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勝任的成語
① 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而感到無可奈何的成語
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而感到無可奈何的成語是力不從心專。
詞彙:力不從心
拼音:lì bù có屬ng xīn
釋義:指心裡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夠。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拓展資料:
造句:
1、他年事已高,想挑重擔卻力不從心。
2、真抱歉!不是不肯幫忙,實在力不從心。
3、要我這個老粗舞文弄墨,真是力不從心哪!
4、年紀漸大,要做的事還很多,但常感到力不從心。
5、那次事故之後,簡在車水馬龍中開車感到力不從心。
6、年邁之人常常感到做事力不從心。
7、對我來說,編輯辭典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
8、由於缺乏可靠的論據,他在論證那個學術問題時便顯得力不從心,進退失據了。
9、大概是上了年紀,爬起樓來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10、如今,我們工作十分忙,要想多照顧一下父母,卻又力不從心。
② 形容只有它能勝任的成語
非我莫屬
fēi wǒ mò shǔ
【解釋】莫:沒有;屬:隸屬。除我以外不能屬於任何專人。
【出處】西屬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以為非我莫屬也。」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只能是我
【近義詞】舍我其誰
【反義詞】大有人在
【例句】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2回:「吳景濂久懷著總理一席非我莫屬的念頭,而今竟被別人奪去,不覺又氣又恨。」
③ 一個人如果自身的能力不能勝任所賦予他的名譽,用成語說是什麼
徒有虛名
[ tú yǒu xū míng ]
空有某種名聲,指名不符實。也說徒有其名。
④ 形容一個人能力和品格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的成語或俗語
力不能及
[讀音][lì
bù
néng
jí]
[解釋]力量達不到。
[出處]元·無名氏《武王伐紂平話》卷下:「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紂王,紂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⑤ 形容能力不足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不經來世故
拼音:bù jīng shì gù
解釋源: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2、初出茅廬
拼音:chū chū máo lú
解釋: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⑥ 形容勝任 成語
【操刀傷錦】:操刀和割錦本不是一回事,後人並而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勝任責任重大的事情。
【褚小杯大】: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褚小懷大】:褚:口袋。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度德量力】: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覆餗僨轅】: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僨:仆倒。翻倒鼎中的食物,仆倒車轅。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失敗。
【覆餗之患】: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壞了,食物從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壞事。
【干父之蠱】:干:承擔,從事;蠱:事、事業。繼承並能勝任父親曾從事的事業。
【汲深綆短】:指井深而吊繩短。後比喻力不勝任。
【舉鼎絕脰】:舉:抬起;絕:折斷;脰:頸項。雙手舉起鼎而折斷頸項。比喻力小不能勝任。
【舉重若輕】: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力所能任】:力:體力,能力;任:勝任。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所能做到的。
【力小任重】:能力小,負擔重。猶言力不勝任。
【量力度德】: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令驥捕鼠】:驅使千里馬去追捕老鼠。比喻任用有才能的人承擔他所不能勝任的工作。
【目牛游刃】:游刃:游刃有餘。指技藝精熟,行事勝任輕松。
【驅驥捕鼠】:驅使千里馬去追捕老鼠。比喻任用有才能的人承擔他所不能勝任的工作。
【任重才輕】:責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勝任。常作謙詞。
【十駕難及】:駕車行走一天的路程為一駕。用十倍於人的工夫也難於趕上別人。比喻能力有限,不能勝任。
【使蚊負山】:使:派,令;負: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勝任。
【事重身衰】:擔負重任而身體衰弱。形容力不勝任。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堪:勝任。樹木尚且凋落,人怎能不衰老。
【望洋而嘆】: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同「望洋而嘆」。
【望洋驚嘆】: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⑦ 能力不能勝任工作的成語是什麼
1、力不從心
是一個成語,讀音是lì bù cóng xīn,意思是指心裡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夠。
力,力量,能力;從,依從,順從。心裡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夠。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用於謙辭。強調心裡想做。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西域傳》:「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如果國家力量不夠,東西南北的外族就會各自壯大。
這個成語是我國古人對心理現象的一種透徹的描敘。該成語的意思用現代心理學來解釋就是:能塊(行為和語言的總稱)的表現不是思塊(可以指揮人體產生行為和語言的思維結果)可以指揮的了,反過來說,人體的思維指導不出人的行為和語言,或者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了。
2、無能為力
讀音:wú néng wéi lì
釋義:用不上力量,幫不上忙,指沒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成語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這個罪太重了,微小的我也難逃脫,即使是釋迦牟尼也沒有辦法。
3、力不能及
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lì bù néng jí,意思是力量達不到。
元·無名氏《武王伐紂平話》卷下:「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紂王,紂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一城的老百姓看見城池被攻破,都來捉紂王,紂王看見兵力聲勢浩大,沒有辦法。
用 法 作定語;指力量達不到。
4、心餘力絀
xīn yú lì chù指心裡想做但力量不夠。
【出處】:宋·朱熹《金紫光祿大夫黃公墓誌銘》:「鄰家有李永者,尚氣節,雅敬慕公,察公養親之意有餘而力不足」
有令居李永,崇尚氣節,尊敬黃公,察覺到有養親的意思但是力量不夠。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5、心有餘而力不足
發音: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心有餘而力不足,形容有意 [干某事] 而客觀上(如身體)不允許。
出處:《紅樓夢》第二五回:「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語法:復句式;作主語、分句
⑧ 描寫勝任的成語有哪些
【百無一堪】:指百人中無一人能勝任。
【百無一能】:能:能力,勝任。什麼都不會做
⑨ 成語( )不勝任
【成來語】:力不勝任
【拼音】:lì bù自 shèng rèn
解釋】:勝任:能擔當得起。能力擔當不了。
【出處】:《周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示例】:如不具限狀,即系才力不能勝任,立予撤參,不使戀棧貽誤。 ◎清·林則徐《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情形片》
【近義詞】:力所不及、無能為力
【反義詞】:得心應手、力所能及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謙辭
⑩ 明知此人不能勝任此職務,確又不得不用,用什麼成語
迫不得已[ pò bù dé yǐ ]
迫於無奈,不由得不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