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將在同里流傳,流向遠方。

古時,陳家牌樓位於同里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廷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

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曆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

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牌樓後是陳王道的故居,內有陳氏家祠、孚寄堂和陳彩娥書樓等。牌坊前還有一對大青石獅子,十分威嚴。

據《同里志》記載,陳王道(公元1526——1576年),字盂甫,一字敬所,號浩庵,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進士,授靳縣知縣,又補陽信,皆以才能廉慎著兩邑,後為邵武守,擢南京監察御史。

相傳南都貢院的號房,向蔽以蘆席,值風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請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愛戴。據說他元配夫人死後,續妻方氏。民間傳說的《珍珠塔》,說的就是陳王道嫁女的故事。

Ⅳ 休閑卡到同里退思園珍珠塔 免費嗎

asdvkjasbvjkadjkfbkjbkldfkjgf

Ⅳ 蘇州同里古鎮的故事(急需)

同里是江南六大名鎮之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的蘇州市吳江區。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全鎮面積33公頃,水面佔五分之一以上,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同里鎮內自成水網,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同里,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同里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錡、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著名同里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驥、費以復、劉汝醴、范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 倪瓚、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里。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同里的景點有:退思園,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珍珠塔景區,松石悟園,王紹鏊紀念館,三堂(崇本堂婚俗博物館,耕樂堂木雕,嘉蔭堂古代亭台樓閣),古風園、陳去病故居、羅星洲等。

Ⅵ 同里古鎮的古鎮名人

同里鎮自宋淳祐四年至清末,先後出狀元一名、進士四十二名、文武舉人九十餘名。
計成:字無杏,號否道人,明代傑出的造園藝術家,生明萬曆壬午年(1582年),自幼傾心藝術,擅長書畫。
葉茵:中國宋代著名詩人。葉茵善詩文,詩格清矯,著有《順適堂吟稿》五卷,存有《苙澤從書》和《甫里集》。同里古橋之一思本橋,為他出資建造。
陳王道:(1526-1576),明嘉靖44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監察御史。據說,民間傳說的《珍珠塔》,說是就是陳王道嫁女的故事。
朱鶴齡(1601-1683),著有《愚庵詩文集》、《松陵文集》、《杜工部集輯注》、《寒山集》、《春秋集說》。還有經書註疏和儒家理學研究成果《易廣議略》,研究漢學、宋學成果《尚書埤傳》。此外,與本邑陳啟源共同撰寫《詩經通義》。
陸恢(廉夫)1851-1920,清朝人,是吳門畫壇一代客運量。早年從嚴承德、任厘瓚、陶奎等人研習書法,各取所長,後專工漢隸,逐自成一家。又工畫,山水、人物、花鳥、果品無所不能,少從劉德六,中年居蘇州,曾作「衡山高游」八幅,系生平傑作。曾與吳昌碩、倪田、吳大澄、王同愈、顧麟士等結畫社於顧氏怡園,潛心經事,為明末清初江南著名畫師。

陳去病(1874-1933)原名慶林,字佩忍,號巢南,別署病倩、勤樸老人,工書尤撤擅行、楷,所書對聯筆力渾厚(市文保會有書法藏品)。組織過「神交社」和「秋社」。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創始人之一。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7年隨孫中山赴粵「護法」。是辛亥革命的「風雲人物」、近代愛國詩人,著有《浩歌堂詩鈔》、《續鈔》、《五石脂》、《百尺樓叢書》等。
金松岑(1874-1947年),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號壯游、鶴望,筆名天放樓主人、愛自由者、金一、麒麟等,青年時期曾熱心於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范煙橋(1894-1967 ),乳名愛蓮,學名鏞,字味韶,號煙橋,別署含涼生、鴟夷、萬年橋、愁城俠客。著名作家、南社社員。

Ⅶ 珍珠塔的歷史溯源

歷史溯源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蘇州吳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

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同里鎮開始投入2000多萬元修復這一景點,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將在同里流傳,流向遠方……

古時,陳家牌樓位於同里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廷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

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曆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

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牌樓後是陳王道的故居,內有陳氏家祠、孚寄堂和陳彩娥書樓等。牌坊前還有一對大青石獅子,十分威嚴。

(7)同里珍珠塔故事擴展閱讀

珍珠塔 (中國清代彈詞作品)相關

中國清代彈詞作品。全稱《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作者佚名。先後經蘇州彈詞藝人周殊士、馬如飛等增飾,流傳漸廣。

現存最早刻本為乾隆年間的周殊士序的刻本。全書敘相國之孫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陽向姑母借貸,反受奚落。表姐陳翠娥贈傳世之寶珍珠塔,助他讀書。

後方卿果中狀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諷其姑,再與翠娥結親。《方卿羞姑》一節,諷刺刻薄勢利小人入骨三分,動人心魄,遂盛演不絕。

Ⅷ 蘇州同里古鎮藏著一個私家園林,為何很多遊客不知道

同里古鎮,位於蘇州吳江區,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它是一座千年古鎮,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宋代時就已建鎮,明清時期最為興盛,保留下來了眾多明清風格的私家花園、宅第、名人故居等建築,“珍珠塔景園”就是其中之一。

Ⅸ 越劇珍珠塔歌詞

唱詞原文:

自從姑娘襄陽來,家鄉是兵荒馬亂連年災。

三年旱荒三年澇,十戶人家九無炊。

我家不幸遭回祿,萬貫家財化成灰。

母子無有棲身地,只落得苦守墳堂。

我方家前世造孽深,後代會留此不孝孫。

儂在家貧困有誰知道,何苦要趕到襄陽出臭名。

平日來此還猶可,今日里我壽堂坐滿了眾嘉賓。

勿要說旁人看見要論長短,就連那近身丫環也看輕。

站在一旁暗嘲笑,叫我今後怎見人。

小侄勤讀聖賢篇,雪窗螢火十餘年。

欲待來歲應試去,怎奈是阮囊羞澀少盤川。

特到襄陽借考本,一百兩作路費銀。

一百兩當安家用,一百兩我整頓行裝上京城。

小侄愧無子建才,慈親卻比孟母賢。

盼我白玉早成器,晝夜伴讀教子嚴。

只待一旦風雲起,平地扶搖是上青天。

只怕天不從人願,富貴從來不由人。

常言道功名本是命里定,光有志氣是功難成。

姑娘我雖有栽培意,怕只怕是強求功名枉費心。

(9)同里珍珠塔故事擴展閱讀: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蘇州吳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

作品簡介:

《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棗梆傳統劇目。故事源於清代彈詞《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 。棗梆演出本分上、下兩集。說的是明代官宦之後方卿,家遭變故,中途敗落,為赴京應試,去向姑母陳氏借貸,陳氏不借,反加凌辱。

陳女翠娥與方卿定有婚約,得知後,約方卿相會,送與銀兩,並贈以傳世之寶珍珠塔,後方卿得中狀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過陳家,扮道人進入陳府,唱道情羞諷其姑,陳氏悔愧,方卿與翠娥終得完婚。

1958 年趙鳳來、孫良波等加工整理,由菏澤地區棗梆劇團重新排演,崔秀芳飾方卿,樊秀玲飾陳翠娥,單元紅飾陳氏。山東省藝術研究所藏抄本。呂劇、柳琴戲有此劇目。

Ⅹ 方卿是什麼朝代人

方卿是虛構人物,人物原型來自明朝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湖北襄陽,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同里鎮從去年開始投入2000多萬元修復這一景點,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將在同里流傳,流向遠方……
古時,陳家牌樓位於同里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廷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曆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牌樓後是陳王道的故居,內有陳氏家祠、孚寄堂和陳彩娥書樓等。牌坊前還有一對大青石獅子,十分威嚴。
陳王道:
據《同里志》記載,陳王道(公元1526——1576年),字盂甫,一字敬所,號浩庵,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進士,授靳縣知縣,又補陽信,皆以才能廉慎著兩邑,後為邵武守,擢南京監察御史。相傳南都貢院的號房,向蔽以蘆席,值風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請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愛戴。據說他元配夫人死後,續妻方氏。民間傳說的《珍珠塔》,說的就是陳王道嫁女的故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