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神話故事嗎
1. 水滸傳講述了一件什麼生動的神話故事
主要講108路神仙從鬼-——到成神——最後再變鬼的凄涼神話故事!!
2. 水滸傳是神話嗎
不是。《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生動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按120回本計,前70回講述各個好漢上樑山,後50回主要為宋江全伙受招安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其他現存版本中,起源較早的百回本內無征田虎、王慶部分,簡本(文簡事繁本)系統中的征田虎王慶部分與《水滸全傳》不同(一般認為「全傳」本是根據簡本改編),金聖嘆評本(70回本)無大聚義後情節。
產生背景:
《水滸》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伙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水滸》歷史地表現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階級壓迫是這場農民起義戰爭的社會根源。高俅等奸臣貪官對人民進行壓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眾復仇之火,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
小說熱情地歌頌了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農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這次農民起義演變為悲劇的內在歷史原因。
除了李逵、武松、魯智深、阮小七等為數不多的人反對招安之外,以宋江為首的絕大多數人存在著濃厚的忠君思想,他們仇恨和反對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貪官污吏。
因此他們的造反盡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卻不是要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梁山起義的悲劇也正是表現了封建社會里農民起義這樣一種無法超越的歷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實地反映了農民起義本身這個不可克服的缺點,從而生動地描寫了梁山起義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而又轉為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揭示了農民起義的規律性。《水滸》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實的反映農民起義的偉大作品。
作品緊扣「官逼民反」、「逼上樑山」的題旨,刻畫梁山英雄。如作為80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經濟收入寬裕,妻子年輕美貌,家庭生活溫馨。這樣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安於現狀、怯於反抗的性格。面對調戲他愛妻的高衙內,雖然怒氣頓生,但礙於對方是自己頂頭上司高太尉的義子,只好忍氣吞聲地收回了那高舉的拳頭。
之後,高俅指使陸謙設計騙他的愛妻,並誘騙他誤入白虎節堂,他仍然忍氣吞聲。在充軍途中他受盡折磨,在野豬林里險遭暗害,他依然甘受凌辱,幻想能回家與愛妻團聚。直到高俅指派陸謙等人,要在草料場將他燒死,才使他忍無可忍地殺了陸謙等人,雪夜上了梁山。
「《水滸》108個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樣」(金聖嘆語)。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典型。比如林沖、魯智深和楊志三人,都是軍官出身,是武藝高強的英雄,但他們的性格各異。林沖有如上述。魯智深慷慨直爽,疾惡如仇,敢做敢為,這都集中表現在見義勇為和愛打抱不平上。
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鄭屠,犯了血案,無可奈何地藏身寺院,做了和尚;為了救林沖,受高俅迫害,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輾轉上了梁山。楊志跟林沖、魯智深的性格都不相同,他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他的生活目的在於「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
當他失陷花石綱,丟了官時,仍沒有放棄向上爬的想法。他積極採取賄賂的手段,企圖恢復原來的官職。當受到梁中書賞識和提拔時,感激涕零,要死心塌地在他的門下做軍官。直到失陷生辰綱,生命受到威脅時,才亡命江湖、逼上樑山。
刻畫人物,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場時,首先通過肖像描寫,展示人物獨具的性格特徵,這是《水滸》刻畫人物的特色。如第三回魯達第一次出場時,通過史進的眼睛看見:他是個軍官模樣,「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絡腮胡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只幾筆就揭示出魯達這個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對行者武松,寫他「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徵。
《水滸》曲折動人的情節,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往往通過一個個場面展開、一個個細節描寫、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寫武松打虎的情節就是如此。第一個場面,寫他在景陽岡下酒店一連喝了十幾碗酒。接著第二個場面,寫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說:有大蟲傷人和三碗不過岡。武松懷疑店家用心不良,決計過岡。第三個場面寫他行數里,看見剝皮樹幹上寫著有大蟲傷人等兩行字,武松將信將疑地仍繼續上岡。第四個場面寫他來到景陽岡上,看到山神廟前的印信榜文確信有虎。接著第五個場面才寫他在岡上遇虎、打虎。
在打虎這個場面中,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過,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樹上被折斷,他就勢按住老虎拳打腳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個個細節。這些細節在寫武松神勇的同時,扣人心弦地把情節推向高潮。
類似的事件寫出不同的情節,這也是《水滸》的顯著特色。如林沖買刀和楊志賣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武松殺嫂和石秀殺嫂、江州劫法場和大名府劫法場、以及林沖起解和盧俊義起解等等,事件類似卻寫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節,顯示出生活豐富多彩和人物性格異彩紛呈。
《水滸》的結構是縱橫交錯的復式結構。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縱貫全篇,其間連綴著一個一個相對獨立自成整體的主要人物的故事。這些故事自身在結構上既縱橫開合,各盡特色,又是整個水滸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水滸》的這種獨具特色的結構,是民間藝人「說話」特色的具體表現。與之相聯系的是《水滸》的語言,它在群眾口語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保存了群眾口語的優點,具有洗練、明快、生動、色彩濃烈、造型力強的特色。
3. 《水滸傳》中的開頭描寫的神話故事是什麼
梁山好漢都是天星下凡歷練的,死了都回天上了
4. 水滸傳是一部謳歌英雄主義的小說,為什麼開篇寫了神話故事
我們知道,《水滸傳》是一部謳歌英雄主義的小說,但它的開篇卻寫了一個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說洪太尉受天子之命赴信州龍虎山請張天師去京城作法,在伏魔殿前揭開鎮魔封皮,放出一百零八個妖魔,這些妖魔就是後來的梁山一百零八將。此事與後面所寫的英雄故事,從表現手法、閱讀感覺上都有很大距離,這常常使數百年來的讀者生出許多疑惑。關於這段故事,有許多猜測,比如有人說,作者大概怕正面寫起義英雄的內容不能繞過封建統治者的審查,甚至怕因此而受到迫害,就故意在正式的故事前面加了個水滸人物「妖魔化」的內容,瞞天過海,以使《水滸傳》可以發行於天下。這種說法可以自圓。而我最強烈的感覺,則是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一節,是有意映射王安石變法,把北宋亡國的歷史責任歸咎到王安石以及受他提拔打著變法旗號行種種私弊的蔡京等六賊身上,體現了司馬溫公、蘇軾、程灝、朱熹直到清代以理學為主一脈相承的儒學思想家的情緒和觀點。
我的判定不是憑空而來,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
一,從時間上說,一般寫故事,都連貫著寫,但《水滸傳》此處,卻硬是橫空寫出個不同年代的事來。梁山英雄起義開始於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而誤走妖魔卻早在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前後相差61年,幹嘛往前跨越這么多年編一個沒有現實可能的故事呢?如果仔細看,我們會發現,《水滸傳》中洪太尉誤走妖魔的嘉祐三年,正是歷史上王安石向仁宗上萬言書表達變法觀點的時間。這是絕非巧合,應當是有意安排的。《水滸傳》表面意思是說:61年後妖魔復出鬧亂大宋,其種子在61年前就種下了。其背後的意思是說:61年後蔡京等六賊害國誤民,其禍肇始於61年前王安石要求變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水滸傳》上說,請張天師祈禳天災是北重臣范仲淹1058年提出來的,而歷史上的范仲淹是在距此六年前的1052年就去世了,建議請天師的事歷史上沒有存在的可能。當然,作為小說的《水滸傳》不一定拘泥於史實,可以虛構,但為什麼不虛構別人單單虛構個范仲淹提建議的事呢?作者表面的意思是:正是由於范仲淹建議請張天師,才惹出了洪太尉誤走妖魔的問題;背後的意思是:由於歷史上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慶歷新政,引出了後來導致北宋滅亡的王安石變法(這是反變法派的觀點,比如曹後、高後就對神宗說:王安石變亂天下)。還有一點,就是《水滸傳》把范仲淹上奏仁宗請天師的時間寫為「三月三日五更三點」,三月三日是上祀節,這個節祭孔祭神,是關系國家大事的重要日子,但後來洪太尉卻沒把這件國家大事辦好。這個節本是驅除不祥、消除病痛的日子,朝廷上議論的也是如何祈禳瘟疫,而洪太慰實際操作的,卻是把一批妖魔給放了出來。《水滸傳》這樣寫,應當有他的用意。
二,從地理上說,洪太尉去的是信州龍虎山,此地有好幾個方面都與王安石有關聯,最適合於附會。自龍虎山,往西不遠,就是王安石的家鄉臨安(現江西撫州);往北很近,就是洪太尉誤走妖魔那年任職的饒州,當年二月王安石到饒州(今江西波陽縣)任江南東路提點刑獄。而北宋變法先驅范仲淹也曾被貶饒州。徽宗皇帝迷信道教,但道教聖地有的是,為什麼不去別處單去信州龍虎山去請天師,這就很值得思考了。
三,從兩個人物的行為特點看。洪太尉放走妖魔與王安石變法時的作事態度有很多吻合。
比如:洪太尉不遵前代成法。《水滸傳》中,真人說:「此乃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非常厲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而洪太尉卻自行其事,非開不可,終於導致妖魔奔出的後果。歷史上,元佑黨人及後來與其一脈相承的儒士則認為,祖宗之法最當遵循,克己復禮才最佳。文彥博就說:「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司馬光也說:「介甫(安石字)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王安石卻響亮地提出:「祖宗之法不足守!」
比如:《水滸傳》中,洪太尉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當洪太尉一再要求打開封條時,「真人告道:太尉,此殿決不敢開!先祖天師叮嚀告戒:今後諸人不許擅開。」洪太尉卻說真人「胡說!」非開不可。歷史上,王安石是認準的了事堅決做到底,任憑再多的反對者也不怕。保守派攻擊新法實行,說「天下洶洶,」「人皆以為不便」,「士大夫在朝廷及四方來才,莫不非議介甫」,「天下怨謗」。王安石對這些說法不肖一顧,他說:人言不足恤!」
比如:《水滸傳》中,真人三回五次稟說:「此殿開不得,恐惹利害,有傷於人」,洪尉卻不怕這些,硬壓著人家把封條打開。歷史上,王安石變法也是膽子很大,面對保守派關於變法引發天變的說法,王安石卻堅定地說:天變不足懼!」
比如:《水滸傳》中,洪太尉為了實際自己打開封條的意圖,大怒著斥責道眾:「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擋宣詔,違背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歷史上,王安石變化也是僅僅依靠皇帝支持,關鍵時刻也會把天子抬來與政敵對抗,這在保守派眼裡,大概就是以天子壓眾人吧。
變法斗爭是北宋政治斗爭的重要形式。許多年間,司馬光一派與王安石一派以及兩派各自衣缽的繼承人,你得勢的時候壓制迫害我,我得勢的時候壓制受害你,那一派都有起有落。這種斗爭,固然反映了不同的官僚體系對治國方針的不同理解,但斗爭造成的政治上的敵視和思想上的隔闔,對整個政權內部及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一直影響到南宋及明清知識分子的思考。司馬光掌權的時候,王安石下台。王安石下台的時候,司馬光上台。神宗時變法得逞,高後執政時司馬光廢除新法,哲宗親政時蔡卞、蔡京、林希、黃履、來之劭等變法派再起,向太後執政時反對新法,徽宗親政時又起打著變法旗號的蔡京等人。蔡京等人為了迫害保守派人士,定司馬光、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一百二十人為「元佑奸黨」,由徽宗書寫刻石,立於進於朝廷端禮門。後欽宗在國家混亂危亡時即位,又懲治了被稱為「六賊」的蔡京等人,尊奉二程,反對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王安石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盡管他的變法由於缺乏群眾的支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操作有不善的地方而失敗,但變法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富國強兵,有些地方也是有成效的。所以,盡管幾乎所有支持他的重要人物都被史書列入奸臣傳,但他卻不在奸臣傳之中,這也說明史學家對他比較理解和公正。但在對立派那裡就不是這樣看,他們把生活節儉、全力經國的王安石與腐化奸頑的蔡京等人不加過多區分。欽宗時程頤的門人楊石就說:「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以至於欽宗聽了他的話,毀去王安石配享孔廟之像。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水滸作者想說:徽宗時宋江反叛是仁宗時洪太尉放出妖魔導致的,同理,徽宗時北宋的滅亡是王安石在仁宗朝上萬言書的時候就註定了的。兩派勢力斗來斗去,一直斗到藉以斗爭的北宋政權也沒了。但,這種斗爭,在思想上卻一直持續到南宋以後。由於蔡京一派失敗於北宋的喪日,所以在政治上就再也沒有復起的機會,而北宋滅亡,也就全都歸罪於他們了。此後,程朱理學盛行,王安石擅變祖宗之法他的孝子賢孫如蔡京之流禍亂國家的觀念也就深深地刻在此後的文人士大夫心中,這其中應當包括《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
《水滸傳》中,導致英雄反抗的主要因素,是各級官吏的腐敗,有法不依。當年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有一種觀點:認為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改變法度,而在於管好官吏,如果官吏不好,任怎麼變法也不行。通過《水滸傳》反面人物體現的社會政治腐朽面來看,施耐庵恐怕在故事背後也想說蘇軾那樣的話:你王安石變法,變來變去,法沒變好,不是變出一些奸臣壞蛋么?如果不是蔡京、童貫等六賊為首的貪官惡官集團不守法紀,國家怎麼會出現那樣盜賊起外寇入的局面?其實,我們也認為,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除了其他各個方面的原因外,給一些官吏一執行新法就變樣,把本來是為民著想的新規定變成更加盤剝百姓的工具有關,國財多了,卻沒用在正經地方,倒是給那些貪官污吏揮霍無度提供了條件,所以,變法很難得到百姓的支持。
古代長篇小說,常常在開篇加一個楔子,但《水滸傳》的開篇比較講究,雖然類似神話,但不僅僅為了引人,後面有深層的脈絡連接。至於讓人費猜,那是有意為之,就象《紅樓夢》的「賈雨村」言一樣。如果全說明白了,也就失去了這種表達形式的意義,所以,施耐庵寫這段內容的時候心裡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也只能這樣去揣測了。
5. 水滸傳其中的英雄人物是民間傳說還是真實人物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
6. 《水滸傳》開篇是一篇神話,作者為什麼要用神話做開篇
水滸傳以歷史上北宋年間宋江起義為背景,描寫水泊梁山眾多的英雄好漢,反抗朝廷的故事。據歷史記載,雖然宋江起義沒有一百單八將,也就只有三十六將,但有很多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也是真實的歷史為背景,為什麼施耐庵要把這些英雄和三十六位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捆綁在一起呢?還在文章開篇把他們以妖魔的形式來描寫呢?本來英雄是值得贊美的崇拜的,為啥要把他們妖魔化?施耐庵有什麼苦衷?有什麼顧慮?
正是新舊政權交替的時候。作為元朝的進士,他也看到了歷史的必然,朝代更替不可改變,宋朝是漢人建立的政權,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而朱元璋又是漢人,屢次邀請他出山都沒答應。施耐庵見證了明朝建立的整個過程。作者的心裡很矛盾,讓平民百姓忘記歷史進程,恰恰是讓人記住宋朝是漢人建立的。(越讓人忘記的,往往越記得牢固)。讓統治者忘記歷史進程,是對他們的安慰。
作者在這個時候寫水滸梁山好漢的故事,一方面激勵老百姓反抗元朝統治,一方面又在安慰統治者。梁山最終的結局也是王的勝利,好漢的悲劇。這也不一定是作者想看到的,可能只是迎合元朝統治者的口味。中國文化本來就是含蓄的文化,作者不可能說的那麼直白,只能用神話代替現實,用妖魔代替英雄!
7. 武松打虎這個神話故事裡講了什麼
首先,要明確這不是神話故事,你題目就問錯了,這是《水滸傳》裡面的一段故事版,
《水滸傳》是由江蘇興化籍權作者施耐庵作於元末明初,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其次,中國四大名著,要讀一讀的。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對了解老祖宗的歷史有幫助,對自己文化素養等方面也有提升。
然後,武松打虎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武松回家探望兄長,途經安徽境內景陽岡,在酒家喝了十八碗酒,醉後執意要趕路。酒家告知景陽岡上有老虎傷人,勸其勿行。武松不信,繼續上岡。
在景陽岡上果然遇到一條吊睛白額大蟲。武松奮起平生之力以雙拳將虎打死,後來酒家怕武松出事糾集附件的獵人上景陽岡救武松,獵人也披著虎皮偽裝,武松以為還有老虎,嚇的剛要跑,就被獵人叫住了,這樣武松打虎才為大家所知,武松為當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後就被世人傳為佳話。
打虎以後,在縣里衙門當了個武督頭!